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03

第3章 朱元璋的苦难童年(2)

明朝的皇帝各有其画像,抛开朱元璋不论,其他人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脸部较宽,都是方脸,虬髯。十几个人一律长得像。这其中只有一个例外,他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他的脸形是长长的,和朱家的传统不符。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朱元璋的那两张好看的画像几乎包括了所有后面子孙一致的特征,如果从他们的血缘关系来看,似乎这两张好看的画像才更应该是真的。有人也许会问朱厚照就不一样吗?他为什么就是个另类?确实不一样,但我可以告诉你,朱厚照虽然是长脸,但他长得很帅,可以说是那种长脸俊男。他和朱元璋那张丑像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还有一种传说讲朱厚照不是真正的朱家子孙,是张皇后在太子朱厚炜死后,为了自己的地位,从外面抱来的孩子。后来安化王造反,他在檄文中就说过皇帝不是姓朱的而是野种的话,但是我们有权利怀疑传说的真实度。但有意思的是,他的堂弟嘉靖取代了皇位后,之后的皇帝又出现了那些相貌上朱家的传统特征。这不能排除朱棣继承的都是母亲相貌的可能,只是本人听说晋王朱棡长的也很好看,看来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了。如果那两幅好看的画像都是假冒的,那么那位画师怎么会猜到他的子孙也有那些特征而假冒呢?

我们不妨从朱元璋的生平去寻找。朱元璋的发迹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人——马皇后。但从实际上讲,朱元璋并没有因为夫人的关系从郭子兴那里得到多少实质上的好处,因为他的军队是他自己一手打造的。郭子兴的两个熊儿子还曾经妒忌过朱元璋并且差点把他饿死。但不可否认,朱元璋的确是凭借岳父提高了自己的威望,所以陈友谅经常骂朱元璋是靠女人打的天下。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下陈友谅的这句话,如果朱元璋人长得很丑,他怎么会娶到元帅的女儿?他如果很有钱也就算了,但和马皇后成亲时的朱元璋是一个什么都没有(包括父母兄弟)的穷光蛋,而且还当过和尚,连名字都土得掉渣,叫朱重八。我不知道郭子兴看上他哪一点了。如果你是一个统领几万人的将军,你会把女儿嫁给一个既丑又没有钱、没有势力还当过和尚的人吗?难道就因为自己觉得这个人可能未来能有点出息?而且,从后来的情况看,郭子兴对朱元璋的成功并不是深信不疑的。况且朱元璋还不是一般的丑,那是谁见了都想吐的丑,从侧面看,他的脸就像一个月牙儿。相信现在很少能有人见过这么丑的脸,包括在电视上。一个月牙儿脸,上面还有很多麻子,下巴像钩子一样突出,姑且就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吧,估计会是吉尼斯世界记录上最丑的人了吧?这种人真的能娶到老婆吗?我真的很怀疑。但是现在这么丑的朱元璋居然娶了元帅女儿。后来还有一个人和郭子兴有一样的毛病,争着把女儿嫁给既丑又没钱没势力的人,他就是郭宁妃的父亲郭山甫。难道这帮人都神了,知道以后这小子要当皇帝?还是事实上朱元璋根本就不丑?

大家对朱元璋的非议是理所当然的,但不要因为他的残暴而将他想象得奇丑无比。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张丑像有明显的人为夸张的痕迹。那位作者将所能加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的丑陋都加上去了:马脸,向上翘的夸张的下巴,小眼睛,麻子,猥琐的身材,似乎还驼背。如果朱元璋有这么多缺点,肯定会造成他行动上的不便,但历史上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试问这样的皇帝有什么威严?这难道就是使群臣战战兢兢的洪武皇帝?据说朱元璋对某人拍桌子会使大臣吓昏过去,那张画上的人拍桌子只会让我感到像个小丑!再高的皇权都不能给他威严。

……

可以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论调,一种是黑,另一种是白,那么究竟朱元璋长相如何,你就自己发挥想象吧。

