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19

第19章 朱元璋的2号敌人——张士诚(5)

当然在出兵之前,朱元璋还想到了一点就是,如此讨伐张士诚似乎出师无名,要给天下一个说法,于是老朱心生一计,对外发表了一篇檄文,历数张士诚的八宗罪,昭告天下,我朱元璋是在为民除害,行的是正义之事。

既然已经师出有名,接下来的事就是激战了。老朱既有运筹帷幄的本领,又相信将帅的指挥能力,他命徐常二人不要先攻苏州,而是直击湖州,从而使张士诚疲于奔命,两翼拖垮张士诚,然后移兵姑苏,一定能够将他打败!有这样伟大的战略家,想不胜估计都很难。

二人按照朱元璋的计谋,徐达等率领诸将直击龙江,另外派遣李文忠奔赴杭州,华云龙赶赴嘉兴,用来牵制张士诚的兵力。诸将是一阵苦战。在湖州周围,东吴兵大败,大将吕珍和外号“五太子”的张士诚养子等骁勇大将全都兵败如山倒地投降了,朱元璋收附其手下六万精兵。湖州城中的李伯升本来想把自己弄得让人崇敬一点,自杀殉职,但左右那些人真是没什么眼力价,死死地抱住李伯升,就是不让他死,李伯升不得已也投降了。

到了这年年底,在朱亮祖大军逼迫下,杭州守将谢五,也就是叛徒谢再兴的弟弟也被迫开城门投降。到现在为止,老朱的战斗进程基本是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路线一路发展下去,很是顺利,张士诚到现在左右膀臂都失去了,平江便成了一座孤城,南边西边北边全都是朱元璋的人了,老张心里想,自己现在也变成一只乌龟了。

坚城平江终陷落

平江已经成了一座孤城,但是朱元璋一直打了十个月,才最终攻克。

为什么?因为张士诚这几年窝在家里,陈友谅的邀请也不接受,陈友谅被打死也不关心,自己的地盘被朱元璋一点点蚕食,他唯一的反应就是修城,所以平江有“天下第一坚城之美誉”。

1366年围平江后,朱元璋听取了谋士叶兑的意见,采用锁城法,分兵驻守各门,城四周筑长垒围困之,架木塔监视城中动静,塔上布弓弩火铳,又用火炮日夜攻击。张士诚则依仗城坚死命坚守。

1367年元年,这时候朱元璋已经围城三月了,虽然火力够强劲,但是丝毫没有什么进展。朱元璋心想这城还真不是一般的坚固。不过朱元璋也不着急,反正张士诚已经是瓮中之鳖,还能跑得了?于是从应天发来最高指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你们遇到突发状况可以见机行事,随机应变,不必拘泥于我的话。这不但说明朱元璋相当有帅才,而且非常信任他的将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事实证明这些话是非常有效的,徐达接到书信是感动得差点热泪盈眶,以后变得更加细心和卖命。

朱元璋见张士诚龟缩平江,志在必得,但也怕这样攻击下去人死的太多。他原本就是想一直这样围困张士诚,觉得你张士诚总有体力不支的一天,总会出来投降的。但谁成想,这个张士诚这么能扛?所以老朱改用糖衣炮弹轰炸他,承诺给他富贵荣华、高官厚爵。可谁知,张士诚始终就是一副很不屑的样子,拒绝朱元璋。

由于围城日久,城中最后已经是弹尽粮绝。当时城中一只老鼠能卖百文钱,皮靴、马鞍等都被煮食用来充饥。

城中粮食越来越少,张士诚又是厚道好人,干不出什么杀人为食的恶事,便率绰号“十条龙”的上万亲军冒险突围。但是平江被围得水泄不通,连只蚂蚁估计都过不去,张士诚出城后,看见朱元璋的兵士列队整齐,心里更是犯虚,便转至舟门,向常遇春营垒杀来。张士诚不知道这步棋走得是最差的一步。这下他可是遇到了煞星,常遇春有勇有谋,百战良将,见张士诚终于露出了头,这个机会怎容错过?于是挥兵直前,与张士诚激烈厮杀。同时,他又指挥善舞双刀的猛将王弼从另外一条路绕出,夹击张士诚,把张士诚一万多扈卫精兵都挤逼到沙盆潭中,杀掉十分之三,溺死十分之七,张士诚本人坐骑几次受惊,最后连人带马掉在了水里,差一点毙命。亲兵冒死把他救起,扛麻袋一样扛在肩膀上,逃回城中。

过了十来天,缓过劲来,张士诚咬咬牙,又亲自率兵从胥门突围。出于玩命心理,张士诚军锐不可当,打得正面拦击的常遇春部招架不住。如此天赐良机,本来能突围,站在城头上的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不知是哪根神经坏了,大呼:“军士打累了,可以歇一会了”,马上鸣金收兵。

