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大师档案
全名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
国别法国
生卒年1694年—1778年
出生地巴黎
思想大师简介
伏尔泰(F. Voltaire1694—1778年)原名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他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1694年11月21日生于巴黎一中产阶级家庭。他生下来时十分弱小,没有人会认为他会活下来。人们马上叫来教士给他进行洗礼(baptize),这样他的灵魂就会得到拯救。他的父亲是个平庸的公证人(notary),他的母亲只是他的母亲,早逝,在他的作品中,从未提到过其母亲。而他有一个哥哥、姐姐,也只因为他的光彩而被历史记下。没有人可以从他的祖先或其他亲戚身上找到一点天才的证据。如果那时候有优生学(eugenics)的话,他们一定不会允许这样一个小孩子出生,因为他的父母太平庸了。科学知识会表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人会从他父母的结合中产生。
一段时间后,他的父母和护士就开始厌恶他,希望他早点去世。当他是个小孩的时候,父母就把他的教育丢给了一个教士(priest)Chateauneuf,这个人一点也不盲信宗教,他聪明,富有怀疑精神,而且是一个性格和善、乐于助人的人。他非常喜欢伏尔泰,因为后者是他的教子(godson)。所以他尽力使自己的学生免于当时的迷信思想的污染。伏尔泰在十岁前就表现了很大的天赋,他的身体虽然很瘦弱(lean and thin),但是头脑却很敏捷(keen and active)。这种状况维持了一生。少年时期他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大路易学院,中学毕业之后,父亲一心想让他学法律,将来当法官或律师,因此一段时期他攻读法律,但不久就放弃了。因为伏尔泰立志成为诗人,而他的确有诗人的天赋,他经常出口成章,即兴写诗。由于他写了一首嘲笑贵族的讽刺诗,结果被关进巴士底狱。在此期间,他挥笔疾书,写成一首史诗《昂里埃特》,该诗后来得到了普遍的称赞。1718年伏尔泰被释放不久,《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获得成功,他一举成名。
伏尔泰成名之后仍然写讽刺诗嘲笑法国贵族,结果遭到贵族子弟的毒打,第二次被关进巴士底狱。出狱后被宣布驱逐出境。他不得不流亡到英国。在英国流亡期间,伏尔泰以新奇的眼光观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研究了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的物理学。他还接触到了英国新兴文学,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他的剧作翻译介绍到法国。
伏尔泰在英国的生活是他一生中的一个主要转折点。他学会了英文,通读了约翰·洛克、弗朗西斯·培根、艾萨克·牛顿和威廉·莎士比亚这样一些著名英国人的著作。他还结识了当时大多数主要英国思想家。莎士比亚以及英国科学和经验论都给伏尔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印象最深的是英国的政治制度。英国的民主和个人的自由与伏尔泰在法国所知的政治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没有哪一个英国贵族能发布一项密令来匆匆把伏尔泰投入狱中。如果以某种非正当理由而把伏尔泰拘留,那么一份人身保护令就可以使他立即获释。
伏尔泰回到法国,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哲学和政治学著作《哲学通信》,通常称为《论英人书简》。这本书正是上述活动的总结。正是经他介绍,洛克的经验论成为法国哲学的重要来源之一。该书发表于1734年,它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在《论英人书简》一书中,伏尔泰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约翰·洛克和其他英国思想家做了一番大体上赞许的描述。该书的问世引起了法国当局的愤怒,伏尔泰又被迫离开了巴黎。
1743年,伏尔泰发表了《哲学书简》,在这部书里,他赞扬英国革命后取得的成就,批评法国封建制度,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他主张在法国建立一个在“哲学家”引导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国内有言论出版自由等等。他反对天主教会,激烈谴责教士的贪婪和愚民的说教,他称天主教教主为“恶棍”,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此书一出版,即被法国政府判为禁书,并当众烧毁。
