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平叛传(下)
7318800000081

第81章 郭元帅收复甘凉道 元宰相倒卖军用粮(1)

却说郭子仪接到西征圣旨后,立即进行了安排部署。其时,李抱玉、韩子通、虎大成已故去。郭曜、郭曦伤病缠身,早回中原修养。郭子仪选拔了三万将士,计划用半年时间收复甘州、肃州,连通瓜州、沙洲。命尉迟犨、郭暧为先锋,率一万将士先行。利宁、马宽率五千将士分赴平凉、定西调运粮草,做后队奔赴甘州。张守躬为行军司马,参赞军务。郭钊、郭刚两个孙子护卫中军,率一万将士随同元帅为第二队。马嫳镇守偏关。郭晔、郭晤坐镇灵州,率机动人马救援各处兵马。崔道夫、栾应镇守兰州,防备吐蕃人偷袭。李怀光镇守天水,马遂镇守奉天,段秀实镇守泾川,张棱镇守平凉,童勇镇守汉中。郭子仪安排好了各处兵马,便带着大队人马祭旗出发。

正是八月天气,秋高气爽,水草丰盛。郭子仪率师出发,准备西征。大军出城时,代宗率文武百官,至彰德门为郭子仪壮行。郭子仪下马,饮了代宗敬的三杯酒,拜别了皇帝,上马西去。

代宗及太子李适、文武百官,看着皓首银髯的老将军带着大军远去,不禁流出了感动的泪水。代宗立刻下旨,命户部、兵部沿途设补给站,保证西征大军的物资供应。

半月后,前部先锋尉迟犨、郭暧已到凉州城下。凉州刺史周方、将军高峰寒出城迎接他们,请大军进城,接受犒赏。然后停顿两日,等候元帅中军到来。两日后,郭元帅带着大队人马也到了,命大军驻扎在城外,自己由周方、高峰寒陪同,带着张守躬、单超、郭钊、郭刚进城。元帅传令前锋人马出发,到甘州城外安营,等候大军到来。两日后大军补充了饮水及部分粮草,调高峰寒将军率凉州五千兵马为左路军,沿祁连山西进,围攻甘州。

却说吐蕃国趁大唐发生内乱,连年征战不休,无暇顾及西部边疆。便派大军饶过阿尔金山,抢占了肃州、甘州,断绝了沙洲、瓜州的归路。沙洲守将苏正刚率一万将士坚守二州,并动员二州数万百姓全民皆兵,共同抵御吐蕃人。七八年了,他们和朝廷失去了联系,直到郭子仪巡查兰州时,从吐蕃商人口中得知瓜、沙二州还在唐军控制之下,便上报朝廷,积极准备打通河西走廊。

吐蕃国镇守甘州的元帅是扎西贡布,手下有五万兵马,十多员战将。他闻知大唐兵马到来,便招来军师格桑商量对策。格桑在陇右住的时间较长,掌握汉语,懂得大唐事务。他对贡布道:“唐军跋涉千里而来,兵力疲惫,粮草跟不上,不利于攻夺坚城。我军只要坚守不出,量他区区两万人马如何能够攻打此城呢?所以,元帅下令坚守不战,不出三月,唐军必然粮尽,到那时,不用我军厮杀,他们必然退去。”

贡布不以为然道:“人们都说郭子仪用兵如神,本帅早就想会会他。如今他只有两万人马,趁他们远来,立足未稳,只一阵便可将他们杀得大败而逃。”

遂不听格桑的劝告,传令下去:只要看到唐军到了城下,全军倾巢出动,定将唐军杀得一个不剩。

却说老令公率兵西征,预先作了准备。看看已到了甘州城下,传令将特制的盾牌取出,大军迅速列好队形,等待吐蕃人。就听三声炮响,吐蕃人打开城门,数万人倾城而出。他们仗着长枪劣马,争先恐后地向唐军杀来。

这边唐军阵上,元帅一声令下,盾牌全部支到阵前,弓弩手伏于盾牌后面,再后面又是长枪手。吐蕃人到了射程之内,就听一声炮响,万弩齐发,吐蕃人纷纷栽下马来。部分冲到盾牌前的骑兵,被后面伸出的长枪扎中马眼,人马一起倒在地上。吐蕃人的横冲直撞被遏制住了,地上躺了数千具尸体,他们不得不停止冲锋,勒转马头退了回去。

