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7225600000029

第29章 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2)

认识虽可以为意志服务,但在从低等动物经高等动物,发展到人以后,有时可以成为例外,认识可以从为意志服务中摆脱出来,这时就从认识个别事物过渡到认识理念了。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

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的本体论观点,是建立在他的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也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只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观为根据,才能达到对生存意志的认识。认识或把握生存意志只能依靠生存意志本身,即依靠意志的自我反省、内省、自我体验。这种非理性的“直觉”,是无需理性思维的直接领悟。人们在亲切的观察中,自失于现象之中,人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直观者和直观本身融为一体,主客体都消失了,达到了“忘物忘我”的境地,理性被超越了,认识在时空之外达到了对本质、对真理的把握。叔本华认为,理性是驯服地为意志服务的工具,它的任务就是意志的根本要求——生存。人的非理性的心理活动主宰和胜于人的理性,它支配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他把理性和科学限定在认识现象世界的范围和作为意志工具的作用之中。

达到如上的观审与自失的审美快感有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之分。审美此快感的直观条件也就是认识从意志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忘记作为个体人的自我和意识也上升为纯粹的、不带意志的、超乎时间的、在一切相对关系之外的认识之主体。而在外来因素或内在情调突然把我们从欲求的无尽之流中托出来,在认识甩掉了为意志服务的枷锁时,在注意力不再集中于欲求的动机,而是离开事物对意志的关系而把握事物时,所以也即是不关利害,没有主观性,纯粹客观地观察事物时,只就它们是赤裸裸的表象而不是就它们是动机来看而完全委心于它们时,那么,在欲求的那一条道路上永远寻求而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的光临而我们也就得到十足的怡悦了。在这种审美心境中,人们或是从狱室中,或是从王宫中观看日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审美快感的主观方面,即内在情调,认识对欲求的优势,都能够在任何环境之下唤起这种心境,如荷兰的静物写生,从中获得的审美快感主要都来自画家那种宁静的、沉默的、脱去意志的胸襟,即主观方面的成分。但是这种纯粹客观的情调还可以由于惬意的对象,由于自然美吸引人去鉴赏,向人蜂拥而来的丰富多彩从外面得到资助,而更轻而易举。自然的丰富多彩,在它每次一下子就展开于我们眼前时,为时虽只在几瞬间,然而几乎总是成功地使我们摆脱了主观性,摆脱了为意志服务的奴役而转入纯粹认识的状况。所以一个为情欲或是为贫困和忧虑所折磨的人,只要放怀一览大自然,也会这样突然地重新获得力量,又鼓舞起来而挺直了脊梁,这时的审美快感主要来自客观的方面,在此种境界中我们只是作为那一世界眼而存在。

当对象迎合着纯粹直观的时候,这种美是“优美”,而当对象和人的意志处于对立的状态时,人就必须有意识地回避这种对立关系,超然物外,置之度外,使自己只是作为认识的纯粹的无意志的主体,静静地观赏着这些对于意志来说是敌对的对象,只把握着对象中与任何关系都无关的理念,超脱欲求超脱自己,这就是“壮美”(崇高);相反的,如果对象激动着观赏主体的意志。使其不再是认识的纯粹主体,而成为有所欲求的主体,那就是“媚美”了,如肉感的裸体画。

当一个认识着的个体已升为认识的纯粹主体,而被考察的客体也正因此而升为理念了,这时作为表象的世界才能完美而纯粹地出现,才圆满地实现了意志的客体化,因为唯有理念才是意志恰如其分的客体性。而考察理念,也就是考察意志恰如其分的客体性的唯一好的方式就是艺术,这是天才的任务。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它比科学高尚得多,科学只考察个别的事物,只考察现象,它好比是无来由、无目的的大风暴,而艺术则是穿透这风暴的宁静的阳光。科学好比瀑布中永不停息的水点,而艺术则是照耀着它的安谧的长虹。而悲剧艺术暗示着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是文艺的最高峰。

生命的悲剧意识是由禁欲而来的永恒的解脱。

艺术的审美观只能达到暂时的解脱,因为只要被观赏的对象对于我们的意志,对于我们人的任何一种关系重新进入我们的意识,这美好的怡悦的时光就结束了。意志的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下面这一事实很奇特地也必然地道破这一点:在人们把一切痛苦和折磨都认为是地狱之后,给天堂留下来的除了闲着无聊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了。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意志越旺盛,智力越发达,痛苦也就愈深重。每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痛苦史。人生是苦难的,每个个人在这场悲剧中都是命中注定的悲剧演员。世界是地狱,欲望是罪恶的源泉,人们在苦难中,穷于维持和肯定自己的生存,就会产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残暴和自私,牺牲或否定他人的生存,所以利己主义是必然的。

一切满足或人们一般所谓幸福都只有消极的性质,满足其种种欲望来解除痛苦,就像投残残羹给乞丐,维持了他今天的生命,好叫他明天再受苦难。任何个别人的生活,如果是整体的一般的去看,并且只注重一些最重要的轮廓,那当然总是一个悲剧;但是细察个别情况则又有喜剧性质。虽然这样,但是人们老是哀伤、老是怨诉,却不自振作,不上进于情心寡欲;这就把天上人间一同都丧失了,而剩留下来的就只是淡而无味的多愁善感。而痛苦,从此进入了纯粹认识的形式。而这认识作为意志的“清静剂”又带来真正的清心寡欲时,才是达到解脱的途径,才因而是值得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