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决胜职场的120条人生经验
724500000003

第3章 职场生存法则:实力才是竞争力 (2)

王建文的教训让人反思: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否则浪费的只是自己的时间,影响的也只是自己的前程。工作不分贵贱,任何工作都值得好好去做。很多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无足轻重的,对工作敷衍了事,根本没有认识到工作的价值,谈不上做好,更谈不上做到最好,反而经常将心思放在怎样才能寻找到一个薪水高、轻松又体面的工作上。以这种态度,还想找一个好工作,那不是痴心妄想吗?

其实,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施展才华和加薪晋职的机会,关键要看你是不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对待你的工作,在工作中是否做到了最好。无论何时何地你都不能瞧不起自己的工作,职位能带给你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职位上可以给公司带来什么。无论你在哪里工作,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做到位。

实际上,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每个人成功的前提。如果你总是偷懒耍奸,那还谈什么将工作做好?要做好你的工作,就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每一项工作都尽心尽力,才能获得大发展,获得的成功。

速度很重要,但快不是一切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步调被调整得很快。走路要快,吃饭要快,说话要快……我们从不满足于现有的速度与效率,不断地寻找加速的新方法,并且从这种高度紧张中获得极大的快感。

随着人们对快的追求,工作中是否忙碌、充实便成了考量个人工作效率的主要依据,自然也就形成了快节奏等于高效率的理念。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吗?我们先来看一下阿尔伯特的一段亲身经历。

阿尔伯特是美国著名的演说家及作家,每天都要乘飞机或者火车到世界各地去采访、演讲。有一次,他应邀到日本去演讲,搭乘大阪往东京的新干线,在快到横滨时,由于铁路出现故障,被迫停驶。车长在车内广播:“各位旅客,对不起,由于铁路临时出现了故障,要暂停20分钟左右,请各位旅客稍候,谢谢!”阿尔伯特是个急性子,刚开始有一些烦躁不安,火车停驶20分钟,对于一个注重效率,时间又十分宝贵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但是20分钟过去,并且都快30分了,火车一点儿也没有要发动的迹象。正当他越来越焦躁不安时,车内又再度广播:“很抱歉,请再稍候一会儿。”就在这时,他心想,焦躁也无济于事,不如找些别的事做。

阿尔伯特在看完手边的报纸杂志和书后,就去拿备置的《时事周刊》开始阅读。车内的乘客,大概有很多是忙人,他们焦躁地到处走动,向车长询问一些事情。阿尔伯特回忆这次特别的经历时说:“火车由原先预定的延迟时间20分钟,变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最后停了三个小时,因此抵达东京时,我几乎看完了那本报道前总统卡特的《时事周刊》。“假如火车依照时间准时到达东京,或许我就无法获得有关前总统卡特的详细知识。我是一个没有‘游戏’和‘从容’心态的人,这个三小时,除了焦躁不安,不断抽烟外,就没有什么事好做了。”

阿尔伯特是现代效率社会的佼佼者,这一点从他蒸蒸日上的事业和忙碌的身影就可以看得出来,然而自从他有了这次电车上的经历之后,他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及时地从社会以及身边的人营造的追求效率的氛围中走出来,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不要时刻都让效率之弦绷得太紧,否则就容易为自己带来过多的压力和挫败感。这样,工作就成了摆脱不掉的包袱,同时也毫无效率可言。

现代人一味强调高效,却忘记了该如何等待,从周一到周日时刻忙碌着。而这些追求所谓的快感的忙碌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制造慌乱,因为这种要求自己越快越好的压力使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大多数人认为问题出在时间的紧迫上,但事实上,是速度控制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一旦染上了这种“速度病”,我们就会迷失在毫无间隙的忙碌之中,失去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理智。为了准时完成任务总是疲于奔命,最终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工作中错误百出,这时才后悔莫及:“要是我当时多花点时间就好了。”

一位西方评论家说过:“效率被视为这个时代对人类文明的最伟大贡献。效率被视为一种永远追求不完的力量,人们不可能达到的极致。”但是整天忙碌并不一定有效率,效果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成正比。强迫自己工作、工作、再工作,只会损耗自己的体力和创造力。如果你对所有日常运作的事务都过度投入,很可能会迷失方向,为了真正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该尝试放慢脚步。

别被过去的错误“套牢”