张士诚等人嘴巴张得可以放进去一只蛤蟆,这也太搞笑了吧?常遇春精神大振,掉头进击,把还在愣怔的张士诚打得大败,从这之后张士诚彻底将突围的想法扼杀了。

总有吃凉不管酸的人。形势危急如此,张士信这个倒霉蛋丝毫不知愁,总是没事人一样在城楼子上大摆盛宴,遍摆银椅,与亲信左右喝美酒,吃佳肴。风度是大将的,计策是无脑的。仆从向他进献了一个大水蜜桃,张士信越看越爱,欣赏半天刚张嘴要吃,忽然城下打来巨炮,恰恰打中张士信,可怜了这位爷的脑袋被击烂,脑浆与桃汁一起四溅飞迸。

兵败弟死,张士诚却仍然顽强地不肯投降,带领士兵巷战。城中兵民誓死抵抗,竟也杀伤不少朱元璋的兵马。

但是这本来就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十月,徐达展开总攻,百道攻城,张士诚最终支撑不住了,城池陷落。

时值日暮。大英雄张士诚是日暮途穷,独自呆坐室中良久,望着自己的妻妾自焚的大火若有所思。然后,他投带上梁,准备上吊自杀。也该着他倒霉,连自杀也没有成功,被朱元璋的将士救了起来。

徐达押张士诚上船,由水路送往应天。其间,张士诚一直躺在船上,拒绝进食。

被押送到应天中书省后,朱元璋派李善长“劝降”,张士诚大骂,两个人几乎大打出手。

当天晚上,趁人不备,张士诚最终上吊自杀。往昔张士诚拥强兵得胜利的时候,张士诚小安即满,坐失良机;但当他被抓成为俘虏时,不屈不挠,自始至终颗粒未进,也不失为一个大丈夫。

张士诚从不忍欺压揭竿而起,到最后坚强不屈自杀身亡,前后共计十四年,走完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这一年,张士诚四十七岁。

当然,张士诚到底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我们为这位草莽英雄一掬同情之泪时,不能不让人深思。成者王侯败者寇,胜利了的朱元璋水到渠成地当了皇帝,败了的张士诚便只好自认倒霉,不仅现有地位不保,还把性命也搭了进去。这个在刀尖上讨生活的人究竟输在哪里?

首先,不得不说张士诚有点小家子气了。他从来就不曾有过统一中国、君临天下的打算,也就不会有刘基那样的宏图大略,能创下一点基业已经不错。所以打下高邮以后,就想在那里好好做个诚王算了,从不曾有过南取金陵,建功立业的想法,结果不但使自己过早吸引了元朝的眼球,成了进攻的目标,还让朱元璋抢了先,把金陵占了去,为自己的覆亡埋下了伏笔。后来朱元璋势力逐渐庞大,依然看不出,猜不透老朱的心思,在这一点上就决定了他必输无疑。

另外张士诚太妇人之仁。

身为军中主帅,最怕赏罚不明。张士诚这个人,为人很不错,讲义气,待人宽大,很关心体贴人。徐义是张士诚的谋臣,深得老张的信任,命其掌领亲军,高邮危急时,老张命他前去援救,徐义怕死,屯兵太仓三月未进,损兵折将,事后士诚不但不予惩罚,回来照样让他带兵作官。史文炳与张士诚一起举事,有勇有谋,战功卓著,仅因徐义的几句与朱元璋有染的谗言,就草率地逮捕杀害了。

为人义气,待人厚道,本是好事,可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的地步,就有点“妇人之仁”了。这种“妇人之仁”,使他赏罚失度,不仅失去臂膀,更重要的是导致了自己的覆灭。

最后要说张士诚用人不当。

历来历史上就有养士的说法。朱元璋肚中没多少墨汁,但他深知养士的好处,很尊敬有学问的读书人,每占领一个新地方,必定访求当地的儒士,软的硬的办法都用,总之是非来不可,惟恐其少,不厌其多。宋濂、刘基、李善长、章溢等都是朱元璋费了很大劲才争取过来的,他们对朱元璋取天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张士诚待读书人也很客气,自己争取来的名人也不少,但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用人上。朱元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此,他得人心,进而得天下。

张士诚也用人,但他用人却不知人,且有任人唯亲的嫌疑。四弟就是一典型的纨绔子弟,贪污无能,荒淫骄纵,但他让四弟张士信作丞相,执掌军政大权。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民谣为证:“丞相做事业,转凭黄蔡叶,一朝西风起,干瘪!”其后还真应了验。

张士诚随着历史的巨浪灰飞烟灭,现在的朱元璋可以说是已经给自己的一统事业趟平了道路,接下来他要面对的主要是那个跟他有着国仇家恨的大敌人——元朝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