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21

第21章 朱元璋的3号敌人——元朝(2)

博罗帖木尔也是一员悍将,在上都很快打退红巾军(百万红巾军,除这一部外,其余基本上是察罕帖木尔消灭的),然后驻扎在山西、河北的北部及今天的内蒙古一带。

但是这中间是存在问题的,那就是出身问题。元朝的等级制度非常的严格分明,博罗帖木尔是正宗的贵族出身,这样的贵族有相当一部分非常看不起布衣百姓,博罗帖木尔也是其中一个。他觉得察罕帖木尔这样布衣出身的人就应该对他们三拜九叩,打心眼里瞧不起人家。而如此出身的人,竟然在短短数年间,升到了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位置,并且还有超越自己的意思,心中又嫉妒又愤恨,何况现在自己这支军队本来在中原好好的,却被调到苦寒的北方,放眼望去都没多少人影,哪比得上中原地带繁华,酒吧、电影院、公园,人是大大的多,现在想找个人唠嗑都难。看看自己形单影只,望望荒凉的草原,博罗帖木尔心中越发地悲凉、愤恨,凭什么我就得在这受这个洋罪?都是你,都是你察罕帖木尔,没有你我不会走到今天的下场,没有你我一定还在中原地区原来的位置上待着,我一定要报仇!就这样,仇恨开始在博罗帖木尔同样荒凉的心里生根发芽。

妒忌这个东西只要稍微给一点生存条件就会很快的枝繁叶茂起来,它是无土栽培的东西,只要有肉体,有妒忌的心理可以依附,它就会一直生长下去。

这样的妒忌在博罗帖木尔身上一直猛烈地生长,使得他不顾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竟然提兵向察罕帖木尔的军队进攻。我一直在为朝廷做事,本本分分的,你父亲原来的位置被我占领也不是我要篡夺的,关我什么事?察罕帖木尔也不甘示弱,于是双方军队在山西、河北不断发生摩擦。这种摩擦在察罕帖木尔在世时还不算很厉害,但年轻气盛的下一代却不一定能够这样不温不火地相处下去了。

另外一件更致命的意外,就是察罕帖木尔的突然死亡。

原来察罕帖木尔在进攻山东东平时,东平守将不是别人,正是原来元朝投降红巾军的田丰和王士诚。这二人都是见风使舵的主儿,生怕吃了眼前亏,二人见察罕帖木尔大军到来,又墙头草地投降了元军。

一个人想要真的有伟大的成就,一定要保证自己身边的人都能归顺自己,不会在你完全没有防备的时候在你背后捅你一刀。察罕帖木尔就吃了这样的亏。察罕帖木尔扫平山东,只剩益都一座孤城一时打不下时,田丰和王士诚又颠三倒四地起了叛心。他们努力在察罕帖木尔面前表现,让他非常地信任自己。然后趁此机会,安排好陷阱,请察罕帖木尔来视察。当时察罕帖木尔的部下已经察觉到危险的气息,于是力劝察罕帖木尔不要去,察罕帖木尔却毫不怀疑地带了十一名随从前往,结果被二人杀死!时为1362年六月。当时,善观天象的妥欢帖木尔此前曾预言“山东必失一良将”,朝廷即驰诏察罕帖木尔不要轻举妄动。但使者还没到山东,元朝的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就这样把性命输在了自己的草率行事上。可悲,可叹!

察罕帖木尔的死,有人欢喜有人愁。愁的是蒙古人,这是他们的一个大不幸,少了这员虎将,自己的国家还能保住多久?喜的是汉民族,没有了察罕帖木尔,抗击元朝的战斗又顺利不少。更是朱元璋的绝对大幸,朱元璋听到察罕帖木尔的死信,不由得跳起来大喊:“天下无人矣!”前面说了朱元璋正担心自己光屁股被察罕帖木尔打呢,现在要打自己的人先自己而去,危机也就借此解除了。但是这五个字又表达了朱元璋的一种别样心理,既是对察罕帖木尔这样不世出的英雄这样的死法感到可惜,又为自己大感庆幸,表现出朱元璋对察罕帖木尔的重视、佩服、害怕,矛盾而又复杂。

可以说,察罕帖木尔是元末挽救元朝的唯一希望,他一死,元朝的灭亡已经无可挽回了。虽然说他还有自己的儿子可以为元朝效忠,但是他的儿子关心的更多的却不是这个,而是元朝内部的争斗。

蒙古人同室操戈

察罕帖木尔一死,朱元璋是浑身轻松,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走路有劲儿,眼睛有神儿,吃得饱,睡得着,再没有后顾之忧,于是倾全力和南方各支汉人武装大打出手。1363年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把陈鬼子全部消灭,为自己除去一个大患。次年攻下武昌,占领湖北,所有的武昌鱼都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好吃!1365年平定湖南、广东,四年后张士诚和方国珍也成为自己的阶下囚。南方基本成为朱元璋的天下。

察罕帖木尔死后的这五年间,朱元璋在南方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胜利,而几乎与此同时,北方元朝蒙古人的各支军队不是赶紧调兵遣将消灭起义军,而是在自己的窝里互相攻打,打来打去,没有一支军队取得绝对优势,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同时给了朱元璋最好的“恩赐”,设有在朱元璋忙着和起义军争斗的同时对他下黑手,使得元朝陷于一片混乱,日趋衰弱。这也说明了元朝统治者完全没有什么大局观念,不知道孰重孰轻,不知道轻重缓急,也看不清形势,非要等到起义军力量可以和自己抗衡的时候才知道要消灭它,这样的朝代此时不亡更待何时?