唐军又恢复了阵型,郭子仪跃马走到阵前,观察敌人的动静。那边吐蕃阵上,贡布元帅骑在马上发愣。他的铁骑冲杀不奏效,不知如何对付唐军,他没了主意。格桑对他道:“元帅,快些传令布阵,防备郭子仪带人冲杀过来。”

贡布忙下令布好阵势,等待两军交战。

郭子仪看到吐蕃人布好了阵型,便退回阵里,高声叫道:“哪位将军先夺头功?”那郭钊边答应着,一骑马早已跑到阵前。他挥动钢枪,绕场一圈,单搦吐蕃人出战。敌人阵中突出一将,手提狼牙棒,座下黑劣马,飞马直取郭钊。郭钊正等得不耐烦,见有人出战,并不答话,举起手中枪扎向对方。敌将躲过,挥棒砸向郭钊。二人枪来棒往,战了十回合,郭钊将敌将挑下马来,复一枪扎死。

看到孙子第一战便夺了头功,老令公兴奋地命令继续擂鼓助威,给郭钊加油鼓劲。敌阵中又出来一将,手提两只铜锤,催马奔到战场中间。这边郭刚看得眼热,飞马出阵,大声叫道:“大哥少歇,留下功劳给小弟。”说着,他已挥刀砍向敌将。

郭刚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把性命攸关的战场当儿戏,全不知敌人的厉害。那敌将是贡布的儿子,是吐蕃国第一猛将,名叫扎西旺堆,力大锤重,身体像半截黑塔。郭刚一交上手,便知自己不是他的对手,但又立功心切,咬牙和他拼斗。

郭暧眼看侄子不是敌将的对手,十多个回合过后,已是险象环生,便准备自己出战,替换下郭刚。哪知尉迟犨早已飞马出阵,高声叫道:“刚儿莫慌,老叔来也!”说着挥鞭砸向扎西旺堆,和旺堆斗了起来。

敌阵中又跑出一将,挺枪来给旺堆助战。正好郭刚着急立不上功劳,见敌人又出来一将,便挥刀斩向来敌,把火气都发泄在这个敌将身上。几个回合后,就听郭刚大喝一声“着”,敌将已被斩落马下。

这边尉迟犨已和旺堆战到一百个回合,二人仍是不分胜负。尉迟犨杀得兴起,砸向旺堆的钢鞭有千钧之力,呼呼风响。同样,旺堆的铜锤也是力气不小,二人的兵刃碰在一起,立时火光四迸。双方用上了全力,招架进攻都需千钧之力。

二员虎将拼上了力气,战马可就受不了了。不久,两匹战马都累了,脚步有些迟缓。尉迟犨提出回去换马再战,旺堆同意。尉迟犨回阵和郭暧换了马,卸去衣甲,赤膊上了阵,继续和旺堆大战。

那旺堆也换了马,高声叫道:“唐将听着,敢和爷爷大战三百个回合吗?”

尉迟犨怒道:“爷爷今天捉不得你,不是英雄好汉。”二人重新抖擞精神,圈马再战。眼看又斗了一百个回合,仍是不分胜败,张守躬对元帅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看情景二人是棋逢对手,难分胜负。据说此人是吐蕃元帅的儿子,在下有一计,可捉了此人,只要此人一去,吐蕃人定然心寒,那时咱们攻城便容易多了。”元帅道:“有何妙计?”张守躬低声说了出来。元帅大喜,命中军官鸣金收兵。

那尉迟犨闻得收兵号令,仍是不肯住手,定要和旺堆见个输赢。单超无奈,只得举着令旗出阵喊道:“尉迟将军,元帅命你回来。”

“不捉了番将,誓死不回去。”尉迟犨发了性子,定要和敌将分个胜负。

“尉迟犨,违令者斩!”单超继续催他回来。尉迟犨无奈,只得丢下敌将,勒马回来。

杀了敌人的两员战将,唐军小获胜利,元帅命弓箭手压后,徐徐退回大营。并传令高峰寒在祁连山下林中多插旗帜,作为疑兵,迷糊敌人。命郭钊、郭刚连夜前去布置,安排明日活捉扎西旺堆。

