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06

第6章 朱元璋的发家足迹(1)

被逼造反属无奈

就在朱元璋继续在皇觉寺撞钟、念经、发愤图强的时候,寺外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遥远北方的蒙古贵族在中原大地上尽情地开展圈地运动,并且将好色怕死的本事发挥得淋漓尽致,到处搜罗美女,炼制丹药,这才有了“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

朱元璋23岁的时候,包裹红头巾的人们就发动了起义,这与他好像是没有什么关系,但总是天下大乱,做和尚的也发愁没有饭吃,毕竟日子还是要继续。

这时,逃荒在路上的汤和早早地举起起义大旗,参加了革命,这在信息沟通极不方便的元末确实不容易得知对方的信息,如果说有手机直接一个短信就可以通知朱元璋去参军,这可是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事,尽管小朱同志的家人已经所剩无几了,勾起人家伤心事了。于是汤和不得不用最古老的方式来通知自己的友人,盼望能一起并肩作战,将友谊一直延续下去。

一直把当和尚有饭吃奉为信仰的朱元璋没有考虑那么长远,参加起义对他来说还是远在爪哇国的事情,但是不小心的是汤和来信的事被人知道了,这更体现了纸质信件的缺点,只要不是文盲就有可能看到并得知你的信的内容,如果换成电子邮件,你的邮箱会有密码,就不会那么容易传播出去,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

事情既然到了这一步,他是造谣呢?还是造反呢?二选一只好造反。但是在这之前,朱元璋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但是想破了脑壳也没想出更好的办法,只好掷钢镚决定,那时候没钢镚就换成了求卦问签。结果还是要无奈地投身革命。说干就干,既然要造反,单枪匹马肯定是在以卵击石,首要问题是要找到组织,积极向组织靠拢。至于为什么要投靠郭子兴,很好理解,他之所以要参军革命是源于汤和的信,那是导火索,况且汤和已经在军队里混了个千户长的职务,那可是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汤和吃肉能让朱元璋喝汤?有这样一个人在军队里罩着,自然凡事好说,路可以直接通到罗马了;其次,当时,郭子兴率领的部队名声也不错。基于这样两个原因,朱元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投靠郭子兴,而后来的事更证明了他的这一选择是十分正确的。

因为朱元璋聪明机智,很快就被留在郭子兴身边做了个亲兵。在军队里,朱元璋做事勇敢,能征善战,自身的优越条件再加上汤和的帮忙,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占尽,两个月后朱元璋就被任命为九夫长,这样的升迁速度是很惊人的,但是同样说明一个道理,只要你肯下苦功夫充实自己,并且懂得把握先机,成功一定会像垂青朱元璋一样的垂青你。后来朱元璋被任命为和州总兵。但是驻守和州的将官,大部分都是长年跟随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算准了他任和州总兵后,众将官一定不会服气,决定用一些方法树立自己的领导地位。

朱元璋上任后,在第一次正式召开会议前一天,立刻命令手下撤掉大厅主将的位子,只摆一排长条木椅。第二天召开会议时,朱元璋故意迟到。当他抵达会场时,诸将领已先行入座,会场内的座位都已坐满,仅留下一个左边的末座给他。对于自己在诸将官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心中雪亮。

会议开始后,讨论军政大事时,在座的资深将领虽然习于在战场上搏命厮杀,但是对于决断军政大事却只能面面相觑。轮到朱元璋发言时,却能精确分析敌我形势,并提出具体办法和措施,他的表现使得在座的资深将官不得不心服。

这次会议,除了讨论军政大事,也针对整治城池的工作作出分工,并且限期三日之内完工。

三天的期限到了,朱元璋会同诸将领到城池现场查验,结果只有他负责整治的部分如期完工,其余将领负责的各段工程均未完工。

朱元璋认为,制服将领的时机成熟了,他沉着脸,拿出郭子兴的檄文,朝南坐下。朱元璋向所有的将领说:“总兵乃主之命,非我专擅,修城要事,不能如期完工,贻误军机责任重大,谁可担当?今后再有违令者,军法处置。”在场的资深将领自知延误了军机,自然不敢有怨言。

朱元璋主持军务很有两把刷子,再加上他治军严谨有方,这次事件过后,他很快建立了个人威信。

随着朱元璋威信的不断增加,他在郭子兴心目中的地位也是不断地水涨船高,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郭子兴将自己心爱的养女,俗称马大脚的马秀英许配给了朱元璋。其实朱元璋和这个马秀英有过一段渊源,只是天意弄人把二人弄散了,多年之后才得以相认。结婚之后,二人伉俪情深,马秀英给予朱元璋的革命事业以很大的帮助,可谓不折不扣的贤内助,这在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

当然,郭子兴笼络人心的这招也是很厉害的,对于朱元璋来说,瘟疫横行、战乱不止的年代,骨肉亲人死的死亡的亡,纵然有青灯古佛相伴,各中辛酸没有亲历的人肯定也不能更好地体会和明了,但是有了马秀英就不同了,即使所有人都抛弃朱元璋,这个女人不会,而她的出现也使得朱元璋和过往的孤单寂寞凄凉一一说再见了。这是25岁的朱元璋人生一个质的飞跃,这样的飞跃正是郭子兴这个催化剂促成的,朱元璋又怎么可能不更加诚心地效力于郭子兴呢?

