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07

第7章 朱元璋的发家足迹(2)

郭子兴不知道孙德崖已经跟朱元璋表态就要打道回府了,还一心想着自己的复仇计划,将孙德崖逮住羞辱一番而后快,结果使得朱元璋两面不是人,并且被孙德崖手下生擒以作要挟,一面是敌人,一面是女婿,这可使得郭子兴犯了难。当时,24人中的徐达主动请示要拿自己交换朱元璋,其仗义、其情意与郭子兴的犹豫不决形成鲜明对比。郭子兴久拖不决也不是办法,最终只得不情愿地放了孙德崖,气量小的人的下场基本是一样的,那就是多半会被气死,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临死前念叨什么既生谁何生谁的话。

郭子兴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说是极大的解脱,终于可以没有束缚地放开双手大干一番了。

冯氏兄弟的加盟

朱元璋虽然识字不多,但是肯定听说过水浒的故事,知道一百单八将的作战,对于自己现在的成就以及日后的发展,朱元璋很是经过了一番深入思考,现在自己已经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麾下猛将如云,他们转战南北,所向披靡。然而是要做一个仅仅懂得吃菜事魔的白莲教徒,还是做一个只会打家劫舍的草寇?不,都不要,朱元璋直觉上予以反驳,他要做一只鸿鹄翱翔于天际,要做一个胸怀大志的豪杰,于是朱元璋在街角支起凉棚,拿着招聘信息,开始招聘英才。一批又一批应届生往届生来到凉棚处,踊跃报名,很多没有名额的,做实习生也愿意。于是军队里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朱元璋找到的这些读书人都是擅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手,从而为朱元璋提出了一条又一条好建议。朱元璋求贤若渴,读书人希望投奔明主,自古明君贤相的例子给他们做出了榜样。王侯将相本来是无种的,一片新天地眼看着就在他们的手中开辟出来了。

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冯国用和冯国胜这两兄弟。

在朱元璋带领军队离开横涧山,经过妙山的时候,只见有很多人迎面而来,其中还有端着水、提着饭篮的,就差没有打上28门礼炮,再来个仪仗队了。过去有一句话叫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是迎接义军、迎接能够解救困苦的军队。那现在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好奇心驱使着朱元璋一探究竟。

后来经询问才得知,原来是由冯国用、冯国胜兄弟率领的乡亲们前来相迎。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军队受到了如此隆重的欢迎,心里这个感动啊,就差没泪流满面了。

那冯国用和冯国胜这两兄弟是何许人呢?

莫慌,广告之后马上揭晓答案。

广告时间1分半中场休息。这是在国家强调了广告时间不得过长之后的结果。

原来他们本是读书人,因为当时天下大乱,乡里不得安全,他们便聚众武装保卫乡里。他们听说了朱元璋的英雄事迹,觉得这个人尽管出身草野,但有胸襟、有抱负,他的军队,军容整肃,攻无不克,将来肯定可以成就大业,哥儿俩一合计,就是他了。于是就有了朱元璋的军队经过时,他们和乡亲们一起来迎接的一幕。

朱元璋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是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心里也没数。虽然冥冥中总有一种力量指引着他向前进,也知道自己不甘于一辈子窝在这个小地方,最高理想一直很清晰,但是最低理想就不是很明了了。如果说以前他想做什么还是清楚的话,那么现在该做什么反而不知道了。以前,他进庙当和尚,是为了吃饭;后来回到庙里只图个稳定;投到军里是为了安全;协调关系是为了保护自己;勇敢作战是为了提拔。而现在,自己有了几万人马,要干什么?要像那些草寇一样打家劫舍吗?要像那些军阀一样占山为王吗?他的心胸一步步大了,他的眼界一步步开了。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正在朱元璋为自己找不到最低工作纲领的时候,上天派了冯国用、冯国胜两兄弟来。他们兄弟是读书人,书中不光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书中还有古往今来的治国的韬略和理念,书里所描绘的是另一番世界。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开动脑筋,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了八个字——“有德者昌,有势者强”,把它送给了朱元璋。那朱元璋有势了吗?有势了啊。他有三万人的军队,而且个个精明强壮,在那个乱世之中,已经完全可以做一个强者了。但是是强者了又能够怎么样呢?能够发展吗?答案显而易见,不能。雷老虎那句最经典的话告诉你了答案,那就是要以德服人,所以不仅仅要有势,不仅仅要有军队,还要有德、还要有理念、还要有理想。

于是在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冯氏兄弟和朱元璋在月下小酌,顺便畅谈理想。那么这理念、理想应该是什么呢?冯国用兄弟直奔主题,向朱元璋提出建议,说你要把眼光看得更远,不要只看到眼前,只看到濠州这一小块地方。天下之大,山河无际,控扼要塞才能成就大事。以东南而论,集庆(今南京)一地虎踞龙盘,占尽形胜,是六朝帝王之都,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你把集庆夺到手,就可以作为你事业的大本营,这就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你有了势力、有了力量、有了基础,那也就是为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再提倡仁义,收复人心,方能达到有德之昌。那怎么收复人心呢?不能左眼看美女,右眼看金银珠宝,要爱民如子,给百姓带来利益,同时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样才能让百姓对你趋之若鹜地追赶,死心塌地地跟从,你的势力才能发展壮大。有了势,有了德,既是强者,又是德者,还愁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成立一支神武之师、最终平定天下?

