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人"总是办坏事
哈耶克说过一句话,世界上的大坏事都是大好人做的。这话乍一听感觉很骇人,没法接受,但是细细一想,道理很简单。坏人做坏事总是有所顾忌,就像小偷去别人家偷东西的时候肯定很紧张,当然若是大盗或是侠盗,凭本事凭心态,也有可能非常淡定。这里就不讨论了。为什么会紧张?因为我们的是非观决定了我们把偷东西看做是违法的,是坏事,知道自己做的是坏事,所以会紧张。紧张就会产生压力,这样,他们就会有所顾忌,所以,他们残存的道德感或者说对舆论的畏惧在潜意识里约束了他们。而"好人"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比如人们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是在做有正义感有良知的事情,所以他们做得大义凛然,而看客们也会支持他们,而且,就算是有人觉得不妥,也不会对"好人"大加指责,因为他们是出于好心啊!所以,一个好心人做糊涂事的时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不但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别人也很少指责他们,这样,他们只会更加不自知自己做错了:道德上没问题,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舆论上问题,人们都表示支持。越是这样,结果就越糟糕。
范蠡功成身退后,开始做生意了,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家里很有钱。范蠡有三个儿子,都跟着他学习做生意。其中,他的二儿子在楚国不幸犯了事,被楚国抓了起来要杀头。范蠡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想让自己的三儿子带上黄金,去找楚国的庄生,让他帮忙救自己的儿子。
范家老大听了这个消息后,失眠了,他想不通,自己是家中的老大,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情要让未经世事的范老三去。于是,第二天,他顶着红眼圈去找自己的父亲讨个说法,不然就要自杀。范蠡无奈,只好给了老大一百两黄金和一封信,让他去找庄生,告诉他如此这般,不要顶撞了人家。老大答应之后就上路了。
到了楚国后,老大依照老爹的嘱咐办好了一切,钱也给了,情也求了,就耐心等待弟弟被释放。几天后,街上传来了消息,说楚王要大赦了,所有的犯人都无罪释放。范家老大一听,觉得自己亏了,现在楚王要大赦,那弟弟肯定就没事了,这中间庄生没干什么,白收了黄金,不公平。于是,他把黄金要回来了。
范家老大的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庄生。原来,楚王之所以要大赦天下,都是庄生游说的结果。庄生收了范家的钱后,就去见楚王了,说最近出现了很多异兆,说明我们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大王应该多行仁德,大赦天下,这样上天才不会降罪。楚王听了庄生的意见,才做了这个决定。
庄生觉得被愚弄了,就想要报复范蠡,他又来到了王宫,跟楚王说,现在外面有传言,说陶朱公范蠡的儿子也在我们监狱押着呢,大王收了陶朱公的钱,想要单独放他儿子还不好意思,所以才拿大赦天下当幌子。楚王听了之后大怒,当下做了个决定,先杀掉范家老二,然后再实行大赦。
结果,范家老大只能捧着自己弟弟的人头回家了。回去后,范蠡跟他说,当初让你三弟去就是因为他没吃过苦,不懂得爱惜钱,而你则正好相反,我就是怕你因为钱跟人闹僵了我才不让你去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好人办坏事的例子了。范家老大是想为家里节省点钱才会把送出去的东西要回来的。可是,正是他的这一举动,让自己的弟弟丢了性命。我想,当范家老大知道弟弟是因为自己而死的时候,除了悲伤自责之外,也应该感到不解或气愤吧。明明是为了家里想要做好事的,可是却得了这样的结果。
不过,我们身边常有这样的人,也常有这样的事情。我们总是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做了很多南辕北辙的事情,但总是能给自己找到借口:我这也是为某某好啊!你的朋友、家人、同事,是不是经常大义凛然地为你做一些你根本就不喜欢的决定,然后很潇洒地告诉你,不用谢了。你明明很讨厌这样,但是又不能说什么,因为人家是好心啊!
