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305900000077

第77章 屈原忧赋《离骚》、投汨罗(节自《屈原贾生列传》)(2)

【译文】屈原名叫平,与楚国王族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这个官职。他见多识广,记忆力很强,明晰国家治乱的法令,很擅长于言辞表达。进入朝廷,就与楚王商讨议论国家大事,以便发出号召命令;走出朝廷,就是迎接招待宾客,以便应付对待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与屈原在楚国是同僚,这人争着邀宠而一心妒忌屈原的才能。一次,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宪令,屈原正起草稿还未修改定案,上官大夫看见,便打算夺其稿参与机密,屈原不愿给与。因此,他便在怀王面前进谗言说:”你叫屈平制定宪令,众人没一个不知道,每一道命令发出,屈平都要张扬是他的功劳,认为‘没有我就不能办’。“楚王听后很愤怒,因而疏远屈原。

屈原很痛心楚王视听不明,谗言蒙蔽了他的明智,邪恶不正道的人危害着公正,正直的人不能容纳。所以他十分忧愁苦闷,写作了《离骚》一诗。”离骚“就是指遭到的都是忧伤的事。上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们的根本。人们穷到无法忍受时,就要回想根本,所以凡是在劳苦疲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天的;悲伤痛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喊父母的。屈原的人品正直行为正道,竭其忠心尽其智慧,服事他的君王,然而谗佞小人挑拨离间君王与他的关系,可说使他无法忍受了。诚信被猜疑,忠心被诽谤,还能不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作《离骚》,是发泄自己心中所生的那股怨气啊。《诗经·国风》有喜好美色的描写,但是并不过分,《诗经·小雅》有怨恨诽谤的语言,但是并不是作乱,而《离骚》一诗,可说是二者兼而有之。它从历史上写了:最上古的帝喾,最近代的齐桓公,中间的商汤王、周武王,用这些史实来讥讽现世的事情,阐明道德的广博崇高,治世与乱世的条理贯穿,没有不完全显现的。《离骚》的文字简约,言辞细微;其作者的品志高洁,行为清廉。文中所写的事虽细小,然而其中的主旨却极其重大;所类举的事例虽浅近,然而所显示的意义却很深远。因其作者品志高洁,所以他写的物体都带芳香;因作者的行为清廉,所以他至死也不容许自己疏懒。他处在污泥之中却能自己洗濯,如蝉蜕去沾染污秽的皮,而浮游在尘埃之外,不被世间的污垢所辱,皎洁之身虽被沾泥却不受污染。推论这种志向,就是与太阳月亮争夺光明也是可以的。

屈原被罢免了。这之后,秦国打算攻打齐国,但齐国与楚国正合纵相友好,秦惠王十分担心这种局面。秦王便命令张仪假装从秦国出走,用重金作为见面礼,表示愿服事楚国,并对楚王说:”秦国十分憎恨齐国,齐与楚又很友好,如果楚国真的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给楚国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地方。“楚怀王贪图这些土地而听信张仪之言,便绝交齐国,派使臣去秦国接受土地。结果,张仪却装模作样的说:”我与你们楚王商约的是六里,从没听说是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而归,将张仪之言如实转告楚怀王。楚怀王愤怒之极,大肆调兵遣将攻打秦国。秦国发兵迎击楚国,在丹、淅二水之间大败楚军,杀了楚兵八万人,俘虏了楚国将领屈匂,还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地方。楚怀王便将楚国的军队全部开出去,深入到秦国地面,攻击秦国,在秦国的蓝田县展开激战。魏国听说此事,便趁此机会袭击楚国,直达楚国的邓邑。楚国兵将害怕了,又从秦地撤兵回归。然而齐国竟因楚国的绝交之怒而不救助楚国,楚国非常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土地给楚国与其和好。楚怀王说:”我不愿意得到土地,情愿得到张仪才解心头之恨!“张仪听说楚王之言,便说:”拿一个张仪可以换取汉中地盘,那我请求前往楚国。“张仪到达楚国,又用重金贿赂楚国的掌权之人靳尚,并在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那里设计了许多诡辩谎言。楚怀王竟然听信郑袖之言,又释放了张仪。此时,屈原已经被楚王疏远,被罢免又不在官位,出使在齐。他知道楚国发生了那些事后,又立即回到楚国,劝谏楚怀王说:”你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楚怀王后悔没杀张仪,派人追张仪而未追上。在这之后,诸侯国共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国,杀了楚国将军唐昧。

