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十大古典悲剧故事
7325000000023

第23章 桃花扇(2)

香君听了此话,不觉一怔,奇怪地问道:“杨老爷虽说是马总督的至亲,但久居南京,也颇拮据,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这份厚礼在奴家是受之有愧,在老爷是施之无名,今天我想问个明白,以图他日相报。”

侯方域见香君问得有理,在一旁应和道:“小弟与杨兄萍水相交,昨日受此厚赠,心下亦觉不安。”

“这……这事……”杨龙友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嗫嚅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既蒙问及,我只得以实相告。这些妆奁酒席,约用二百余两银子,皆出自怀宁之手……”

“哪个怀宁?”侯方域忙问。

“就是曾做过光禄卿的阮圆海。”

“阮圆海,就是那个阮大铖、阮大胡子吗?”方域大吃一惊,“他为何这般费心机?”

“不过想结交侯兄吧。”

“虽说阮大铖和家父是同榜进士,但小弟鄙视其为人,早已和他断绝来往。他今日无故攀交,令人不解,还望您以实相告。”

“圆老心里有一段苦衷,意欲对侯兄表白。圆老本是东林党首领赵忠毅的门人,后来结交了魏党,其实是为了从中救护东林党人。不料魏党一败,东林反视之如寇。近年复社诸生散发传单诋毁圆老,不久前又在国子监大肆殴辱他,这不是同室操戈、兄弟相残吗?圆老故交虽多,但都因其形迹可疑,无人代为申辩。圆老每日在家对天而泣,呼曰:‘同类相残,伤心惨目,非河南侯君,谁能救我?’近日听侯兄喜期已至,圆老心中高兴,便托小弟辗转攀交。”

方域听罢,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我看阮大铖的处境也的确可怜。再说,即使真是魏党,现在悔过自新,我们也不该绝之太甚,何况他罪有可原呢。陈定生、吴应箕都是我的至交,明日相见,我从中多加调解即是。”

“果真如此,真乃吾党之大幸,圆老也会感激不尽的。”龙友说着,心里不禁窃喜。不料香君在旁边把凤眼一瞪,怒声道:

“官人怎么可以这样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丧尽廉耻,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这是把自己放在何等地位?我看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了你几百两银子的妆奁,便要徇私废公。哪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的眼里。”香君说罢,便从身上脱下锦缎衣裙,从头上拔下珍宝首饰,噼里啪啦地摔了一地。

贞丽叹道:“把好好东西,都丢一地,可惜!可惜!”

侯方域被香君一席话说得无地自容,叹道:“好!好!这等见识,我倒不如,香君真乃我侯方域的畏友也!”然后又转身对龙友道,“老兄莫怪,并非小弟不领情。香君一女流之辈尚能如此明辨忠奸,洞察是非,我等读书人岂能不懂名节,为女子所笑?复社诸友之所以平日看重我侯生,也只为这点义气。我若依附奸邪,那时群起来攻,自救不暇,又怎能救别人呢?”

“圆老一番好意,最好勿要如此鲁莽。”龙友满面羞惭,却还不死心。

“我即使再愚蠢,也不能纵井救人。”

“既然如此,那我只好告辞啦。”

这时下人已把衣裳首饰收进箱笼,方域道:“这些箱笼都是阮家之物,香君不用,留之无益,杨兄取走吧!”

杨龙友乘兴而来败兴而去,悻悻地告辞了。香君怒气未消,方域近前道:“香君天姿国色,摘了几朵珠翠,脱去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

自此后,方域、香君更加恩爱异常。平日里,二人或者双双游山玩水,或者与复社朋友聚会闲谈。香君因“却奁”之事,备受复社朋友敬重。阮大铖再次受挫,则是对香君、方域恨之入骨,幻想有朝一日反攻倒算,以雪耻辱。

转眼已是八月间。

这一天,侯方域闲来无事,便到柳敬亭家听他说评书来了。不料柳敬亭刚刚说了个开头,杨龙友突然冲了进来,对侯方域叫道:“眼下是何等时候,侯兄还有心思听评书!”见方域仍在疑惑,便又接着道,“侯兄还不知道吗?左良玉率兵东下,要抢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束手无策,故此托弟前来,恳求妙计退兵。”

