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公平的,时间会让一切变得公平,小圈子的稳定必将被真正的公正和理性所取代,若始终以这种姿态面对自己的错误,早晚会被抛弃。但最可怕的现象,是我们每个人都这样。这不光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更是这个民族的悲哀。但愿这个悲哀在不久之后能够不复存在,只有懂得认错的民族才是能够纠错的民族,只有具有纠错能力的民族才能更好地发展。否则沿着错误的道路一直下去,只会错得更多,最后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哭都来不及了。倒不如在开始就大方地承认,改正之后就不会再挨骂了。
4.既喜欢结圈子,又喜欢窝里斗
中国人的群体属性是最强的,他们最愿意结圈子,可是他们又最不懂得合作,总是喜欢窝里斗。就像柏杨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单个是条龙,但是几个联合之后就变成虫了,没能耐了。
大家都应该知道曹植,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子,七步成诗,才华横溢。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也是曹操最喜欢的一个儿子,曹操甚至曾经想过死后要把自己的家业都交给他,这自然就让曹操的大儿子曹丕心中不爽了。于是,曹丕和曹植展开了一系列的争斗,最后,曹丕赢了,接替了曹操的位置。于是,他上位后的第一个动作不是改革,而是找来了曹植,对曹植说:你以前经常在老父亲的面前逞能,显示你的才华,可我觉得你是装的,如果你真的有才华,那么就在我面前作一首诗,我给你走七步的时间,你若作出来了,我放了你,作不出来就证明你虚有其表,我就杀了你。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那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作完了这首诗后,他老母亲出来了,帮曹植说了话,而曹丕也颇受感动,于是就顺坡下驴,放了自己的弟弟。
这就是窝里斗的一个典型案例,曹丕对待自己的亲人比对待外人更狠。可是,有人会问了,为什么呢?我们是一个讲究亲情、讲究团结的民族啊,怎么还会热衷于窝里斗呢,那不是矛盾吗?
关于这一点,看似矛盾,其实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的。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是有很强的群体属性的,也就是爱找圈子,这种思维的基础是没有自我。因为他们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别人的评价,以感受自己的存在,所以,圈子在他们的心里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都会为了不违背圈子的价值取向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另一点,他们找圈子仅是为了感受自己的存在,而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有问题了,一般来说,以实现价值为目的的人,他们选择圈子的时候肯定会更加苛刻些,他们是把理想建立在圈子之上的,至少是想通过圈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这时候,圈子内的合作关系,也就是整个圈子的创造力或者说效率,对他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了,因为这是他们实现自我的手段。所以,对他们来说,圈子的创造力或者效率跟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发展方向相同。因此,他们团结,他们会更加在意圈子的稳定,而不去破坏,因为构造圈子就是在实现自我。
而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建立圈子的目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来具体看一看。中国人结圈子是为了感知自己的存在,他们走进一个圈子的目的不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想得到圈子里的人的认同,对他们来说,圈子更像是他们的庇护所。他们对圈子的要求也就变成了趋同性,他们更喜欢跟自己同等水平的人组成的圈子。如果一个圈子里突然有一个人发迹了,那么,圈子里的其他人大都会疏远那人,因为这时对他们来说,这个人的存在衬托了自己的不成功。当然,也有依附于一个强者的圈子的情况,不过这种圈子更不可靠,里面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来的,他们是以放弃人格的代价依附于强者。一旦圈子出了问题,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撇清跟圈子的关系,对他们来说,自己的安全更重要。所以,在自己和圈子之间他们永远都选择自己,因为他们将自己和圈子看成对立关系,而不是共存关系。还有就是,依靠这种关系成立的圈子最害怕的就是利益,因为大家进入就是为了利益,那么一旦有更大的利益出现,他们马上就会反目,之前所有的所谓盟誓,所谓团结都不在了,瞬间变成了敌对关系。
