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纠结的中国人
7445400000017

第17章 丑陋的竞争(2)

所以,这个社会中,人们都是虚伪的,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然后让你去猜测,即使你猜对了,他们也要假装不是这样,推脱几次,然后勉强接受,再摆出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好像在说,你看,不是我想要,是你硬给我的。他们觉得这样就不虚伪了,就坦荡了,就是君子了。却不知,这才是一个正常人所不齿的,把这种行为当做社会准则的民族,注定是一个虚伪的民族。产生这样的民族的文化,也注定是一种落后的文化。所幸,我们的文化没有堕落至此。

道德、效率都被这种无用的程序消耗了。

3.病态的竞争

市场竞争比什么?质量?功能?价格?宣传?两个企业要竞争,以上这些都必不可少。不过,在中国,市场竞争还有一样要比,那就是"毁"人能力:我的产品固然有诸多好处,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产品有哪些地方是不好的。结果就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在"敌人"身上,不仅忙着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力,竞争对手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又要忙着"毁"人不倦。本该是跟客户的博弈,变成了跟对手打,这边打得激烈,那边的市场早让别人抢了去。

中国人口众多而机会又少,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竞争。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中国人的竞争,就会发现这里存在一种畸形的竞争。这种竞争好像没有人照章办事,按套路出牌,往往都是直奔"下三路",尽是些不入流的手段。

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皇帝,叫做石敬瑭,他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不要脸。石敬瑭是后唐的大将,不过他狼子野心,一直想要当皇帝,这点被当时的皇帝李从珂看出来了,于是,二人开始了竞争。这场斗争自然是从没有硝烟的智斗开始的,不过一直没有结果,李从珂忍不住了,就派兵去攻打石敬瑭。石敬瑭虽然野心勃勃,无奈实力跟不上野心,只好去求外援--当时实力很强劲的契丹。

石敬瑭是很有诚意的,诚恳得都有些让人看不下去了。他跟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说,自己想做他的儿子,并把燕云十六州都奉献给契丹。契丹这边听了自然很满意,于是出兵帮石敬瑭打了一场胜仗,并封他为晋的皇帝。

之后,石敬瑭就以儿皇帝自称,而尊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从那以后,儿皇帝这个外号就流传了下来,始终陪伴石敬瑭出现在后世的史书中。一个人为了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可以不知廉耻到这种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而且,这种畸形竞争不光手段很诡异,选择竞争对手的标准也很奇怪。中国人判定自己的竞争对手经常是很随意的,有时候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会招致他们的敌意,有时候你还一头雾水呢,他和你的竞争就开始了。中国人的脆弱、敏感,永远缺少安全感,不是危机意识,而是一种近乎病态的神经过敏。所以,才会觉得身边总是充满了敌人,必须也学习对付敌人的手段。

所以,竞争本身就开始得莫名其妙,那么我们学会了一些跟竞争本身无关的竞争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就像当初项羽想要打败刘邦一样,不是想办法在战场上分个胜负,而是用刘邦的父亲来威胁刘邦,说你出来,不出来我就把你老爹煮了喝汤。但是项羽没想到自己碰到了一个真流氓,刘邦竟然说,你煮吧,煮熟了也分我一碗哈……我们经常会给自己一个不存在的竞争对手,然后臆想自己将那人打倒,以显示自己的能量。战胜不存在的对手也是我们显示自己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常看到,当一个人要表现自己多么勇敢的时候,不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而是说起某个懦弱的人,仿佛这样自己就变得勇敢了。多奇怪,用毫不相干的人或事来证明自己,但更奇怪的是,这种手法居然还真的会奏效。

中国人总是如此的糊涂,以至于他们从来看不到问题的关键。他们总是把自己放到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去考量。这,正是上面的现象的心理基础。他们在心底把自己和自己的竞争对手放在一个小圈子里,然后认为打败对手的不用比他强,只要把他搞臭就可以了。

当然,这种心理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懦弱或者说不思进取。强者是要靠自己的双手跟人竞争的,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而弱者呢?他们竞争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更多是为了取得生存空间。所以,他们只需要把对方搞垮就行了,至于对方服不服,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如何,他们是不去计较的。试想,对一个真正有原则的人来说,靠别人的失败取得胜利是一件多么耻辱的事情啊!

