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7225600000006

第6章 爱非斯学派创始人——赫拉克利特(2)

“人们不应像睡着了一样行动和讲话……那些醒着的人拥有独一的共同世界;那些睡着的人则转入他们的各自世界。他们没有听说的能力……即使听得见,他们也像聋子一样;这个谚语适用于他们。他们存在却又不存在……智慧只是一种事情,理解通过万物主宰万物的思想。”对那些醒着的人来说,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共同的,这个世界是个神秘的统一体,是万物的同一状态,只能通过理性来理解:“人们必须遵循人人共有的东西……理性是人人共有的……万物为一,一为万物……一是推一的智慧,它愿意又不愿被称为宙斯……它是主宰万物的雷霆。”

C、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只要人们能够超越各种具体意见看法的局限性,包括超越这些意见看法的相对的、片面的真理性、有效性,坚持在语言中进行的思想进程(逻格斯)的开放性,就可以获得对事物更加深入全面的洞见,即洞悉到真理。这种洞见是一种通过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关系的清晰把握。赫拉克利特把它称之为“理智地说话”。“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所以他在残篇50中说,“如果你们不是听到我(说),而是听到那逻格斯,”赫拉克利特告诫人们,应该从纷纭的意见中洞悉到众人对其毫无认识、但实际上却共同遵循的秩序或者原则,或者叫真理: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赫拉克利特则站在宇宙学思想与人类学思想的分界线上,他确信,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把握实在并理解它的意义,我们就必须把这一有限自我反省的要求付诸实现。因此他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但是,这种新的思想倾向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内在于早期希腊哲学之中,但直到苏格拉底时代才臻于成熟。

这一基于人的有限性的对理性认识的开放性要求,也导致了理性认识在人的认识中的相对性。这一认识不仅使人类深化与拓宽了自身的反思精神,也导致了人类对科学的实证性要求。

D、认识的主动性

赫拉克利特关于逻格斯思想的开放性是不是也涉及到人的生活的主动性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赫拉克利特意识到,体现于名称中对真理的洞见是来自对生活的切身实践与体验。“logos”主要是指说,而“说”具有主体的、主观的、思维的品格。逻格斯要求思想的开放性。

他在残篇50说:“如果你们不是听到了我的话,而是听了‘我的话中’的逻格斯,那么,承认‘一切是一’就是智慧的。”所以,逻格斯是可以听得到的。残篇67中又说,“神是昼又是夜,是冬又是夏,是战又是和,是盈又是亏。他流转变化,同火一样,火混合着香料时,就按各自的气味得到不同的名称。”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从对真理的洞见来看,常人缺乏的正是在语言中进行的思想进程(逻格斯)的开放性。“人们不知道如何听,也不懂怎样说”(残篇19)。很多人不会倾听别人的话,他们似乎是听了,但是实际上听不进去别人的话。他们只遵循自己个人的意见、思路观察分析问题,自己的思想根本不对他人的思想开放。按照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逻格斯,真正达到真理的洞见,恰恰必须要让他人的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进入你的思想,听进别人的话——特别是与你意见观点相左的人的话。所以,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将其听进自己的心里,对于洞见事物的对立统一的秩序是极其重要的。离开了在语言中进行的思想进程(逻格斯)的开放性,我们的直接感性经验便是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真理的见证。要通过理性才能认识。赫拉克利特不否定感觉的作用,但他比较偏重于理性。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工作,使“逻格斯”成为欧洲哲学的基本概念。赫拉克利特试图通过“逻格斯”这一概念来把握万事万物的生成发展的规律,即把握存在的真理。“逻格斯”这一基本概念的确立,造就了古希腊的科学理论和近代科学的进步。

4.关于对立与同一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对立面同一,亦即相反相成的思想,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是统一的:“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其次,他提出凡事都有两重性的思想,因此对事物应当作具体的分析,对一事物的评定就应当以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为转移。例如,他说:“海水最干净,又最脏;鱼能喝,有营养;人不能喝,有毒。”再次,他提出了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认为对方不仅是互为前提,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说:“冷的变热,热的变冷,湿的变干,干的变湿。”最后,他基于对当时奴隶社会激烈的阶级斗争的观察,论述了对立面斗争的作用。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1)对立性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是不和谐的畸形的世界,是一个失去正义的世界。生命的个体差异性与全体的发展性是联结在一起的。赫拉克利特的形而上学正像阿那克西曼德的形而上学一样,是被一种宇宙正义的观念所支配着,这种观念防止了对立面斗争中的任何一面获得完全的胜利。

A对立性的参照物意义:人对运动的描述必然是对立性的。必死的不朽,不朽的必死;生活在他们的死里,死在他们的生命里。

B对立性的动力学意义:赫拉克利特说:“荷马说‘但愿诸神和人把斗争消灭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不知道这样就是在祈祷宇宙的毁灭了;因为若是听从了他的祈祷,那么万物便都会消灭了。”又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又说:“应当知道战争对一切都是共同的,斗争就是正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和消灭的。”对立性导致知识的扩展性,而知识性是智慧的前提。

(2)统一性

一种变化的事物必定要放弃某些属性,才能获得相反的属性。它并非全然等同于由一种状态向相反状态转化的过程,因而是相对立状态的统一,对立统一于自身:这是一种产生于相对立状态的和谐,就像弓与琴的情形一样……相反的东西彼此归属,不和谐的音调形成最美的和谐,一切皆由冲突生成……向上的道路和向下的道路是同一条…直路和弯路是同一条路……对于神祗来说,万物皆美,皆善,皆正义;而人们则将一些东西看成不义的,而将另一些看成正义的……善与恶是一回事。”

