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二十几岁必须要知道的心理学常识
7191200000005

第5章 心理诊断——20几岁必须要真正认识自己(4)

自我知觉,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它可以是有关自我的一套观念,也可以只是有关自身认识的一些直觉,但不论是观念还是直觉,都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准确的自我知觉,有助于个体的社会调适和心理、行为素质的良好发展。

身高一米六的人不会买一米八的人穿的衣服,为什么?这就是自我知觉。

在朋友那里,我们知道自己是朋友,在长辈面前,我们知道自己的晚辈,在同事面前,我们知道自己是同事,身处怎样的角色,我们就按怎样的角色办事,如果不懂得按照基本的社会角色规范行事,就可能给自己制造麻烦。为什么?这也是自我知觉。

我们去买房?我们为什么要买房?我们的经济条件允许我们买什么样的房子?我们对房子有什么要求?我们准备为买房子承担怎样的代价。这些问题我们都会在购买房子之前想了又想,为什么?这也是自我知觉。

有了这种自我知觉,我们就会去选择做我们自己最适合的事,这样就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因斯坦因发现相对论成名之后,曾收到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信中恳请他去就任以色列总统。因为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又是一位这么有名的名人,同时也是一位和平爱好者。如果他能当上犹太国家的总统,这在大多数人看来,的确是件大好事。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爱因斯坦竟然拒绝了。他说:“我的一生都是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因此,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这是一种怎样的气魄,在总统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前,面对这种诱惑,要是换成了别人,肯定早就欣欣然答应了,但是爱因斯坦拒绝了,因为他知道,他适合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不包括政治。

富兰克林说道:“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在人生的坐标上,如果你站错了位置,在你不擅长的领域里谋生,当然会异常艰难。接二连三的失败可能会使你的意志逐渐消沉,从而永远卑微地生活下去。

所以我们应该像索尔格纳夫所说的那样,“每一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者应该做的,而要做他能做得最好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如果拿铁铲拿出的名堂比拿元帅杖要强千百倍,那么拿铁铲又何妨?”能做得最好的就是最擅长的,不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是愚蠢的,就相当于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竞争,结果必然是失败。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如果能够看清自己的长处,对其进行重点经营,则必定会给你的人生增值。相反地,如果你分不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或者误将不足当成长处去经营,则必定会使你的人生贬值。

好好地进行自我知觉吧,真正地认识自己,选择自己最适合做的事,那么成功也就会水到渠成。

心理学迷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好好审视一下自身,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更要明确自己的优劣长短,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如果你放着自己擅长的一面不去发挥,而去挑战并不擅长的领域,你迎来的将会是失败和沮丧。

心理健康──你的心理有问题吗

如果有人问你,你健康吗?你会怎么回答?

也许你会说,我什么病也没有,生龙活虎,是最健康的人。可是这种健康只是一种身体健康,但是你的心理健康吗?

这就会难倒一大片人了,怎么健康还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别吗?

是的,确实有。

2005年10月,广州某大学一名入学仅一周的新生,因学校食堂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会洗、不太适应大学生活而从学校的7楼纵身跳下,当场殒命。

梁鹏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

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人怎么了?心理为什么会如此地脆弱?这样的心理离心理健康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他人和自己的心理毫无兴趣,对其也没有具体的概念。人们只知道如果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问题,也没有其它比较明显的精神疾病,那么自己就是个健健康康的人。可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以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这个问题逐渐摆上了“台面”,人们知道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那些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就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但是心理是否健康并不像身体健康一样,通过测量血压或体温就能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心理健康本身没有明确的参考标准。对此,我们怎样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提出了下列几个指标:

第一,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在逆境中能够坦然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同时,还会主动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给自己创造逆流而上的机会。对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他们能迅速做出客观的评价,并时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和沟通。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前进的动力,这个理想虽然高于现实,但却不会让自己沉湎于不可实现的幻想和奢望中。

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他们总是信心满怀,激情澎湃,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他们无所畏惧,从容自若。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却与之相反,他们喜欢用幻想来麻痹自己,会用抱怨来代替现实的考验和挑战,会痛斥人性的负责和竞争的残酷,因而,他们总是无法适应现实的环境。

第二,能协调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保持一种愉快、乐观、开朗的心境,虽然他们也会面对悲伤和忧愁,但这种不良的情绪是不会长留心间的。他们对自己的情绪,总是控制在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的范围之内。他们不会妄自尊大,也不随意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他们不去苛求,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只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得到满足。

第三,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能接受自我、悦纳他人,能在社会交往中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看到他人的存在对自己的重要性。同时,因为你的接受和接纳,你也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得到他人的接受,他人也乐于和你保持交往。在生活中,你就能跟大家融为一体,能和大家在一起分享所有的喜怒哀乐。由于集体生活的融洽,你就不会让自己感到孤独和孤单。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生活在集体之外,和周围的人争锋相对,格格不入。

第四,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会积极地投身于生活中,并会在生活中尽情地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很热爱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中,他们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第五,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人的心理只要是健康的,他就有自知之明,能透彻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一般情况下,他不会好高骛远,对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总是定在可以实现的范围之内,不会给自己提出过分甚至是苛刻的要求。同时,他也会努力地去发展自身的潜能,面对自己无法弥补的不足,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坦然处之。

而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的行为和处世态度就截然相反。他们的理想和目标总是定得太大,是天才也很难实现的那种,因此很不切合实际。在生活中,只要他们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自责、自怨乃至不争取就直接放弃。由于他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十全十美,可在事实上他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个完美无缺的境地。于是,他们就跟自己过不去,结果让自己的心理永远无法得到平衡,自己的心灵也就在这种不平衡中开始扭曲,出现危机。

第六,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发展的人格。他们不想让自己的人格要素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偏差。这也就是说他们要求自己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有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迷津

心理健康的人是不会畏惧困难和挫折的,只有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采取极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