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7225600000008

第8章 西方的导师——苏格拉底(1)

思想大师档案

全名苏格拉底

国别古希腊

生卒年前469年—前339年

出生地雅典

经典评介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39年),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演说家、教育家。他被奉为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他的思想、言辞、行为、生活甚至死亡都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被称为“西方的导师”。与西方的耶稣、东方的孔子、释加牟尼一起被尊为“至圣”先师。苏格拉底未曾留下任何著述,他的思想可从柏拉图的《申辩篇》、《克里多篇》、《斐多篇》和他的学生色诺芬的《回忆录》中去寻找。

思想大师简介

苏格拉底在30岁时选择了不取报酬,不设馆舍,以拯救人类心灵为职的社会道德教师,从者无数,并培养出了柏拉图、色诺芬等思想大师。

他是一名意志坚强勇敢的战士。在伯罗尼撒战争中3次参战,表现神勇,成为雅典的英雄。

他崇尚强权,赞成****制度,蔑视极端民主。崇尚法律,蔑视死亡,生死无惧。

他尊重道德、知识、智慧,弘扬正义精神,做真理、美德的布道者。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教导人们如何过道德生活,他最关注的是:什么是幸福,美德,他们与知识的关系怎样?怎样才能获得知识?他主张“知德合一”说,认为良好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城邦附近的一个小山上的一个中等阶级家庭。父亲是个铁匠,母亲是个接生婆。他对人友善,家境贫寒,父亲认定他不会有多大出息,就为他选定了一条跟自己学习雕刻,做一名石匠的生活道路。苏格拉底虽然其貌不扬,但却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不久就成了一个很能干的雕刻匠。他创作的标题为“欢乐三女神”的一组群雕,曾被放到雅典的卫城上。

苏格拉底长得奇丑无比:他的脸面扁平,像被平底锅砸过一样;嘴唇肥厚;鼻子扁大而向上翘,集狮子鼻与朝天鼻之大成;两眼相距甚远,有“眉间尺”的风范;眼球凸出,眼放凶光。

苏格拉底不仅面目丑陋,而且身材矮小,步履蹒跚。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另有一番说法,他不无解嘲地说:实用就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是深陷的,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则可以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从下而上的气味,而我的鼻子可不受这些局限。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则可以使我的吻比一般人更有力,而且接触面积更大。

苏格拉底尚未成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幸运的是,一个好心的雅典人资助了他,使他在雕刻之余能有学习的机会。从此,苏格拉底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人生的道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走出了父亲为他设计的做石匠的圈子。在这段时间里,他向当时各种有学问的人求教,浏览可能见到的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聆听当时的大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的讲学和智者派讲雄辩术。同时,他还学习音乐和诗歌,能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诗人的作品。多方面的学习教育使苏格拉底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苏格拉底性格尤其特别,作风奇特,见解非凡,固执却十分具有吸引力。一位神使把他当作雅典最有学问的人,对此他说:那位神使把我当成最有学问的人,是因为我是雅典城里唯一知道自己是一无所知的人。

20岁的时候,他师事阿那克萨戈拉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有关自然的知识。年轻的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对许多自然问题都想弄个明白,如一个事物怎样创造出来,又怎样毁灭;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血,还是空气或水;地是平的还是圆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老师都有解答,但苏格拉底对答案并不满意,自己试图解释,又觉得无能为力,因此,他认为研究自然没有什么意义,就把自然界排除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外。

大师生平

在30岁的时候,他把注意力从天上转到人间,成为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舍的社会道德教师,他平时生活像一个智者,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他的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什么也不讲究,只是一心做学问。

他的一生大部分在室外度过,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共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问题,如政治、战争、友谊、艺术、伦理道德、法律等等。他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也有智者风格,但他与智者有本质的区别:他从不收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的人,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爱智慧者”和“有智慧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确定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知识赚钱的智者。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私事,而是他对城邦所尽的义务。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他的前半生是雅典的黄金时代,那时雅典经济繁荣,奴隶民主制十分发达,艺术成就非凡,成为其他城邦羡慕的对象,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与当时的军事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同为希腊的霸主。

在公元前492至前449年波斯人入侵希腊的西波战争中,斯巴达人坚守的温泉关要塞失守,而雅典则在萨拉米大海战中重创波斯海军,威望大增。希腊胜利以后,雅典联合周围城邦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提洛同盟,并与斯巴达签订了10年的和约,建立了海上霸权。然而,没有共同敌人的朋友是危险的。雅典和斯巴达很快爆发了长达28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士兵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表现勇敢,以至于雅典方面的指挥官说:如果所有人都像苏格拉底那样勇敢就好了。但一个士兵的勇敢拯救不了整场战争,雅典帝国在战争中崩溃。傀儡政权建立了,而其首领正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虽然民主派很快夺回政权,但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却被破坏无余。

经过战争洗礼的人们不禁要问:在强大的武力面前,所谓的公平、正义、民主、德性怎会如此的不堪一击?让成千上万的人为国家的霸权去牺牲是否值得?人的生命如此脆弱,人生的意义何在呢?这些问题是平庸的头脑所无法回答的,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想回答,人们在战争中学会了争权夺利、苟且偷生、亵渎神灵,正义、道德、信仰都被认为是骗人的东西——整个雅典社会不可避免的沉沦了。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而衰,他对民主政体的一些极端做法不满,政治观点倾向于奴隶主贵族****。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入了五百人会议。意在建立斯巴达式的****制度,反对民主制。

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民主派领袖阿尼图斯控告“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并被501人组成的陪审团以60票的多数判处死罪。

