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20

第20章 朱元璋的3号敌人——元朝(1)

仇恨就这样诞生

这个敌人——元朝,对于朱元璋来说不是一般的仇深,你一定还记得前面我们讲过的朱元璋的悲惨遭遇,家破人亡、流浪、讨饭、在寺庙里受气,还有瘟疫、满目疮痍、雨夜抬着父亲的尸体寻找埋葬的地方、没有亲人、漫无边际的孤单折磨着他幼小的心灵。这些,相信朱元璋这一生都忘不了。

而这一切都是谁带给他的?

元朝!

这样的仇恨是刻骨的,是永生难忘的。

而这样的仇恨也决定了无论是谁也一定会在某一天奋起反抗,即使不能推翻元朝的统治,也一定会痛击统治者。

当然,因为他是朱元璋,就决定了他一定会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从而伺机报复。

既然早就有这样的打算,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朱元璋听从了自己手下谋士的建议,一直用小明王的羽翼为自己作掩护,这样元朝就看不到朱元璋的实力壮大,以为不过就是一介贫农,不必放在心上。而朱元璋就是胜在这样的先见之明上,他用这个作掩护,打败了自己最强大的敌人——陈友谅,继而又打败了张士诚。而此时的元朝一直美哉美哉地坐在墙头上看鹬蚌相争,以为自己是那个得利的渔翁。最后可以满载而归,继续保持自己已经摇摇欲坠的王朝。但是它错了,它小看了这个成分是八辈贫农的家伙,人虽然长得丑点,但是脑子非常活泛,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人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朝,当然,这是后话。

而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完全具备了打击元朝的力量,他手下有很多的谋士,这些人的智商加起来可以消灭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大的敌人;他手下有的是愿意为他出生入死的猛将,个个骁勇善战,有勇有谋;更何况朱元璋本人善用谋略,懂得如何用人,将自己的部下收拾得服服贴贴。这样的人如果还不能建功立业,那就是历史出现了倒退。

上帝也是爱才的,在一场南北对峙的大战拉开序幕前,他提前给北边的选手制造了一点小麻烦,让他失去原有的抵抗力。这样机会就更垂青南边的人了。无疑,朱元璋就捡到了这个上帝给他的好彩头。

另外我们还要说的就是朱元璋的脑瓜非常聪明,在他不断壮大自己实力的同时,其他起义的人已经不断地和元朝开始了决战,元朝的实力不断地被削弱,等到他的实力足够强大,元朝也被削弱得快只剩骨头架子了。

老朱坐山观虎斗

元末农民起义,刘福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351年五月刘福通就去海边挖螃蟹了,其实浙江的方国珍还要早,只是孤军,影响不大,被世人很强悍地抹掉了。刘福通为了给大家一个好彩头,就让大家在脑袋上戴上红头巾,当然要扎的艺术一点,所以叫红巾军。红巾军在河南颖川举起大旗,义旗一举,天下的百姓觉得终于有人挑头先反抗了,等这一天等到花儿都谢了,于是纷纷揭竿而起——徐寿辉在湖北罗田反了,芝麻李在江苏徐州举起义旗,张士诚拿着扁担在江苏泰州杠上了,郭子兴在安徽濠州聚集人马,明玉珍在湖北随州当上了山大王……

再结实的朝廷也禁不起这么反啊,更何况元朝当时已经有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么多精兵强将不间断地冲锋,元朝很容易就变得脆弱无力了。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元朝南边的防线快被打成筛子底儿了。

到1356年,黄河以南基本上已是汉人的天下:刘福通散布传言,说韩童山是皇帝后裔,他死后韩林儿就自然要子承父业,于是拥韩林儿为帝,并且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还不断向北方和西北进攻;徐寿辉这个帅哥在武昌当了土皇帝,拥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估计普通话不怎么好;张士诚拿起扁担反抗的身姿眩晕了大家的双眼,纷纷臣服,他在苏州称王,并且拥有江苏、浙江等地;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享受亚热带风光美景,并且打算不走了,要在那里称帝。这四支队伍将南方的土地割占得差不多了,每人一块,互不干扰,一起致力于消灭元朝的军队,可以说那时候大家的目的很是单纯,所以反抗元朝取得了不少的成效。那时候的朱元璋还是一个实力基本不可以和人家相提并论的小兵,通过自己不断地打拼,继承了已死的郭子兴队伍的朱元璋,兵力不过区区二三万,范围不过就是安徽中部滁县、和州的一小块地方。

朱元璋放眼四望,天下都快被瓜分完了。除非自己愿意投靠谁,否则不赶紧抓住时机抢地盘,就等着喝西北风吧。那会儿的老朱有点力量了,也想自己当老板,自己调遣别人,被人支来之去的,还不够窝火的。于是放弃投靠人的打算,要在这乱世当中,碰碰大运。话总是说得容易,要在乱世中闯,就得有地盘和人马。老朱回头望望自己的地盘,不禁黯然,而且穷得快吃不上饭了,就这地方,鸟都不拉屎,怎么扩充人马呀?然而抢地盘,又向哪儿抢:北面是义军中势力最大的刘福通,黑压压地横亘在中原,元朝军队全靠他挡住,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施展的地方;东面沿海一带倒是好,交通便利啊,做个船吹个海风真是爽,可那是张士诚的地盘,你愿意人家也能愿意?西面是帅哥徐寿辉,人长得再帅,不见得脾气能好到坐在他头上拉屎他都愿意,以自己现在这点力量,跟谁抢呀!老朱连着几天是吃不下睡不着。