察罕帖木尔死后,他的职位和军队全部由他的养子王保保继承。王保保就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哥哥,汉名王保保。为了打字方便,我们也偷懒地叫他王保保吧。王保保带领军队,在四个月后,终于打下父亲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孤城益都,彻底收复了山东。但王保保的功绩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他既没有他老爸那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宽阔胸怀、犀利眼光和雄才大略,又没有老爸的彪炳战绩和光荣履历。他老爸如此优秀,尚且不被人放在眼里,更何况是他!很快就有矛头指向了他,所以王保保连将目光转向南方一下都来不及,就忙于应付后院的火烧了。

这时候就得说博罗帖木尔了,他对察罕帖木尔的由妒忌转化成的愤恨是与日俱增。虽然察罕帖木尔已经死了,但是博罗帖木尔的恨却没有随之消失,因为察罕帖木尔的一切转交到他儿子王保保身上,自己原来的一切还是没有回来,叫我怎么不恨他!既然王保保继承了这一切,那就连恨一块接收吧,这就叫父债子偿!

这回博罗帖木尔联合一个叫张良弼的将军,听说察罕帖木尔的死信后,觉得大好时机不容错过,立即一个从山西,一个从河北,开始向王保保的防地进攻,并占领了不少地盘。王保保本来想,你们欺负我,我就告诉皇上,让他来给我们评理,于是屡次上书。元朝末代皇帝孛尔只斤——脱欢帖木尔,也就是元顺帝,他倒是想让二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汉人的反抗,重新恢复元朝的统治。但是哪知道自己的命令就是刮风,还是微风,根本没人听。王保保见对方连皇帝的话都不听,心里想,反了你的,发誓一定要严加惩处他。于是也不管天下兴亡与否,不甘示弱地出兵应战。到此,大家都置南方半壁江山于不顾,打起了内战。

元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即决定于这些为自己效力的人们。现在他们这样把自己的国家置于不顾,不灭亡还等什么?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那边打得像是一锅粥,偏偏这时候元朝又出了个叫绰斯戬的奸相,做了许多臭名昭著的事,在元朝这个垂死的巨人身上又狠狠地插上了一刀。元朝的气数就是该尽了!

首先,绰斯戬为了自己大权独揽,诬陷暗算了另一个还算有点贤明的宰相泰费音,也就是太平,将他罢免后又逼他自杀,真是要多狠有多狠。同时,这个绰斯戬还是个钱串子,他拼命地捞钱。但凡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的,绝对能见缝插针,想尽一切办法捞钱。身为丞相的他,就兴起雇人印假钞的主意,以大发横财。因为当时元朝流行的货币是纸钞。绰斯戬见纸钞印制方便,就叫人大量印制,换得金银,最后落入自己腰包。这样他自己是大发横财了,但是搞得财政混乱,民生凋敝。当然,宰相带头印假钞,恐怕也是全世界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了,估计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了。不仅如此,他还趁皇帝叫他出面调解博罗帖木尔和王保保矛盾之机,拿着圣旨当收钱器,根据南北两家贿赂的多少决定将密旨告诉谁。南面送的钱多,就对南面说:皇帝有密旨叫你们去打北面;北面送的钱多,就对北面说:皇帝有密旨叫你们打南面。借调解之名行挑唆之事,拿国家大事当儿戏,当填充自己钱包的工具,这样的人应该拉出去枪毙十次,就是一典型的小人,钱串子!这样也使得博罗帖木尔和王保保的仇恨与日俱增,内战始终没有办法解决。

绰斯戬的胡作非为,激起了许多朝臣的不满,以御史大臣娄都尔苏为首的一批言官纷纷弹劾。看来元朝还是有忠臣的,但是有忠臣,必然有比你势力强过百倍的奸佞之臣,否则国家不会沦落到这个地步,一定是国泰民安、一派祥和。绰斯戬财大气粗,再加上自己很有权势,于是勾结皇太子,开始追查此事。娄都尔苏见事不妙,逃到博罗帖木尔处。可怜了博罗帖木尔,本来没有他什么事,只因为娄都尔苏到他这藏匿而被绰斯戬移怨于他,绰斯戬私传圣旨,下令罢免博罗帖木尔的一切官职。博罗帖木尔心里肯定觉得冤得慌,于是大怒,杀掉了使者,拒命不受,并带领军队杀向京城。当时京城并无军队,元顺帝只得按博罗帖木尔的意思罢免了绰斯戬等人的官,并将绰斯戬送到博罗帖木尔处。