当时天下的形势是如同黄金周的游人,人声鼎沸!群雄并起的年代,谁不想称王,不想称霸?一山不能容二虎,如何才能在鸡群中鹤立起来呢?那就要把自己现在和将来要走的路好好地规划,把头绪理清了,才能不顾此失彼,眉毛胡子一把抓。朱元璋之前正是被天下的形势弄得有些晕菜,才不能更明确地看清天下未来的路。当冯氏兄弟把刚才的一番话说给朱元璋听的时候,朱元璋当下心中就想,我的妈呀!能够把天下大势分析得如此明明白白,站得高、看得远,并且简明扼要地提出这样建议的人,还从没见过。这些话让我老朱是耳目一新啊!朱元璋二话没说,当时就任用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为军中参谋。

这二人是朱元璋的队伍里最早的读书人。读书人的来到,使朱元璋的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再是一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一味地夺取财富、夺取粮食,为了生存而战斗的部队,而是一支有纪律、有理想、行仁义的队伍,有了更高的生活品位。

打造自己的铁军

朱元璋是当兵的人,自然知道要想战胜自己周围的人,最致命的武器就是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铁军。现在这样的乱世,投军而来的很多都是为了吃饱自己的肚子,正所谓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如果老是被人家看成是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还怎么成就大事啊?所以山大王要不得,草寇也要不得,自己的军队要有战斗力,要有智谋,还要有行动力。有猛将的铁军才能横行天下,成就大业。

朱元璋很有眼光,自己带来的那24人中,有很多是骁勇善战的将士,首屈一指的就是徐达,这在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还有常遇春、汤和、李文忠,个个都是好样的,随便拎一个出来就能把敌人吓得肝儿颤。

除了前边说的那几个人,值得一提的还有邓愈。这家伙16岁的时候就继承父兄遗留下来的历史任务,带领一干人马与元军作战。后来投奔了朱元璋。每次打仗,邓愈都是冲锋在前,这样的勇敢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而且邓愈心灵手巧,在跟朱文正一起镇守洪都的时候,把个古代手枪玩得得心应手,把陈友谅的将士着实吓了一跳,他玩美了,敌人也干掉不少,一举两得。经过艰苦的战斗,最终等来了朱元璋的支援。

邓愈为人忠厚老实,虽是习武之人,但是心思细腻,做事谨慎,对待俘虏也非常地不错。有一次,他带兵占领了安福,部卒之中有人抢掠妇女。判官来到邓愈军帐,当面指责他治军无方,致使兵卒违背纪律。面对部下的批评,邓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起身谢罪,并且下令将掠夺妇女者斩首,并在军中大搜索,把抢来的妇女全部放还。邓愈为了保护这些妇女,把她们安置在一间空屋中,自己坐在屋外看守,防止士兵骚扰,还做粥送给这些妇女。有几个士兵贼心不改,想乘月黑风高的时候抢人,谁知这么巧被邓愈发现了,这还了得?直接用鞭子抽!最终,把那些不幸被掠夺的妇女安全送到了家,如此深明大义,百姓自然交口称赞:“邓将军真是好人!”在后来的战争中,邓愈西征甘肃、乌斯藏,平定四川,战功卓著。洪武三年大封功臣,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在西征回师途中病逝,被追封为宁河王。

朱元璋手下的名将是数不胜数,正是因为这些人跟在朱元璋身边,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才成就了朱元璋的明朝大业。

亲信统兵握兵权

除了拥有这么多的虎将,朱元璋还发动自己的亲友团,把他们培养成了能征善战的将领。马皇后开始的时候没给朱元璋生儿子,但是收养了很多儿子。朱元璋的义子很多,划拉一下估计有个二十多号人。朱元璋这样做,一是出于慈爱之心,二是他想用这种方式加强和这些人的关系,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帮手。虽说血浓于水,但是朱元璋那时候没有自己的儿子,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看待,一样可以起作用。朱元璋给这些义子很重要的职务,让他们帮自己看着部下,巩固他并不坚实的领袖地位。这些义子可都是自己的心腹,一般不会背叛自己。在这些亲友团里,朱文正、李文忠、沐英是最突出的。