但是我们不这么认为,我们向来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也就是我们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关于这一点,前文已经讨论过,这里就不特别说明了。总之,我们的很多同胞非常懦弱,从来不敢和别人硬碰硬,总是采取躲闪的方式,在背后下手。而他们下手的方式往往与竞争的内容无关,不是故意诋毁别人就是散布谣言。总之,他们就是靠别人的失败来定义自己的成功。因为他们必须要在这样的情景下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是没有自我的人群的悲哀。这样的悲哀,是全民的悲哀。

4.父子闹革命?

中国人是有很深的祖先崇拜情结的。在我们的文化中,关于祖先的东西是最多的,我们的祖先崇拜情结也是最重的,越是老的就越是好的,越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祖先的东西总是优于我们自己的创造。我们总是抱着那些古老的东西在臆想,想象自己站在世界的顶端,却不知这正是我们落后的原因。

伯夷和叔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人物,很多人都对他们敬佩有加,佩服他们的骨气,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对愚兄愚弟而已。

伯夷和叔齐是兄弟俩,他们都是孤竹君的儿子。据传说,他们的父亲临死的时候指定弟弟叔齐为自己的继承人,可是,关键时刻叔齐不干了,坚决认为应该由自己的大哥伯夷来继承,结果伯夷也不愿意坐这个位子,于是,两个人一起离开了自己的属国,跑到周去生活了。

当时,商纣王统治无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周起兵伐纣,要取而代之。这件事被伯夷和叔齐兄弟两个知道了,他们大骇,觉得这事有违常理,臣下怎么能讨伐王上呢?那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啊,老祖宗的规矩是君为臣纲啊。

于是,兄弟两个堵在了武王行军的路上,拉住武王的马,要求他住手。武王当然不会听着两个人胡说,成功灭掉了纣王,成立了周王朝。伯夷和叔齐对此很是痛心,他们觉得武王这么做是违背伦常的,所以坚决抵制周朝,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最终兄弟两个饿死在了首阳山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带有祖先崇拜意味的故事了。朝代的更迭有时与进步无关,不过是换了个领导班子而已,但是周取代商却是有些进步意义的。周朝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等方面,相对商都有所发展,所以,伯夷和叔齐的做法就是在阻碍历史进步了。他们只看重自己的观念,觉得一切都应该按照古人指定好的来行事,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反面,也因自己的坚持而丢了性命。不过,他们肯定认为自己是伟大的,现在很多人也同样觉得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的气节。只是,这样的气节把纣王统治下的百姓置于何处,这些困苦的人们是支持武王伐纣呢,还是愿意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呢?但是"有气节"的人是不想这个的,他们只想着自己老祖宗的规矩,至于这规矩是错是对,他们是从来不加考虑的,这种人,就是标准的糊涂蛋了。

当然,上面所说不过是祖先崇拜问题的一个侧面,事实上,祖先崇拜还有很多的问题。

首先,祖先崇拜的人是保守的,他们总是拒绝改变,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保守的、拒绝改变的一面。其次,祖先崇拜是建立在伦理体系之上的,是单向性的,只有自上而下的压迫,很少有自下而上的反抗,我们习惯了逆来顺受,当压迫到了极限,就产生了反抗,而后反抗势力又成为了压迫,于是有了新一轮的逆来顺受。这是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第三,祖先崇拜的人没有创造力,其实这点跟保守是相通的,因为拒绝改变,对新事物抱有观察戒备心理,所以创造力匮乏也就很正常了。第四,祖先崇拜的人更喜欢时间维度,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希望建立在未来之上,在他们的眼里,奋斗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只需要等待就可以了,只要等到了那个时刻,那么,他就一切都有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结果公平。第五,祖先崇拜的人都有群体属性,看看中国人就能明白,他们总是到处贴标签找组织,什么老乡、同宗等不一而足,很多根本没有任何瓜葛的关系他们都能联系上,然后结成团体,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安全感。

