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305900000049

第49章 晏子轶事二则(节自《管晏列传》)

【原文】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1]。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2]。以此三世[3],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4]。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5],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6]。晏子戄然[7],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8]。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9],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10],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B11]。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1]莱:地名,即莱州,其旧治在今山东掖县。夷维:莱州的一县。[2]即危言:慎重对答。顺命:顺着命令去做。衡命:权衡、斟酌而行。[3]三世:指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王。[4]越石父:齐国的贤人。缧绁:捆绑罪人的黑色绳索。[5]左骖:驾车的马,左边的叫骖,右边的叫腓。[6]请绝:请求绝交。[7]戄(jué)然:惊讶、惊异。[8]诎:同”屈“。信于知己:得意在知己。[9]无礼:指晏子回朝很久而未接见石父。[10]大盖:车篷,用以遮蔽雨和太阳。驷马:即四马。古代驾车,有的用四马,每边两匹,以求快速。[B11]自下:谦逊而自甘居人下。

【译文】晏平仲名叫婴,是莱州夷维县人氏。他在事奉齐灵公、庄公、景公时,生活俭朴,做事极其认真负责,因而很受齐国的重用。他做齐国宰相时,吃饭只一个荤菜,他的妻妾不穿绸缎的衣物。他在朝的时候,君王向他问话,他便慎重回答;君王不问他,他便慎重行事;国家定有法规的,他便按此命令做事;国家没定法规的,他便权衡斟酌而行事。他以这样的作风事奉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君王,他在诸侯之中取得了显赫的名声。

齐国有个贤人名叫越石父,品行端正贤良,却因罪过被黑绳捆绑,要投进监狱。晏子出门,在路上碰到石父。晏子便解了自己乘车左边的马,赎了石父的罪,并载在他的车上送他归家。越石父没有感谢晏子,便进入自己的家门。过了一段时间,越石父去晏子那里,要求绝交。晏子十分惊诧,赶忙整理衣冠,歉意地说:”我晏子虽算不上仁厚之人,但也免除了处于困厄之中的你,你要求绝交为何如此之快呢?“越石父说:”话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受委屈在于不知己,得意在于知己。从前我被捆绑,是因为他们不是我的知己,你既然用感动之举赎了我,那你就是我的知己,知己却不以礼节待我,那还不如在捆绑之中。“于是,晏子便请他进来,将他当作上宾对待。

晏子做齐国宰相的时候,有一天出门去,他车夫的妻子在门缝里偷偷地观看其夫。只见她的丈夫替宰相当车夫,拉好车棚,扬鞭催赶四马,神气十足,得意扬扬。车夫归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他而去。车夫问其妻为什么要这样,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长不到六尺,身为齐国宰相,在诸侯中名声显赫。今天我看他出门,其气度稳重深沉,而且常常甘居别人之下。而你身高八尺,仅仅做了别人的仆从车夫,然而你却十分得意,自以为了不起,所以我要离你而去。“此后,她的丈夫便自觉小心谨慎起来。晏子觉得奇怪,便问车夫是咋回事,车夫将实情对晏子说了,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鉴赏】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管仲死后约一百年的齐国大夫。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因节俭力行,为人所敬重,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

本文先总介晏子为相之时的行为:吃饭不铺张奢侈,妻妾不穿丝绸衣服;上朝作事,谨言慎行,一切按有利于国家之事而作。这就显现了晏子节俭、谨慎、有原则的思想作风。

接着,文章选两则轶事,进一步刻画晏子的形象。一是以马赎越石父,但又待之失礼,所以当越石父提出“绝交”时,他一再表示“不仁”之歉意,并把他奉为上宾。二是以车夫的妻子责备丈夫仅为相国驾车,却“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反衬晏子身为相国,名显诸侯,却“思虑深远”,平易谦逊。表现出晏子知错即改,为国尊贤,为国虑深的平民相国的高贵品质。

文章选材典型,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晏子这一“长不满六尺”的齐相,显得异常高大、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