我们经常能在电视里看到父母干涉孩子的私事,最后矛盾升级,闹得不可开交,孩子摔门而去。然后,孩子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父母觉得自己特冤,都是为了孩子好,思及这么多年拉扯孩子付出的心血,悲从中来,眼泪决堤而出。孩子看到父母这样,便觉得自己不记得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孝顺了,开始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于是就自动投降了,放弃了自己的追求。这样,事情解决了,矛盾没有了。当然,孩子的自我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就到此结束了,他们成了感性的傀儡,永远失去了追求自我的机会。而后这样的方式流传下去,等这些孩子做了父母,有孩子的时候,这一幕重演,他们也会去干涉孩子,就像当年他们的父母阻止他们的时候一样,还会深情地说上一句,养儿方知父母心啊……这就是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他们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一点点地丧失了自我,变成了和合性的产物。失去了个性,他们最大的追求就是跟别人一样,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一个圈子,这个圈子能给自己幸福。而建立圈子的最好办法就是施恩,无私地去帮助别人,让别人对自己感恩。而让别人感恩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别人还没有注意的时候就帮他们把事情办了。于是,帮别人做决定就是难免的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我们前面说的好心人办坏事就不难理解了。
2.招人心烦的"热心肠"
中国人讲究团结,能否做到团结暂且不论,这里想说的是我们的团结情结,或者说是讲究团结的心理基础。我曾在这本书里说过很多次,中国人是讲究和合性的,对我们来说,能找到跟自己有着相同爱好或相同思维方式的人很重要,这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基础,我们依靠这个来感知自己的存在。这就决定了在中国人的意识里,趋同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什么都应该是一样的,每个人的爱好应该一样,大家的生活也应该一样,甚至人们的思维都应该一样。
宋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宋江是有着权力情结的,他从来都没想真正做一个反贼,他的目标从来都是做一个权臣,或许在他的意识里自己应该做一个跟高俅不一样的官员。不过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他对朝廷绝对是赤胆忠肝,从来没想过要夺取宋朝的政权,当皇帝不是他的追求。这就是宋江,一个传统的卫道士,不过他追求目标的方式却是反传统的。
宋江是个强盗的头子,他手下多是些江湖人士,他们跟宋江的志向是不一样的,他们更向往自由和快乐。在他们眼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才重要,皇帝昏庸无道,宦官当政,民不聊生,他们只想杀富济贫,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没有匡扶社稷的理想。这样,梁山就出现矛盾了,也就是接受招安与不接受招安的矛盾。梁山上也确实曾因此引发过争论,不过,宋江老大的身份和手下忠实拥趸比较多,最终取得了上风。
很多人说宋江虚伪,他对兄弟们是假仁义。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宋江是真实的,也是诚恳的,至少在感情上是这样。他对每个兄弟的情义都是很深的,也都是发自内心的。不过宋江有着更大的所谓的理想,他一直想要把自己的理想推销给弟兄们,他的做法就是用自己的真诚把这份理想分享给自己的兄弟。在宋江的眼里,能够入朝为官,然后扬名乡里,是最幸福的,所以他觉得每个兄弟都应该跟自己一样享受这种幸福。因此,他带领大家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这就是我们文化中的常见思维方式,总是希望别人能够跟自己趋同。这种趋同性是和合思想决定的。我们总是以团结来标榜自己,也希望很多和自己一样的人团结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很难接受异见。
这种思维的具体表现就是宋江式的行为,将自己的所谓追求和理想强加给别人,让别人跟着自己一道去奋斗。而表现在生活中的小事上,就是极力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习惯。