博罗帖木尔见到绰斯戬,心想:你小子也有今天,终于落到我手里了,看我怎么整死你?于是对绰斯戬说:当初一直是我拍你马屁,现在该你拍我牛屁了吧?至少当初偶送你的那串七宝数珠该还我了吧。绰斯戬心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好叫人回去拿七宝数珠。但谁知他当初收人的东西太多,光是七宝数珠就有几十串,手下人不知该拿哪一串。先后拿来六串都不是,直到拿到第七串,博罗帖木尔才认定是当初自己送的那串。可见绰斯戬这个大贪相发的国难财有多少!博罗帖木尔见此人在国家危亡,百姓吃块发霉的窝头都困难的时候居然贪了这么多的钱财,大怒说:“在皇上旁边你还能贪污这么多的钱财,枪毙100次都是少的,我怎么可能容得下你!”于是愤恨地将绰斯戬处死了。

史书上评论绰斯戬的罪恶时说到:“绰斯戬利欲熏心,为了自己独揽大权,矫杀了丞相泰费音,并且盗用制造钞票的模板,滥发纸币,弄得物价横飞,通货膨胀;另外,私自利用皇上的圣旨,按照自己的意志(其实是南北两方贿赂的多少)任情放选,使得国家内战不断;最重要的是卖官鬻狱,费耗国库钱财,做宰相前后十几年,使天下八省全部遭到沦陷,是一个误国的大奸臣,追究他的罪恶,像是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元朝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绰斯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博罗帖木尔虽然杀了奸相绰斯戬,但他本人也不是什么好鸟,虽然没有像绰斯戬那样要将天下的钱财全部穿到肋骨上,但花姑娘也抢占了不少,糟蹋了不少;老百姓的家抄过不少,良宅白占过不少;花天酒地的生活天天在过,酒吧、夜店,处处有他的身影。他在京城的作为绝对称得上是荒淫无耻,胡作非为。同时他提兵进京的举动大大激化了各种矛盾。于是王保保联合皇太子纠集大军从南北两面向他发动进攻。元顺帝见形势越来越复杂,而且博罗帖木尔的作为也太不像话了,于是令人设计杀死了博罗帖木尔,随后任王保保为副宰相兼天下兵马大元帅,主持安定北方、收复南方的大事。到此,王保保跟博罗帖木尔的纠葛也就告一段落了。

但是,这世界上嫉贤妒能的人总是很多。王保保以一个年轻又没有大学文凭的身份当上副宰相兼天下兵马大元帅,更引起许多人的轻看。正宰相首先就与他不合,处处刁难他。王保保郁闷至极,心想自己刚刚摆脱了一个博罗帖木尔,怎么现在又冒出这么多的类博罗帖木尔,真是气愤!弄得自己是心力交瘁,无奈之下只得退出京城,想像老爸当年一样,以军功来赢得别人的承认。谁知军队也和朝廷一样,也是许多人看不起他。和他老爸当年一起起事的老战友,如今任陕西省长兼军区司令的李思齐首先反对他,说:这小子不过是只初出茅庐的菜鸟,想当初俺和他老爸起事时,他还在吃奶哩,现在居然来指挥我,凭什么命令我?于是联合了几个人一起出兵攻击他。

王保保郁闷又加上愤怒:奶奶的,这都是什么人啊?都说汉人好窝里斗,咱蒙古人咋好学不学尽学这哩!有能耐你们也被皇上封为宰相啊,一群臭狐狸!你们不管这大元朝,俺管个屁,要死,大伙一块死呗!于是也不顾一切地下令和对方开战。再加上皇太子一支势力,张良弼一支军队,大家互相拉扯,互相打斗。使得形势愈益纷乱险恶,内战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朱元璋收渔翁利

正所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风雨飘摇的元朝末年,连续出了这样一些怪事,怎么能怪朱元璋在南方放开手脚,大施拳脚,顺利地统一了南方?

到1367年,基本上统一了南方的朱元璋,再回过头来看北方,发现形势倒了个个:原来四分五裂的南方,现在统一了;而原来统一的北方,现在虽然名义上仍然统一,实际上却是四分五裂,而且蒙古人的同室操戈正方兴未艾,丝毫没有终止的迹象。而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元顺帝,眼见臣下都只顾一己私利,不听招呼,也懊恼起来,不高兴再管国事。于是日日躲在深宫,研究起建筑和木作来。他设计的龙船和房屋,精致美观,竟赢得一个“鲁班天子”的美称。

当年成吉思汗对手下说:我们蒙古人只要团结起来,定能无敌于天下。但是现在他的子孙后代一定不记得自己的祖先曾经拥有怎样的优良传统,忘记了自己的祖先使用十进制组织,使他们的军队变化多端,极为机动。

忘记了祖先为了克服行军作战通信不准确的局限性,军官们用韵律来发布自己的命令,这种韵律利用的是一种每个士兵都熟悉的标准系统。蒙古勇士利用一套固定的悦耳音调和诗歌式样,按照消息的含义,可临时编造出不同的词语。对士兵来说,听消息就如同是在学习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