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2
7447200000033

第33章 中华美德格言荟萃(9)

“容”、“忍”二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能容忍之人才是可成大事之人,不会因一时冲动而铸下无可挽回的大错。当然,“忍”并不是毫无原则,一味妥协退让、畏缩不前,而是积蓄力量,等待反攻时机的到来。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语译】自满招致损害,谦虚得到益处。

思考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正是对上句的具体展开。如果取得些微成绩就自视颇高、洋洋自得,舍弃原先踏实的作风,恶果就会随之而来。只有保持谦虚的作风,不为浮名所累,才能务实、谨慎,取得非凡的成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

【语译】不自我表现,所以高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显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长久。

思考

做人应该谦虚,这种谦虚既不是自卑,也绝不是虚伪的表面自谦,而是对自己成绩的不满足,对自己缺点的冷静认识。做人应该踏踏实实、虚怀若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面对成绩不居功、不自夸、不骄傲,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敬。

见喜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易·象》)

【语译】见到美好的事物就要努力去接近,有了过错就要认真改正。

思考

人总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正确的事理,纠正自己的错误。唐太宗李世民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有过则改,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君主之一,开创了大唐盛世。楚庄王接受臣子的劝谏,立志强国,终于使楚国强大起来,自己也名列“春秋五霸”之一。他们正是因为善于学习与勇于改过,才成为中国历史上千古流传的贤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语译】读书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身负重任,路途遥远。

思考

有德有才之人才能肩负起重任,兴国安邦。担此重任者还必须有刚毅的秉性,才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于危难关头,头脑清醒、思维缜密、有勇有谋;才能在威逼利诱之下一笑置之、不为所动,继续为国效力;才能顶住压力、坚贞不屈、坚持到底。因此,在任务艰巨、长路迢迢的情况下,“弘毅”是“士”必备的品格。

王勃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语译】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名声。

思考

做人应该保持自己崇高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不为强权所压,不为富贵所诱。中国人历来将声誉与气节看得比生命更为重要。在1946年李公朴和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后,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感到极大的震动与愤怒,不顾个人安危,向各界宣传闻一多的事迹。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最终死于贫病交迫之中。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语译】只有到了天气寒冷时,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思考

松柏是一种极度耐寒的植物,在春暖花开、百花争春的时节中,松柏并不与之争奇斗艳。直到严寒将至、百花凋谢,人们才能看到松柏是最能抗拒寒冷的。做人也是如此,在逆境与挫败中仍能坚守自己的信仰,为真理而奋斗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语译】看见贤德之人,应该学习他的美德,并努力赶上;看见不贤的人,则应以其缺点为鉴,并自我检讨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思考

时时拿别人来对照自己,取长补短,逐渐完善自我,这是古代圣贤经常要做的事情。曾子“日三省吾身”,韩愈“生平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正是他们自我完善的真实写照。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品质高尚的人,就应该经常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语译】靠不仁不义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浮云一般。

思考

依靠卑劣的手段来获取财富,即使家财万贯、富甲一方,也会被人鄙视;以无耻的行径换取高官厚禄,即使官居一品、权倾一时,也会为人唾弃。孔子不为富贵所动,反对为谋求富贵而不仁不义的做法,认为靠这种方式获取的富贵,只是如过眼云烟一般,因此漠然视之,这体现了孔子秉性高洁、傲骨铮铮的品行。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学而》)

【语译】贫穷时对富人不要谄媚,富贵时对穷人不要骄横。

思考

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子贡所赞赏的为人态度,孔子认为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不错了。但孔子又进一步提出,如果能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即贫穷但是快乐,富贵但是懂礼就更好了,这就对人的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语译】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求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认真复习?

思考

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说。曾子是备受孔子称赞的一名弟子,他讲“孝”重“俭”、性情沉稳、谦虚好学,最终成为一代名师,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儒家强调修身,曾子提出通过自省来反思自己每日的言行,并对老师的教诲时时温习,以求达到理想的修养与人格。曾子对自己品质与修养如此严格而苛刻的要求,赢得了后人对他的尊重和敬仰。

仁者不忱,知(zhì)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语译】有德行的人不会忧虑,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思考

“知”通“智”,智慧的意思。仁德的人,能够宽厚爱人,所以不会有忧虑;有智慧的人,可以明辨是非,因此不会迷惑;有勇气的人,能够临难不惊,所以无所畏惧。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这三种品质,才能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可谓高矣!一个人能具有这三者中的一种品质已属难得,如若三者皆具备更是不易。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就能够不断进步,离完美的人生境界越来越近。

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语译】面对利益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思考

利益是每一个人都期望得到的,但君子与小人在获取利益时最大的差别是:君子见利思义,小人见利忘义。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高尚的人总是将“道义”二字摆在“利益”的前面,在获得利益时先要考虑一下这利益是否来得正当,是否问心无愧。只有符合“义”的“利”才是他们所追求的,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语译】富贵不能使其心志迷乱,贫贱不能使其志向改变,武力不能使其人格屈服。

思考

从古至今,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素来将气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无论是富贵也好,贫贱也罢,甚至是武力相向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志向与气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语译】失意的时候,就加强自身的修养;得志的时候,就应该让天下人一起好起来。

思考

人生总有失意与得志之时。失意时不要自怨自艾,更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注意加强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得志时也不可忘乎所以,背离做人的基本道德,而应该以天下事为己任,怀揣报国与济民的宏远志向。无论仕途的顺与不顺,在待人处事方面都应尽心尽力,承担自己应负的职责。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

【语译】面对钱财与利益,不可以为了得到它而舍弃道义;面对灾难与危险,不可以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思考

