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305900000042

第42章 张良遇圯上老人(节自《留侯世家》)

【《留侯世家》】导读张良为汉初”三杰“之一,虽未曾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本篇记叙了张良的种种功绩:利啗秦将,旋破晓关,汉因此先入关;劝还霸上,固邀项伯,刘邦因此于鸿门脱险;烧绝栈道,激项攻齐,汉因之还定三秦;刘邦败于彭城,则劝连布、越;将立六国,则借箸销印;韩信自王,则蹑汉王足授其信印;劝封雍齿,销事变于未形;劝都关中,垂安后世;劝迎四皓,卒定太子,维持了汉室的稳固。张良的一谋一划,无不系汉室得失安危。

篇中的张良足智多谋,少年时遇黄石公授书一节还带有若干神秘色彩。他一生无田宅之好,无声色之嗜,功成之后远事避祸,明哲保身。汉高祖一生最喜狎侮臣僚,老成者如酂侯,英雄者如韩信,皆不免于疑忌;勇武者如黥布,善辩者如郦食其,也不免于狎侮。唯独对张良,自始至终无敢失礼,亦无有疑心。本篇的赞语对张良也是折服的:”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天派遣张良下界帮助刘邦,而刘邦充分尊重和信任张良,这种谐和的君臣关系令司马迁歆慕不已。

【原文】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1],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以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2]。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3]。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4]。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5],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6],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毂城山下黄石[7],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8]。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注释】[1]良:即张良,字子房。助高祖定天下,封爵留侯。淮阳:地名,故城在今河南淮阳县西。仓海君:当时夷狄的长者。[2]狙(jū)击:埋伏在隐蔽处伺机袭击敌人。博浪沙: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边。副车:皇帝出行时的随从车辆。[3]下邳(pī):地名,在今江苏雎宁北。[4]圯(yí)上:即桥上。[5]直:故意。[6]平明:拂晓,即天快亮时。[7]济北:郡名,故城在今山东长清县南。毂城:山名,在今山东东阿县东北。黄石:也叫黄石公,须眉皆白,手杖为丹黎,脚穿赤鞋。据传,十三年后,张良跟随汉高祖路过济北,果然看见毂城山下的黄石,他便取石当宝贝般供在其宗祠中。[8]太公:即姜子牙。

【译文】张良曾经去淮阳学礼制,顺便向东去见夷狄的长者仓海君。他还寻访了一位大力士,这位大力士能使用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秦始皇东游时,张良与那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哪知他们误将秦始皇的副车击中。秦始皇大怒,派人大肆搜查所有地方,捉拿凶手十分急切,这是张良惹出的事。于是,张良便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那地方躲藏起来。

张良在下邳那里很无聊,便常到下邳桥上去散步。桥上有一位穿着粗布表服的老人,待张良走近他时,他便故意将鞋子踢落在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到桥下去替我把鞋拣起来!“张良对此很是吃惊,本想揍他一顿,但又认为他是个老人,便强忍怒气,到桥下将鞋拾起来。老人又说:”替我穿上!“张良既然替他拣上来了,便跪在地上为老人穿鞋,老人伸着脚让他穿上,然后笑眯眯地走了。张良更加吃惊,用眼追随着他。老人走了一里远的地方,又折回到桥上,对张良说:”你这小子还可以教诲,你在五天后的拂晓时,与我在这里相会。“张良更加感到这老人奇怪,便跪着答应了一声:”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前往桥上,哪知老人已先到这里了,老人很生气地说:”你与老人相约,你却后到,这是为什么?“走了,说:”过五天早些来,再到此相会。“过了五天,刚刚鸡鸣,张良便前往,哪知老人又先到那里了。老人又气愤地说:”你又后到了,你是怎么搞的?“临走,说:”五天后再早些来。“又过了五天,那天晚上还没到半夜,张良就动身前往。到桥上等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老人高兴地说:”应当是这样。“他拿出一本书来,说道:”你读了这本书,就可当王侯的老师了。过十年后,你便要兴旺发达了。十三年后,你小子要想见我,那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啦!“说罢,便走了,从此也没再见到他。等到天亮(第二天早晨),张良看了那本书,才知那是《姜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这书很奇异,便经常学习诵读钻研那本书。

【鉴赏】张良遇圯上老人的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有礼得兵书,有礼成大事业。本文从《留侯世家》节选而来,主要写张良青年时代在下邳圯上遇黄石公老人,得赠《太公兵法》一书的经过。文章分三层:

(一)张良亡匿下邳。张良本是韩国公子,其祖与父先后为韩昭侯及韩宣惠王、襄王、釐王、桓惠王、安王五世之相。公元前230年,韩为秦所灭。张良图谋恢复韩国,在淮阳学礼制,东游见仓海君之时,结交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避难。这是交代事情的缘起。

(二)圯上遇老人。张良无聊时,常到下邳桥上散步。一次,遇见一老人,当他走近老人时,老人故意将鞋子踢到桥下,并令张良帮他拾起来,然后又令其穿上。对这种无礼的要求,张良惊愕而愤怒,本想揍他一顿,但看老人年老,也就忍下了,并长跪为他穿鞋。老人笑去而复返,赞叹张良”孺子可教矣“,并约他五日后天明在此相会。对老人奇异的言语、行动,张良只感”怪之“,只好”跪“而答应。

(三)得授《太公兵法》。张良两次赴约,均迟到而受到老人的责怪。第三次,张良在夜未半时就前往,果然先于老人到。老人很高兴,送他一本书,并对他说:”认真读此书,可当王侯的老师。十年后,你可兴旺;十三年后,你在济北穀城山下见到的黄石,即我也。“天亮时,张良一看是《太公兵法》,便认真地刻苦攻读、钻研起来,为以后助刘邦定天下打下坚实的谋略基础。这是事件的经过与结果。

全文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记之,但顺叙中有曲折,有波澜。黄石公让张良拾鞋、穿鞋,以及责怪他迟到,每次约会均提前的刁难,都是对张良的考验、磨砺,磨去年轻人那种”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骄气、傲气。张良见黄石公是一位老人,强忍”受辱“之怒气,经受了这场考验,从而得到了兵书,成就了以后的大业。这种曲顿之法,给文章增添了趣味性、可读性,也给人留下了思索回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