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05

第5章 朱元璋的苦难童年(4)

朱元璋的第一份工作是和另外两个小沙弥负责大雄宝殿的卫生。那时候的人多半以佛祖为信仰,所以来上香的人很多。朱元璋主要就是在黎明的时候,趁香客还没有前来进香,把各路神仙背出去,角角落落打扫干净之后再把它们背回来,放在原先的位置上。这可是纯体力活儿,很容易得腰间盘突出症。朱元璋很不理解这两位师兄竟然这么笨,既然是神仙,就一定四肢健全、就一定有生命。有生命又四肢健全,那为何它们自己不会走出去,而偏偏要别人背呢?这样就省得那么累了。朱元璋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的两位师兄,立即遭到了两位师兄的讥笑,他们认为朱元璋要么是脑子进水短路了,要么就是十足的傻子。

但是这两个人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俩依旧怂恿朱元璋:“如果你有这么大的本领,就请它们出去。”朱元璋答应了他们,但前提条件是从今往后他不再打扫卫生。两个沙弥很不屑地答应了,认为朱元璋纯粹是痴人说梦。

结果第二天,他们便真的见识了朱元璋那超凡的本领。朱元璋站在大雄宝殿门口大声呵斥:“听好了,都出去!”果然各路神仙鱼贯而出。两个沙弥傻眼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自己眼睛的人,通常都会傻愣愣地站在那里,嘴巴可以装进一个鸡蛋。两个沙弥木桩一样钉在那里一动不动,待醒悟过来后,撒丫子便跑。

他俩把他们所见到的报告给了了空大师,了空大师吩咐他们不要到处乱说,否则会遭到神灵的惩罚,两个沙弥唯唯诺诺地应了下来。

几天之后的一个黄昏,了空大师把朱元璋从大雄宝殿直接带到他的书房。带进去又能怎么样?反正不能奈何朱元璋什么,于是什么也没问出来又让朱元璋出来了。

尽管那时候的朱元璋不过是个普通的和尚,但他在寺中的生活也还是被神化了:他住在寺庙里的时候,他的房间在晚上远远看去,常常会发出红光,等到人走近了,那红光又没有了,大伙儿对此都感到很惊讶。这说的是他第一次入寺头两个月的事。等他从外地云游归寺,情况就更玄了。有一天,一个红衣道士出现在寺庙的西北方向,他说:“这寺中有好人。”就是说,这间寺庙将来要出大贵人。又传说,有一天,朱元璋在扫地,扫到佛像脚下的时候,他嫌伸出的佛脚碍事,就随口说了句:“缩回去!”不料,佛像的脚真的乖乖“缩”回去了。还有一次,老鼠把佛像前的香烛吃了,朱元璋很生气,心想你这个佛怎么什么事都不管啊?因此大笔一挥,在佛像背上批上五个大字:“发去三千里。”到了晚上,寺庙里的其他僧人都做了一个梦,梦见庙里的佛要走了,他们奇怪地问:“您为什么走啊?”佛说:“当世主遣发三千里矣。”第二天早上,众僧人发现佛像背后有字,就追问是谁干的。朱元璋说:“哈哈,那是我开的玩笑,那我现在把他放了吧。”果然,到晚上的时候,众僧人又梦见那个佛前来道谢。佛早已知道朱元璋是“当世主”了。

受戒

朱元璋进寺以后,当然要受寺内的戒律约束,首先就是要了解这些戒律。就好像现在的某些公司,在你进公司后要先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然后更快地融入企业。某些直销产品也会对你进行一些产品情况的介绍,可以把这些说成洗脑,尽管这个词有点夸张,但殊途同归,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佛性对朱元璋进行入佛门例行开导:“你既入佛门,就得守佛门十戒。你知道是哪十戒吗?”朱元璋自作聪明地说:“知道八戒、唐僧上西天取经,给那个好色的天篷元帅起了个八戒的名字,不叫他到处背媳妇。”云奇、如悟和一群看热闹的大小和尚全都忍不住窃笑起来,知客僧了空则是一脸厌恶。“你听着。”佛性告诉他,这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粉,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问他能自戒否?朱元璋说:“唉呀,这不是天下所有的好事都享受不着了吗?”听他一说众僧又忍俊不禁地偷着乐。佛性说:“不许胡说,你只答,能自戒否?”朱元璋说:“只要有斋饭吃,别说十戒,再加十戒也行,也能自戒。”

佛性又说:“你父亲是个好人,贫僧曾答应过他,教你上进,如今有了报偿机缘,不可荒废了时光。你从小虽念过几天书,毕竟根底太浅,日后做大事是不够用的。”这话也是对他破例收这个徒弟的一个解释。朱元璋说:“连饭都吃不上了,还说什么做大事?师父说什么是大事?当皇帝吗?”此言一出,吓得众僧无不瞠目结舌,了空跌足叹道:“皇觉寺从此有了一害了。”

