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7225600000005

第5章 爱非斯学派创始人——赫拉克利特(1)

思想大师档案

全名赫拉克利特

Heracleitus

国别古希腊

生卒年约公元前540—约前480

出生地小亚细亚西岸爱非斯城

思想大师简介

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s,约公元前540—约前480年)是古希腊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家,爱非斯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形成哲学的伟大代表。列宁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生于小亚细亚西岸爱非斯城的一个贵族家庭。赫拉克利特的鼎盛年代约在公元前504至前501年,是以弗所王室贵族,门第显赫,世袭奉祀农业女神的祭师职位,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他说:“因为我有一种对显赫的恐惧,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满足于我的心灵既有的渺小的东西。”还有一则轶事说,他整天和小孩玩骰子。他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这般无赖,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难道这不比你们参加的政治活动更好吗?”有人问他为什么保持沉默,他回答说:“为什么?好让你们去唠叨!”这些轶事虽然不完全可信,但是它们表明希腊哲学家已经开始脱离公共事务。其实,赫拉克利特也没有完全脱离政治。当爱非斯城邦放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罗时,他气呼呼地说:“爱非斯的每个成年人最好都将自己吊死,把城邦留给尚葆其天真的少年。”他号召人民保卫法律,铲除暴虐。据说,他在隐居时,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肿病。他到城里找医生,用哑谜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可是医生不懂他的意思。于是他跑到牛圈里,想用牛粪的热力把身体里的水吸出,结果无济于事,去世时大约60岁。然而这只是传说而已。但他显赫的门第给予了他地位、财富和权力去探索智慧。

经典著作

《论自然》残篇

内容精要

赫拉克利特曾以散文形式写过一部总称为《论自然》的书,可惜这部书没有保存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130多个残篇,它们是从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摘录出来的。残篇的语言很多形象比喻,内容是深奥的辩证法,读起来十分困难,赫拉克利特因此得到“晦涩哲人”的称号。

1.关于火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火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燃烧的火象征着自然界中普遍川流不息的现象和转化,而宇宙万物则是火的转化形态。它们都是由火产生的,消亡时又都要复归于火。他说:“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统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火产生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赫拉克利特这一思想,不用超自然的神,而以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去寻求世界万物的本原,用一种形态的物质来说明千变万化、五彩缤纷的世界,也体现了他试图从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的思想。

作为物理学家,赫拉克利特隶属于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但他赋予了阿那克西曼德的这个热以新的含义,把它解释为呵气,热的呼吸,干燥的蒸汽,简言之,解释为火。他关于这个火所说的,和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关于水所说的同出一辙,火经由无数变化,首先是热、湿、硬三种基本状态,遍历了生成之道。因为,水在下降时转化为土,在上升时转化为火。或者,按照赫拉克利特似乎更精确的表述,从海上只升起纯净的蒸汽,它是天上星辰之火的养料,从地上只升起阴郁的雾状的蒸汽,它是湿气的养料。纯净的蒸汽是海向火的过度,不纯净的蒸汽是地向水的过度。火就这样持续不断地经历着它的两条变化之道,向上复向下,前进又返回,交替并举,从火到水,从水到土,又从土回到水,从水回到火。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这个世界唯一的物质源泉;万物都象火焰一样,是由多种东西的死亡而诞生的。他把万物与火的关系比喻为货物与黄金的关系,认为万物都等价交换为火,火又等价交换为万物,犹如货物换成黄金,黄金又换成货物一样。火的转化是:首先成为海,海的一半成为土,另一半成为旋风。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只能期待永恒的变化,而永恒的变化正是赫拉克利特所信仰的。具体说来,不管是万物的产生,还是万物的毁灭,都有一个过程。他认为,火可以变成气,气可以变成水,水可以变成土,这是一条下降的路线。反过来,也可以沿着一条上升的路线转化:土变成水,水变成气,气变成火。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两条路线实际上就是一条路。这同一条路也就是一个圆圈。在圆周上,终点就是起点,因为它们都是火。火是“逻格斯”的基质,它创生了一个没有开始的,且无限而富有活力的世界。

