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7225600000031

第31章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1)

思想大师档案

全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国别德国

生卒年1804年─1872年

出生地巴伐利亚的兰茨胡特

思想大师简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费尔巴哈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的兰茨胡特,是德国著名法学家保罗·约翰·安塞姆里特·冯·费尔巴哈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父亲曾用法律观点批判过封建制度的专横。费尔巴哈在上文科中学时,立志做神学家。但在1823年进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后,很快因为信仰和理性的冲突,对神学失望了。1824年,费尔巴哈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听德国著名哲学家G.W.F.黑格尔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等,深受影响。不久,对黑格尔哲学的前提和抽象性质产生怀疑和不满。1826年转学到爱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1828年撰写博士论文《论唯一的、普遍的和无限的理性》,答辩获得通过。随后在该校任讲师,讲授近代哲学史、逻辑学和形而上学。1830年匿名发表《论死与不死》,揭露基督教教义的虚伪。这本书立即受到宗教人士的攻击,并被当局没收,费尔巴哈的作者身份也被查明。他从此离开大学讲坛(这就是当时多元化背景下的最好结果,如果在路德或加尔文那里,按照基督教的民主精神,等待费尔巴哈的一定是火刑柱),但仍然坚持学术研究,加工整理大学的讲稿,写成三部哲学史著作;《从培根到斯宾诺莎的近代哲学史》(1833)、《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1837)和《比埃尔·培尔》(1838)。

1837年,费尔巴哈迁居布鲁克堡村并于同年结婚。在这穷乡僻壤,费尔巴哈依靠妻子的产业、自己著作的稿酬和政府的少量津贴,过着俭朴的生活。

1837─1843年间,费尔巴哈属于青年黑格尔派,是A·卢格主编的《德意志艺术和科学哈雷年鉴》的积极撰稿人。这家刊物首次发表了他关于哲学和宗教问题的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1839)、《基督教的本质》(1841)、《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2)和《未来哲学原理》(1843)等。这些著作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唯物心主义和基督教的黑暗本质,提出了他的人本主义原理和无神论思想。这时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已根本转变到唯物主义方面。

1843年,费尔巴哈曾同马克思和卢格通信,表示支持筹办《德法年鉴》,但他不完全赞同他们通过革命改造德国的纲领,拒绝参加编辑部的工作。不久,他同卢格的关系因意见分歧而破裂。费尔巴哈专注于宗教问题,把宗教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基督教以前的自然宗教,写出《宗教的本质》(1846)和《从人本学观点论不死问题》(1846)等重要著作。

1848年,德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费尔巴哈热烈欢迎革命的到来,拥护资产阶级民主制。但是,他并不懂得正在发生的革命的意义,认为民主制的建立是将来的事,不愿投身到现实的斗争之中。在革命高潮里,费尔巴哈被激进的大学生、市民和工人看作自由思想的象征。1848年12月到1849年3月,他应邀到海德堡市政大厅发表演说,综合地讲述了他的哲学和宗教思想。这次讲演稿于1851年以《宗教本质讲演录》书名出版。1849年5月,费尔巴哈出席法兰克福的国民会议,但对会议持消极态度。

1849年革命失败,费尔巴哈回到布鲁克堡,埋头从事研究和著述。先后出版了他父亲的传记(1851)和《古典的犹太的和基督教的古代著作中的诸神系学》(1857)。

1860年,费尔巴哈全家迁居纽伦堡,生活更艰难。但他仍然努力从事著述,写出《从人本学观点论上帝、自由和不死》(1866)和关于伦理学的著作手稿等。费尔巴哈还研究过一些社会主义文献和马克思的《资本论》。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1872年4月13日日这位伟大的人物逝世,享年68岁,死后葬于纽伦堡的约翰公墓。

经典著作

费尔巴哈的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1842)、《未来哲学原理》(1843)等。

内容精要

自弗朗西斯·培根开始,近代唯物主义伴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也逐渐形成并发展和壮大起来,结束了一千几百年来唯心主义思想一统世界的局面。在近代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教遭到了空前的广泛而深刻的批判,至费尔巴哈时几近顶峰。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批判集中体现在他的巨著《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这也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权威性著作,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思想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最终形成起了铺路石的作用。