到了吃斋饭的时候,桌子中央有一大筐馒头,每人面前一钵豆腐汤。大小和尚全都默坐到长长的餐桌两侧,都双手合十在默诵,只有朱元璋一边合十,眼睛却骨碌碌乱转,盯着摆在桌上的白面馒头。趁人不备抓了一个,夹在两腿之间。祷告毕,众僧一只只手伸向盛馒头的篮子,朱元璋抢先又抓起一个。最后伸手的如悟却什么也没抓着,筐里已是空空如也。知客僧的眼睛眨了眨,早疑心是朱元璋多拿了。他的阴损招儿是现成的,他拍拍手,众僧纷纷站起来,随着知客僧的手势,全都放下手中的馒头,双臂平举。

朱元璋腿间夹着馒头,因此撅着屁股站不直。知客僧了空胸有成竹地来到他身后,用膝盖向他屁股后一顶,喝令:“直起腰来。”朱元璋一直腰,夹着的馒头滚到了脚下。众僧的目光刷地投向他,有嘲笑的,有鄙视的。了空拾起馒头,扔回筐里,对朱元璋宣布处罚令:罚饿三顿饭,念十遍《金刚经》。

朱元璋眼睁睁看着别人开始吃斋饭,自己只好咽口唾沫,乖乖地跟在了空后头走人,肚子叫得更凶了,他用力紧了紧裤带。

参禅

佛性长老居上座,正在讲经,朱元璋坐在和尚们中间,这是他第一次听讲经,无奈肚子里没食,心里发慌。

佛性讲述的是《金刚经》:“《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比喻智慧,有断烦恼功用。什么是般若,般若即智慧,它在于不著世相,也就是无相……”朱元璋精力不集中,四处乱看,不时地紧紧腰带,佛性瞪了他一眼,用力咳嗽一下,接着往下讲:“无相,也就是情无住,无住即情无所寄……”忽然又见朱元璋乱动,忍不住叫了他一声:“如净!”

朱元璋一时不习惯,没意识到是叫自己,反倒四处张望。一旁的云奇捅了他一下:“叫你呢,你法名不是如净吗?”朱元璋忙直起腰来:“弟子在。”佛性问:“你怎么不用心听老衲讲经?”朱元璋说:“听是想听,可他们不叫我吃馒头,饿得肚子咕咕叫。”这下子和尚们再也撑不住了,大笑起来。

佛性又咳了几声,禅房静下来,他问朱元璋:“如净,你都听明白了吗?有所问吗?”朱元璋想了想,说:“弟子有一问,佛性大师这佛性是何意?佛之本性吗?佛之本性又是什么?”和尚们以为他要挨打了,这是对长老的大不敬啊。和尚们大都幸灾乐祸地看着他,如悟小声对朱元璋说:“该死,你找打呀?”却没想到,佛性丝毫未恼,他平和地说:“问得好。老衲何以叫佛性?佛祖认为,人人都有成正果、成佛的本性,在生死轮回中此性不改,是为佛性。”

朱元璋似懂非懂的样子,肚子又“咕噜噜”地叫了,大家都听得见了。佛性显然也听到了,对膳食僧吩咐道:“给他两个馒头充饥。”朱元璋说:“有了馒头,什么经也听得进去了。”众僧又忍俊不禁。

吃了俩馒头,朱元璋开始自司其职去挑水,挑水地点是山下的小河。原来的河床已变成鹅卵石裸露的荒滩,早断了流,只在石缝中有细流涓涓流出。这可难为了朱元璋,他拿着一只葫芦瓢,一点点地从石缝泥沙中舀出浑浊的水来往木桶里盛。他看见附近山坡上有几个人在剥树皮吃,认出其中有徐达、吴良、吴桢等人。他叫了一声“徐达”,奔了过去。看着朱元璋和尚打扮,从小就在一起混的伙伴们都忍不住笑了,怎么看都别扭。徐达说:“怎么,罚你来担水?你真是自找苦吃,你若能当好和尚,我都能成佛祖了。”朱元璋说:“别的不说,当和尚可以混饱肚子,有斋饭吃。要不我和佛性大师说说,你们几个也出家吧?”徐达很正经地说:“我不。当和尚就娶不了媳妇了,我娘还等我给徐家接续香火呢。”朱元璋说:“你以为我真的想敲一辈子木鱼,撞一辈子钟啊!哎,汤和呢?”“饿跑了。”吴良说,“树挪死,人挪活,陆仲亨、费聚也逃荒去了。我们也得出去逃荒了。”徐达一边嚼着榆树皮一边说:“再过几天,榆树皮、观音土也吃完了,还不得人吃人啊!这叫什么世道!”