可以说郭子兴的信任和重用给朱元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广阔的舞台,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了朱元璋的才华和谋略,一个无愧于军事家的奇才。

在群雄并起的时候,关键是要不断扩充自己的兵力,但是各地起义军的存在正如一山不能容二虎,这中间的勾心斗角肯定会不断充斥眼前。游走在权力中心的朱元璋必须处处小心,事事谨慎。

当时濠州红巾军的统帅来自各个方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争权夺利的问题,并不和睦。濠州城中的头目除了郭子兴,还有孙德崖等四人,大家都想争当老大。

郭子兴出身地主,和其他四个头领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在这五个头领当中,郭子兴显然高于其他四个。其他四个人,出身于农民,不识字,也没有什么见识。每次议事郭子兴的意见都与他们不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时间久了,郭子兴就懒得参加会议。其他四个人意见一致,便合起伙来对付郭子兴。他们常常对郭子兴很粗暴,不尊重他的意见。郭子兴一向自命豪杰之士,不屑与之为伍,便经常对这四个人恶语相向,五人之间彼此互相猜疑,很难相容。

后来,彭早住和赵君用的加入使得矛盾最终激化。一日正当郭子兴在街上走着的时候,突然一群彪形大汉过来将其打晕,然后关在荒郊野岭的小破屋里,没有吃没有穿,专业一点的说法是软禁。朱元璋得知消息后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于是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彭早住,因为彭与郭二人交好,且与其他几个人关系甚是不合,朱元璋对彭早住说:“郭帅被绑票只是孙德崖杀鸡儆猴的伎俩,他们真正的目的其实是你!”

彭早住听到此说法,拍案而起,说:“那几人没一个好东西,我早就不满他们,有我在此,谁敢乱动?”

于是朱赵二人合力将孙家包围,朱元璋得以成功救出郭子兴。

二十四人打天下

但郭子兴的为人众所周知,刚愎自用且心胸狭窄,虽然朱元璋对其有救命之恩,依然挡不住他对于朱元璋的排挤之心日益膨胀。这在朱元璋为其招募家乡700个农民入伍之后更加明显。这样的领导人是永远不可能真正成气候的,从气度上就不及格,其他方面还想考高分,基础太差啊,没办法。而朱元璋的雄心也是一日日膨胀,梦想的帆不断地被风鼓起,他是个聪明人,感觉得到郭子兴对自己的排挤,于是在郭子兴要朱元璋攻克定远,企图置朱元璋于死地未遂,朱元璋凯旋之后正式向郭子兴递了辞呈。本来郭子兴还为不能在定远之战中弄死朱元璋而郁闷呢,没想到喜鹊枝头叫了,马上盖章批准了。

朱元璋临走前提了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要求,就是要从700人中挑选24个人,郭子兴估计当时被震晕了,他哪里知道这24个人个个是英雄中的英雄,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朱元璋的未来。这24人我们要一一道其大名: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常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很多都是人们熟悉的。但是很不幸,这24人中只有汤和是朱元璋从头至尾的战友。

朱元璋此举可谓赌注甚大,结局只有两种,一种是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一种就是兵败身死惨死他乡。两种极端的结局,但是朱元璋不怕,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而后来的大明王朝也证明了这一点,朱元璋确实有眼光。

很快,朱元璋带着这24人南下,日夜操劳再加上心情郁闷,朱元璋病倒了。

但是轻伤不下火线的朱元璋坚持带病料理事务,当务之急是要壮大自己的队伍。否则24人的队伍迟早会被其他起义军消灭于无形的,而届时自己的远大理想也会随之灰飞烟灭。尽管消息传播速度不如现在快,但是很快的朱元璋也得知张家堡附近有一个三千余人的队伍正在寻找未来的组织和领导人,于是朱元璋产生了招募这三千人的想法。

但是如何成功搞定是要费一番脑筋的,在见到了堡主之后才意外发现这个人原来早就是旧日相识。聊着聊着就聊出了感情,朱元璋趁机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了对方,并且拿出了百倍的诚意,双方商定三日后正式签约。三日很快过去,正是考验人的诚信度的时候,寨主却打起了马虎眼,完全不承认有三日前的约定。所以现在国家三令五申要商家讲诚信,大家都像这个寨主似的,生意还怎么做?社会还怎么进步?