现在,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这几点。第一点,保守,这个说法经常被提到,本书中也曾提及了几次,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碰到事情的时候找历史,或者找经验。他们拒绝一切新鲜事物,现在好像有所改观。很多年轻人都把自己搞得很新潮,把异于他人标榜为个性,但是深究一下还是能发现问题的。由于长时间的保守,我们已经丧失了感知新事物的能力,或者说已经没有了辨别新事物的能力。所以,追求个性的人总是难掩他们的浅薄。这是没有深厚的积淀产生新变化而专门去求异的一种具体体现。

第二点,封建的伦理体系,个人认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最大问题。本书很多章节都在描述封建伦理体系的思维方式,对具体行为或者传播方式很少提及。这里就简单分析一下。中国人是重亲情的,其实重亲情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如果考量一切都依靠自然伦理就有问题了。比如帮亲还是帮理的问题,凡事涉及亲人的时候,我们总是感性的。人们总是关注着贪官的家属,说他们不能按制度办事,朝中有人心中不慌,希望官员能够做到大义灭亲、不给自己的亲人开绿灯。但是同时呢,人们又都是以亲情的远近来考量别人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人们看不到这两者是相通的,总要把责任推给制度。其实是文化出了问题,若觉得亲情大于原则,做出那些选择也就不难想象了,现在没做不过是因为没有处在那个位置,没有机会罢了。一旦有了机会,恐怕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的亲人开绿灯。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利用私人关系在私企为朋友或者家人谋求了一个职位,你当了公务员后,就会让你的朋友或家人加塞;你升职后,就会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你掌权后就会帮他们谋私利,这是一个逻辑体系。若全社会都奉行这种逻辑体系,制度是无法约束的,或许就要靠改变文化来杜绝这个问题了。

第三点,没有创造力,中国人的创造力是极其匮乏的,因为他们总是给自己设限,自己为自己划圈子。人们碰到异见者的时候总是先划清界限,然后讨伐;听到异议,也总是先把自己跟异议隔绝开,然后站得远远地批判。这样的环境只会导致人们对有差异的事物有一种近乎变态的恐惧。于是,墨守成规成了这个社会的成熟标志,这样,没有创造力也就很正常了,连想法都被束缚住了,更何况去做呢。

第四点,祖先崇拜是按照伦理体系来定义自我的,这时候,时间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中国人判定一个人是否有资格评论或者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先看资历而不是具体的能力。就比如,一个年轻人说自己做出了某些成绩,说自己的研究出了什么成果,不会有人在意的。他们不会重视你此刻拿出了什么成就,他们只看你以前做了什么。就像现在的出版界,有些出版社选择作品的标准就是你这个作者有没有名气,没名气的或者是以前没出过书的,他们是很难接受你的稿子的。这种人的行为就是严重的短视,他们只按照时间维度来思考问题,他们不相信一个新人能够做出成绩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喜欢老人的言论。中国人似乎就是这样,在他们眼里,不管一个人年轻时多笨,一辈子都没有改变过,老了就一下子有了超人的智慧。

第五点,群体属性。这是祖先崇拜人群的最典型特点,他们总是要把自己放到一个群体中去才会安心,就像没了组织便活不下去一样。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在高校也好,还是在社会上,总能听见两个字--老乡,如果两个人是老乡,那么他们的距离就会瞬间拉近,好像一下子成了多年的老朋友了似的。而他们未必志同道合能玩到一块去,但他们通常对彼此都有一定的容忍,超过对身边的其他陌生人。尤其是你说了他的那个地域的人的坏话的时候,他们还会非常激动,跟你争论,甚至不惜动手。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祖先崇拜就是为了家族的和谐,如果在原始社会,这的确是有一定作用的,因为种群扩大了,那么生存机会也就更多了。但是这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很难产生个体意识,或者说自由意志。这点在原始社会可能没什么影响,但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绝对是跟不上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