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致志的学徒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秋的棋手,由于他的棋下得很好,所以当地人就称他为弈秋。
弈秋收了两个徒弟,他每天尽心尽力、非常耐心地教导他们,想把自己高超的棋艺传承于后人。但是同一老师教出的学生,不一定都是一个样儿。弈秋的两个徒弟就是如此。
其中一个徒弟,生性稳扎稳打。他谦虚好学,非常专注,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下棋上。在弈秋教导他的时候,这个学生仔细观察弈秋的每个动作,认真思索弈秋所做的每一步安排,细细品味弈秋的每一句言谈。所以,他极为准确地领悟了弈秋下棋的精髓,并且棋艺进步得飞快,连弈秋都为之惊叹。
另一个徒弟却大相径庭。这个徒弟,同样天天跟在弈秋身边学习,在弈秋认真讲解下棋要领之时,他的眼睛好像是在盯着棋子,可心思却被空中大雁占据,看到天空飞过的一只大雁,恨不得马上搭弓射箭,一下把它射落。结果弈秋的讲解,他一句也没有听进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学生的棋艺依旧拙劣不堪,一丝一毫的进步都没有,弈秋对他极为失望。
这两个学生共同学棋,又是同一个名师传授,最终的结果却有很大差别:一个成了棋艺高超的名手,另一个一无所获。这其中原因就在于: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心不在焉。
“螟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荀子在《劝学》中以比喻的形式阐述的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的不同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大多数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具有一心一意聚精会神的美德,因为只有做事专心致志,才能把握好人生旅程的风向标,向人生价值的最高点迈进。
熊渠子刻苦练箭
西周时期,楚国有个酷爱射箭的青年,名叫熊渠子。熊渠子从小就拉弓习箭,刚开始的时候,他力气小,射出的箭不成直线,轻飘飘地飞行一段就从半空落到地上,根本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因此,他开始锻炼臂力。过了两年,熊渠子便练得虎背熊腰,可以拉出满弓、射出远箭了,可他射出的箭却常常偏离中心,有时候一连几箭射空。于是,熊渠子又加紧练习眼力,每天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终于,熊渠子射出十箭,有七八箭都会射中目标,他的箭法已经十分娴熟。对此小小的进步。熊渠子并不是十分满足,因为他希望自己手中射出的箭能百发百中。他不断地练习,却好像被卡在了瓶颈,就是不能提高。熊渠子左思右想,找方法,下功夫,可还是照旧,这令他非常苦恼,于是就去向别人请教。
熊渠子找到一位当地的贤士,请教那个人说:“我习箭多年,自以为尽了最大的努力,每天起早贪黑,苦思冥想,可就是达不到百发百中,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难道真的是我能力有限,成不了射箭高手吗?”
那个人摇摇头,笑着说:“不然,你现在是靠你的技术射箭,十有七八射中目标已属不易,但这不算高明的射手,高明的箭手都是靠心去射每一支箭,这就是你所欠缺的。”
熊渠子听了教导,回去细细品味、反复揣摩,更刻苦地练习。一次,熊渠子与人在山路上前行,猛然看到树丛中卧着一只老虎,众人大吃一惊,更有人调头就往回逃。熊渠子把心静了一静,心想我有弓箭在手,何必害怕。随后他操起长弓,集中注意力,对准丛林中的猛虎一箭飞出,“嗖”地击中老虎,可老虎却毫无反应。熊渠子认为这一箭至少会射伤猛虎,可它却一动不动,这令熊渠子大惑不解,便同两个人走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块像老虎的石头。石头上插着一支箭,正是熊渠子刚刚射出的箭,那支箭竟然射入坚硬的石头中去了,而且一直没到箭翎,众人都惊讶地看着熊渠子。
这件事很快被传扬开来,人人都为熊渠子的高明箭术叫绝。熊渠子也霍然明白:只要集中精力,有必胜的信心迎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美好的幻想,尤其是在青春岁月里,更是拥有无数绚丽多姿的人生信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很快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信念,放弃了自己的初衷。对年轻人来说,在对梦想的追求中,不仅需要耐心的等待,不懈的奋斗,百折不挠的拼搏,还需要对自己的信念坚信不移,不能发生丝毫的动摇。只有如此,才能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刻。
勾践卧薪尝胆
吴、越是春秋时期相邻的两国,为了争夺霸权,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就是在攻打越国时被越国将士的乱箭射死的。临死前,他不停地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为他报仇雪恨。
三年后,吴王夫差为报越王杀父之仇举兵攻打越国。双方交战于夫椒(今江苏省苏州一带),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吴王俘获。
越王勾践为了保住性命,以求将来有机会报仇雪耻,便请求到吴国当吴王的臣下,伺候吴王。吴王夫差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定留他一条命。
到了吴国后,勾践被吴王安排住在阖闾大坟旁的一间石屋里,每天干一些喂马、扫马粪的脏活。吴王每次出去游玩,勾践都要趴在地上做马梯,让吴王踩着自己的背脊上马,然后再拿着马鞭走在车子前。周围的人看到了都取笑他说:“看,这是大王的马夫。”勾践听了,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脸上没有丝毫怨恨的神情。