这样,我们就应该明白了中国人不能合作的原因。因为他们来到圈子的目的本就不是合作,他们都是各有各的需求的。加入圈子不过是想找一些认同自己的人而已,而这认同也不是人格上的认同,不过是能一起吹牛皮的人而已,一旦关系到利益的时候,圈子马上就解散了。所以,当他们面对利益的时候就会产生分裂了,因此曹丕和曹植虽然是亲兄弟,但面对权力的时候也一样反目。
因此,中国人很难合作,或者说很难团结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他们本就不是为了团结来的,他们来到圈子的目的就是获得认同或利益,而不是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对圈子的概念就是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而不是利用和圈子一起成长带来好处。
这时,对他们来说,圈子的成功只能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欲望,一旦他们觉得自己在合作过程中身价提升了,那么,他们就会马上选择离开这个圈子,去寻找下一个,这时候,圈子就解散了。
所以,很多的圈子都会呈现出分分合合的状况,时而一致对外,时而内斗不断,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同样是曹植的那个年代,还有几个同姓兄弟,比曹氏弟兄斗得更狠,那就是袁绍的几个儿子。
袁绍死后,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最喜欢的儿子袁尚,结果,他的大儿子袁谭就不高兴了,父亲死了没多久,就跟自己的弟弟打起来了。结果,两个人还没分出胜负呢,就被曹操抄了后路,结果袁谭被杀,益州也成了曹操的领土。
失败之后,袁尚和自己的另一个哥哥袁熙逃跑到了辽西的乌丸。当时,曹操要带兵去追杀他们以除后患。后来在郭嘉的劝说下,曹操打消了这个念头。郭嘉劝曹操不是因为他心地善良,而是他太了解袁氏兄弟了,他料定,兄弟两个去了乌丸之后,肯定会跟乌丸的公孙康联合,以期共同对付曹操,不过,一旦曹操放弃追击,他们的危险解除之后,兄弟两个肯定就会开始拿出自己窝里斗的本事,谋划公孙康的位置。那时候,公孙康肯定会将他们杀掉。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就传来了消息,袁氏兄弟想要杀掉公孙康夺取辽西,结果谋划不周,反而被公孙康给杀了。
这是一个更加曲折的故事,其中有好多的情节,非常符合我们的民族习性。当然,也充分印证了之前的分析,那就是一旦遇到利益纷争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会相互反目,而患难的时候倒是好些。所以,我们从来都是能够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的。
那么,中国就没有一起做事的圈子吗?有,当然有,不过大都是动机很好,结果向来糟糕。很多圈子也是为了一起做事成立的,但是往往都是以解散告终,或者出现了内讧。
我们就再来分析一下这种情况。为什么共患难比同富贵容易?因为吃苦的时候能享受平均,比如说,一个馒头的时候,大家一人一口,谁也不会说什么。此时的目的是寻得更多的馒头。那么,等到馒头多了,就不好办了。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时候是很难平均的,就会有人计较得到馒头的多少了,更有人计较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是否成比例。于是矛盾就来了。所以,很多几个朋友一起做的企业都是这样,开始的时候大家干得很热闹,一旦做出一点成绩,他们就开始互相计较了。
还是文化在作怪。我们已经说过了,中国人是依靠别人的评价而感知自己的存在的,别人对他的意义也仅限于此,他们做事的时候都是依靠自己的感觉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自私,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所以,干活的时候也总是觉得自己干得更多,而分配的时候呢,又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最少。这也是矛盾产生的一个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就是,中国人总是谦虚的,不过他们一般都是"假谦",但"真虚"。很多时候他们让利不是因为真的不喜欢,而是怕别人说自己贪婪,其实心里爱得要死。他们想要的就说自己不要,然后别人硬给,最后自己勉强地应下了,还表现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觉得这样才有面子。如果你真的以为他们不要了,那他们就恨死你了。
所以呢,中国人在最开始创业的时候,通常几个人都表现得很谦虚,说自己少分点就行了。事实上呢,那时候本就无东西可分,而且,他们这么做不过是想让别人以为自己大度,而不是真的想少要。然后呢,几个人都这么说,彼此都觉得对方是厚道人,合作吧。可到了分利的时候,问题来了,给谁少了也不干,平均分也不行,我付出得多啊?
由此看来,不能合作也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