根据雅典法律,如果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有罪,可以以交纳罚金或选择放逐的方式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拒绝了,他对劝他的人们说:这不是死要面子,而是因为良心和真理比生命更重要。在宣判之后的陈词中,他说到:“公民们,以往许多审判,被告们都携带家属,涕流满面地向法官求情。以求宽恕。我也有亲属儿女,也有亲戚朋友,我也自己陷入了陷阱,但我不愿让他们为我求情。我这样做不是藐视你们,而是因为这类行为是城邦的耻辱……你们以后会说我被判处死刑是自己申辩不力,但我缺少的实际上不是词令,而是厚颜无耻,哭哭啼啼。我从前在战场上勇往直前,现在也不会失节苟活。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法庭上,任何人都不能贪生怕死。现在我被你们判处死刑,行将离世;但事实却早已判定你们造孽,你们不公正,你们将会受到惩罚,其残酷程度远甚于你们判处我死刑。诸位,希望你们记住,好人无论生前和死后都不会吃亏。神总是关怀好人。尽管诬告我的人和判处我死刑的人要害死我,但我并不痛恨他们,反而有一件事要拜托他们。我的儿子长大以后,如果只注意钱财而不注意生活,没有出息却自以为很有出息,那就请他们像我责备你们一样去责备我的儿子。如果他们那样做了,我们父子算是得到了公平的待遇。”说完这些话,苏格拉底环视了一下法庭,最后把目光投向判处他死刑的人们,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路更好,唯有神知道。”

从宣判到执行尚有1个月的时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援救他越狱逃离雅典,希腊众多城邦都欢迎苏格拉底到那儿居住。一切都安排妥当,但苏格拉底再一次拒绝了,他对营救他的人说,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要活的好,活的光荣和正义。他被判处死刑是非正义的,但这是城邦法律的判决,如果自己越狱逃跑就是以错对错的报复,抛弃了自己对城邦的守法承诺,是对城邦法律的败坏,违背了他本人的正义生活原则。他又说,他常常问自己,自己从小就接受城邦的教育,享受着城邦的繁荣,在城邦法律的庇护下过着自由安逸的生活,由一个小孩变成一个老人,如今,法律做出了对自己不利的判决,自己能够为苟延残喘来伤害它吗?因此,他决定留下来。苏格拉底这个决定在后世法学界引起了无穷无尽的争论,亦即公民对于违反正义原则的法律判决有没有遵守的义务。对此,美国自然法学家德沃金的观点颇为持平:“在一个民主国家里……每个公民都负有遵守全部法律这种一般道德义务,但是,一个人除了对国家的义务之外还有其他义务。一个人必须履行对他所信仰的上帝的义务和对自己良心的义务。如果他的这些义务同他对国家的义务发生冲突,那么最后,他有权做自己认为正当的事情。如果他决定违反法律,那么他必须接受国家所作的判决和给予的惩罚。他应该承认,他在宗教上或道德上的义务虽然高于但是不能消灭他对同胞们的责任。”

不管法学家们如何争论,那悲惨的一天终于不可避免的到来。在接到就刑令之后,一般犯人总要故意拖延时间,大吃大喝一顿。但苏格拉底拒绝那样做,他坚持说:“在他们看来,拖延时间好像会得到某些东西。可是对我来说,这样做就等于犯罪。因为我并不认为迟一点服毒会得到什么好处。相反,那种吝惜性命,死抱住这个世界不肯撒手的行为,在我看来,是应该受到蔑视的。”

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学生们聚集在他的身边,悲伤的看着他们尊敬的老师,在日落西山之时,药剂师很快将毒药配好,他静静的接过杯子,一饮而尽,如一杯美酒。目睹这悲惨的场面,他的朋友和弟子们都忍不住失声痛哭,苏格拉底却悠闲的踱着步子劝诫大家不要悲伤。等他觉得双腿发麻的时候,就躺下休息。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克里托,我们向克来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切记要付钱给他,不要忘了!”——苏格拉底临死前这句话可谓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实含意。因为克来皮乌斯并不是苏格拉底的朋友,也没有借过公鸡给苏格拉底,他是希腊神话中的医药之神。他叫朋友们去给克来皮乌斯奉献一只公鸡,显然是在说感谢他赐予了这杯毒酒。也许在苏格拉底看来,生命是一种病态,需要用死亡来医治。平时一直和朋友们高谈阔论人生的意义的苏格拉底终于在最后一刻流露出他生命中最深刻的悲剧意识,难道他在本质上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句话的意义,并不是像一般人联想的“谨记别人的恩惠”那样简单。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0岁。他安详的走了,留给历史一声沉重的叹息,也留给他的景仰者们无限的哀痛,同时留给人类罪孽的烙痕。

精点语录

认识自己是美德。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你务必结婚,若娶个好太太,你会很快乐;若娶个很糟糕的太太,你会成为哲学家。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未经反省的人生毫无存在的价值。

宁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人是万物的尺度。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

思想智慧

哲学史家把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分水岭,称他之前的哲学为苏格拉底哲学,并认为他以后的哲学的发展受到他的巨大影响。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伦理道德问题。伦理学是关于人生的幸福的德性。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

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且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在哲学上,苏格拉底与其以前的哲学家不同。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主要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形成的基础。”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起源”等。苏格拉底认为,探讨世界的本原并不重要,因为神已安排了客观世界的万物,而且特地为人安排了“灵魂”。哲学的任务不应该是探索自然事物,而应该是人自己,人的心灵,人的德性。强调研究主观世界的必要性,应把人作为有思想、有理性的动物来看待。人是能动的而非被动的,应本着自己的良心和理智去活动,把追求善和美德作为人生在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