原来,这几年南方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朝廷的政策又不见成效,只搞得府库空虚,黎民饥困,镇守武汉三镇的大将左良玉所率兵马三十余万,连兵饷都开不下来了。不久前,左良玉从湖南借了三十船粮食,不到一月全部吃光。士兵们嗷嗷待哺,怨声载道。左良玉眼看大军不攻自破,只好一面赶快从江西借饷,一面准备撤离汉口,就食于南京。

风声传到南京,大小官僚们万分恐慌,都以为左良玉要夺取南京,称王称霸。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突然想起左良玉有个恩人,就是北京兵部尚书侯恂,左良玉便是侯恂一手提拔重用的。眼下侯恂的儿子侯方域正客居南京,岂不正好利用一下?于是熊明遇委托杨龙友前来找寻方域,恳求妙策。

侯方域心里纳闷,对龙友道:“我一介书生,能有何良策退此大兵?”

“久闻令尊大人乃宁南侯左良玉的大恩人,若能请令尊大人修书一封,必能化干戈为玉帛。不知侯兄意下如何?”

“这等好事,怎肯不做?只是家父罢职闲居,即使发书,未必有用。再说往返路途要三千多里,远水难解近渴呀。”

“侯兄素称豪侠,当此国家大事,怎忍坐视不管?你何不代写一封,且救眼前之危;日后禀明令尊大人,料也不会责怪的。”

侯方域看确实别无妙计,只得修书一封。龙友看了,赞道:“写得激切婉转,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龙友忽然又想起送信人也该是侯家的方才不露破绽,否则,左良玉看出漏洞,反而弄巧成拙。

二人正为此一筹莫展,柳敬亭上前自告奋勇,要冒充侯家门客前去下书。龙友见他是个说书艺人,不谙兵道,便有些不放心,敬亭看出他的意思,满不在乎地说:“不瞒你说,我柳敬亭九尺身材,也不是酒囊饭袋,那些随机应变的机灵,左冲右挡的膂力,都还有些的。”很快大家收拾停当,送敬亭上了去武昌的路。

柳敬亭刚到武昌城,突然被两个巡逻的士兵抓住。敬亭笑道:“啊呀!怎么提起我来了?真是两个没眼色的花子,怪不得饿得东倒西歪。”

二人惊问道:“你怎晓得我们挨饿?”

“不为你们挨饿,我来这里做什么?”

“这么说来,你莫非是江西解粮来的?”

“不是解粮的,是做什么的?”

二士兵赶紧告饶,送敬亭到了帅府辕门。左良玉一听江西解送粮食的人到了,当即传令进帐。不料来人并无公文,不像是解送粮食的公差,便强压怒火问道:“可带有书信?”柳敬亭忙取出书信,道:“归德侯老先生有书函一封,敬奉将军。”

“侯先生是我的恩师,你如何认得?”

“我是侯府门客,怎么不认得?”

良玉听了,连忙接过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劝他镇守武昌,不可移兵内地。他叹了口气道:“我左良玉一片忠心,天日可鉴。只是这武昌城屡经战火,十室九空,三十万大军短粮缺草,日日鼓噪,连俺也做不得主了。”

柳敬亭怒道:“元帅说哪里话?自古道‘兵随将转’,再没个‘将随兵移’的道理!”说罢便将手中的茶杯摔于地下。

左良玉见状勃然大怒:“你敢在本帅面前如此放肆?”

敬亭却笑道:“晚生怎敢无礼,只是一时说得高兴,顺手把杯子摔出去了。”

“顺手摔去?难道你的心做不得主吗?”

“正是!要是心能做得主,也就不叫手下乱动了!”

左良玉听出敬亭是借题讽谏,不禁笑道:“你讲得蛮有道理。只因兵士们饿急了,只好答应他们往内地就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呀!”

敬亭还未听完,便说道:“晚生远来,也饿急了,元帅竟不问一声儿?”

左良玉忙道:“我倒忘了,叫左右快摆饭来。”

敬亭却一个劲地直揉肚皮,连叫:“饿死了!饿死了!”

左良玉急催手下人:“可恶奴才,还不快摆!”

正催着,敬亭已站起身来,叫道:“等不及了,我到内里去吃吧!”边说边往后堂走去。

左良玉怒声喝道:“你怎能进我内里?”