夹缝之中求生存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任何一个朝代的末期都会衍生出很多很多的矛盾,这是当权者在日积月累的统治中积下的恶果,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统治曾经创造了蒙古帝国和元朝的辉煌,那时的元朝四处征战,疆域广阔无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啊!但到了元朝末期,矛盾开始激化,国家管理腐败,军备松弛,财政困难,蒙古贵族官僚及地主阶级将大批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广大农民在丧失土地的情况下还担负着沉重的负担和压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民群众奋起反抗,揭竿而起,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这样的时候但凡能成大事的人都会在受尽人间折磨之后崭露头角,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这种种苦,朱元璋都一一尝过了。那时候尽管解决温饱是个难题,但是他毕竟是个孩子,玩有时候比吃饭重要。

一边玩一边长,传说等朱元璋五六岁的时候,元朝军师又算出:第二天天交午时,真龙天子将出凤阳城南门。这可是除掉后患的大好时机,于是,元朝皇帝又派上一支军队把守凤阳城南门。带队军官问军师:“你说的真龙天子到底是什么特征、长什么样子?”军师答道:“此人身穿红袍,脚踏乌靴,头顶青罗伞盖,跨下一匹大青马。”第二天正午,只见一个小孩头顶荷叶,光着屁股,浑身通红,两脚污泥,骑着一根甘蔗,蹦蹦跳跳地要出凤阳城南门,此人便是朱元璋。带队军官一看是个小孩,便毫不戒备地让他过去了。过了一个时辰,军师来问军官是否有如此特征的人出城,军官答道只有一个如此模样的小孩出了城,军师说:“哎呀,正是此人。”于是,马上命军官率骑兵向朱元璋去的方向追去,朱元璋见后面尘土飞扬,吓得急忙钻进路边的一间废弃土屋里躲避,屋里面到处都是蜘蛛网,朱元璋躲好后,所有的大小蜘蛛都慌忙出来吐丝结网,等元军赶到后蛛网已经结得密不透风。元兵赶到土屋,往里一看,见蛛网完好无损,便料定屋里无人,一直往南追去,吉人自有天相,朱元璋又逃过一劫。以后,朱元璋做了皇帝便允许蜘蛛在皇宫里自由觅食,而不予清扫。

纵使年少无知也还是会长大成人,没有人一辈子可以不理世事,永远无忧无虑地长大。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里一天中竟然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已经断水断粮很多天,早已经揭不开锅了,哪里有钱买棺材,更别提埋葬亲人的土地了。可叹朱爸爸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只能放声痛哭,谁料惊动了邻居刘继祖,这个刘继祖是个好心肠的人,于是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好让死者安息。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每每忆及此事,朱元璋都难抑悲痛之情,为此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但同时,赋予了他更多的承受苦难的能力。

上天注定皇帝命“土丘称寡”

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只好跟着养母生活。有所作为的人都会有很多异于常人的地方,朱元璋也不例外。秋季的一天,养母让朱元璋出去拾柴禾。可是,朱元璋出去后,领着一村的小孩就做开了游戏。他们在一个土丘上用土坷垃垒了一座金銮殿,之后,开始玩“做皇帝”的游戏。传说朱元璋在台上坐着的时候,其他小孩向他拜倒山呼“万岁”,朱元璋在台上坐得四平八稳,没有一点事儿,可是当别的小孩扮演皇帝,朱元璋向他磕头时,那个小孩就一头从台上摔下来。其中一个叫汤和的小孩被摔疼了,就高声叫嚷到:“你朱元璋什么鸟皇帝,等我长大以后,非把你推翻不可。”朱元璋听完,大声喝道:“大胆,给我拉下去砍啦。”于是两个小孩拉着汤和走到高粱地里,摘下一片高粱叶向汤和的脖子上划去,一下子划出一道口子,鲜血溅到高粱穗上,从此以后,高粱穗就是红的了。又传说后来,朱元璋诛杀功臣,汤和因小时候被斩过头,才幸免于难。做游戏归做游戏,大人交代拾柴禾的活总得干,其他小孩慌着满地跑着去捡树枝树叶,唯独朱元璋原地不动,口中念念有词:“老天爷,老天爷,刮阵旋风吧,把树枝树叶都刮到我面前来吧。”朱元璋话音刚落,平地上果然刮起几阵旋风,把大堆的树枝树叶都刮到了朱元璋脚旁,朱元璋不费吹灰之力就拾满了一大篮柴禾。