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著作全书分3部分:导论,概述人和宗教的本质;第一部分,论述宗教的人本学本质;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学本质。书后附有费尔巴哈续写的解释、注释和引证。1841年在莱比锡首次出版。导论部分,包括两章,第一章概论人的本质,第二章概论宗教的本质;第一部分是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这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包括十七章的内容,即:第三章作为理智本质的上帝,第四章作为道德本质或法律的上帝,第五章化身之秘密或作为之本质的上帝,第六章受给上帝之秘密,第七章三位一体与圣母之秘密,第八章罗各斯与属神的肖像之秘密,第九章上帝里面的创世原则之秘密,第十章神秘主义或上帝里面的自然之秘密,第十一章天意和无中创有之秘密,第十二章犹太教中创造的意义,第十三章心情之全能或祈祷之秘,第十四章信爷之秘密——奇迹之秘密,第十五章复活与超自然的诞生之秘密,第十六章基督教与异教的区别,第十七章基督教与异教的区别,第十八章自由独身与修道之督教的意义,第十九章基督教的天国或人格式的不死;第二部分是宗教之不真的(或神学的)本质,包括以下九章的内容,第二十章宗教的基本立场,第二十一章上帝的实存中的矛盾,第二十二章上帝的避示中的矛盾,第二十三章上帝一般本质的矛盾,第二十四章思辨的上帝学说中的矛盾,第二十五章三位一体中的矛盾,第二十六章圣礼中的矛盾,第二十七章信仰与爱的矛盾,第二十八章结束语。

《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最大特征是对基督教进行“历史哲学分析”。所谓“历史哲学分析”,主要就是对基督教意义的分析,实质就是逻辑分析和心理分析。费尔巴哈在木书中反复利用“主词”、“宾词”、“同语反复”等逻辑术语来表明他推论的确实可靠性,同时也得出了许多心理学的结论。

《基督教的本质》的第二个特征是其研究对象主要限于古代的基督教,“作者是以古代作为出发点来写作的”。费尔巴哈认为,只有古代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才是值得思维的,以此为研究对象,才能真正揭示基督教的本质。

《基督教的本质》的第三个特征是文字比较通俗易懂,其中有些观点有反复的论证和大量的引证。尤其是作者用了很多通俗的类比来说明其论点。细读此书,能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精神上的自然科学家”的真诚坦率、实事求是的人格魅力。

一、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宗教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之区别于动物不仅在于人存意识,而且在于人有类意识,人不仅能够把人的个体作为对象而目能够把人当作一个类作为对象。正因为人具有类意识,即使在离群索居之际仍然能够意识到他自己是“人”这个类的一分子。人把自己作为对象所意识到的作为一个类的“人”的本质特性就是“理性、意志、心”。这种作为人的类本质的理性、意志和心是与人共存亡的,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会运用他的理智力、意志力和心力。它们不是人的生存手段,它们自身就是一种目的。如果理智、意志和心从属于别的什么目的,那么就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理智、意志和心不仅是人的本质之所在。而且是人的价值之所在。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之所以有价值和尊严,正是因为人有理智力、意志力和心力。

人具有意识和类意识,人不仅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人这个类的一分子,而且能够把人作为一个个体的规定与把人作为一个类的规定区别开来。一方面个体的人能够认识自己的理智力、意志力和心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能够意识到人作为一个类的完善性和无限性,甚至能够进一步把类的完善性、无限性作为感情的对象、良心的对象或者思维意识的对象,由于人把自己的类本质看成是无限的,而是又把这种无限的类本质当成一种对象,当作另外一种本质来对待,这种对象化了的类本质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本体,这就是宗教的来源。换言之,宗教根源于人和动物的区别,动物没有宗教,只有人才有宗教,因为只有人才有把自己的本质(类本质)对象化的能力。人的类意识的特点一方面是这种把人的类本质对象化。另一方向又把异于人的、客观的东西人化,即把对象世界看成具有人性的东西。把对象世界人格化和拟人化,前者是各种以一种人格神为崇拜对象的、包括基督教在内的一神教的起源。而后者则是各种以自然物和自然力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起源。

二、属神的本质乃是属人的本质,彼世不外就是今世

基于上述理解,在费尔巴哈看来有关神或者上帝的秘密昭然若揭,属种的本质乃是后人的本质。亦即“神学之真正意义是人本学,在属神的本质之宾词跟属人的本质之宾词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从而在神的主词(主体)或本质跟属人的主词(主体)或本质之间也没有任何区别,它们是统一的”。“宗教之真理成本质,就在于它将一种彻头彻尾把人的关系理解和肯定为属神的关系。”