且说朱元璋被耍之后,是恼羞成怒,心想,老虎不发威你真把我当HelloKitty了?于是装作完全不计较地设了一个鸿门宴,请寨主前来赴宴,寨主得知有自己十分爱吃的菜是马不停蹄地奔过来准备大快朵颐,当然他也明白小心驶得万年船,自己随身带着几个精干的随从过来,生怕自己有闪失,但是毕竟朱元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他的地盘上当然要听他的,何况寨主带的人不多,于是被五花大绑弄成了蚕蛹。随后朱元璋假借寨主名义说寨主已经外出考察营地去了,请你们集合队伍前来。驴牌寨的队伍信以为真,全部出来追赶主帅。他们刚一离营,朱元璋的人就放火烧了驴牌寨的营垒。群龙无首,营寨又烧了,只好听凭朱元璋驱赶。寨主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俘虏,别无选择,被迫就范,识时务者为俊杰,只得跟朱元璋一起去投奔濠州。驴牌寨的部众也都被朱元璋收编了,一共有三千多人。

七天之后,朱元璋带领这支人马东进,准备袭击横涧山,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朱元璋明白打仗更不能千篇一律用一样的兵法,这个敌人不能再用劝降的手段,只能攻打。于是吹起集结号,集结队伍准备对其发起进攻。但是硬碰硬是愚者的做法,朱元璋发动夜袭,毫无防备的敌人很快溃不成军。朱元璋的部队变成了两万人。

在收编了两万人的精壮部队后,朱元璋给全军召开了大会,做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从这看来朱元璋也是很有领导才干的,因为但凡有成就的人必须是能言善辩的人,得能忽悠,直到你把大家忽悠的信服你了,你就成功了。当然首先要保证你所说的有一定的说服力,这难不倒朱元璋,对于这个新编部队,他一改往日国家领导人似的鼓舞激励,而是直接切中要害地批判,让军士看到自己的不足,大家看他讲得唾沫横飞,但是仔细回味又很有道理,于是一一臣服,到此,朱元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随着日后的整顿军备和勤加操练,军队如初春的幼苗满是生机和活力,军队气势一天天高涨。

随后,朱元璋带领自己的精壮部队进攻滁州城,如果熟悉地理、历史,你会知道,滁州,地势险要,宋欧阳修曾有过“环滁皆山也”的议论,可见这确实是一块易守难攻的要害之地。但是元朝部队已经处于苟延残喘的阶段,军队的战斗力很弱,灭亡是迟早的事,可以说如同着火点很低的化学药品易燃一样,朱元璋大军的进攻无疑会大获全胜。朱元璋打完胜仗命令军队在此驻扎下来,等待更好的战机。

这一年他只不过刚走过人生的三分之一。

朱元璋在这边万事顺风顺水,而郭子兴那边却霉运冲天。此时的郭子兴可谓孤单无助,处于被孤立状态,很是可怜。很快郭子兴就被孙德崖排挤出濠州城,不得不寻找就业服务中心帮忙,以期尽快实现再就业。经提醒,最终投靠到朱元璋门下,但是往日种种再现眼前,朱元璋会不计前嫌地善待自己吗?如果他小心眼……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郭子兴来到朱元璋处,看到朱元璋的三万军士,个个生龙活虎,充满斗志,郭子兴的心更是忐忑不安了,现在力量对比是他三我一,这要是打起来,我还不是小蚂蚁的下场?

正在郭子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时候,朱元璋作出让他大跌眼镜的举动,将三万军士的号令权转让给郭子兴,自己还原为一个部下,听从郭子兴的指挥。并且在以后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对于郭子兴偶尔狗改不了吃屎的狭小度量也是一再容忍,这种种使得郭子兴最终为自己对朱元璋的怀疑深感抱歉和后悔,从而放下戒心。这正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郭子兴就要不断地感化。

在滁州,朱元璋加强了防守,用各种方法赢得民心,渐渐站住了脚跟。并很荣幸地迎来了家人的加入,比如说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等,虽然平时空闲让彼此见面几乎不可能,但丝毫没有冲淡亲情的酒,同样没有拉开思念的手,朱元璋没有一刻停止对亲人的想念,他们的到来使得他不只是高兴,而是相当高兴。家人相见的欢愉自是不必说,而且,这几人都是将才,在以后的创建大明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的朱元璋可谓是春风得意,家人得以团聚,事业走上正轨,羽翼一日日丰满,他的壮志逐渐冲上云霄,他要的不仅仅是滁州,而是整个天下。

人多力量大,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滁州眼看着狼多肉少,朱元璋只好另谋生地,将滁州让给了郭子兴,自己攻下和州另谋发展了。但是,温饱解决不了的年代,饿肚子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这是个为吃饱肚子而战的年代,孙德崖虽然自己占据了濠州城,但同样僧多粥少,只好向和州下帖子,期望可以占到便宜。但他的到来正好让伺机报复的郭子兴得到报复的机会,箭在弦上,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