李文忠在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而朱文正,则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元璋的哥哥死得早,朱元璋在滁州努力站稳脚跟的时候,朱文正跟自己的老妈一块来投奔朱元璋了。长大后,朱文正带兵打仗勇敢,有智慧,跟随朱元璋渡江立了战功。朱元璋问他,你想要什么官?朱文正回答说:“叔叔要是做了皇上,做侄子的还不是想要什么有什么。但现在还在打仗,天下还未定,把爵位赏赐献给自己家里人,这样是不能服众的,否则谁还会替你卖命打仗?”朱元璋听了小大人这番话心里这个温暖啊,这么懂事的孩子能不喜欢?朱文正成了朱元璋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后来,朱元璋当了吴王,就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所有军队都受他节制。后来守卫洪都(今南昌)、平定江西,朱文正功最大。

不过这个朱文正很有点纨绔子弟的气质,平时没事的时候花街柳巷可是没少去,哪个青楼的花魁他不认识?让大家对他颇有点微词。但是好在关键时候还是很能派上用场的,镇守洪都的时候,朱文正一改自己的纨绔,慷慨激昂地鼓励将士,勇敢地冲锋在前,让大家看到了纨绔背后勇猛的另一面。

但是朱元璋犯了一个很实在的错误,人就是不能太实在。朱元璋记住了侄子的话,于是在犒赏军士的时候,先急着外人了,自己的侄子没得到什么奖赏,朱文正心里这个怨啊!早知道这样,当初自己就不谦虚了。眼见着高官厚禄跟自己擦肩而过,朱文正的暴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在洪都城内,不是强抢民女,就是干点扰民的勾当,弄得当地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很快这事儿就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派人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这小子正找不到出气筒呢?现在来了一个,正好出出气。把心里的怨气彻底爆发出来了。把个来人骂得狗血淋头,直接跑路了。朱元璋当天就乘船来到洪都城下,见到朱文正就是一巴掌,直抽得朱文正眼前直冒金星。朱元璋还不解气,要把朱文正了结了。多亏马皇后劝解才安抚下来。看来老朱家的人真的都是急性子、暴脾气,不好惹!朱元璋最终将朱文正免了官,安置在了桐城。不久朱文正就死了。

沐英也是朱元璋的养子,是朱元璋的小同乡。沐英从小死了父亲,跟随母亲到处躲避兵乱,母亲后来也死了。朱元璋和妻子可怜这个孩子,把他收养为子,让他随朱姓。

朱元璋同样把他培养成了带兵将领,朱英十八岁就授予帐前都尉之职,镇守镇江。后来随大军攻打福建,立了战功,晋升为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掌握天下兵马的机构,权力很大。朱英少年英敏,处理事务果断敏捷,马氏一再称赞他有才能,朱元璋对他也很器重。后来还随军攻打过云南,但这孩子估计是小时候缺乏营养,体质很差,马皇后死的时候哭到吐血,皇太子朱标死时,又哭得病倒了,以致一病不起。后来沐英被追封为黔宁王。

除此以外,朱元璋还善于争取敌军将领为己所用。比如,那个为自己献计打败陈友谅的康茂才,他本是元军一名都元帅,在朱元璋攻打集庆时战败归附朱元璋。朱亮祖,本是元朝的将领,先后两次因战败被朱元璋所俘,后为朱元璋所用,屡立战功,被封为永嘉侯。

这些叱咤风云的将领,是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最重要的资本。

铁血治军有方略

朱元璋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他克敌制胜的基础。

自从朱元璋树立大志以来,就以“不嗜杀人”、“不以子女玉帛为意”来警诫自己。至正十六年(1356年),徐达带兵攻打镇江,朱元璋训诫将士:我自从起兵以来,没有妄杀无辜。如今你们带兵前往征讨,应该理解我的用心,管束好自己的士兵,城池被攻克后,不要烧房子抢东西,不要乱杀人。如果有违犯军令的,依据军法予以处罚。如果有人纵容士兵违纪,我也要坚决惩罚,决不饶恕!这时候朱元璋起兵还没有几年。

但是,要让一支队伍听从命令、服从纪律谈何容易!要知道他所带的是乱民,是乌合之众。为此朱元璋采取了最残酷的手段和最严厉的措施。

朱元璋驭下甚严,执法果断。早在朱元璋刚刚打下婺州时,为保证军中粮食供给,朱元璋下令禁止酿酒,但大将胡大海的儿子首先违反了禁令。当时胡大海正在浙东前方作战,而且是朱元璋倚重的大将。都事王恺请求不要杀大海的儿子,以安胡大海的心。但朱元璋说:“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然亲手杀了胡大海之子。

将领赵仲中奉朱元璋之命把守安庆,陈友谅来进攻,城池被攻克,赵仲中逃回。按军法赵仲中丢失城池应该斩首。常遇春请求朱元璋原谅他,因为赵仲中也曾有功,而且正是用人之时。朱元璋不听,说:“法不行无以惩后。”竟将赵仲中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