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04

第4章 朱元璋的苦难童年(3)

十几岁那年,有一天,朱元璋在街上玩,看见一位算卦先生的卦特别灵验,就想让先生给他算一卦,那先生却说他不值一卦钱,不给他算,小重八一生气,夜里竟然将屎拉在算卦先生卦摊的桌子上。第二天,算卦先生一看桌子上竟然有堆屎,二话不说,跪下来又是磕头又是作揖地拜。有人问他如何这般冲着屎叩拜,先生很认真地说:“这屎与常人不同,常人的屎是小头在上,可这堆屎却是大头在上,这屎叫龙屎。”小重八在一旁听了不由得笑,然后走过去对先生说到:“昨天让你给我算一卦,你说我不值一卦钱,今天竟然冲着我的屎拜。”那先生一听屎是昨天算卦的要饭小孩重八拉的,感到自己太冒失了,便即刻给小重八施礼说到:“我主在上,受小人一拜。”接着便提了褡裢拉着小重八出了濠州城。

小重八感到莫名其妙,急忙问先生:“这是去哪?”

那先生道:“此地不可久留,你随我走就是了。”

小重八稀里糊涂地跟着算卦先生出了濠州城,走了一天的路,天色黑的时候在濠州城北山脚下的一个破庙里住了下来,不料半夜时分,庙外雷电交加,刹那间狂风四起,大雨倾盆似地倒了下来,把寂静而闷热的夏夜立刻变得让人恐惧。小重八被惊醒后有点害怕,偎依在算卦先生的怀里,倾听着庙外的狂风暴雨声。

忽然算卦先生叫到:“不好!”话音刚落,只听“喀嚓!”一声巨响,接着便是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小重八不知道自己昏迷了多久,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山上的一个茅屋里的床上,坐在他床前的是一位放羊的老农,那老农见他醒来,说道:“你总算醒了,你已经昏迷了七天七夜。”

小重八感到奇怪,急忙问到:“那和我一起的算卦先生呢?”

放羊老农说道:“那先生救了你,把你送到我这里,托付给了我,要你一定在这里等候一个有缘的和尚教你学一些武术,他到昆仑山修炼去了。”

小重八在山上住了一段时日,他想起了算卦先生那天夜里给他说的那些话,心想:我应该去找人拜师先学武术,于是一天早晨,他早早地起来,向放羊老农告了别,下山去拜师学武术。结果在半山腰的小路上遇到一个和尚,背上背一个包裹,手提一柄宝剑,他便拦住那和尚,“扑通”跪下便拜师傅。那和尚吓了一跳,猛一停步,打了个踉跄,差点给滑倒在地,一看是个小孩拦路拜师,就十分生气地说道:“学武功,你拉倒吧!”就势来了个横腿一扫,站了起来,二话不说,径直走了。小重八望着那和尚远去的背影,愣了好大一会儿,他却误以为是师傅传他的功夫,便跑回山上跟牧羊老农一边牧羊一边练功。牧羊老农看他高兴的样子问到:“你这么快在哪里学到了啥功夫?”小重八却笑道:“拉倒吧!”往下一蹲,来了个横扫腿。

小重八开始在山上练了三年横扫腿,碗口粗的树,他一个横扫过去,“喀嚓”一声就折了……

1344年的四月,小重八一心想回家看看,于是告别牧羊老农便下了山。他回到了濠州钟离村,家乡正闹瘟疫,瘟死的人顺水漂流,树上、河滩到处有洪水冲来的腐尸。他在家的第二天夜里,父亲、母亲和长兄都被瘟疫夺去了生命,他央求他的几个穷哥们,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抬着自己的父亲、母亲和长兄的三具尸体去掩埋。同村人都劝他说:“家里的尸首你也不必掩埋了,还是快快远走他乡躲避瘟疫的好。”可他于心不忍,还是将三位亲人埋在了刘家借给的坟地里。

掩埋亲人后,天还没有亮,滂沱大雨仍然洗刷着那肮脏的世界,在大家的再三劝说下,小重八谢了家乡穷哥们,又踏上了去拜师学艺的征程。出村大约二十里路,天已经大亮,忽然,他听到一阵厮杀的打斗声,他急忙登高一看,在不远的洼地里,有几个官兵正围斗一个和尚。那和尚已是精疲力尽,眼看就要倒下,只见小重八飞似地冲了下去,“拉倒吧,拉倒吧!”几个横扫腿,那些官兵全倒下了,官兵们一看从哪里突然来了高手,一个个连滚带爬地溜走了。

小重八急忙去扶和尚,不料竟是那年在山上教自己“拉倒功”的和尚师傅,急忙跪下说道:“弟子不孝,救师傅来迟,望师傅赎罪!”