为了避祸,伏尔泰来到法国和荷兰边境一个古老偏僻的贵族庄园,隐居在他的女友德·爱特莱侯爵夫人家中,一住就是15年,直到1749年侯爵夫人去世。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悲剧《恺撒之死》、《穆罕默德》、讽刺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哲理小说《查第格或命运》,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以及科学论著《牛顿哲学原理》。
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邀请访问柏林。他来到一个比法国更黑暗,更残酷的封建专制国家,却幻想借助“开明君主”的力量,进行某些社会变革,实现启蒙主义理想。然而,腓特烈二世只把伏尔泰当作宫廷点缀,给外人一个“开明君主”的形象,实际上他实行的是军国主义的野蛮扩张政策。伏尔泰丝毫不能改变德国现实,1752年,他离开柏林。
1760年,伏尔泰在法国与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定居下来,在此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20余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政治著论,包括哲理小说《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哲理诗《自然规律》等,他还把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
1778年2月,84岁高龄的伏尔泰在路易十五死后重返阔别28年的巴黎,人民群众夹道欢迎这位勇敢的斗士。5月30日,伏尔泰病逝。临终前,神父要他承认基督的神主,他愤然拒绝。反动教会不准把他葬在巴黎。大革命时期,伏尔泰的骨灰运回巴黎,在法国伟人公墓隆重安葬。
经典著作
伏尔泰是一位难以令人置信的多产作家,具有多方面兴趣与才能,著作范围涉及自然科学、哲学、历史、戏剧、诗歌(全集达52卷),其中包括史诗、抒情诗、信件、随笔、长篇小说、短篇故事、戏剧、以及重要的历史和哲学著作。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他又写过不少历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在哲学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此外他还为D·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撰文。
内容精要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旗手。他的著作太多了,很难讲哪一个是他的代表作。不过有一类作品适合我们的需要,那就是他的哲理小说《老实人》。似乎没什么其他作家写过这类作品。《老实人》应用了伏尔泰最擅长讽刺手法,给了天主教会以毁灭性的打击。
《老实人》是伏尔泰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天真淳朴的青年,因为和小姐居内贡自由恋爱,被贵族偏见极深的男爵从宫堡中赶了出来。嗣后他远游四方,历尽惊险和种种意外波折。主人公老实人纯朴善良,头脑简单,寄居在森特一登·脱龙克男爵府上,信奉导师邦葛罗斯关于“世界尽善尽美”的哲学。老实人因和男爵的小姐居内贡自由恋爱,被男爵逐出家门,从此开始流浪生涯。最初,老实人被抓丁,在保加利亚军队里服役,由于自由行动而遭毒打。不久,保加利亚王和那伐马王交战,老实人目睹了两军厮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的景象。战乱中侥幸逃生后,到了荷兰境内,遇见导师邦葛罗斯。邦葛罗斯已染上性病,变得面目全非,但仍然坚持“一切皆美”的说教。师徒二人一起流落到西班牙,遇上大地震。两人都被里斯本的宗教裁判所无辜捉拿判处火刑,以阻止地震。他们奇迹般脱险后,老实人巧遇恋人居内贡,邦葛罗斯则不知去向。原来男爵一家在战乱中惨遭不幸,小姐被人贩卖到里斯本。老实人杀死了玩弄居内贡的犹太银行家和大法官,携居内贡逃往他处。不料案发,老实人不得已暂别居内贡,只带仆人加刚菩到巴拉圭避风。尔后又历尽风险到达黄金国。休养生息了一个多月之后,老实人和加刚菩满载金银财宝分头寻找居内贡。途中,老实人辗转巴黎,几乎被骗子神甫等盘剥一空,还亲眼看见人们互相残杀的场面和尔虞我诈的勾当,开始对“天下十全十美”的哲学产生怀疑。后来在悲观哲学家马丁的帮助下,老实人得知爱人居内贡在君士坦丁堡当奴隶,他历尽艰辛,终于和大难不死的邦葛罗斯及被生活折磨得奇丑无比的居内贡等人在君士坦丁堡重逢。老实人信守诺言,娶居内贡为妻,并购买了地产和同伴们一起生活。但是,日子过得百无聊赖,幸亏从一个土耳其庄稼汉那里受到启发:“工作可以免除三大不幸——烦恼、纵欲和饥寒。”这样,老实人省悟了,告诫同伴“种我们的田地要紧”。——小说就此结束。