“饿急了!”敬亭扭头回答。

“你饿急了,就许往内里跑吗?”

“哈哈……饿急了也不许往内里跑,原来元帅也明白这个道理呀!”

左良玉听罢,不觉哑然一笑,道:“好一个舌辩之士,句句说着俺的错处。”于是,左良玉决定不再东下就食了。因见敬亭是个难得的人才,左良玉便有意把他留在军中,敬亭见左良玉是个堂堂忠义之士,也就答应下来,不回南京了。

却说南京这边,阮大铖趁着熊明遇召集大小文武商议对策、同时也征求闲罢官绅意见之机,生下一条毒计,诬告侯方域,说这次左良玉妄图东下,都是侯方域暗中勾结所致,并煞有介事地说道:“侯方域与左良玉平日交往甚密,时常私通书信,若不除去此人,今后必将危害朝廷。”

淮安漕抚史可法极力辟谣,说:“侯方域是复社中有名的正直之士,绝不会干这种勾当,阮大铖不要胡言乱讲,坑害忠良。”

凤阳总督马士英却非常相信阮大铖的谗言,竟私自决定捉拿侯方域。杨龙友当时也在场,眼看此事已无可挽回,便急忙悄悄地跑到媚香楼通风报信来了。

到媚香楼时,天色已晚,龙友慌里慌张地拉住侯方域,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你还不知,大祸临头了。”

侯方域急问道:“有何等祸事,令杨兄如此慌张?”

“今日清议堂议事,阮大铖当着众人,说你与左良玉素有私情,常有书信来往,准备做他的内应,一举拿下南京,当事的老爷俱有拿你之意。”

“我与阮大铖素无深仇,为何下这般毒手?”侯方域大吃一惊。

“还不是因却奁一事,怀恨在心?”

香君见事已至此,便与杨龙友一起催侯方域速速出逃。侯方域眼望香君,脸上露出新婚燕尔难舍难分的样子。

香君正色劝道:“官人素以豪杰自命,为何突然学起小儿女的情态来了!”侯方域便下决心马上逃走,只是未曾遭此等磨难,再加遍地烽烟,干戈四起,不知往哪里去。

杨龙友灵机一动,想出个主意:“议事之时,我见史可法大人极力为侯兄急辩,还说与尊府原有世谊。”

侯方域一想,说道:“不错,史可法是家父的门生。”

“那你为何不随他到淮安暂且避难,然后再从长计议呢?”

侯方域连声称谢,问明史可法的寓所,便打点行李,准备前去投奔。临行时,侯方域紧紧攥住香君的一双素手,深情地说道:“暂此分别,后会不远。”

香君挥泪道:“满地尘烟,恐怕难以预料……”

侯方域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贞丽这时才想起埋怨杨龙友:“这桩祸事都是从杨老爷身上起的,还求杨老爷操心了结。”

杨龙友劝慰道:“贞娘放心,侯郎既去,就与你不相干了。”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大军接连取得胜利,把进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明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一路上,起义军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终于在三月十九日占领了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自缢于煤山脚下。

这消息传到南京后,顿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文武官员惶惶不可终日。社稷不能一日无主,南京城和江南各地的公卿大臣们纷纷哭闹了一阵后,便开始了迎立新帝的派系斗争。

明朝的国都本来就是南京,燕王朱棣夺了建文皇帝的皇位,把国都迁到北京,南京便改为留都,所以南京和北京一样也设置六部九卿、各等官衙。如今北京已陷落,皇帝也自缢身亡,南京便自然是国都了。那么,该立谁代理皇位呢?老奸巨猾的阮大铖见这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出山机会,便绞尽脑汁寻找靠山。于是他与马士英商量,提议拥立福王朱由崧任“监国”之职,代理皇位。

但这福王是无恶不作的霸王,他在洛阳一带霸占民田,奸淫妇女,百姓早已对他恨之入骨。如果由他代行皇帝之职,与阮大铖、马士英等一班狗官串通一气,忠良必遭不测,百姓将更遭殃。因此,马士英一到南京提出由福王监国,便遭到史可法的反对。此时,史可法已升任南京兵部尚书,执掌兵权。