在赫拉克利特运动的原理中,统一要比歧异更具有根本性,真正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然而他还有另一种学说,他重视这种学说更有甚于永恒的流变——那就是对立面的混一的学说。他说,“他们不了解相反者如何相成。对立的力量可以造成和谐,正如弓与琴一样”。他对于斗争的信仰是和这种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斗争中对立面结合起来就产生运动,运动就是和谐。“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正象货物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火生于气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土之死,土生于水之死。”“太阳不能越出它的限度;否则那些爱林尼神——正义之神的女使就会把它找出来。”“善与恶是一回事。”

“对于神,一切都是美的、善的和公正的;但人们却认为一些东西公正,另一些东西不公正。”“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神是日又是夜,是冬又是夏,是战又是和,是饱又是饥。他变换着形相,和火一样,当火混和着香料时,便按照各种口味而得到各种名称。”并且,如果没有对立面的结合就不会有统一:“对立对于我们是好的。”“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聚合的,又是分开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对立面的等价性,人的道德就是他的邪恶。“一切死的就是不死的,一切不死的是有死的:后者死则前者生,前者死则后者生”。“我们跨进,又没有跨进同一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乍一看,前一种说法和后一种说法自相矛盾,问题在后半句:“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这是一种深奥的说法,意思是我们存在的统一性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或者用后来的柏拉图创造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存在是一种永恒的发展过程。另一种说法是:“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赫拉克利特的对抗理论在这里提醒我们,表现为冲突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情境的最本质的部分。应该肯定地说,赫拉克利特首次在欧洲哲学史上提出了关于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学说。

世界是统一的,但它是一种由对立面的结合而形成的统一。他只是对于我们有限性的人来说才显得是对立的。“一切产生于一,而一产生于一切”;然而多所具有的实在性远不如一,一就是神。

生成和消逝,建设和破坏,对之不可作任何道德评定,它们永远同样无罪,在这世界上仅仅属于艺术家和孩子的游戏。如同孩子和艺术家在游戏一样,永恒的活火也游戏着,建设着和破坏着,毫无罪恶感——万古岁月以这游戏自娱。它把自己转化成水和土,就像一个孩子在海边堆积沙堆又毁坏沙堆。它不断重新开始这游戏。它暂时满足了,然后需要又重新抓住了它,就像创作的需要驱动着艺术家一样。不是犯罪的诱力,而是不断重新苏醒的游戏冲动,召唤另外的世界进入了生活。就像孩子一时摔开玩具,但很快又无忧无虑地玩了起来。而只要他在建设,他就按照内在秩序合乎规律地进行编结、连接和塑造。”“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人一般来说甚至是非理性的存在物。但这一点同下述事实并不矛盾:在人的全部本质中,贯穿着起支配作用的理性法则。人在自然界并不占据特殊优越的地位,自然界的最高现象是火,例如星辰,而不是头脑简单的人。如果人借必然性保持对火的参与,那么,他就是较有理性的东西。要是他从水和土中产生,他的理性情况就很糟。”

(3)动力学

赫拉克利特从有关宇宙变化的对立与统一哲学中产生了一种有关一切变化背后的驱动力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特征是强调与“静力学”相对立的“动力学”。他认为,运动和变化都是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造成的。他提到了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冷与热、干与湿、善与恶、日与夜、冬与夏、战与和等大量对立统一现象。他认为,这些成对的现象之间不仅存在着对立,而且存在着统一,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没有高音和低音的存在,就不会有和声;如果没有雄性和雌性的对立,也就不会有生物。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基于一种变的原则即“对立斗争和报复”;“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证明这些是神,那些仅仅是人,让这些人变成奴隶,而让前者变成主人……人们必须晓得,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即是冲突,万物通过冲突和必然性而生成。”

A推进:赫拉克利特认为外因是事物的内在流转体现为外在变化与运动的必要条件。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则是体现这种条件性的一种最重要方式:“每种畜牲都是被鞭子赶到牧场上去的”。雷电驾驭了所有的事物。

B筛选:“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证明这些是神,那些仅仅是人,让这些人变成奴隶,而让前者变成主人。”运动、变化的内因、外因、形式、变与不变的关系对他来说,世界是亘古岁月的美丽而天真的游戏,

永恒的唯一的生成,一切现实之物的变动不居——它们只是不断地活动和生成,却并不存在,赫拉克利特所主张的这一切,真是一种令人昏眩的可怖思想,其效果酷似一个人经历地震时的感觉,丧失了对坚固地面的信赖。把这种效果转化为其反面,转化为崇高和惊喜,实在需要惊人的力量。赫拉克利特做到了这一点,其方法是考察一切生成和消逝的真正历程。他在两极性的形式中把握这个历程,即一种力量分化成为两种异质的、相反的、力求重归统一的活动。一种质不断地把自己一分为二,分裂为它的对立面,而两个对立面又不断地力求重新并合。普通人以为自己看见了某种凝固、完整、持久的东西,实际上,在每个瞬间,明与暗、苦与甜都是彼此纠缠、形影不离的,就象两个摔跤的人,其中时而这人时而那人占据上风。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蜂蜜既苦又甜,世界本身是一杯必须不断搅拌的混合饮料。一切生成都来自对立面的斗争。确定的在我们看来似乎持久的,仅仅表明斗争一方暂时占上风,但斗争并不因此而结束,它将永远持续下去。万物都依照这种斗争而发生,正是这种斗争揭示了永恒的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