在上帝的有关本质中,首先,“作为理智本质的上帝”实质上就是对象化了的理智本质。纯粹的、完善的、无缺陷的属神的本质,是理智的自我意识,是理智对自己的完善性的意识。因为理智是原本的、原始的本质。所以理智自己就是一切实在性之准则。理智是独立的和不依赖的本质。理智是绝对统一的。理智是无限的本质、必然的本质。其次,至于“作为道德本质或法律的上帝”,“作为道德上完善的存在者的上帝,不外乎就是实现了的道德理念、人格化了的道德律,不外乎就是人之被设定为绝对本质的道德本质……上帝是人自己的良心”。但是,对道德上完善的存在者的意识,是一个无情的意识,它使人们感到冷酷和空虚。因此,要摆脱这种与完善的存在者的决裂所带来的苦恼,只有一个办法:他把心、爱意识成为至高的、绝对的威力和真理,他把属神的存在者不仅看做是法律,看做是道德本质,看做是理智本质,而且也看做是慈爱的、深情的、甚至主观地属人的存在者。第三,“化身之秘密或作为心之本质的上帝”,亦即上帝道成肉身成人化之秘密,其实“就在于意识到属神的爱,或者,同样的直观到上帝是属人的存在者。化身,不外乎就是上帝的属于人的本性之事实的、感性的显现”。基督的秘密就是被成全了的心愿——即看见上帝。基督是被打开的、公开的、自己成为自己对象的心情成心,但上帝并不是为了他自己而化身为人,人的渴求、需要才是化身之根据。作为心之本质的上帝就是爱,正是这种爱使上帝化身为人。只有血肉的爱,才能够赦免血肉所犯的罪,而道德本质则绝不会宽恕对道德律的冒犯。上帝只有作为人,作为感性的好奇才能宽恕人的罪。此外,与之相关的所谓“受难上帝之秘密”,“实际上不外乎意味着,上帝是一颗心。心乃是一切苦难之源泉、总和。无苦难的存在者,乃是没有心的存在者。因此,受难上帝之秘密,不外乎就是感情之秘密,一位受难的上帝,就是一位有感情的、富有感情的上帝”。事实上没有什么比受难更感动人心,何况基督受难纯粹是为拯救别人,纯粹是出于爱,出于自我牺牲。基督的受难只不过感性地证实了心之本质,只不过表现了对象化了心之本质(爱)。

三、矛盾重重的上帝是假的东西,爱的宗教才是真的东西

神的本质在于人把自己的本质分离出去。导致人同自己处于分裂的状况。不仅如此,这种从人的本质分离、分裂出来的精神本质完全处于与人相对立的地位,它反过来成为束缚人、限制人的统治人的力量。也就是说:人创造出神,却沦为自己的创造物的奴隶和俘虏。人对上帝的肯定就是他对自身的否定;人对上帝肯定得越多,也就对自身否定的越多;基督教把一个超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肉体设定为真正的、永恒的肉体,或者说,把一个被剥夺了一切客观的感性意向、一切肉、一切本性的肉体设定为真正的永恒的肉体,那么实在的、感性的、属肉体的物质就迟到否定,被设为虚无的了。人对自己所创造的虚幻精神本质的顶礼膜拜达到狂热程度时,这种顶礼膜拜会使人诚心将自己的智慧和愿望化为乌有,俯旨听命于虚无飘渺的神意,于是自然界、尘世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完全失去了意义。“基督教使人成为外于世界的、超于自然的存在者。”从根本上说,“基督教是一个矛盾。它既是上帝与人的和解,同时又是其不睦;既是其统一,同时又是其对抗。”《基督教的本质》从人本学立场出发,深刻地揭露了宗教的根源和本质,揭露了宗教神学的矛盾,暴露了宗教的人本学的秘密,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种学的权威;《基督教的本质》是1835年《耶稣传》开始的关于宗教问题争论的最高总结,对于科学地认识宗教具有重大的价值,在西方无神论文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尼采“上帝死了”的学说的提出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法的形成具有至大影响,对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社会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基督教的本质》深刻揭露了思辩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并以人本学与思辩哲学相对立,进一步打击了思辩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到人本学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为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