和尚一愣,心想:我何时收过这个徒弟?他也不好意思细问,吞吞吐吐地问到:“你……”小重八讲了当年在山上师傅教他“拉倒功”的事,和尚感到有点愧疚,带了小重八回了皇觉寺。

皇觉寺长眉长老正在禅室里手掐着念珠颂经,忽然感觉风从窗隙透了进来,把红烛的长焰吹得歪歪斜斜。他侧耳谛听,听出来是走路有点跛的和尚了空,双眼半开半合地说:“有缘终究会相见,走!我也随你一同去迎接。”便出门将小重八迎进了皇觉寺。

小重八被皇觉寺长眉长老安顿下来后,长眉长老命和尚了空开始传给小重八武功和格斗术,整整两年,不分春夏秋冬,和尚了空和小重八都躲藏在皇觉寺后院里操练,从不与外人接触。第四年春季的一天夜里,重八被练了一整天的功折腾得躺下就睡着了,忽然,前院传来了震耳欲聋的厮杀声,惊醒了熟睡着的重八,他“嗖”的一声从床上坐起,披了衣服,在房间里提了刀,就冲出了屋子。

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他看见师傅正护着长眉长老步步向后院败退,几十个僧人,被众多官兵围在皇觉寺的前院里,正挥舞着刀枪拼命反击。重八哪里还顾那么多,大叫一声道:“师傅!我来也!”一个横空扫堂腿下去,追赶长眉长老和了空和尚的十多个官兵,全倒下了。

长眉长老一看是重八,急忙说道:“你怎么来了,不是不让你和外人接触吗?”

了空和尚说道:“这也许是天意,他已经学完了十八般轻功和三十六般硬功,也该是他显一下身手的时候了,重八!你过来师傅有话给你说。”

重八将耳朵凑到师傅跟前,听师傅吩咐完之后,不由得心中一愣,急忙跪下说道:“师傅我随后跟你去!”

“不行,一定要听师傅的话!”了空和尚说完一抖袖子,扶了长眉长老“嗖嗖”几个飞步,消失在了夜幕之中。

重八借着朦胧的月色,望着师傅远去的背影,心里还正在为师徒就此而别难受,忽然,从前院传来了“杀了这些和尚!”的呐喊声。重八一听,感到不妙,一定是师兄们受到挫败,他一咬牙,提了刀一个箭步冲了过去。

皇觉寺的和尚们死的死、伤的伤,剩下二十多个还在疲惫地拼搏,但也已经是寡不敌众的挣扎,显然是难逃官兵残杀的厄运。恰在这危难时刻,一个大家都不熟悉的和尚出现了,大刀翻飞,顷刻间官兵死伤惨重,开始步步败退。

重八忽然想起师傅的交代:不要恋战,救了师兄弟,快到东岳泰山去拜一位名叫定国仙翁的道长,他会教你做人和治国的道术。他灵机一动,向站在院中间香楼旁边的那个官兵头头冲了过去,说时迟,那时快,一个你“拉倒吧!”腿刀并出,那头头还没有来得及躲闪,便“哎呀”一声,倒在了血泊之中。偷袭皇觉寺的元朝官兵,本来已经打得精疲力尽,不知道从何处又来了这样一位武艺高强的和尚,开始还有几分凶猛,想群起而攻一下子把重八给拿了,可一会儿,他们一看,地上倒下了他们的头儿,吓得谁也不敢上前。一看情况不妙,都狼狈地逃跑了。

重八急忙吩咐众弟兄收拾好死伤在院内的和尚,便匆匆离开了皇觉寺。

月亮渐渐地坠下西山,黎明前的夜色是那样地黑暗,重八在乡间的小路上疲惫地挣扎着,他不敢回头再朝那皇觉寺里望一眼,他更不敢去想皇觉寺遭劫的那一幕。他不知道这些元朝的官兵为何要追杀皇觉寺里的和尚和长老,但他还是记起师傅的再三叮嘱,一定要到东岳泰山去拜见一位学术卓越的道人。虽然他感到特别的疲惫,但他一是怕官兵继续追杀,二是又急于去泰山拜师学道,还是不分昼夜地赶路。

重八来到泰山脚下,泰山脚下已是绿树成荫,遍地花开。他在山脚下打听好了上山的路,就匆匆赶上山去,一天过去了,又是一天,眼看第三天已经日偏西斜,他还是在山腰上转悠,难道说自己是迷路了?怎么山上空无一人?他心中十分焦急。他感到有点饿,掏出讨来的干馒头,躺在一块青石板上,也不顾馒头的干硬,就大口大口地啃起来,啃了一会儿,却呼呼地睡着了,嘴里还衔着半拉馒头。

一阵悠扬的山歌声,把熟睡的朱重八从甜蜜的梦里惊醒了,他抬头看看天空,叫到:“哎呀!我咋睡着了?”然后,急忙起身,往那有唱山歌的声音的方向望了望,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山上挑着干柴正往山下走来,他匆匆迎上去说到:“大爷!我要到山上找定国仙翁道长向他拜师,不知如何走是好?”