吐蕃元帅扎西贡布败了一阵,折了锐气,心里十分懊丧。他觉得格桑军师说得对,坚守不战,拖垮唐军。便传令下去,唐军再来叫阵,任何人不准出战。

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来了,城外传来炮声,唐军又来挑战。扎西贡布正和格桑商量军务,扎西旺堆闯进来,大呼小叫地要出战。贡布呵斥道:“本帅昨已下了军令,坚守不战,你为何还要叫嚣出战?”旺堆振臂呼道:“敌军压境,兵临城下,孩儿请求出城迎战。不破唐军,孩儿誓不收兵。”格桑劝道:“小将军英勇无敌,胆气过人,这些大家都知道。但眼下唐军虽少,却是郭子仪亲自率军前来,其人用兵甚为厉害,且足智多谋,不可小瞧啊!唐军远道而来,粮草转运不济,利于速战速决。我军有城池坚守,粮草充足,既可避战不出,又可深沟高垒。

我军不出战,则唐军无能为力也!不出两月,唐军就会粮尽而退。到那时,小将军即可率军追杀他们,岂不大功告成!”旺堆听不进去,他道:“唐军昨日杀了我军两员大将,此仇岂可不报。军师怯战,可站在城头上观望,看我如何破敌擒将。”扎西贡布拗不过儿子,只得命他率两万人马出战。

唐军这边战鼓已敲响了三遍,还不见吐蕃人出来,正等得心急时,城门突然大开,旺堆提着双锤、带着人马奔出城来。尉迟犨待他们列好阵型,便催马出阵,大声叫道:“你那吐蕃蛮子,今日还敢跟爷爷大战三百回合吗?”旺堆大怒,用锤指着尉迟犨道:“蛮子今日别跑,小爷一定要了你的狗命。”说罢,两匹马飞奔到一起,鞭锤相交,二人再次大战起来。五十个回合后,尉迟犨故意显得体力不济,拨马向南败去。旺堆不舍,拍马紧紧追了过去。

前面是一道山沟,尉迟犨拍马进了沟,转眼不见了。旺堆也催马进了沟,行不得百十步,从沟底突出十几道绊马索,将旺堆的战马绊倒,旺堆摔在地上,被一拥而上的唐军按住捆了。

吐蕃将士见主将被擒,一窝蜂地逃回城中。扎西贡布闻知儿子被擒,心内惊恐不安,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挂出免战牌,再也不敢出战。

敌人不出战,龟缩在城内,老令公却也是无可奈何,只得另外寻找战机。

几天后,粮库官向元帅禀报,军中粮草将尽,请元帅快想办法。元帅不禁焦急,暗暗埋怨利宁、马宽误事,怎么还没有将粮草运来。只得派人到凉州去先调运一些粮草,解决眼前困难。

却说利宁到平凉去调粮,那里有朝廷专设的军粮库,以备战争需用。谁知到了那里一看,一万石储备粮仅剩一千石,而且还是陈粮,发霉生了虫。利宁大怒,立刻赶到知府衙门去找张知府,要讨个说法。

利宁气哼哼地提着马鞭子进了知府大堂,对着张知府吼道:“姓张的,你难道不想活了吗?一万石军粮到哪儿去了?怎么就剩了一点发了霉的谷糠呢?”

张知府问清了他是来调运军粮的,忙鞠躬作揖道:“将军有所不知,城西军粮库乃是户部直接管辖的重地,地方官吏无权过问仓储之事,仓库没了粮食,下官也不清楚啊!”

“原来是这样。张大人,在下冒失了,得罪了知府大人望乞原谅。不过这军粮之事咋办?郭元帅带着大军恐怕已经过了乌鞘岭,在下拿什么去给元帅交差呢?”利宁明白不关张知府的事,忙给张知府赔礼道歉,自己却又犯了愁。

“要不这样吧,下官知道郭元帅出兵甘州,为了收复失地,大军远离中原,粮草必须及时供应,否则,军心会乱。这样吧,将军做个手续,下官把本府地方存粮挪借给将军三千石,饲草两百车,以后再从军粮库中补过来就行了。”

利宁一听张知府愿意帮忙解决,真真是大喜过望啊!忙抱拳给张知府施礼,口中道:“谢张大人帮忙,在下真是感激万分。军粮之事,在下一定禀告郭元帅,朝廷将会认真追查。”接着,利宁做了借粮手续,带人去提粮。

马宽到定西军粮库提粮,也遇到了麻烦。定西粮库存粮有两万石,却是全部霉变,不能食用。马宽开库一看,登时大惊失色,国库的军粮怎么会是这样呢?朝廷有规定,军粮存库不能超过两年,要两年头上将库清空,存放新粮。旧粮一部分用于赈灾救济,一部分卖给粮店,然后出售给百姓食用。而这里的存粮已经四年了,仍堆放在库房里没动,究竟是何原因呢?

