书城文化中华美德2
7447200000034

第34章 中华美德格言荟萃(10)

中国人常说“知过必改”,南宋思想家陆九渊的这句话就是对“知过必改”进一步的扩充与释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不但不应该生气恼怒,反而应该高兴。人贵在自知,尤其是能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过错后,不应该自欺欺人,而是应该仔细分析错误的由来,然后坚决而勇敢地予以改正。能够做到这三点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

【语译】君子以道义为重,得到道义的人就受到尊重,丧失道义的人就受到轻视,遵守道义的人光荣,背离道义的人则耻辱。

思考

古人在为人处世上十分强调“义”,即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应以道义为准,符合道义的事就要认真去做,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背信弃义的事一定不可以去做,否则会受到世人的唾骂与不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

【语译】以铜作为镜子,可以整理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朝代兴衰的规律;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思考

这是唐太宗追怀宰相魏徵时所说的话。魏徵是唐太宗身边的名相,他敢言直谏,纠正了唐太宗不少错误,因此深受唐太宗的信任。唐太宗认为魏徵之死,使他失去了可以明辨自己言行正误的一面镜子,因此深感伤心与遗憾,遂发此感慨之言。

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

(罗大经《鹤林玉露·好人好事》)

【语译】活在世上一天,就要做一天好人;为官一天,就要做一天的好事。

思考

人生一世,对于历史长河来说,是短暂的,而于其本身而言,则又是十分漫长的。在这几十年的光景里,要不犯一点错误,天天都做好事,这是多么难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当今为官的准则。为人做好人,为官做好官,这也是实现自我完善的最高标准和境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语译】有错误就改正,没有错误则勉励自己做得更好。

思考

这是朱熹对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的诠释。朱熹认为,曾子的日三省其身不仅包括有错则改,还包括无错自勉。一般人只会强调有错必改,然而儒家强调修身之法,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最清晰的认识,因此,曾子进一步提出:即使没有错误,也要反省自己,以防止自己将来犯同样的错误,防患于未然。

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薛瑄《薛子道论》)

【语译】即使只有一个错误的念头也要马上遏止,即使只有一次行为错了也要立即改正。

思考

古语言:“防微杜渐”,就是要求人们及时发现坏的苗头,不让它恣意生长,以致结出恶果。若对“一念之非”、“一动之妄”不及时加以纠正,等它们发展壮大、根深蒂固之时,则悔之晚矣。“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要从小事抓起,及时摒弃坏的思想和行为,才能成为正直的人、高尚的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语译】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之不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思考

与过去相比,我们的生活水平是大大提高了,但是,无论何时,我们也不要丢掉“节俭”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吴玉章)

思考

一个人可能技艺高超、才能出众,从而赢得别人的钦佩,但并不一定让人尊敬与爱戴,此时,人格魅力起着关键作用。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态度诚恳、真诚,尽己所能地“传道、授业、解惑”,才称得上为人师表,才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敬与效仿。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鲁迅)

思考

鲁迅此言形象而深刻地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鲁迅以牛自喻,所言不虚。他终其一生,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弃医从文,希冀唤起国民的觉醒;他指陈时弊,对罪恶的社会揭露无遗;他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反动派的枪口;他爱护青年,甘愿为他们所役使;他力求救国,冒着生命危险保存革命者的遗书,并妥善转交给党组织……他是一个以笔为武器的战士,不断地呐喊,又深觉彷徨,但绝不放弃,发挥了他所有的能量,为民众的觉醒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力量。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思考

何为猛士?年轻气盛拼命三郎吗?这只能算作一介武夫。真正的猛士,不是妄图凭一夫之勇、一腔热血扭转乾坤之人,而是目光锐利、睿智勇敢之士。他们明白,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历经几代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斗才能得到的。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无数人杀身成仁。因此,他们不会因道路的长远而错误地以为遥不可及,从而放弃抗争;也不会因为人生的惨淡、先驱的鲜血而畏惧退缩,而是一如既往、继续前进、视死如归。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

思考

有句话说:“不幸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未经历过不幸的人或许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而经历过悲惨与不幸并成功地走出的人,或许能明白鲁迅先生所说的这种“伟大的心胸”。超越悲惨与不幸,人生将会升华至一个崇高的境界。

我认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讲到这一点,我还要对处心积虑的诬陷者表示无限的谢意。

(邹韬奋《韬奋文集》)

思考

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磨难随处可遇。处于危急时刻,应该保持镇定、随机应变、沉着应对。历经无数风浪的洗礼,昔日手足无措的孩子才能成长为今天稳重老练的水手。挫折与磨难是躲避不开的,它总是或迎面而来,或悄悄跟随左右,在你不设防的时候突然冒出来,给你一击。但也就是在屡屡打击下,能力提高了,意志坚强了,精神焕发了,人也逐渐成熟了。邹韬奋主张人要经历磨难才能成长,对那些故意陷害自己的人所带给自己的挫折,也坦然对之,认为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这既体现了他坚强的性格,又反映出了他广阔的胸襟。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思考

做人,应该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应该像蜡烛一样,彻底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做一件好事易如反掌,做一辈子好事却难于上青天。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为不愿昧着良心说假话,而惨遭屠戮;又有多少人为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宁死而不屈,最终杀身以成仁,铸就了不朽的人生诗篇。这样的人生就如蜡烛,终其一生,泪落不止,却留下了光明在人间,可歌可泣。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思考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多么崇高的美德啊!遇到困境时身先士卒,适逢奖赏时主动避让。和别人相比,不是互相攀比谁的待遇好,谁的权力大,谁的官职高,而是比谁的奉献多,谁的品质好,谁的思想境界高。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间在不断地流逝,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不会流逝,而是不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与光大。