白发苍苍的老人把重八上下打量一番,然后指了指玉皇顶说道:“举目望远在天际,你若心诚近在眼前。要你徒步需五天难到,你若操近路两日便可。”重八一听心中十分高兴,心想:若能让这老翁给我带路,走小路岂不是快些。于是弯下腰拱手作了个揖说道:“老人家,受小的一拜,您老若肯给我带路,我定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白发老人急忙伸手扶住重八说道:“话说到哪里了,何谈报恩?指指路也是山人应该的,只不过我实在是太累了,一步也走不动了。你若肯背我,山人就和你走一趟。”重八一听急忙弯下腰说到:“只要你给我指路,就是一口气把你背上山,我也无半点怨言。”

重八背起白发老人,按照老人给指的小路,钻进了长满荆棘的山林,然后,又攀了一段石阶,他开始感到十分累了,心想:这干瘦老头还真有分量呢!我还是将他放下歇息一会儿再走。

重八一蹲身子把白发老人放在了路边的一块青石上,一边转身,一边说:“有点累了,你走一段,我再背你。”

当重八将身子转过来时,却发现自己背的那个老翁变成了一个满头白发身着青衣的道长,心中不由地打了个寒颤说到:“啊!你是?”

“我就是你要找的定国仙翁道长。你背我一百一十八步,我保你坐江山一百一十八年。”定国仙翁道长很严肃地说道。

重八感到十分后悔,急忙跪下,磕头道:“师傅!弟子不孝,我再背你!”

“没用了,这是天意。”

苟延残喘当和尚

“有旱却言无旱,有灾却说无灾,村村户户人死绝,皇上死了无人埋”。这是那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朱元璋咬牙切齿地恨,这世道太不公平了。他得挺着活下去,他那双深藏在高高的眉棱骨下面的一双明亮有神、愤世嫉俗的眼睛,那足以叫人见了一面就无法忘掉的大饭勺子一样的下巴,都透露着朱元璋不服输的气质。

当和尚混口饭吃

淮河两岸总算又见到了太阳,水退去了,瘟疫却一直不退,接着是一连四十天滴雨不落,老天好像发誓要和苍生过不去,人们心头最后一点希望的火焰也熄灭了,只有逃荒。淮河儿女最不陌生的两个字就是逃荒。当劫后余生的人们扶老携幼,背井离乡踏上漫漫长路时,朱元璋走什么路?往哪里去?

朱元璋和徐达、汤和、吴良、吴祯、陆仲亨、费聚等人坐在村口井台上,个个满脸菜色。那时候根本不可能补充充足的营养,满脸菜色都在情理之中。汤和想打一斗水,辘轳响了半天,水斗淘上来的只是半斗泥浆。汤和赌气地把水斗摔到了井台上,说:“连这几十丈深的井都旱得见底了,今年两淮一带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呢。”

吴良说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问他们听说了没有。他说淮北一带饥民造反了,叫什么白莲教、红巾军。徐达四下看看,说:“别乱说。”汤和指着用铁链子拴在井台上的一把上了锈的菜刀说:“想反也没兵器。”是啊!哪朝哪代也没有元朝官府防民变防得这么彻底!一个村子使一把切菜刀,铁匠都失业了。徐达望着朱元璋说:“元璋,从小你就是我们的孩子头儿、主心骨,主意也多,你说吧,不能等死啊。”

吴桢说:“对,我们都跟着你,你说一声反,我们就挂先锋印。”朱元璋垂下头沉默片刻说:“大难临头各自飞,我看,各奔前程吧。”众人听完一脸的失望。汤和问:“那你在家守着等死?”朱元璋下意识地摸摸脑袋说:“财主家的牛是不能放了,我打算剃度出家,去当和尚。”

朱元璋当然把入空门当作是找碗饭吃的活路,他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认为天下人都死绝了,总饿不死和尚的,先去讨碗饭吃吧。尽管失望,大家却无可奈何,只好各寻生路。徐达和汤和原以为朱元璋说去当和尚是说着玩的,没想到他第二天就去了皇觉寺,找佛性大师要求剃度。

知客僧对朱元璋的行为早有耳闻。朱元璋为了报复狠毒而又吝啬的财主,居然想出这样的招儿:他和徐达、汤和等人把东家的小牛犊杀了,在野外吃了烤肉,却把牛角插入前山,把牛尾插入后山,然后把财主叫来,说牛钻山了。朱元璋故意抻抻牛尾巴,躲在山洞里的汤和便“哞哞”地学牛叫。尽管这骗不了人的恶作剧最终使他遭到一顿毒打,并勒令他养父赔偿,但从此财主对朱元璋不得不怵三分,那年他才十岁。

这样的人一旦进入佛门,这如来的清静之地还会清静吗?所以知客僧了空鼓动众僧起劲地抵制朱元璋入寺为僧。“不就是收个和尚嘛!”佛性有点不耐烦了,这是一锤定音了。于是朱元璋就以一个沙弥的身份出现在众僧的面前。所谓的沙弥,说白了就是寺庙里的杂役。现在很多机关单位都有很多这样的“沙弥”,初来乍到的人要学会敬重前辈,如果不懂规矩,可是会耽误自己前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