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二十几岁必须要知道的心理学常识
7191200000004

第4章 心理诊断——20几岁必须要真正认识自己(3)

失败是我们回避不了的问题,那我们何必去沮丧呢?何不认为是上天对我们的考验?若转换一个角度来看,失败不也就是成功吗?因为失败让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教训,这种“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都能助你走向成功。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认为,无论是谁,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会的,经历的错误越多,人越能进步,这是因为他能从中学到许多经验。杜拉克甚至认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绝不能将他升为主管。日本企业家本田先生也说:很多人都梦想成功。可是我认为,只有经过反复的失败和反思,才会达到成功。

因为你的每一次失败都告诉你:此路不通。那么你就得为成功而转换方向,去寻找那一个带你走向成功的入口,要是你不能把一个一个失败的入口寻遍,你怎么会找到那个成功的入口呢?

所以,不要害怕失败。

史泰龙在被电影公司拒绝了1855次之后终于有机会拍演自己的剧本,从此以后,一个国际巨星诞生了。桑德斯被人拒绝了整整1009次,可桑德斯上校却仍然继续努力着,没有放弃。在1010次成功了,从此,肯德基诞生了,一个新的产业诞生了。有多少人能承受这么多次的失败,又有多少人能在失败了1855次、1009次之后,还能继续努力下去……

因此,把成功看成是一种机会吧,这样的机会越多,你迈向成功的脚步会更坚定,排除了所有的失败,那么剩下来的也就是成功。

心理学迷津

不要刻意害怕失败而犹豫不决,害怕犯错而缩手缩脚,失败也是一个机会,更是一个可以比从成功中学到更多东西的机会。成功的人不会为失败而后悔,而是通过失败向自己证明了自己原先不知道的很多东西。知道了这些东西,也就是把握了后来的机会。

鸟笼效应──防止惯性思维左右你

社会学家发现,人类具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理很平衡,生活很稳定,而一旦得到了,反而开始不满足,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所以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经历:外出购物时明明只想买一样东西,结果却买回了一大堆。比方说,出门时只想买一件衬衫,但买下衬衫之后,又觉得跟裤子不配套,于是又去买了一条新裤子。穿上裤子,又觉得皮鞋的式样不般配,只好又去买双皮鞋。回到家才发现,原本只想花百十块钱,最后却花了好几百。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鸟笼效应在起作用。

“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它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买一只鸟回来养。原因是这样的: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每次如此。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于是他只好买只鸟回来相配。经济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即使没有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

简单的说,鸟笼效应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需求,促使他们不断配置与这件新物品相适应的其他物品,以达到物品之间的平衡。

所以鸟笼效应在一个人身上发挥作用的时候,那么就是这个人产生惯性思维的时候。

早在中国商朝时期,商王纣叫人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看到了十分担心,因为他觉得象牙筷子肯定不会和土制的器皿在一起使用,必然是用犀牛角和玉做的杯子。象牙筷子和玉杯也不可能会用来盛普通的豆蔬菜类,那么必然是用来盛山珍海味。既然吃的是山珍海味,肯定不会穿粗布短衣在茅屋下用餐,肯定是绫罗绸缎的衣服,高大堂皇的房子。箕子认为这样下去就会不得了,而结果五年后,纣果然像他预见的那样亡国了。

这样看来,鸟笼作用就没有积极作用了吗?也不能这么说,因为任何事物我们都得一分为二地去看,鸟笼作用也一样,它也有它的积极作用,就像2008年,北京城举办了奥运会,于是城市乃至周边的自然环境、城市内外的建设景观、城市人口的精神面貌、城市的开放包容和谐等文明程度,等等,必然得到配套发展,更上一层楼。这就是鸟笼效应的积极影响。

但是鸟笼作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更多的是消极影响。我们买了一块劳力士的手表,那么我们就会买一辆宝马车,因为只有宝马车才能配得上那块劳力士的手表,一般的丰田、本田是配不上的。我们买了一件好看的外套,那么我们就会去买一件配得上的衬衣……这种惯性思维会让我们堕入一种为寻找某种“完美”而疲于奔命的情况,这对于自己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

张军住在上海黄浦区的弄堂里,前不久他买了一张新书桌,书桌搬回自家书屋后,张军发现陈旧的木椅与书桌一点也不搭配,于是张军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一个舒服的皮质转椅。买了转椅之后,张军又发现书橱太旧了,得换一下才行,于是又花钱换了书橱。换了书橱之后,张军觉得书房的光线太暗了,于是他又打算把窗户换成落地窗……就为了一个书房,把张军折腾的不轻,而这一切的一切又都是由于那张书桌,何必呢?

这就陷入了一种循环,自己拥有了一种东西,要是不购买配套的东西,心理就会觉得过意不去,就算心里过意得去,而当朋友把这种不相配指出来之后,自己的心里也会有压力,于是自己不得不陷入鸟笼效应的惯性思维中不能自拔。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消除鸟笼作用的消极作用呢?让我们去学学苏格拉底吧。

苏格拉底的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如果能有苏格拉底这样的心态,那么我们离幸福生活也就近了。

心理学迷津

追求完美,是每个生命乃至整个大自然的本能属性。面对个性、事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我们必须努力改进,有时甚至值得为改变这个世界而献身。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这种完美而陷入鸟笼效应的惯性思维中去,要是我们受惯性思维的左右,我们哪还会有创造性。

自我知觉──做你最适合的事

我们看过《百万英镑》,看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些经典的作品就出自一个人──马克·吐温──之手。

关于马克·吐温,我们都知道他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又是幽默大师和演说家,关于他的幽默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马克·吐温曾经还想当商人。

马克·吐温成名之后曾有过两次经商的经历。第一次他从事打字机的投资,结果因受人欺骗而赔了19万美元。第二次他和朋友合伙办了一家出版公司,但是因为自己和朋友都是不懂经营的人,结果又赔了近10万美元。这两次经商失败后,马克·吐温不仅把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换来的稿费赔了个精光,还欠了人家一屁股债。

但是马克·吐温却没有灰心,他想去再进行第三次投资,想和别人一起去开一家书店。但是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却已经看出他不是经商的料,不过丈夫的文学天赋实在无人能及,于是她就劝马克·吐温放弃经商的想法,重新振作精神,走创作之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马克·吐温最终认为自己应该当一名作家,于是一部部幽默诙谐的作品从他的笔下流淌而出,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老子《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的就是一个人既要正确地认识别人,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就能了解别人,进而了解这个世界。认识自己就能了解自己,进而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马克·吐温想去经商,想成为一名商人,但是他失败了,这就是因为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后来他放弃了经商的想法,而走上了创作之路,这是马克·吐温最适合做的事,于是他成功了。

自己具有怎样的能力?自己能做怎样的事情?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心中明了的,这种明了就是一种自我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