2.论变与不变

(1)变化

赫拉克利特既然承认宇宙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火不断地转化为万物,万物也不断地再变成火,变化的思想必然会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致于后来人称他的哲学为变的哲学。赫拉克利特对于普遍变化的信仰,通常认为是表现在这样的句子里:“万物都在流变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他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但他对宇宙万物的本原理解的更为深刻。他认为,不但万物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而且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也是如此。这个始基就是物质性的“火”。他所谓的“火”是指燃烧的火焰,也就是“活火”,这个“火”没有一刻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燃烧——熄灭”周而复始的过程。所以,他着重强调的是“变”。在他看来,物质性的火最能表达宇宙万物的动和变,一切都是火的转换。

“在变化(becoming)问题上,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两点彼此相关的否定,只有同他前驱的学说进行比较,这两点否定才会昭然若揭。首先,他否定了阿那克西曼德不得不假定的整个大千世界的二重性,他不再把一个物理世界与一个形而上世界、一个确定的质的领域与一个不可界说的不确定性领域彼此分开。在迈出这第一步之后,他就不能再克制自己去作更加勇敢的进一步否定了:他根本否定存在。因为他所保留的这一个世界,受永恒的潜隐法则庇护,在铿锵有力的节拍中起伏消长,这一个世界并未显示出任何持存性、不可毁坏性,任何阻遏激流的防波堤。

赫拉克利特强调变化使他得出这种理论,一切物质实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如同火焰——它们与其说是物体,勿宁说是过程,它们都是火的变形;外表呈固体的土(由灰尘构成)不过是一团改变了形态的火,甚至液体(水、海)也是变形的火(并且或许以油的形态可以成为燃料)。因而其他所有“元素”——土、水和空气——都是变形的火。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在他的思想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遗憾的是,赫拉克利特的信徒们却把变化的思想推向了极端,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就彻底否定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陷入了诡辩论。从而也否认了人对于世界的可认识性。

(2)不变性

赫拉克利特本人尽管相信变化,但仍然承认有某种东西是永久的。在将万物归结为火焰,归结为如同燃烧的过程后,赫拉克利特在这个过程中分辨出一个法则、一种尺度、一种理性、一种智慧;在摧毁宇宙大厦,将其宣称为一座垃圾堆之后,他又重新提出宇宙是世界过程中各种事件的预定秩序。

世界上的每个法则,特别是火本身,都依据一个明确的法则——它的“尺度”而发展。它是一个不可改变、不可抵制的法则。火以太阳和(我们将看到的)宙斯的雷电的形式,守护着这个法则,并依其进行裁决。“太阳是时间的管理者和监护者,限制、裁决、宣示和彰显变化产生万物季节……火在其升腾中占据、裁决和处置万物。”

一方面赫拉克利特肯定了这个世界的可变性,但另一方面他又指出了不变性的存在性及不变性对可变性的关系。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变是不变的形而上基础,但不变却又是人们认识这个可变世界的前提。“写的行为形成一个整体上的直线,而它的每个字母却是弯曲的”。不变是隐藏在变化之中的和谐:“一天相似于任何别的一天”。我们在赫拉克利特里面找不到从巴门尼德以来的那种(与无穷的时间延续相对立的)永恒观念,在他的哲学里只有中心的火永不熄灭。因而它的永恒就包含两个方面的永恒:状态方面的永恒与过程方面的永恒。

赫拉克利特既然认为可变性中具有一种质的同一性,所以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与物质本原是不能脱离开的。也就是说,瞬间的稳定性与永恒的不变性是同变化的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走下而又不走下同一条河,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赫拉克利特哲学却表露了对变化的过分强调,与对一种不可更易、永远不变的命运法则的信仰,彼此兼具并存,相互补充。赫拉克利特运动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表述了自然界变化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这种变化的可理解性,他把自然的可理解性建立在自然变化的真实关系中。

3.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的变化与运动、火与万物的相互转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他名之为“逻各斯”(logos)。他指出,这个逻各斯是永恒存在的,即使人们对它毫无所知,它仍然存在着。而且,逻各斯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万物都遵循这个逻各斯。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也支配人的主观世界。它是人人所共有的,虽然人们不理解它,对它“格格不入”,但它却是人人“每天都遇到的东西”,是“支配一切”的原则。同时,逻各斯是可以认识的,但多数人不能认识它,只有少数人才能认识它。

