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7225600000007

第7章 爱非斯学派创始人——赫拉克利特(3)

这是一个来自最纯净的希腊精神之井的神奇观念,它把斗争看作一种严格的、同永恒法则相联系的公义的永久统治。只有希腊人才会把这个观念视为一种宇宙论的基础。神话中的厄里斯(Eris,争吵的化身)被转化成了世界原则。希腊个人和希腊国家的竞赛观念被从体育和竞技、从艺术对唱、从政党和城邦间的角斗中引伸开来,成为最普遍的观念,以致现在宇宙之轮绕它旋转了。每个希腊人战斗起来都有一种唯他正义的气势,而一种无限可靠的判决尺度每时每刻决定着胜利垂顾何方。不同的质就是这样彼此斗争,遵循着内在于斗争的坚不可摧的法则和尺度。人和动物的狭窄脑瓜深信万物坚固耐久,其实它们甚至没有一种真正的存在,在对立的质的斗争中,它们只是击剑的闪烁和火花,只是胜利的光辉。

精点语录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

一个人如果最优秀,我看就抵得上一万人。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清醒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世界,可是睡梦中人们却离开这个共同的世界,各自走进自己的世界。

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产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

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在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程度上燃烧又在一定程度上熄灭。

思想智慧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有形本原说的传统,也吸收了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某些思想,他的思想既具有综合性,更富于创造性,在哲学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关于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明确宣称:“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

与前人的思想相比,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哲学宣言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显著特征。他不仅公开否定神创世界说,而且从一开始就明确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火不仅是世界的本原,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为火,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灭的过程中,火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其运动并不是随意的。由此可见,赫拉克利特继承和发展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之无定和流动性的思想,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从而以“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但是这变化亦是有章可循的。换言之,变化亦有一定的尺度,自然万物都是循着这尺度而变化的。

这个规范万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就是逻各斯。

(二)万物根据逻各斯而生成

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最富特色和深意的重要概念是“逻各斯”。

“逻各斯”(logos)在古希腊语中本是一个源于动词lego(说)的普通名词,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据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许多其他的含义。中文由于难以找到与之相应的概念,因而通常音译为“逻各斯”,有时亦以老子的“道”译之。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把逻各斯作为重要概念引入哲学,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的含义很多,如何认定和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一。我们认为,应该将其主要地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虽然有时它也指普遍理性,不过这两个方面或许亦有其一致性。因为他指出,这个逻各斯不仅永恒存在着,而且“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逻各斯乃是共同的”。

谁不认识并进而服从逻各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相反,“如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一致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

逻各斯概念的引入和阐述是赫拉克利特对于哲学的一大历史功绩,对他本人的哲学和后来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逻各斯使知识有了可能性。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从朴素的辩证法出发,断定自然万物均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然而,如果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知识就没有立足的依据。因此,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作为运动变化的尺度,亦即我们所说的规律,就使知识有了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逻各斯的介入,亦使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具有了某种二元式的结构:始终处于生灭变化之中的自然万物和永恒不变的逻各斯。这些在后来的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中,都有或明或暗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在后来西方哲学、神学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逻各斯概念及其衍生的“逻辑”(logic)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立面的同一

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其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他之前,米利都学派已经提出了蕴含于本原之中的两种对立力量(如冷和热、凝聚与疏散等)是化生万物的根源,毕达戈拉斯学派也研究了各种对立的范畴,但是真正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是运动变化的根源,还是赫拉克利特的贡献。他不仅强调火的生生不息,肯定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声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坚持运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且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对立面之间的同一,并觉察到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斗争。体现这方面思想的残篇有很多,例如“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就象弓与琴一样”、“生与死、醒与睡、少与老是同一的”、“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必须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万物都按照斗争和必然性而生成”等等。

显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之下,赫拉克利特在对立面的斗争与统一之间更强调斗争的作用。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亦是万物之王。它证明这一些是神,另一些是人;它也让一些人成为奴隶,一些人成为自由人。”不过,很可能是受希腊民族古老信念的影响,他最终还是将和谐和统一看作运动变化的归宿,即把变化的总体理解为循环和平衡。例如他认为世界的变化周期或“大年”由一万零八百年组成,时间一到,整个宇宙都将被火所焚毁,然后再重新开始……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当然,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毕竟是朴素的、直观的和单纯论断性的,还没有上升到自觉的概念的高度。不仅如此,从总体上看,他的思想亦具有相对主义因素和循环论的色彩,这就为他的弟子克拉底鲁对其思想的片面发挥留下了余地,据说克拉底鲁宣称“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另外,就“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而论,赫拉克利特似乎主要关注的是河流的变化,然而实际上踏入流动的河流的人也一样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这正是后来智者的思路。