等到朱元璋十一二岁的光景,养母也因病故去,朱元璋只好到村里的财主家放牛。据说当年刘伯温望天子气,一路寻访来到凤阳一带,见当地居民为人豪爽,做事干练,谈吐不俗,心中甚是欢喜,料定当地将有非同凡响的人物出现。一天,刘伯温来到朱元璋放牛的山下,远远地望见前方有一团红光升起,正是他渴望已久的天子气。走近一看这团红光是从一个放牛娃身上发出的,此时这个放牛娃正在睡觉,只见他四肢张开,形同“大”字。而他头下枕有一条扁担,正好合成个“天”字,刘伯温走上前去推推这个孩子,想叫醒他,谁知这个孩子一侧身,将扁担移到腰间,用胳膊抱着头继续睡觉,这种形状正好像个“子”字。刘伯温一怔:这人不正是未来的“天子”吗?刘伯温慌忙将这个放牛娃叫醒,一问姓名,此人正是朱元璋。刘伯温记下朱元璋的相貌特征,便又去云游了。后来博学多才、能掐会算的刘伯温弃元投明,死心塌地地辅佐朱元璋共创大业,是同他们这次巧遇分不开的。

在财主家里同朱元璋一块放牛的还有另外两个小孩,其中一个便是汤和。一天傍晚在野外放牛时,朱元璋对另外两个小伙伴说:“咱们杀头小牛吃吃,长这么大没吃过牛肉,这一回要吃个过瘾。”便让汤和去村里找口锅,另一个去找把刀找些盐。等汤和他们两个找来锅、刀和盐后,朱元璋已经勒死了一头小牛,他们用刀砍下牛头牛尾,扒了皮,开了膛,把牛肉切成块,在小溪里洗了洗,投上盐一块放到锅里煮了起来,此时天已黑了下来。牛肉煮熟后,他们三个大吃起来,平生第一次吃到这样的美味,吃起来真是不要命。等他们吃饱后,汤和他们两个又将没吃完的牛肉各自送回了家。等汤和他们回来后,朱元璋拎着他们吃剩下的牛骨、零碎同牛皮一块掩埋了起来。单独留着牛头、牛尾没埋,朱元璋神秘兮兮地说另有用处。此时天色已快放亮,汤和说:“不好,这口锅是从村里偷来的,天一亮就不好还回去啦。”见此情形,朱元璋念念有词地说道:“老天爷,老天爷,天亮之前就不能再黑一会儿吗?”朱元璋的话音刚落,渐亮的天空果然又暗了下来,汤和趁机把锅还了回去,等他回来后天色才又渐渐转明,这个故事就是“临明一阵黑”的来历。等汤和回来之后,朱元璋就同他和另一个小伙伴将牛头钉在山头这边的石缝里,又将牛尾巴对应着牛头钉在山头那边的石缝里,布置好这一切之后,朱元璋又默默祷告一番:“土地爷,土地爷,当我们拽牛尾、牛头时,山头里边给发出两声牛叫唤。”说完之后,朱元璋亲自去试了试,当他一拽牛尾巴,山头里面果然发出两声“哞、哞”的牛叫声,朱元璋又去拽牛头,同样山头里面也发出两声“哞、哞”的牛叫声。一看自己的话应了验,朱元璋同两个小伙伴兴冲冲地跑去叫财主:“东家,东家,不好啦,有一头牛跑到山头里面去啦!”财主一听慌忙跑了出去,来到山脚下一看,只见山头这边露出个牛头,山头那边杵着个牛尾巴,财主一看气笑了:“朱元璋,哪有这么长的牛身子,肯定是你们仨把牛杀吃啦,却在这儿装戏法糊弄我。”朱元璋忙说:“东家,不相信你去拽拽牛尾巴,它还在里面叫唤呢。”财主果然走上前去拽拽牛尾巴,又拽拽牛头,山头里面果真发出“哞哞”的牛叫声,财主也拿朱元璋没辙了。这个故事叫做“杀牛悬尾”,悬尾的那座山叫做惊牛山,后来改称“金牛山”。

