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305900000050

第50章 老子:无为清静(节自《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导读】

阅读这篇传记,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关于老子的身世。本篇中有三种解说,一个是老聃,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太史儋。前两说以为是和孔子同时,后一说则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这是因为老子生前为隐君子,死后更少知之者,司马迁为他立传,只能根据他对孔子说过的话,孔子称赞他的话,以及令尹喜勉强他的事,来概括他的生平。司马迁把这些材料杂凑起来,也是传疑以待好学深思者的意思,因此传中三用“或曰”。一用“或言”,表示置疑。至于传中所记老子的后裔,唐兰说得好:“他(司马迁)受了汉代自称为老子后裔的欺骗。‘老子之子名宗’的话,显然是根据‘假’和‘解’传出来的家谱,但家谱记远世,十之八九是不可信的,何况在崇信黄老的时代。”第二,关于老子、庄子与申不害、韩非合传。老庄主张无为自化,申韩主张刑名法术,两者犹如霄壤,怎么会合为一传?史家多从两者的学术渊源关系上进行解释,是正确的。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引述其父司马谈的观点:“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法,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原来汉初所推行的黄老(道家)之术,是吸收了“名法之要”的,经过一番改造,才有可操作性。因此,本篇“论赞”中指出:申韩苛察惨刻,“皆源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原文】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1]。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2]。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3]。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4]。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5],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6]。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7]。“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8]:”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9],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10]。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B11]。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白化,清静自正。

【注释】[1]苦县:古县名,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乡名。”厉“亦作”赖“。曲仁里:村庄名。[2]周守藏室之史:周朝藏书室的官员。[3]蓬累:指头上戴着斗笠之类的蓬盖,两手将蓬盖扶住而行走,如此其实很累,故叫蓬累。其意为:人不逢时的时候,则自在头上加盖,自行其累。[4]良贾:指善于买卖经商之人。深藏:隐藏其货物,不让别人知道。容貌若愚:外表长相好像很蠢笨的模样。[5]态色:仪态姣好。淫志:志向太宏大。[6]纶:钓鱼用的丝线。矰(zēng):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7]其犹龙:指老子道德之高,不可捉摸。[8]关:地名。有史家说是指函谷关,另有史家说是指散关,至今尚无定论。关令尹喜:这个关口的令尹官名叫喜。[9]老莱子:人名。据传,此人是个大孝子。当他年至七十时,还身着五彩衣,作婴儿游戏,以娱乐他的父母。楚王听说他很贤德,认为可辅佐君王。老莱子放弃此职,隐居于江南。[10]段干:当时魏国的城名。[B11]绌(chù):同”黜“,即罢黜、贬低。

【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氏,姓李,名叫耳,字伯阳,谥号叫聃,他是周朝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周游到周朝,向老子请教关于礼制的问题。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个人,他的人体和骨头都已腐朽了,只有他所说的话还在我的耳际。况且,做君子的,如果恰逢其时,则可驾车入朝辅佐圣明君王;如不逢时,君王不贤明的,则只好自行其累。我听说,善于做买卖的人,他是将钱货隐藏着,让人觉得他好像没有钱财货物的样子;做为君子,他满身盛德,但他的外表长相好像一个愚笨之人。你要去掉你的骄气和各种欲望,仪表姣好和满腔宏大的志气,都是对于你的身子没有益处的。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了。“孔子离开老子之后,对他的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会飞翔;鱼,我知道它会游水;野兽,我知道它会奔跑。会奔跑的,可用绳网来捉住它;会游水的,可用丝线来钓着它;会飞翔的可用箭来射击它。至于龙,我就不能知道它是如何乘着风云飞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犹如龙啊!“老子修炼道德,他的学术观点就是:以隐身无名为目的。他在周朝留居很久,看到周朝的王道衰落,便离周而去。走到一个关口,守关的令尹名叫喜,对老子说:”你要去隐居了,那就勉强给我写些书吧!“于是,老子便为他著了一部书,分为上下篇,其内容是讲道德的(《道德经》),共写了五千多字,而后出走,没人知道他最终去哪里了。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了书十五篇,那书是讲道家之学术的,与孔子是同一时期。“照这种说法,那老子岂不是有一百六十多岁。又有人说:”老子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修道所以修养得这样长寿。“自从孔子死了之后,又过了一百二十九年,而那位史记官周太史名叫儋的人来见秦献公,说道:”从前秦国和周朝是合在一起的,后来才与周分离。分离了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七十年后,那成霸业的人出现了。“有人说:”儋就是老子。“又有人说:”不是的。“然而,世上的人却无法知道他究竟是不是。

总之,老子是个隐居的君子,他的儿子名叫宗,宗做了魏国的将军,魏国把段干那地方封给了他。宗的儿子叫注,注的儿子叫宫,宫的玄孙叫假。假做了汉朝孝文帝的官。假的儿子叫解,他做了胶西王邛的太傅,因此就居住在齐国。世上学老子的学说的人,往往贬低儒学;那儒学也贬低老子。道德观念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同谋划,难道就是这么讲吗?李耳的宗旨就是:管理者要无所作为,让下边的人自我感化;社会安宁清静,百姓自然归于正道。

【鉴赏】老子,春秋时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老聃,即李耳,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道德经》);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但支持前说者为多。《老子》一书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道”是“常自然”的,所以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解释为客观的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意义。老子的思想包含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比如,他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及其转化,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而“无”又是更基本的。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和“寡欲”,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中去。在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上,他主张“柔弱胜刚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他的这些思想,缺乏斗争、进取的精神,有着循环论的消极影响。本文记述的就是他的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文章在简介老子的基本情况后,就写老子对孔子问“礼”的回答,认为一切要顺其自然。“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即任何事都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强求而为之。这与孔子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孔子对老子所谈的“无为”、“出世”的主张,感到有如龙之乘风云上天一样,不可捉摸。

接着,文章写老子著《道德经》的情况。他离开周后,至关,被关令尹喜邀请他著书。于是他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均言道德之意,即以隐身无名为宗旨。书成后,即隐身而去,不知所终。附带说明有人认为老子即老莱子或太史儋的观点。

文章最后除交代老子的子孙外,着重指出老子学说与儒学相互贬斥,原因在于老子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文章行文简洁,以叙述和说明的方法,精要地介绍了老子及其学说的精髓,以及其后代的情况,但简而不疏,能让人对老子及其思想学说有个基本的了解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