(1)道

“逻格斯”通常被翻译为“道”。它有许多含义,诸如尺度、说明、解释、原理、主题等等,基本含义是言谈,其他是后来引申的。“逻格斯”的含义有以下几个层面:

A、“逻格斯”是过程。道“逻格斯”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逻格斯”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逻格斯”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道“逻格斯”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因此,道“逻格斯”也是关系。

B、“逻格斯”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

C、“逻格斯”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

D、“逻格斯”是法则。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

E、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Logos也是法则,宇宙的客观法则。它是唯一的尺度,衡量一切的尺度和准绳,人和事物遵循的最高法则。有宇宙本原法则,规律的含义“逻格斯”是客观的,是宇宙的客观法则和尺度。“逻格斯”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它贯穿于宇宙实体。“逻格斯”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逻格斯”作为主流哲学的最高范畴一直延续下来,理念与理性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观念。

(2)分寸

他说,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土变成水是以水变成土的同样比例为尺度。这里说的“分寸”、“比例”和“尺度”,就是按规律说的。他把规律称为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关于“分寸”也即尺度的概念,来自另一个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保存适当的尺度,才使事物在永恒的变化中保存自己。这对人来说,和对世界一样……”(罗素)这个“分寸”或“尺度”被看成是逻各斯的另一种含义。和谐的概念来自毕达哥拉斯。而赫拉克利特为之所用发展了一种新理论,这也是他不同凡响的发现,也是他对哲学的贡献:真实世界存在于对抗倾向的平衡调节之中。在敌对的斗争背后,按照各种尺度隐藏着和谐或协调,这就是世界,这就是普遍性。

(3)开放性

A、语义的多义性。

一种认为,残篇里所说的“逻格斯”是指赫拉克利特自己提出的理论;另一种则认为,“逻格斯”是指万物生存变化的规律。现在西方哲学史界大多数学者则认为,“逻格斯”集上述两种意义于一身。逻格斯是万古常存,永恒的,但尽管我们都经验过逻格斯,可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它已经有所领会、意识或把握:“这个逻格斯虽然万古常存,可是人们听到它之前,以及刚刚听到它的时候,却对它理解不了。一切都遵循着这个逻格斯,象我告诉他们的那样,他们经验到这类话语和行为,然而当我试图按本性对其一一加以分析,说出它们与逻格斯的关系时,他们却立刻显得毫无经验。另外还有一些人则完全不知道自己醒时所做的事情,就像忘了梦中所做的事情一样。”

从词源来看,逻格斯本来的意思就是讲出言语来,赫拉克利特自己说,逻格斯是可以听到的。所以,逻格斯的外在形式肯定是说得出来、听得见的语言,或者说,不管逻格斯所涉及的内容是什么,它总是从语言这个层次出发,或以语言为形式、为基地对内容进行的把握。当然,赫拉克利特所要强调的是逻格斯的客观现实性,它应该是逻格斯这一概念的内涵的核心。所以,逻格斯就是反映在或显现为已表达出来的思想中的万物生存变化的规律。

于是,逻格斯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a.显现在人们的见解中(言语中)的万事万物的基本关系、基本原则、基本秩序的现实进程;b.对体现在人们的见解中(言语中)的包括语言在内的万事万物基本关系、基本原则、基本秩序之现实进程的发现和表述。

赫拉克利特留下的大量残篇揭示了语言本身的歧义性和多层次性,表明他已意识到语言的内容非但没有反映客观规律,甚而是遮蔽了客观规律,遮蔽了真理。赫拉克利特为此才反复要求人们学会正确倾听他人的谈话,要求人们坚持逻格斯的开放性。

道以语言为依托,发展到后来成为了规律的表述依靠概念。概念的意义性是人的理智得以表达规律的操作平台。逻格斯的语言学关系使人类有希望通过自身的理智来认识自然。

B、逻格斯的隐藏性

赫拉克利特写道:“自然喜欢隐藏”;“太阳喜欢隐藏起来”;“在德尔斐发布谶语的主人既不说明,也不掩盖,而是通过征象表明他的意思”。赫拉克利特轻视那些更具经验主义思想的科学家:“博学者并不一定很有思想,否则赫西奥德、毕达哥拉斯以及克塞诺索尼就更有思想了……毕达哥拉斯是骗子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