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即使再优秀的人和再伟大的公司也会这样。可口可乐公司在1984年所犯的错误,被称为可口可乐在20世纪最严重的营销错误。很多人给可口可乐的这次失误做了解释,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可口可乐的一次有意的策划,仅仅是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醒忠实的消费者注意可口可乐对他们非比寻常的意义。可口可乐公司显然没有这样策划。郭思达的确“那么愚笨”,犯下了《商业周刊》所称的“当代的行销大错”。

可贵的是罗伯特·郭思达对错误改正的勇气,尽快走出了自己的错误,并很好地把握了时机。要知道在正式推出新可乐之前,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了大量的数据调查,所有一切都证明新可乐优于老可乐。显然,这一切给了罗伯特·郭思达信心。罗伯特·郭思达没有料到轰动美国的推广之后,如潮的谩骂涌进了公司。可以想象郭思达当时的心情,但他选择了正视现实。1984年7月5日,罗伯特·郭思达、基奥和戴森在亚特兰大与媒体见面,这距离新可口可乐首次在林肯中心张扬亮相不到3个月。他坦诚地承认公司是多么严重地错误估计了形势,还谈到公众的“激情”让他们吃惊,并把这称作“亲切的美国之谜”,它和“爱、自豪感与爱国主义”一样是无可丈量的。基奥说有些人形容眼下这一刻是公司在撤退,是小人物对大企业的胜利。“我深爱这撤退!”他说,“只要能给我们最好的顾客带去他们最喜爱的产品,任何这样的撤退我们都热情欢迎!”

一位成功学专家曾经说过,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成功是人生最理想的朋友,那么,错误则是人生永远抛不掉的伙伴。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以后试图掩饰或推卸责任。在错误面前诡辩的人,就等于重犯一次错误,甚至比重犯错误更危险,因为错误已在他脑子里扎了根。

罗斯福总统在1912年的时候,曾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集会上,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当地人发表了一篇演讲。当他在这篇演讲中说到女子也应踊跃参加选举时,听众中忽然有人大声喊道:“先生!这句话和你五年前的意见不是大相径庭了吗?”罗斯福不是回避或者掩饰,而是聪明地回答道:“可不是吗?五年前,我确实另有一种主张的,现在我已深悟我那时的主张是不对的!”他的回答,不但使那位问话的人获得了满意的答复,就是其他听众也丝毫觉察不出他有什么不安的情绪。

罗斯福总统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对于我们处理自己工作中的过失有着很重要的启示。当我们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和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它们,尽快走出自己的错误,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和成长。如果出现问题后一味地掩藏和推卸责任,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还是工程师时,他负责的实验室发生了大爆炸,一大块天花板被炸下来,掉在地板上。为此,他找到了他的顶头上司理查德解释事故的原因。当时他的自信心就像那块被炸下来的天花板一样开始动摇。理查德非常通情达理,他所关注的是韦尔奇从这次大爆炸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以及如何修补和继续这个项目。他对韦尔奇说:“我们最好是现在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彻底的了解,而不是等到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时候。”韦尔奇本来以为等待他的会是严厉的批评,而实际上理查德却表示完全理解。

做错了,就要尽快从错误中走出来。千万不要惧怕伴随错误而来的负面影响,一味地隐藏错误或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开脱的借口,错误就会制约你前进的步伐,减慢你成功的速度,降低你的行动质量。事实上,很多时候,如果你能以积极的心态,勇敢承认错误,那么你就不会为错误所累,你就会获得成功。

预判危机,才能预判成功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常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居安思危是审时度势的理性思考,是在超前意识前提下的反思,是不敢懈怠、兢兢业业、勇于进取的积极心志。

松下幸之助说过,五十多年来,他每天都是在连续的不安中度过的,虽然时时都处在不安与动摇中,但他却能抑制那不安与动摇的一面,克服它们,完成今天的工作,产生明天的新希望,找到生活的意义。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职场中人会像松下一样,能够时刻将公司的兴亡发展同自己联系起来,在公司一片歌舞升平,其他员工都安于现状的时候,他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能以在在工作中做到“先他人之忧而忧”。

世界著名的信息产业巨子,英特尔公司的前总裁安迪·葛罗夫,在功成身退之时回顾自己创业的历史,曾深有感触地说:“只有那些危机感强烈,恐惧感强烈的人,才能够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