朱元璋不忍心看着伙伴们饿成这个样子,就说:“你们别走,在这儿等着,我一会儿就回来。”说着跑回河滩,担起装了半桶的稀泥汤,丁丁当当地往回赶。

友情难忘

朱元璋一口气把浑水挑到斋饭堂后厨,把半桶水倒入瓮中。烧火僧如悟正在灶前拉风箱、添柴草,脸抹得黑一道白一道的。正在蒸馒头的烧饭僧过来向水桶里看了一眼,说:“你怎么尽挑些泥汤来呀!这能吃吗?”朱元璋说:“小河都干了呀,再过几天,泥汤也没有了呢。”烧饭僧说:“你不会往远处去找水吗?”烧饭僧告诉他十里地外有一口山泉,水旺。朱元璋心里想,来回二十里,不要人命吗!他的眼睛眨了眨,说:“太远了挑不动,师傅得赏我几个馒头吃,吃了才有劲。”烧饭僧真的到大筐里拿了两个馒头塞给他。朱元璋想偷馒头,就必须支开他,就说:“给找块纸包上吧。”烧饭僧走到隔壁储物间去找纸。

朱元璋趁机下手,向如悟挤挤眼,他知道傻乎乎的如悟不会坏他事。他手疾眼快地凑到馒头筐跟前,双手齐下,迅速抓了十几个馒头丢到水桶中。如悟惊得站起来,刚要张口,朱元璋一只手捂在了他的嘴巴子上,吓唬他说:“你若嚷嚷,我可饶不了你,这是佛性长老叫我来拿的。”他想抬出大菩萨来吓唬小鬼。如悟当然不信,却也不想再多管闲事,坐下去拉他的风箱,装看不见。

朱元璋顺手抓了一块屉布盖到水桶里。烧饭僧回来了,没想到朱元璋弄鬼。朱元璋用纸包了给他的两个馒头,担起水桶往外走,生怕走晚了露馅儿。朱元璋最怕让知客僧撞见,了空是讨厌的克星。可越怕越躲不及,朱元璋与知客僧了空在山门外走了个碰头。了空打量他几眼,心里犯疑,说:“今儿个你怎么这么出息?担了一担水,没人支使又去担呀!”朱元璋用讥讽的口气说:“不是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吗?就当皇觉寺的大小和尚都死绝了,贫僧一个人挑。”了空气得脸色煞白,说了句“放肆!”却也奈何不得他。他无意中看见水桶里盖了一块屉布,他皱了皱眉头,望着摇晃着水桶走去的朱元璋,忽然起了疑心,便远远地在后面跟着朱元璋,走走停停,不让他发现。了空一直跟踪到河滩上,亲眼看到朱元璋拿出十多个沾了泥的馒头给他的穷朋友吃,他气坏了。

徐达、吴良兄弟几个如一群饿狼,争相从朱元璋的水桶里抓出馒头,也不管上面沾了泥水与否,狼吞虎咽地大嚼起来。

躲在枯树丛后面的了空叫了声:“好啊,寺里出贼了!”从枯树林中转了出来,想治他。朱元璋开始有点发慌,但很快镇定了自己,大不了还俗,不当这个和尚。他对几个伙伴说:“别怕他这个和尚,吃!”徐达扑哧一笑,差点被馒头噎住,他说:“你还骂人家是和尚呢,自己不也是和尚?”“好,好,你等着!”了空气得连一句完整话也说不出来了,不过见他们人多,他怕吃眼前亏,便气急败坏地往回走。朱元璋故意气他:“出家人一粥一饭都是别人施舍来的,物归原主,这不是正理吗?”他让了空报告佛性大师,以他为出家人楷模。吴良虽感到解气,却为他捏了一把汗,认为他可是犯戒了,让他跑,这和尚别当了。

朱元璋却说:“大不了挨一顿棍子。你们饿急了,再来找我,我吃干的,不让你们喝稀的。”

回去后,朱元璋被佛性说了一通后,事情就算过去了。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了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求生无门做乞丐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事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皇朝本纪》上说:“(朱元璋)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在外面游历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开始发奋读书,伴随青灯黄卷,早功晚课,读书诵佛。在这期间,朱元璋“立志勤学”,除佛经外,也广泛接触了各类书籍。几年寺庙生活内学到的东西,成了他书本知识的主要来源。

朱元璋在寺中,一转眼又过了三年,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朱元璋这个和尚也许会继续做下去。以他的聪明勤奋,他可能会成为一个精通佛经的高僧,传经布道,终老一生。但是,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眼前展现了一片新的天地。鬼使神差,一个隐藏在草莽中的英雄从此踏上了他的创业之路。朱元璋投军的目的原是为了活命,但当他驰骋在沙场上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弱者,自己不仅可以统领千军万马,还可以掌握自己乃至许多人的命运。那么,他又是怎样走上这条成功之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