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7225600000032

第32章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2)

在这部著作中费尔巴哈极巧妙地揭露了宗教的,主要是基督教的认识论根源。按照费尔巴哈的意见,神乃是从人本身分离出来的、被绝对化了的人的本质。加在神身上的一切特性都是人本身的特性,但这些特性是脱离了人本身的、被设想成独立的、神化了的特性。《基督教的本质》在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得到很高的,同时又是批判性的评价。恩格斯认为《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宣布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思维,因而也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客观存在的;人们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所谓最高存在物,只不过是人类本质的虚幻的反映。费尔巴哈唯物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唯物地解决了认识的可能性问题。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在费尔巴哈看来,感觉并不是把我们同外界分隔开来,而是把我们和外界联结起来,它是客观世界的映象。但是,费尔巴哈的认识论正如其全部唯物主义一样,带有形而上学的、直观的性质。在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上,费尔巴哈始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仅仅根据意识形式,根据相互更替的宗教来区分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他的全部论断的基础是抽象的人,即被他看作是生物学上的生物的“一般人”。费尔巴哈完全排斥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观点。虽然他也讲到人们之间的“血统的”联系,但他把这种联系理解为纯粹自然的联系,主要是两性的联系。他从来没有想到人们之间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他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来决定的,人们只有用自己创造的生产工具来作用于自然界才能生存,人们在其对自然界起作用的过程中自身发生变化并经历着自己的真正的历史。费尔巴哈的社会学说在他的道德观中也有鲜明的反映。在这里极为强烈地显露出他的哲学的局限性。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人们彼此相亲相爱,就是人们生来就有的追求幸福的欲望。他说:人们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彼此相爱。他认为“爱”是摆脱一切灾祸的法宝。费尔巴哈在划分为对抗阶级的社会中宣扬博爱。

与以往德国古典哲学不同的是,这本书充满着激情,清晰而明了。费尔巴哈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和任何精神的客观存在,人和人的思想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花朵”。费尔巴哈宣称其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他说:“在黑格尔哲学中具有第二性的、主观的、形式的意义的东西,在我的哲学中则具有第一性、本质的意义。在黑格尔看来是形象的东西,在我看来是实物”。他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上帝的别名,是“哲学范围内的宗教残余”。

不过费尔巴哈并不主张废除宗教,对于宗教的反动和愚昧,他认为应该进行宗教改革,建立起以博爱为核心的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新宗教,这对后来西方持实用主义态度的人把宗教,作为一种纯精神娱乐的思想或“当作像穿衣那样的形式”的思想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后来的人们认为费尔巴哈这是对宗教的妥协,其实我觉得在宗教势力还较为猖狂的那个时期,这是一个英明的设想。

《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局限性是,费尔巴哈虽然揭露了宗教(费尔巴哈在本书中所谓宗教实质上主要是指基督教)的认识论根源和心理根源,仅出于不懂得宗教感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不能进一步指出宗教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他不能用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异化去说明宗教异化,因而最终也不能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结果陷入了“爱的宗教”的泥沼。

精点语录

没有智慧的人,就会受人欺骗,被人迷惑,让人剥削。只有具有思想的人,才是自由的和独立的人。

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理解。

科学只把最高的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

心中有情,脑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

上帝即人。

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

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表来调节的,是不会依赖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迸发出来的。

茅屋中的人所想的和宫殿中的人所想的不同。

什么是幸福的东西?所有一切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因为生活和幸福原本就是一个东西。

把悲痛告诉别人就等于减轻了一半悲痛。

勇敢的人是孤独的,孤独的人是伟大的。

唯有人的坟墓才是神的发祥地,若世上没有死这回事,那也没宗教了。

人是那个自然界在其中的有人格、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的东西。

理论是从注视天空开始的,最早的哲学家们是天文学家。

思想智慧

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虽然哲学这一似乎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包括一切专门科学的科学,对他来说不仅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屏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且他作为一个哲学家,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他没有批判地克服黑格尔,而是简单地把黑格尔当作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同时,他本人除了爱的宗教和道德,拿不出什么积极的东西来和黑格尔体系的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容相抗衡,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发展史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费尔巴哈在与宗教和唯心主义论争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他把自然和人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对象。他把人单纯地看作生物学上的自然人,称这种关于人的哲学学说就是“人本学”。

在对人的理解上,首先,他试图批判和纠正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对人的看法。笛卡尔曾经说“动物是机器”,在此基础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认为“人是机器”。费尔巴哈认为,这只是从机器、动物和人的共同性方面来看的,没有从它们各自的类特征去考察。因此,他首要的任务就是把人与动物划分开来。在他看来,第一,人不仅具有受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具有主动性,而机器或动物则只是被动的;第二,人超越了机械性,是自由的,而机器则只承载着机械的必然规律。动物有感觉,但只有人才有最发达的感性,只有人才有爱的感觉。爱使人自由,人在感觉中在爱中达到与自然的和谐或自由状态;第三,人是一种完满的存在,人的本质具有整体性。在此基础上,费尔巴哈甚至注意到了人的活动的作用:“能够把人从自然界抽出来吗?不能!但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许多植物甚至动物在人的培育下发生了如许的变化,以至在自然界根本找不到它的原形了”。在这里费尔巴哈认为,人是感性存在、理性存在与社会历史存在的统一体,人的本质中包含有自然本质,但并不能归结为自然本质。

其次,他批判黑格尔哲学将“人”作为绝对理念的外化环节,作为纯粹的“理性人”,转而强调人的感性属性,反对把人当作精神实体,强调人是感性实体。他首先反对将人的肉体与灵魂分裂开来谈人,强调这种分裂开来谈论人“只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分割;在实践中、在生活中,我们否定这种分割”,因为“人的本质是感性,而不是虚幻的抽象‘精神’”,“人的最内秘的本质不表现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而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这样,在费尔巴哈眼中,肉体、感官是人的本质,灵魂、意识则在一定意义上是非感性本质,但二者都起源于感性的自然。“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我也是它的本质”,这直接表明了“人就是人所吃的东西”。由此,费尔巴哈的“感性人”也就在反对“理性人”中凸显出来了。

再次,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本质“包含在人和人的统一之中”,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面的”。从这一点来看,他对人规定的视角已从人与动物、人的理性与经验实在的统一性,切换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中,显露出费尔巴哈试图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寻求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合理性意向,从而成为马克思规定人的“接洽处”。但费尔巴哈在研究人的类本质时,关注的并不是人的历史活动,而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人的“宗教”中的本质规定,也就是“理性、意志和心”。他在其著作中反复说到:“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没有宗教”;“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爱”。这样,在费尔巴哈哲学的语境中的“人”即是人之共性,是与“现实的个人”相背的抽象的人,“一般”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意识的人”、“理智的人”和“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