财主看朱元璋给他弄丢了一头牛,决定不再收留他,准备将他赶走,朱元璋说:“东家,你赶我走可以,但你总得给我指一条活路吧。”过了几天,他们村刚好来了一家过路打烧饼的,财主说:“我跟这家打烧饼的熟识,我跟他说说,朱元璋你就跟着他过活吧,这样你天天都有烧饼吃啦。”就这样,朱元璋离开财主跟着这家打烧饼的四村游走谋生。在走着的路上朱元璋天真地问:“师傅,你让我跟着你吃什么?天天都吃烧饼吗?”打烧饼的说:“烧饼是用来做生意的,是不能随便乱吃的,要吃只能吃落炉烧饼。”可是,这位打烧饼的师傅技术特别过硬,烧饼烤熟后就是不会从炉上掉下来,只有用锅铲把它抢下来才行。头三天,朱元璋一个烧饼也没有吃到。后来朱元璋对着烧饼炉念念有词地说:“老灶爷,老灶爷,每天烧饼烤熟后你就不能给掉下来几个吗?这样也好叫我解解馋。”朱元璋说过这话之后,真是如有神助一般,每天烧饼烤熟后便会掉下来几个。朱元璋不管三七二十一对这落炉烧饼拿起来就吃,打烧饼的心疼地说:“朱元璋,你不能吃。”朱元璋反问道:“师傅,你不是说让我吃落炉烧饼吗?”打烧饼的没办法,只好看着朱元璋大快朵颐。

这样一晃过了两三年,朱元璋在一次卖烧饼的时候出了点事情。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一天他们师徒二人游走来到一座军营前,朱元璋也像他父亲一样打起了军队的主意,可能是太恨元兵的缘故吧,这一次朱元璋吆喝起来不像以往那样:“卖烧饼喽——”,“谁买烧饼——”。这一回朱元璋吆喝起来是中间拖着长音只喊两个字:“烧——饼(兵)”“烧——饼(兵)”。恰好军营里面有几个士兵正在过油炸东西吃,忽然听到外边有人喊叫:“烧——饼(兵)”“烧——饼(兵)”,听到一个“烧”字,过了半天才能听到另一个字“饼(兵)”,几个士兵非常奇怪这是在卖什么东西,就在那里仔细听了起来,谁知时间一长,一锅油全给熬着了,把个当兵的全给烧死了。真应了朱元璋的“烧兵”两个字啦。回去以后打烧饼的一看朱元璋烧饼没卖出去一个,反倒烧死了几个当兵的,朱元璋净给他惹事,烧饼师傅决定不再收留他。朱元璋说:“师傅,你赶我走可以,你看我举目无亲,总得给我指一条生路吧。”打烧饼的说:“这样吧,朱元璋,我跟皇觉寺的方丈交情甚好,我跟方丈说说,还是把你送到皇觉寺当和尚吧。今年凤阳一带大旱,饥荒遍地,可是皇觉寺的香火挺旺,来到寺上一定不缺吃穿。”朱元璋一看,当和尚就当和尚吧,总比白白饿死强。就这样朱元璋辞别了打烧饼的师傅来到了皇觉寺。

而在这之前还有一段朱元璋学艺的传说比较有意思,冥冥中仿佛也说明朱元璋与皇觉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