马宽气愤地对管库监丞道:“你们如此玩忽职守,浪费如此严重,就不怕掉脑袋吗?”监丞齐大头可怜兮兮地说道:“请将军明鉴,下官两年前就给户部打了禀报,库粮已经超过了两年,要赶快调运出去。可是直到现在也不见户部的批复,下官干着急没法子,这事不能怨下官啊!”

事情竟然是这样。马宽看着满库的粮食不能食用,急得没招。他一把揪住监丞的脖领子吼道:“老子不怨你怨谁?快告诉老子,哪里能弄到粮食!”

监丞连惊带吓,哀求道:“将军请松手,下官的心脏不好,受不得惊吓。下官只是个八品小官,说话不灵。将军可到县令严大人那里去借粮,他建了好多座粮仓,储粮不少。将军去见严大人,一定不会让你空手而返。”

马宽一听松了手,这主意不错嘛!便回嗔作喜道:“本将军一时性急,请多多包涵。你说的这个县令叫什么名字?”

监丞擦了一把大脑袋上的汗水,又整理了一下官服,这才慢腾腾地说道:

“他叫严旦,在定西做了十五年县令,到现在还是个县令。不过他是正五品县令,兰州知府还得尊他为大人,全国独一份。”

原来,当年严旦在宝鸡做伪知府时,能为百姓们办实事、做好事,深得民心。宝鸡被收复后,严旦做了俘虏,宝鸡百姓们向太子求情,饶过他的叛乱罪,保住了性命。后来太子根据他在宝鸡的口碑,保举他到定西做了县令,一干便是十五年。定西属山区贫困县,靠天下雨才能收获庄稼,百姓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严旦到了定西后,调查民情,总结经验。根据当地的民谣“十年倒有九年荒,收成一年粮满仓”的说法,带领百姓们开沟引水,多种经营,使人们不再到外地去逃荒,安心过日子。说来也怪,自严旦上任后,连续两年风调雨顺,百姓们打下的粮食多得没处放,人们又犯了愁。严旦总结过去的教训,动员乡绅捐款做善事,建立义仓,低价收购多余的粮食,为以后的大旱年作准备。就这样延续下来,年复一年,定西人再不用为大旱年发愁,人们安居乐业地生活着。严旦三年任期已满,就要调离,百姓们联名上万人表,请求朝廷留下严县令。吏部派员下来考察,定西人纷纷赞扬严县令,夸赞严县令救了定西七万老百姓的命。吏部顺乎民意,留下了严旦继续做县令,并官升半级,由从七品升为正七品。以后吏部每三年考察官吏,政绩卓着者升,一般者平调,有劣迹者罢官撤职,甚至查办,严旦却十五年没挪窝,由从七品升到正五品,比知府还高了半级。

一听是当年那个“傻淹蛋”,马宽在严庄府上见过的那个书呆子。想不到这些年没见面,他却从一个书呆子变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为老百姓造了福,得到了人们的真心爱戴。

马宽请齐监丞带路,自己去见这个故人,以解燃眉之急。马宽见到严旦,将情况说明,请求严大人帮忙,暂借给三千石粮食,以后由军粮库补给。严旦知道军情十万火急,一口答应下来。马宽高兴地不停打躬作揖,感谢严大人的支持。

半月后,利宁、马宽押解粮草到来,到大帐去见元帅,并将平凉、定西军粮库的情况向元帅作了禀报。元帅听后不禁大吃一惊,一万石粮食不翼而飞,两万石军粮霉变,真是骇人听闻啊!

元帅压下气,对他俩道:“此事咱们回朝再说,定将那些蛀虫挖出来。你俩来的正是时候,老夫担心人手不够……”元帅突然打住了话,不说下去。

原来,郭元帅早已安排下一条妙计,一战就能夺下甘州城。苦于兵马不够分配,战将也不够使用,正在犯愁呢!刚好利宁、马宽两员大将到来,元帅怎能不高兴呢!但是他们一路辛苦,身体十分疲倦,自己不忍心再派他们俩出战。但又没法子,便想到了激将法。

元帅又舒展眉头笑道:“两位大将军呐,老夫的两个孙子初上战场,便小试锋芒,一人斩了敌人的一员大将,他们可是夺了头功啊!你们哥俩辛苦了,先好好休息,休息好了再说。”说完,便命中军官传令,召集众将到大帐议事,安排今晚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