侯方域自逃离媚香楼后,便在史可法府里主掌文书,因他是河南人,对福王家的老底更为清楚,便给史可法列出福王有“三大罪,五不可立”。史可法见他论理透彻,句句铿锵,便命他回信给凤阳总督马士英,反对拥立福王。

马士英遭拒绝后忙找阮大铖商量对策。阮大铖到底老奸巨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见史可法虽为兵部尚书,但南京一带的军队实权却掌握在江北四镇手里,这四镇就是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和高杰,于是二人暗中勾结四镇总兵谋划迎君事宜,同时拉拢南京的一批官僚政客联名上书,终于把荒淫无道的福王朱由崧推上了皇帝宝座。南明政权就这样在一群腐朽势力的拥戴下诞生了。

由于史可法极力反对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后,便在马、阮的怂恿下,把史可法挤出朝廷,委派他到扬州任督师,以抵御大举南下的清兵。而那班昏庸官僚则纷纷封官加爵。

阴险谄佞的马士英被提升为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江北四镇也加封公侯;阮大铖一直在幕后操纵,鬼点子出得最多,也在马士英的周旋下恢复了光禄卿的原职;杨龙友因迎驾有功,也补了礼部主事。

史可法虽被排挤出京,却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一到扬州,史可法便下令齐集四镇,整师誓旅,以雪君父之仇。

侯方域道:“高杰镇守扬、通要塞,兵骄将傲,那黄、刘三镇平日常有怨言,今日相见,万一兄弟不和,发生内讧,恐为渔人之利。”

史可法道:“言之有理。今日相见,俺自有一番劝慰之言。”

四镇总兵奉命参谒史可法,行礼完结,依次坐定,高杰在首位。果然,还未商议调兵之事,四总兵便吵作一团。原来,高杰本是李自成手下大将,后来投降朝廷,官至总兵,现今驻扎在扬州,对三镇总兵傲不为礼。黄、刘三人不忍为之下,骂高杰“不过是投诚草寇,有何战功,今日公然坐俺三镇之上”。高杰更是针锋相对,口出狂言。当下双方便剑拔弩张,几乎动起手来。

史可法见四首领只顾争定位次,全不把国难放在心上,不禁黯然神伤,只好劝慰了一番,令三镇总兵暂且回防地,听候调遣,并下令命高杰做了帅下先锋。

不料想三镇总兵都是些“国仇犹可恕,私恨最难消”的主儿,第二天便把三处兵马合成一处,杀向扬州。高杰自恃兵多将广,大小三军排开阵势。双方锣鼓齐鸣,拼命厮杀起来。史可法听后焦急如焚,忙命侯方域传令四镇休战。

侯方域手持令旗,来到阵前,高声断喝:

“内阁大元帅有令:四镇造反,皆督师之过。请先到帅府,杀了元帅,再攻南京,夺取宫阙。不必在此混战,骚害百姓。”

黄得功、刘良佐两镇已经败走,刘泽清与高杰还想分辩,侯方域严厉地说道:“不奉军令,妄行厮杀,都是反贼。明日奏明圣上,你们自去分辩罢。”各镇只得罢兵休战。

史可法以大局为重,责怪高杰不知礼体,挑嫌起衅,命他向三镇服礼,等和解之日,再行处分。

高杰想:“我乃元帅标下先锋,元帅不加护庇,反让与三镇道歉,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气之下,不但不去服礼自责,反而率领奉镇全部人马,南下渡江,要抢占苏、杭二州。”

高杰率兵来到长江北岸,谁知苏州巡抚郑碹早已操舟架炮,堵住江口,黄、刘三镇也已会齐人马,南来迎战,三镇前哨已到高邮。高杰进退维谷,万般无奈,只好来到史阁部辕门,求见元帅。史可法命他进帐,高杰惭愧道:“小将高杰,罪该万死,求元帅开恩饶恕!”

史可法怒斥高杰一言不合,竟自造反,及至渡江不成,又投辕门,忽而作反,忽而投诚,把造反投诚视同儿戏。史可法本想依法处治高杰,但又想到国家危亡之际正需用人,便同意侯方域的意见,命其北上,坐镇开封、洛阳,阻挡挥师南下、欲渡黄河的清军,将功赎罪。高杰本心不愿离开扬州,无奈三镇兵马一直围追堵截,必欲置之于死地,他只好唯唯称诺,回营准备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