(四)自然惯于掩盖自己

赫拉克利特不仅主要讨论了事物的来源、存在依据和存在方式等问题,而且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涉及到了认识论的问题。

一方面,他充分肯定了通过感官得到认识的必要性,宣称热爱智慧的人必须熟悉很多的事物,因而他更为喜欢那些可以看见、可以听见和可以学习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说,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本性隐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假如人们的灵魂可飘浮的话,那么眼睛和耳朵就是最坏的见证”。所以,他主张要正确理解感觉和语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之中,他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的无定形性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合乎逻辑地得出了“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结论。就此而言,火作为万物的本原,或许更多地是以其富于变化的特点而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不过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由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因而真正不变的东西唯有变化本身,但是变化亦是有规律可寻的(逻各斯),这就为关于自然的认识提供了根据。然而,由于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所以在如何使人们认识逻各斯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似乎没有多大的把握,这就使他的辩证法思想潜藏着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因素。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对逻各斯和运动绝对性的强调,对认识论的探讨,从正反两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他的火与逻各斯学说直接为斯多亚学派所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则根据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黑格尔曾经不无夸张地说:“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

延伸品味

提出“逻各斯”的赫拉克里特被称为是西方逻辑学的先驱,而你也曾肯定巴门尼德是柏拉图之前的“本体论”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的这些生动和朴素的思想具有极大的新颖性,因为它们是辩证法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中的最早的表述。列宁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这些思想对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近代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说过,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没有被他纳入他的逻辑学之中。赫拉克利特的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希腊哲学的发展。他的哲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对后来辩证法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赫拉克利特对客观世界的解释一定是听到了自然内在的音乐,他的精神生活在一个和谐、优美的神性国度,当他把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通过两千多年的时空隧道传达给我们时,我们的灵魂深处还深感惊骇。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最早提出:逻各斯的概念以及逻各斯是贯穿宇宙的秩序,人的灵魂也是它的一部分的思想。以后的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延续和发展了他的思想,逐步摈弃了逻各斯的物质的意义,而抽象为绝对的精神。这个绝对的精神就是上帝。

如罗素所言,“赫拉克利特有些藐视公众”,“相当自命不凡”,“有些个人偏执”,比如,赫氏曾说:“一个人如果是最优秀的,在我看来,就抵得上一万人。”这类话若在鼓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东方语境中,显得似乎刺耳,但它却是事实或真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即自然规律,到处都在自我闪现,但“多数人”却视而不见——过分地贪图物质、感官享受。所以,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观、幸福观是没有“群众基础”的。据赫拉克利特,我可以逻辑地推出几条道德原理——

(1)注重并倡导精神生活是高尚的,但这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即精神生活是“最优秀的人”所乐于追求的生活。

(2)大部分人都沉湎于物质或感官享受之中。

(3)如此提倡“思想、智慧、真理、永恒的光荣”这类精神生活内容,就脱离了群众基础,在实际生活中难于推行。

(4)于是,沟通困难重重。如赫氏所言:“驴子(笨蛋)宁要草料,不要黄金。”“傻瓜即使听见了别人的谈话也会像聋子一样无动于衷;即使他们在场,也跟不在场一样。”

(5)道德,更多地应当成为一种个人奉行的操守,谁爱要“草料”、“黄金”悉听尊便。但也备不住“草料”在我这儿正是“黄金”,“黄金”在我这儿正是“草料”。在这方面,我相信“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合理性。

(6)“最优秀的人”真实地扼守精神生活,是能够影响“多数人”的。而社会公德正赖此得已建立起来。

(7)试图借助寡头舆论强力推行“草料”或“黄金”,强加于人,强迫遵守,都属于霸权行径。道德,也是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靠得住,人为设计出来的东西,往往瞎折腾。“重建”什么什么道德云云,只是一句空话,说说而已。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道德逻辑。

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赫拉克利特还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

赫拉克利特也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断变换,他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苏格拉底因此称赫拉克利特为“流动者”。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理论则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在没有理解恶的时候也就不可能理解善。

赫拉克利特认为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但他常常用逻各斯(logos,即理性)一词来代替神。他相信世界上有“普遍的理性”来指导大自然发生的每一件事。

他的著作《论自然》(On Nature),写于2500年前,流传下来的仅是130多条残简,但被认为是最初的哲学论述,其中一些内容已被译成了其他文字。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难以研究的哲学家,甚至对他的同时代的人都以“晦涩者”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