但是朱元璋不愧是有眼光的,经过几日思考,他发现元朝的势力最弱的在南方,而南方现在还有一块不大不小的地方残留在元朝手里:那就是张士诚和徐寿辉势力中间的江苏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长溜地方(一口气说完,看你累不累)。老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谁叫大家都把好地方占着了,我只能占这中间地带了。不过好在这块地方,人口众多,物产丰饶,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虎踞龙盘的历史名城建康,拿下这块地方,自己的势力立刻就能倍增,和人抢天下的资本也就大大增加喽。

老朱是个行动派,说干卷起袖子就干。朱元璋立即发兵,由采石矶偷渡长江。攻下南京后,又继续向南进攻。用四年时间,一直打到浙江的金华、衢州。

老朱很快如愿地占领了自己想占领的地方,剩下的时间老朱很大一段都是在壮大自己的实力,养精蓄锐,“老老实实”地呆在小明王的羽翼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发展起来了。他抗元是在自己有了足够大的实力但是敌人依然没有张开慧眼看到的时候,当然这是后话。

朱元璋在南方抢地盘的几年间,淮河以北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的势力有了极大的发展。刘福通从动手到现在已经4年的时间,早在1355年拥立韩林儿在安徽亳州建国,名曰宋,年号龙凤。然后他发挥自己的演讲才能,忽悠中原的抗元势力,在北方分四路大举向元朝进攻。他自己在中路,战绩不错,打下了河南全部,并迁都开封,估计也是觉得开封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北路也很厉害,以关先生为首,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直捣黄龙了;东路以毛贵为首,打下了山东,煎饼估计吃了不少;西路以白不信、李喜喜为首,一直打到陕西凤翔。一时间,红巾军号称百万雄狮,几乎掀翻了元朝。

奇人导演大翻盘

战乱纷争的年代,很容易诞生一些奇人,因为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都不是像说的那样容易,那是集雄韬伟略于一身的人最耀眼的光芒汇聚。同样的,一个朝代的统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推翻的,肯定会在其他人反抗的同时,诞生一些奇人来拯救国家。

蒙古人就在这时候诞生了这么一位奇人。

本来,按照刘福通力量的不断壮大,完全有可能彻底推翻元朝。但一方面,刘福通的战略大有问题,这给了元朝喘息的机会。他没有集中兵力猛攻大都,却是兵分四路,四面出击。结果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让元军得以各个击破。老刘没学过哲学,不知道眉毛胡子一把抓是要不得的。另一方面,几乎与红巾军发展的同时,元朝出了一个奇人。这个奇人出身布衣,没上过大学,又没参加过什么专业培训,但是天资聪颖,精通军事。在短短十年间,他依靠自己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对抗红巾军,并终于打败了百万红巾军,维持了元朝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所以说学历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能力。

这个奇人是谁呢?他就是察罕帖木尔。史书上说他虽然参加过进士考试,但显然没被录取,所以是一布衣。虽然是一介布衣,却饱读诗书,又有浩然凌云之志,这样的人一般都很有名气。现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还是这样:你看人家察罕帖木尔,小小年纪把家里的书都看了个遍,多踏实,你也跟人家学学,况且那个年代饱读诗书的人一般都很受人尊敬,所以察罕帖木尔年轻时的知名度就不一般。果然,时势一乱,察罕帖木尔就显露出他的过人之才来了。饱读诗书的人终究有一天会有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只要你善于把握。书什么时候都是好东西!

“至正十一年,盗发汝、颍,焚城邑,杀长吏,所过残破。”1351年,刘福通在河南颖川起事,把个元朝打得落花流水,元朝这样的失败是很丢人的,这种情况下,一般会有有志之士站起来为自己的国家挣回面子。第二年在元军征讨全部失败的情况下,作为色目地主阶级的一员,察罕帖木尔深感自身利益就要受到威胁,便与信阳罗山人李思齐合兵,同设奇计攻破了罗山。他治军有方,作战勇敢,所率地主武装迅速成为当时规模最大、装备精良的地方武装力量。朝廷听说了这件事,任命他为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他率领的军队、很快被元朝廷改编为官军,成为支撑元朝统治的柱石。

这是察罕帖木尔首次在历史上显名,而且出手不凡,屡战皆胜,以自己的军功获得官职。给天下所有没有什么文凭的人开了一个好头,让大家知道,即使没有文凭也是可以建功立业的。