当时,秦昭王与楚国有婚姻关系,打算与楚怀王约会。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般凶残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他,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他说:”为什么要拒绝秦国的欢心呢?“怀王终于还是出行秦国。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断绝了怀王的后路,因此扣留怀王,要求他割让土地。怀王愤怒,不听从秦国指令。向赵国逃亡,赵国不接纳他,他又到秦国,竟然死在秦国,送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楚顷襄王即位,用顷裹王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都归罪于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一去不回。

屈原深恨子兰等谗佞之人误国,虽然他被放逐流浪,但仍眷恋楚国,心中牵挂着怀王,时刻不忘记国家,并打算回楚国,只希望君王有幸能一时醒悟,风俗能一时改变。屈原的存君兴国愿望,在心中翻来覆去,在一篇文章中三次提起。然而最终没有办法改变楚国的局势,所以不能再回国了,由此可见楚怀王的始终不醒悟。作为君王,无论是愚笨是聪明、是贤德是不肖,没有一个不想求得忠臣来保卫自己的,推举贤良之人作自己的助手。然而亡国破家的事接连不断,那圣贤君主治理国家一连几代的,历史上也往往没有见过。这是因为,君主认为是忠臣的,他并不忠;君主认为是贤良的,他并不贤。楚怀王因不知道如何区分忠臣与不忠之人,所以他在朝内被郑袖迷惑,在朝外被张仪欺骗,他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使得军队打败仗,国家土地减少,失掉了六个郡,他自身还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楚怀王不知道识别人、任用人的祸啦!《易经》上说:”井都淘干净了,可是仍没人饮用,真叫人伤心。这井中的水是可汲取饮用的。君王倘若英明,国民都会享受幸福。“君王不英明,怎么有福予民啊!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们误国,十分愤怒,便唆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听信了那些谗言而发怒,将屈原逐迁到了更偏远的地方。

屈原到达长江边,披头散发,口中吟着诗行走在江水边,脸色憔悴,形体面容枯槁。一位渔父看见了便问他,说:”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了这里呢?“屈原说:”整个世道都混浊,而只有我是清白的;人们都喝醉了,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渔父说:”作为圣贤之人,不拘泥固守于某一事物,而能够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世道混浊,你为什么不能随波逐流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去吃点酒糟,喝点淡酒?为什么身怀美德高才,而自己被他们赶出来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定弹弹他的帽子,以去掉灰尘;刚洗过澡的人,必定抖动他的衣服,以去其尘埃。又有谁人能够将自己的清白洁净之身,投入到那昏暗污浊的世道之中呢!我宁愿投入水流中,而埋葬在鱼的肚里啊,又怎么能让洁白的东西,蒙上深厚曲折的尘世渣滓啊!“他便作了《怀沙》这首赋……吟完赋,他便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

【鉴赏】本文通过屈原被谗害、蒙冤屈、遭贬抑、赋《离骚》、投汩罗的身世的记叙与描写,对屈原的怀才不遇、一生坎坷,寄寓了极大的同情,抒发了一种才华卓越,忠心耿耿,却屡遭打击,报国无门,以致抑郁而死的终天之愤!文中萦绕的这种不平之气,实际上寄寓了作者司马迁的身世之感。所谓”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文章还歌颂了屈原高洁自守、刚正不阿、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屈原与日月同辉的光辉人格表示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司马迁在《列传》末表达的读屈原作品,”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的慨叹,真是一波三折,心驰神往,咏叹不绝。

关于文章布局与写法之妙,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说:”篇首叙受谗之故,作《骚》之由,文情斐然,音节激越;中叙外欺内惑,以致丧师失地,话画一怀王,言少事赅,比《国策》更为简练;篇末慨君终不悟,己不必生,悲愤淋漓,如怨如慕,鹃啼猿啸,听之泪下,忠臣至死,犹系心忠国,所谓身死而心不死也,真善状屈子苦衷。通体以叙事夹议论,一唱三叹出之,声调超迈,亦是《国风》、《小雅》之遗。“评析中肯恰当。全文条理分明,文气连贯,夹叙夹议,反复咏叹,是《史记》中抒情性最强的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