趋利避祸是君子所不耻的,正确的做法是面对钱财要思考道义,面对灾祸不能逃避,这两种道德行为都体现了“义”的精神。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体现了“临财勿苟得”的精神;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表现了“临难毋苟免”的优秀品德。中国自古至今像孔子、林则徐这样的君子不胜枚举,他们以其言其行表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的高尚品格。

谨于言而慎于行。

(《礼记·缁衣》)

【语译】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思考

判断一个人,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人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因此,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话与做事之前要深思熟虑,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做了就要敢做敢当,切不可不假思索、率性而为。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语译】骄傲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可认为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不加控制。

思考

古语说:“物极必反”,任何事情做过了头都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志得意满,从此骄傲自满、纵情欢乐,那么势必将乐极生悲。隋炀帝杨广初登帝位时,国库充盈、百姓富足,但由于他纵欲无度、贪图享乐,最终致使家底殷实的隋朝灭亡,自己也成了亡国之君。隋炀帝的例子从反面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吸取教训,避免乐极生悲的事情发生。

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

(《淮南子·说林训》)

【语译】吃了食物,不要毁掉盛食物的器具;吃了果实,不要折断结果实的树枝。

思考

做人要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时刻放在心上,要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受人恩惠却不知报恩,反而恩将仇报、过河拆桥,这种人应该受人谴责、被人鄙夷。古人谆谆教诲应时刻谨记心头,做一个知恩图报、充满感激之心的人。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语译】不要因为生活贫困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要因为地位低贱而更改自己的志向。

思考

任何人在身处逆境时都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即使地位、身份卑贱,也不应该放弃自己宏大的志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语译】人都是会死的,但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而有人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思考

我国西汉时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惨遭宫刑后,痛苦异常。他曾想到过死,但由于巨著《史记》尚未完成,于是就顽强地活了下来。后来,他在给朋友任少卿的信中写到了这句话,以明心志。正是怀着这样的抱负,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做到了“重于泰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语译】桃树、李树并无言语,但由于能开美丽的花,结甜美的果,因此人们喜欢它们,经常到树下,自然就踏出了一条小路。

思考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汉名将李广的高度评价。司马迁以桃树和梨树赞扬李广品质高尚。李广平时很少说话,但他骁勇善战、宽厚待人、不居功自傲,因此深得士兵的爱戴。此言被后人用来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不用宣扬,就自然受到人们尊重和景仰之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语译】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思考

任何习惯都是从小事开始慢慢养成的。坏事虽小,积小成大,也会造成大的灾祸;好事虽小,累积起来,也可以形成大事。所谓“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刘备在遗诏中如此劝勉其子刘禅,正是强调了小事不小。做人应该从小处入手,养成好的品德,从而有所作为。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语译】宁可作为玉器而被打碎,也不作为泥瓦来保全自己。

思考

这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贵族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对他说的话。当时高洋灭了北魏,当了北齐的皇帝。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决定跟着北齐国皇族改姓高。他的堂弟元景皓听后说:“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表达一个人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决心。

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王勃《上刘右相书》)

【语译】源头干净,水流就清沏;身形正,影子就直。

思考

这句话以流水与身影比喻人的品格。一个人只要自己的品格高尚、清白无瑕,即使别人诱惑自己、造谣中伤都无法改变其高贵正直的形象。晋朝的官吏吴隐之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他曾遇到一处名为“贪泉”的水,传说谁喝了贪泉的水就会变得贪婪。吴隐之认为:品德高洁的人,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也不会成为贪婪之人。他从容地饮了“贪泉”的水,却一直保持着清廉的作风。吴隐之以其亲身所为,证明了“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的道理。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语译】显达之时不必自诩高贵,困窘之时也不必悲伤不已。

思考

宦海沉沉浮浮,有位高权重之时,也有官卑职微之日。李白认为,不能以“达”与“穷”来决定心境的好与坏。位高权重、春风得意之时,应该居安思危、虚怀若谷,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谁也不能一生都富贵如意;官卑职微、穷困潦倒之时,更无须妄自菲薄、长吁短叹,寄情于山水,纵意于美酒,也未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杜牧《题乌江亭》)

【语译】战争的胜负是兵家无法预料的,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思考

“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一时败北就失了锐气,从此一蹶不振,活在失败的阴影里,郁郁而终,这是懦夫的选择,不是英雄的所为。真正的有志男儿会理智地分析形势,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默默地积蓄力量,伺机而发,就像此诗后两句所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语译】祸患的发生常由于微小的失误积累而造成的,聪慧而又勇敢的人常被自己所喜好的东西迷惑。

思考

《伶官传》是欧阳修有感于五代时期的社会动乱所编撰的史书,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概括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一生。庄宗即位之初,强敌当前,国难未已。他励精图治,终于统一了中原。于是他认为天下太平,竟沉溺于酒色而宠任伶官,以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治国如此,为人何尝不如此呢?祸患可以积少成多,微小的细节便决定了成败。人不能耽于声色,玩物丧志,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否则就会招致失败。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

【语译】从节俭转为奢侈容易,从奢侈转为节俭则很困难。

思考

司马光的这句话从人之常情出发,提醒世人应该自觉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防止奢侈的习惯。宋朝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后来他到外地求学,生活依然艰苦。一位同学给了一点好吃的东西给他,但范仲淹却拒绝了。他说:“如果我吃了这些好吃的东西,就会厌弃稀饭和咸菜,那么以后就不能过艰苦的生活了。”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语译】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思考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资源和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尤其在当代社会,资源越来越贫乏,就更应该注重节俭,不能挥霍滥用。只有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才能保证生活安康富足。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与傅全美》)

【语译】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应该感到高兴,知道自己的过错应该不隐讳,改正自己的错误应该不害怕。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