1356年,在河南与起义军转战数年的察罕帖木尔,以自己的战功已经升到中书兵部尚书。恰好在这一年,白不信、李喜喜率领的义军向陕西、山西大举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城下,威胁了皇帝的宝座。察罕帖木尔与李思齐心想,真是太岁头上动土,活的不耐烦了,于是调兵遣将前往收复陕西。经一年战斗,起义军几乎无所作为,察罕帖木尔几乎全歼这支义军,收复了陕西、山西的全部失地。李喜喜率领剩下的残部,留下一句:“我还会回来的。”流窜去四川了。元朝廷因此拜察罕帖木尔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以后几年,察罕帖木尔继续在北方与刘福通部作战。兵锋所及,自陕西、宁夏、山西到河北、河南,并创造了几乎百战百胜的奇迹,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成吉思汗的影子。终于察罕帖木尔攻破了刘福通的首都河南开封,把韩林儿从刚坐热乎的皇帝宝座上赶了下来。刘福通一看,保命要紧,无奈之下仅仅带着韩林儿和几千人马南逃,后来就到了安丰,惨死在张士诚的刀下。

这边察罕帖木尔一路越战越勇,把元朝的失地纷纷收复,有这样的良将不胜利都难。

趁着大好势头,两年后,察罕帖木尔又挥师东向,从北、中、南三路进入山东。毛贵正和手下人研究煎饼的新吃法,察罕帖木尔就杀了进来,克东昌、下济宁、破济南,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东海。短短一年时间内,就收复了除益都一座孤城以外的山东全境,毛贵的煎饼也吃到头了。

到现在为止,百万红巾军基本全部被歼。从陕西直到山东一线以北的整个中国北部地区,又重回元朝手中。可怜了那么多起事的百姓,肯定难逃一死啊!

察罕帖木尔屡建奇功,自然要大大地封赏,他被视为大元朝的力挽狂澜的救世英雄,立即被封为中书平章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一介布衣,没权没势,就凭着自己的实力,在短短十年间,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农民起义军,升到了副宰相,真是历史上不世出的奇人。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他扫平山东,然后挥师南下,平定南方了。

本来按照察罕帖木尔的雄才大略和骄人的战绩,如果不出意外,收复南方,恢复元朝统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往往一件小事就可以扭转局势,而现在就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

几家欢喜几家愁

察罕帖木尔的辉煌战绩不光让朝野震撼,也震动了朱元璋。朱元璋虽然至今亦是战绩彪炳,但仍然处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夹缝中。而且红巾军溃败后,没有了刘福通这件棉外衣的抵挡,朱元璋就裸露在敌人的视线里了了。现在的朱元璋在安徽的领地,直接处于察罕帖木尔的威胁之下,等于是光着屁股等人家打。如果察罕帖木尔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而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和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没有衣服挨打,那是多疼的事啊?这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老朱没办法只好为自己想好后路,但是一方面老朱觉得察罕帖木尔是个汉子,出于惺惺相惜的心理,很是佩服他,另一方面也出于为自己留后路的考虑,主动派出使者和察罕帖木尔通好,说自己就是一八辈贫农,不想称王也不想称帝,不会不长眼地与英明的元朝为敌。不久,察罕帖木尔回书说:看在你很有眼力价的份上,已经报告朝廷了,准备弄一个省长给你当当。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元朝根本没有看出朱元璋的野心,太低估朱元璋了。如果没有后来的意外,也许元朝真的会放朱元璋一条生路,而到那时候就是真的放虎归山了。当然,在红巾军溃败和察罕帖木尔神话般的战绩下,朱元璋的反元意志似乎也已经动摇。如果察罕帖木尔真的挥师南下,朱元璋估计会和张士诚一样,投降元朝,弄个省长玩玩了。

幸运的是,有两件意外的事,帮助了朱元璋,给了他绝好的条件,使他有了后来的发展并最终当上了皇帝,建立了明朝。

其中一件是元朝军队内部的冲突,与这个冲突有直接关系的一个人是答失八都鲁。他是元朝贵族出身,世袭万户。1356—1358年间,察罕帖木尔在陕西一带和红巾军作战时,答失八都鲁也在河南一带和刘福通作战。并且答失八都鲁在河南和刘福通作战的时候,战绩也不算差。但是,为基本上快大势已去的元朝卖命,你的命运时时刻刻被捏在别人手里,一句谗言或者一个小计就可能让你身败名裂。刘福通使用了反间计,就成功导致朝廷对答失八都鲁产生怀疑。答失八都鲁心里这个气啊,我辛辛苦苦忠心不二地为朝廷做事,现在竟然如此不信任我,我情何以堪?最后竟因此忧惧而死。答失八都鲁死后,当然是子承父业,他带领的军队自然而然地归他的儿子博罗帖木尔指挥。

但是由于朝廷对这支军队已经有所不信任,又由于当时红巾军的关先生所部已经打到元朝的上都,直接威胁到蒙古人的老巢。所以元朝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将博罗帖木尔调往上都方向,这样一来既将潜在的威胁调往别处,还可以保卫上都的安全,岂不是一举两得?同时,将河南方向交给了察罕帖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