有一次,吴王病了,勾践赶紧跑来问候他。正好此时吴王要大便,勾践搀扶着他大便后回来,又返回去掀开马桶看了看,闻了又闻,然后转过身对着吴王磕头说:“恭喜大王,您的病已过了危险期,再过两天就好了。”吴王好奇地问:“你怎么知道?”勾践回答道:“我检查过大王的大便,发现大王肚里的毒气已散发出来了。”
勾践就这样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这三年中,他忍辱负重,小心翼翼地伺候吴王,百依百顺。吴王被他的“忠心”所感动,就放他回到了越国。
回到越国后,勾践念念不忘在吴国所遭受的奇耻大辱,决心报仇雪恨。为了不至于忘记在吴国时的悲惨境遇,勾践每天晚上都睡在柴草上,还在睡处吊了一只苦胆,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以提醒自己永远不忘失败的耻辱。
这期间,勾践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富国强兵。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帮助百姓种地、纺织,积极训练军队,操练兵马。
公元前437年,越王勾践终于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吴国大败,吴王自杀。越国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勾践为实现复国大计、以雪前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十年,卧薪尝胆十年,经过20年的准备,一举灭吴,终于得偿夙愿。正如蒲松龄所写:“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为了实现理想,无需像勾践那样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只需具备刻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恒心,成功的希望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了。
孔子虚心学琴
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还十分精通琴技,曾花费很大功夫拜师学艺,专注而执着。
鲁国有位著名音乐家师襄子,弹琴技艺出神入化,孔子得知后专程登门拜师。师襄子见是大名鼎鼎的孔子,便有意推托,但孔子再三恳求,师襄子无奈只好应允。
初学时,师襄子把自己最喜爱的曲子教给孔子,在讲解完弹奏的要领后,就让孔子独自练习。孔子认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一遍一遍,不间断地练了十天。师襄子认为孔子弹得已经很不错了,就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学会了,那么从明天开始,我们改弹新的曲子。”
没想到孔子却说:“这支曲子的弹奏技法我基本掌握了,但对它的精神和内容却理解不深,所以只是会弹奏而已,缺乏神韵,您还是再让我练习几天吧!”
师襄子一听,心里十分高兴,他觉得孔子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态度很难得,于是又辅导孔子练习了几天。几天之后,孔子已经完全掌握了这支曲子,师襄子又提出让他改弹新曲。不料,孔子又一次拒绝,他诚恳地对老师说:“我虽理解了这支曲子的精神和内容,但并未吃透它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含义。您能让我再多练习几天吗?”
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己的弱点,师襄子顿时哑口无言,只好同意他再多练几天。
又过了几天,孔子的琴艺有了更大的进步,连他自己也喜上眉梢,师襄子便再一次地提出更换新曲。可孔子还是认为自己没资格更换新曲,因此,他又一次恳求老师:“我还未体会到乐曲中人物的形象,想再练一练。”师襄子惊讶孔子能体会到这曲子的主旨。之前,师襄子怕此曲太过艰深,并未挑明它意在刻画人物形象,此时,孔子已自己体会到曲子的真谛,师襄子当然异常兴奋了。
几天后,师襄子来听孔子弹琴,一曲弹毕,孔子激动地对老师说:“我似乎从乐曲中看到了一个人,他黑黝黝的脸,身体高大魁梧,目光深邃,有称王四国的气概。对啊,这不是周文王吗?除了他,还有谁?”
此时此刻,师襄子终于明白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大学问家了,他快速离席,佩服地冲孔子一拜,说:“你说得对,这曲子确实名叫《文王操》。”
孔子学琴,就如同他做学问,决不只是浅尝辄止,而是认真刻苦,专注投入,不耻下问,直至看清事物的本质。大凡有成就、有学识之人,哪一个不是花苦功夫学成的,只有具备这样的决心,这样的努力,才能为你的成功推波助澜。
鲁庄公一鼓作气退强敌
公元前684年,正值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一天,齐国派兵攻打鲁国,双方军队在鲁国的长勺摆开了阵势,伺机进攻。由于齐国军队强大,鲁国国君庄公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庄公还请来谋士曹刿,并邀他同坐一辆战车,随时听取他的意见。
刚摆开阵势时,鲁庄公就想命鼓手擂响战鼓发起进攻,但曹刿连忙阻止他说:“时机未到,现在发动攻击还不行。”
这时,齐国军队擂响了战鼓。但其将帅见鲁国军队一点动静也没有,担心进攻遭伏,便又停止了攻击的想法。不久,齐国军队又第二次擂响了战鼓,可是,鲁国军队仍然一点动静也没有,其将帅心有疑虑,依然没有发动最后进攻。
又等了很长一段时间,鲁国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齐国军帅终于肯定鲁国军队力量弱小不敢进攻,便第三次命令擂响战鼓准备攻击。
正在这时候,曹刿终于对鲁庄公说:“时机已到,可以擂响战鼓,立即进攻。”鲁庄公遂命令战鼓手擂响战鼓。
战鼓一响,鲁国军队便潮水一般勇猛地向敌阵发动了进攻,齐国军队没支撑多久,就溃败而退。鲁国军队俘获了很多战车和人马。
齐国军队刚刚撤退,鲁庄公就准备趁胜追击,想一举歼灭敌军。曹刿阻止道:“且慢,先等一下。”说罢下车蹲在地上,仔细地察看敌军车轮辗过的痕迹,随后登上车子前面的横木了望了一下前方,看了看敌军的情况,最后说:“可以下令追击了!”