《老实人》的主题是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小说中的邦葛罗斯是个哲学家,在他看来,世界是完美的,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尽善尽美,“在这最美好的世界上,一切都走向美好。”邦葛罗斯一生的遭遇是对他的“哲学”一个极大嘲讽,他先染上梅毒,接着又遭到宗教裁判所的火刑,后又被卖为奴隶,但他冥顽不化,死不改口,仍然坚持说世界尽善尽美。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开始相信邦葛罗斯的乐观主义哲学,但严酷现实粉碎了他的乐观幻想。他是德国男爵的养子,由于他与男爵的女儿居内贡小姐相爱,结果被贵族偏见极深的男爵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流浪,到处都看到封建专制的腐败和天主教会的罪恶。到里斯本时,他遇到了大地震。为防止全城毁灭,教会与大学博士相勾结,认为只有“在庄严的仪式中用文火慢慢烧死几个人,才是阻止地震的万试万灵的秘方。”为此,教会抓了5个人。其中一个人的罪名是娶了自己的教母;另外两个葡萄牙人是“吃鸡的时候把同煮的火腿扔掉。”在场的邦葛罗斯和老实人似乎赞同他们的吃法,于是,他便也被一块儿送上宗教火刑场。结果三人被烧死,邦葛罗斯和老实人却奇迹般地脱了险。老实人历尽磨难,认识到世界就像一个屠宰场,他抛弃了乐观主义。最后他找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当然,这只是伏尔泰的理想。
《老实人》的哲理相当简单,但在任何时代都碰到不管是自然灾祸还是人为苦难,都和上帝无关。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和正义,努力与邪恶势力斗争,世界才能逐渐变得更为美好。
对于伏尔泰达到他的目标来说,《哲学辞典》所采取的形式是理想的,它是按字母顺序的文集,包括极为广泛的主题,在每一个主题上,作者都能运用他的睿智。伏尔泰从亚伯拉罕、陋习、学园、祟拜、通奸、寓言、祭坛、女战士、模棱两可的话、佚事、天使、勇士、背叛者、现象、傻瓜、无神论、苦行僧和贪婪着手,按照字母次序依次进行下去,兼具智慧和知识、学问与偏见、历史与哲学。其中有大量文章涉及到关键性的宗教问题。他怀疑摩西的存在,谴责以撤、雅各和圣经中其他人物的品行,他还辛辣地讽刺了造成大量牺牲的人类的众多宗教战争。什么样的宗教是最不令人讨厌的?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他写道:它应该是简明扼要的;它应该教导的不是各种教条;它不应该规定与上帝相矛盾、有害于上帝和人类的对各种不可能事情的信念;它也不敢以永久性痛苦威胁任何具备一般观念的人,难道它不是这样的吗?它应该仅仅教导对共同的上帝、正义、容忍和博爱的崇拜,难道它不是这样的吗?
在讨论“罗马法和基督教会法”时,他提倡教会和政府完全分离,坚持认为政府必须承担所有世俗职能。
《哲学辞典》中另一篇基本文章是论述“政府”的。作为热情赞赏英国政府的人,伏尔泰写道:“要自由就是要仅仅按照法律办事。”他概括道,英国宪法“使每一个人恢复了在绝大多数君主国里被剥夺的所有自然权利”。在伏尔泰看来,自由政府的基本原则是:
“没有政府的明确法令,基督教会的法令都是无效的;所有教士总是受政府管辖的,因为他们是国家的国民;只有一种度量衡制,一种税制;所有法律都是清楚、—致和精确的;所有关税都是相称的。”
战争是伏尔泰最严厉的攻击目标之一,“这种疾病把我们撕得粉碎。这种残酷行为的惊人之处在于在出去消灭其邻人之前,每个杀人犯头子都要他的旗帜和亡神圣光环,并且庄严地祈求上帝的保佑。”
《哲学辞典》马上激起法国政府集团和教会统治者的强烈反应。1765年,巴黎的高等法院判决此书应予烧毁;就在同一年,它被列在天主教的禁书目录中。不久,一位名叫拉伯里的青年由于有这本书而被指控犯了渎圣罪——这一事件以两个人一块被烧死而了结。日内瓦的加尔文派教徒宣称这部著作是“对宗教的不敬、诽谤、无礼和破坏。”
伏尔泰对他同时代的贵族和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从他那里吸收了自由主义思想,看清了偏执行为和迫害的恐怖性,看到了教会和政府的狼狈为奸,知道了战争的破坏性,懂得了迷信的荒谬。
精点语录
思考和让别人思考。
生命在于运动。
没有什么可以抵挡得住源源不断的思想的进攻。
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位上帝。
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尽管民族、时代、历史条件各有不同,然而人类对于善恶、公正概念,还是一致的,可有普遍性。
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们怎样思想,要比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行动更为重要。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耕种你自己的花园。
人类最可贵的财富是希望,希望减轻了我们的苦恼。
世人总是精益求精。
我没有王权有什么关系,我有一支笔。
思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