比方说,一个人在一家饭店里吃到了一道自己很喜欢的菜肴,那么,他就会告诉身边的人,自己有一天在哪里吃到了什么,有多么美味,有机会一定要去亲自尝一尝,方能领略其中的美好。就这样,他带着自己的朋友去了那家饭店点了那道菜。等那道菜上桌,推荐人会非常紧张,他会要求每一个人都品尝一下,然后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别人,希望得到那人的夸奖。若别人说好吃,他就会长舒一口气,顿时放松了,长舒一口气,还会语带娇羞地说:"你看,我没骗你吧,这道菜就是好吃。"这时候,他们是无比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他们为这个群体的其他人带来了好处。
试想一下另外一种情景。当别人对这道菜并不以为然时,推荐人又会是什么表情呢,失望是必然的,他内心会非常纠结,感觉自己的朋友很是奇怪,这么好吃的东西竟然不喜欢?如果他的朋友说:"你推荐的这个菜根本就很难吃嘛,你是什么品位啊?竟然喜欢这种菜!"这时,负责推荐的人就不是失望那么简单了,他会记恨他的朋友,觉得自己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还会说那人不懂尊重别人。于是,两个人之间有了矛盾,这样,仇敌的状态就产生了。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他们好像不能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他们自然地认为,人和人之间就应该是完全一样的,不能存在任何差异,只要存在差异,那么必定是有一个人虚伪或者是有一个人不正常,其实,最不正常的就是他自己。
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热心肠,他们经常向你介绍各种各样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在强迫你喜欢。这种人是如此的讨厌,他们总是习惯于帮助别人做选择,做决定,而又从来不知道征询当事人的意见。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自己的爱好就是最好的,就应该每个人都喜欢。如果有人不喜欢,那么,那个人就一定是有问题的,至少是让人讨厌的、不合群的。于是,那个有其他爱好的人成了他口里的笑谈,成了他向别人炫耀的谈资,成了他嘲笑的对象。更有甚者,每次跟人聊天的时候,都会把那人的所谓"事迹"调出来谈论一番,作为和众人接近的调剂。
不过我们真正矛盾的地方在于,我们总是会按照这种方法去做事,却又总是瞧不起这样的人。当我们处于被嘲笑者的位置时,对这种行为是深恶痛绝,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可是,跳出被嘲笑者的身份,我们转身就会去嘲笑那跟我们不一样但比我们更弱的人,用他们来显示自己,还想让听者跟我们保持相同的立场。
身处一群中国人之中,你很难发现他们的不同。虽然这些人的长相略有差别,但是他们的爱好、表情,看待事物的方式、思维,总是很难区分。这是一个没有个性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更需要给别人空间。不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做到己所欲之亦不施于人。
3.有问题,不要再找组织
中国人遇事就爱找组织,个人有了问题去找组织,人们犯了错误,别人也会找他们的组织问责。人们去其他地方也经常乐意于报出自己的组织,似乎有了组织就有了靠山,把自己划分在一个厉害的圈子里,别人就会崇拜了。他们不懂得用自己的魅力和价值赢得别人的认可,只会用自己的身份让别人认可。不过这一套也的确行得通,人们对身份的认可总是容易的,而不是其言行。
因此,分门别派就成了我们的习惯,就连《水浒》也是如此。梁山上的各路英雄虽然平时都很和气,但是也能从派别上分出远近。就像宋江刚开始主张招安的时候,就是武松和鲁智深首先出来反对的,他们拥有共同的梦想和利益,而其他人虽然也不太愿意,却没有说。只有李逵,没什么心眼,虽然隶属于宋江,但也表示了反对,只不过最终李逵还是跟了宋江归顺朝廷了,而不是像武松、燕青那样功成身退。
我们就是这样,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分成不同的派别,然后新来的人就自动站队。归属哪一支队伍,思维就必须向组织靠拢,不管干什么都要先说一下自己是站在哪一支队伍的,然后再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似乎没有这些程序他们就没了做事的立场,多么奇怪的人群啊!
可是,有时候即使没有明显的派别,也有人会把人分成几派,然后把自己对号入座,归入到其中一派当中。之后,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也好,总是打着这一派的招牌,也严格按照这一派的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他们不懂,一个人是要有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想法--独立有又理性的想法。但是,很多中国人根本没有这个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