鲁庄公一声令下,正处于胜利的喜悦之中的鲁国军队又勇猛地向敌军追去,果然大获全胜,俘获了更多的战车和人马。
后来,鲁庄公向曹刿请教克敌制胜的道理。曹刿说:“两军交战,军士们的勇气非常重要,往往是获取胜利的关键。一鼓作气,即第一次擂响战鼓,可以使军士振作起精神,这时勇武之气最盛;擂第二次战鼓,士气就低落了;等到擂响第三次战鼓时,士气早已衰竭,无心恋战,军队已萎靡不振,而我军正好振作起精神,勇气最旺盛,此时发动攻击,当然就能战胜对方。由于齐国军队强大,在战争中会有难以预料的战术。有时候,他们虽然看上去败退了,但有可能是以退为进。我下车看清他们的车轮辗出的痕迹是乱的,旗子也倒了,断定他们是真的败退了,才敢请你下令追击。”
鲁庄公一听,甚是佩服曹刿的武略。从此,一鼓作气也被作为一个成语传了下来,比喻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抓住了时机,就要一股劲儿把它完成。
“拖延无异于死亡。”这是成功人士的至理名言。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会碰到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情况瞬息万变、“快鱼吃慢鱼”的现代,如果不迅速果断地做出决定,不仅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甚至可能被吃掉。成大事者,必须具有坚定果断的素养。
毛遂自荐救邯郸
战国时期,秦国出兵攻打赵国,才几天工夫,就把赵国国都邯郸团团围住。慌忙之中,赵王一边命令将士坚守城池,一边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派兵救援。
平原君接到赵王的诏令后,深感此次楚国之行责任重大,于是,他决定从数千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楚国求救,并商议联合抗秦之策。
紧接着,平原君就开始在门客中挑选文武兼备之才,开始时还挺顺利,很快就挑选到了19个人,但到最后一个时,却怎么也选不出来,这事一下子难住了平原君。
正在这时,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主动上门找到平原君,要求一同前往楚国。他对平原君说:“我听说将军此次挑选的人还差一个,就匆忙来向将军推荐自己,请您把我带上吧!”
平原君仔细地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人,个子不高,其貌不扬,还一脸的凶相。由于门客太多,平原君根本记不起门下有这么一个人,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在我这里已有多少年了?”
毛遂答道:“我叫毛遂,在您这里已有三年了。”
平原君有些生气地说:“有才能的人,如同一把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会刺破袋子露出来,可你在这里呆了三年了,我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你的情况,可见你并没有什么才能,所以,你还是回去吧!”
毛遂听了平原君的话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请求道:“我今天就是像锥子放进袋子一样请求您,如果早能这样,我已刺破袋子显露锋芒了!”
平原君一下子被毛遂自荐的胆量和口才折服,于是决定把毛遂带上。也正好能凑够数。
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就立即和楚王为联合抗秦的事商议起来,可不管怎么说,楚王就是不肯出兵。毛遂见到这种情况后有些不耐烦了,便手持宝剑走到楚王面前慷慨陈词。楚王见毛遂手持宝剑站在自己面前,心里不禁有些慌张,加之毛遂的话很有道理,最后终于答应派兵救赵,联合抗秦。
不久,秦军大败而归,邯郸解围。事后,平原君称赞毛遂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从此,平原君把毛遂当上宾对待。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推荐自己。在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同时国家又需要大量优秀人才的今天,我们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有毛遂自荐的精神,让自己的才能尽快得到发挥,早日有益于国家。
姜氏劝夫以国为重
古时,女子以贤良端淑为美德,但其中也不乏深明大义之人,晋公子重耳的妻子姜氏就是这样一位女中英豪。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为躲避争夺皇位的斗争,长年流亡国外,这期间,他在齐国呆的时间很长。齐桓公想到日后重耳定会登上国君之位,对自己称霸天下大有用处,便极热情周到地厚待重耳,给他配备马车,建造豪华的居所,还将宗女齐姜嫁与他,人称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