人的美丽可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容貌,首先决定他的精神面貌。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和美丽的。

(冯雪峰)

思考

一个人展现给他人的美,既有外表上的赏心悦目,也有心灵上的体贴入微。品质高尚的人,他的内心洋溢的热情、秉性的善良,都会形成巨大的磁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接近、欣赏他,愿意与之为友。这种美丽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消逝,反而愈加耐人寻味。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

(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思考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在更新推移,但对“高尚情操”的强调与发扬却一直没有改变,认为人们道德的高尚是超越一切的最重要的品质。社会需要理想,人类也需要理想,有了理想,人类才得以憧憬和期盼。崇高而伟大的理想,如一面光芒四射的旗帜,呼唤着人们为实现它而前仆后继、奋勇向前。在这个过程中,高尚的情操是第一位要素,它使前进的步伐能够保持着正确的方向,艰辛的努力有其崇高的意义。

诚信处世友善待人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

【语译】对待别人不要求全责备,对待自己则要严格要求,时时刻刻反省自己。

思考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提倡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曾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此“豁达光明之胸”即表现为宽恕别人的缺点与错误,宽以待人。对待别人宽容大度,对待自己却全然不同,颇为苛求责备。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这两种对人对己截然不同的标准,体现了我国古之贤者崇高的思想与品德。

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战国策·齐策》)

【语译】去除虚伪,回归真实,则终身不会受辱。

思考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历来提倡“真诚”,强调以诚待人。每个人都有其善良的一面,即使是大奸大恶之人,也总是有其不为人知的闪光点,所以,如果以一颗真诚之心,表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善良,那么别人就会感受到你的善良,以同样的善意与真诚对待你。所以说,只要与人为善、坦诚相待,那么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魏策》)

【语译】别人有恩于我,不能忘记别人的恩德;我有恩于他人,一定要努力把这件事忘记。

思考

别人对自己有恩,应铭记在心、知恩图报,决然不能忘于脑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等,这样的古训已经很多很多,都强调人应该有报恩之心。自己于别人危难时雪中送炭、于力所能及出一份力,是理所应当的,不应老是挂在嘴上、放在心里,以恩公自居。有恩必报,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代代相传,历久而不衰。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战国策·魏策》)

【语译】不掩盖别人的长处,不谈论别人的短处。

思考

评价别人,应该实事求是,不刻意掩盖别人的优点,更不要去夸大别人的缺点。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别人,既需要宽广的胸襟,也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古人提倡的这种美德,不仅在当时需要遵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更应该成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

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

【语译】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思考

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等几个方面,即所说的话要与事实相符,言论要与行动相符,嘴里说的要与心里想的相符。人的言论应该以诚信为本。失去诚信的人,久而久之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从而陷于孤立之中。因此,“修辞立其诚”以钟之鸣,应敲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君子和而不流。

(《礼记·中庸》)

【语译】君子对待别人谦和却又不盲从。

思考

所谓君子,是指具有较高品德和修养的人。这种人具有独立的思想与见解、坚定的信仰,因此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们品行高尚、待人和善、外表温顺,实则内心刚毅、坚守自己的观点。对于持有不同意见的其他人,他们也能够真诚相待,这才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君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礼记·中庸》)

【语译】诚,是天道;对别人讲诚信,是做人之道。

思考

天地自然都是真实存在的,做人也应该像天地自然一样真诚、不虚心假意。北宋时知名宰相晏殊从小就非常聪明而诚实,14岁时,他被皇帝召见亲自出题考试。晏殊曾经在家练习过这个题目,因此他坦诚相告,要求皇帝重新换个题目考自己,表现出了诚实的人品,值得后人,尤其是现代学生们敬仰与反思。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

【语译】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思考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要尊老爱幼,《孝经》即是儒家专门讲孝道的一部书。做人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长者;不但要尊重自己的父母,也要尊重别人的父母。真正关心、敬爱自己父母的人,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去尊敬周围的长辈,这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阐述的是同一个道理。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

【语译】亲近仁义、善待邻邦,是一个国家的国宝。

思考

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的和睦关系是人际交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好的邻里关系能够使彼此之间互帮互助,不好的邻里关系则会使彼此反目成仇、恶语相向,搅得生活不得安宁。“亲仁善邻”不仅仅适用于人与人、家与家之间,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它倡导与邻为善、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中国政府实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政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代中的延续与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语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的头上。

思考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与平等,做事情之前也应该经常换位思考。如果某件事情是自己所不愿意做的,就不应该将之强加于别人身上;如果某种结果是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就不应该让别人去做会产生同样结果的事情。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不能够只顾个人利益而置他人感受于不顾。平等仁爱不仅是古人所提倡的,在当今社会也应该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美德。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语译】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思考

做人应该光明正大、与人为善。对于“真”、“善”、“美”之事,应该极力颂扬;对于“假”、“恶”、“丑”之事,应该努力防止其发生。真正的君子,对于别人的好事应该极力支持与促进,而对于别人的坏事则不要支持与鼓励,更不能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这样才不失为高尚的人。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语译】礼的作用,以和为最高境界。

思考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各种社会规则层出不穷。这些规则的制定与运用,都应该为促进人际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服务。小至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和为贵;大至国与国之间,也应该和平共处;甚至不同的文化之间也要讲“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与信仰,这样整个人类社会才能和平发展。同时,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也要以“和”为贵。人类应该增加对动物的关爱,减少对森林的破坏与对水源的污染,增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在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上。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世》)

【语译】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知识渊博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对自己有益;阿谀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对自己有害。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