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305900000041

第41章 召平吊萧相国(节自《萧相国世家》)

【《萧相国世家》导读】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在刘邦跟项羽争夺天下以及汉代立国后巩固统治的过程中,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马迁对萧何是有贬有褒的,态度比较客观。他对萧何固然有一些批评,比如说他是刀笔吏等等,但也不抹杀他的一些长处。本篇称赞萧何在入咸阳时,”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指户口册等)藏之“,这对刘邦后来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很有关系。萧何慧眼识才,向刘邦力荐韩信,并让刘邦破格提拔韩信。刘邦在前方领兵打仗,萧何留守关中,后方工作做得很好,每每在关键时刻给刘邦以有力支持。司马迁通过这三件事肯定了萧何识大体,有才干,从这儿可以看出司马迁从不笼统地肯定或否定哪一个人。

【原文】汉十一年,陈狶反[1]。高祖自将,至邯郸[2],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侯事中[3]。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4],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5],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悦。“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注释】[1]陈狶:汉初宛朐人,事高祖,以郎中封列侯,在赵地的代那里带领边兵,招致宾客,待如布衣交。赵相周昌说:”陈狶的宾客太多,且带兵在外,恐怕心有不轨。“朝廷便召陈狶进京,陈狶称病不就,于是谋反,自立为代王。高帝亲自带兵平叛并诛杀陈狶。[2]邯郸:汉代县名,为赵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境内。[3]淮阴侯:即韩信。语在淮阴侯事中:意思是有关淮阴侯这件事的详细情节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中,在此不再叙说。[4]都尉:汉代武官名。[5]暴露:离开都城带兵在野外作战。非被矢石之事:矢石,古时守城的器具,发矢投石以打击攻城之敌。全句意为,你萧相国所干的并不是在外攻城征战(被发矢投石)的这类事情。

【译文】汉十一年的时候,陈狶谋反,自称代王。高祖亲自带兵去征讨。军队到达邯郸,这件事还没完结,淮阴侯韩信却在关中谋反了。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杀了淮阴侯。这件事的详细情节已载于《淮阴侯列传》中。汉高祖听说淮阴侯已被诛杀,便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并加封他五千户的地盘,又派兵士五百人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护卫。萧何骤然身荣,朝中众位大臣都来庆贺,惟独召平这个人来哀悼。

召平这人,本是秦朝时的东陵侯,秦朝破灭后,便成了普通百姓。他贫穷,便在长安城东郊种瓜。他种的瓜很好,所以世人俗称他的瓜为东陵瓜,这是按召平原来的爵位命名的。召平来到相国府,对萧何说:”你的灾祸就要从这里开始了!你想,皇上带兵征讨叛逆,天天风餐露宿于原野。而你则静守宫中,不是在外攻城征战。然而却要加封你,派人护卫你。这无非是因为,目前淮阴侯正在关中作乱而需要安抚你的缘故。我看,皇上已在心中怀疑你了。所以派卫士护卫你,并不是宠信你。我希望你辞谢这些封赏,不要接受它。并且还把自己的私有家财全部拿出来补助军饷,那么,皇上的心里就十分高兴而喜欢你了。“相国萧何按照召平的计划行事,高帝果然很喜欢他。

【鉴赏】古人云:”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在顺境时一定要考虑到其负面影响,否则,灾难就可能降临。本文记述的是召平在萧何荣升相国,众大臣皆来庆贺之时,召平却独来凭吊萧何,提醒他灾祸就要开始!这是极具政治眼光的表现。

文章先写萧何受封赏。其缘由是他给吕后献计,诛杀了淮阴侯韩信。当年,他月下追韩信,使韩信辅佐刘邦打下了天下,如今又用计诛杀韩信,故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俚语。在他得封相国,极享荣华富贵之际,独有召平来吊,这与众大臣的庆贺及隆重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鹤立鸡群,造成悬念,让人急问:这是为什么接着,作者不急于回答,而是先宕开一笔,介绍召平是原秦国的东陵侯,秦亡之后不愿为官,作布衣之士,因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因瓜美,被世人赞为东陵瓜。这一简介绝非闲笔,暗示了召平是一个极富政治斗争经验而又淡出官场的智者。然后,写他给萧何的进言,以呼应”独吊“的原因。这就是:萧何无战功而被封赏,是因为韩信与其它异姓诸侯王纷纷反汉,汉高帝刘邦怕萧何也反,故先以封赏以安其心,实际上并非宠信他,而是对他已有怀疑。祸事即将降临萧何头上,因而建议萧何”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以取得刘邦的欢心。萧何从其计,乃得免祸。

召平之所以能具卓识远见,是因为他洞悉历代帝王那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狠毒心理,遇事能从反面去思考问题,从而能给萧何提出好的建议。在这点上,应该说他比狡诈的萧何更具政治家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