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二十几岁必须要知道的心理学常识
7191200000025

第25章 爱情是人生的纪念碑——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婚恋心理学(3)

第六,由于现在闪婚、闪离的现象增多,许多年轻人对婚姻有着一种无形的畏惧。许多人看到周围不幸婚姻的蓝本,就不由自主地认为婚姻是个枷锁,带给人的只有伤痛。

2009年又快要过去了,你是否还在苦苦寻觅着你的另一半?你是否还处于孤独之中?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结婚也不会有什么,因为一个人也能过得好,但是耶和华既然创造出了男人和女人,就是希望这两性通过结合产生新的后代,不然他为什么在造出了亚当之外还要造出夏娃呢?不管是为了给亚当陪伴也好,还是为了消除亚当的孤独,总之,上帝造出两性的本意是希望两性之间能够和谐的结合下去,而让自己一个人孤独终老是违背这一要求的。

心理学迷津

有人说爱情是一场战争,在这片战场上,与其一个人冲锋陷阵,不如两个人联起手来共同战斗,所以战争的结果应该是男女双方走进婚姻的殿堂。

恐婚──婚姻离我们越来越远

俗话说,天下没有结不成的婚,只有不想结婚的两个人。

从古到今,恋爱、结婚、生子是人生的三大喜事,让人幸福不已。可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婚期的逼近,许多准新郎和准新娘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担心这个害怕那个,甚至产生了临阵脱逃的念头。这种症状,其实是一种回避心理在作祟,心理学家称之为“结婚恐惧症”,简称“恐婚症”。

所谓恐婚症就是指害怕结婚的一种心理。

“妈妈……我……我不想结婚了。”临婚礼那天晚上,晓晓脸色发白地对正在整理衣服的妈妈乞求。

“什么,你再说一遍,我没听清。”

“我说……不想结婚了。”晓晓用蚊子一样的声音回答。

尽管丢尽了脸,但是也不能搞强迫婚姻,晓晓的第一次婚姻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没过几个月,晓晓又临来了她的第二次婚姻。由于有一次的前车之鉴,这一次她的爸妈“狡猾”多了。

“你这次考虑好了吗?彻底了吗?明确了吗?如果再出事,我们可不会替你挡着了,身子骨不行了。”

当天晚上,晓晓翻来覆去了整整一夜,想着自己第一次为什么要悔婚:“是他不合适吗?不是。是我不爱他吗?也不是。就是觉得结了婚,人生就完了,自由少了、情趣少了,整天的柴米油盐,我受不了,会疯掉的。”

于是,第二天清晨,晓晓起了个大早,破天荒地做了早饭,痛吃了一顿后宣布:“我不结婚了。”

晓晓就是典型的恐婚症新娘。

也许时代变了,也许不结婚也能过得很好,不结婚现在都成了一种青年男女之间的时尚,在他们的眼里,结婚太麻烦,还是做恋人比较好,合则聚,不合则散,没有心理负担。他们“理智”地认为,日子久了,总会有彼此厌倦的时候,何必束缚别人、束缚自己?因此他们始终对婚姻持观望态度,不肯把幸福的赌注押在未来的配偶身上。于是“不结婚”成了他们的宣言。

小萱和男友小E相爱并同居多年,但是她屡屡拒绝男友的求婚。一想到结婚,她心中就有无数问题:“真的是他吗?”、“我适合结婚了吗?”、“结婚会不会让我失去自由?”各种可怕想像占据了她的大脑。

几年前西南地区的一所高校对该校600多名女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现状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得出了惊人的结果,竟然有95%以上的女大学生谈恋爱不会以婚姻为目的!

调查数字显示,大部分女生都只享受快乐的恋爱,而没考虑下一步是否结婚。38.46%的女生认为在校期间谈恋爱是大学生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30.05%的女生把谈恋爱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体验;15.79%女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恋爱一切随缘;11.49%的女生则认为,这是在大学中填补空虚的一种方法。

有这样的思想,那么对现在不结婚的人之所以那么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结婚恐惧症”是一种很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心理疾病,造成这种疾病的主要根源与社会舆论对婚姻生活的负面宣传有很大的关系。在全国各大媒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何处理婚姻关系的内容的报道和讨论,因为媒体对婚姻负面生活的广泛宣传,这在无形之中就会给那些尚未走入婚姻的人们以一种无形的压力,会让那些准新人对婚后生活做过多考虑,所以当面临婚姻时,他们就对婚姻表现出恐惧和逃避,很多人还因此而推迟结婚,甚至宁愿独身,也不愿意“受罪”。

能够和相爱的人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应该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但是现在的许多人虽然不拒绝爱情,但是一谈到结婚,却又多多少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安和恐慌,有的甚至还会临阵脱逃。这种对于结婚恐惧的现象,已经渐渐地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始终徘徊在婚姻的大门之外呢?

第一,怕承担责任。两个人结婚,就意味着要互相承担责任,以前的那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心理应该要消除了,两个人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女人就要担负起妻子的责任,而男人就要担负起丈夫的责任。并且双方都要为家庭去付出,而这种对家庭的付出很有可能要牺牲自己个人的很多东西,这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

第二,担心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这些人的婚姻价值观,一结了婚,两人之间就只有柴米油盐的小事,而缺少了浪漫与爱情,这是他们不想要的生活。

第三,童年时的创伤。有些人在童年时受到过心灵的伤害,例如父母吵架或者离异,都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阴影,于是他们开始恐惧婚姻。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这些变化对人自身也产生了影响,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承担责任。并且灯红酒绿的世界让人们心醉神迷,人们越来越拿不定自己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情感生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久久长长。但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物质生活的持续压力,使得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择偶观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人宁愿广交异性朋友但却过着“潇洒”的独身生活,还有些人谈了多年的恋爱,甚至有了多年的同居生活,但却不愿意“被那张小纸片束缚”。

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婚姻对于个人具有许多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合法地解决性问题,合法地解决生育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婚姻来促进人的成长。更可以满足人们爱与被爱的需要,满足人们的某种归属感的需要。

所以,没有结过婚的人,都是一些不完整的人。没有婚姻的人生,是缺憾的人生。

心理学迷津

婚姻是一座围城,只要我们走进去,就会有苦有乐,有喜有忧,有得有失。尽管可能尝遍酸甜苦辣,尽管在这多元化的时代,生活可有多元化的选择,但不经历婚姻的人生毕竟是不完整的人生!

性骚扰──我们该怎么保护自己

何某是武汉市某商业学校中外语言教研室老师,因不堪原教研室副主任盛某的性骚扰行为,于2002年7月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称,自2000年下半年始,被告利用工作之便对原告进行性诱惑,被拒绝后仍不死心,在同事面前大肆张扬喜欢原告。2001年,学校组织教师外出春游,被告当晚11时多尾随至原告房间,对原告隐私部位抚摸、强行亲吻。原告认为,被告对原告进行言语挑逗、行为骚扰,进而发展为性侵害,不仅影响了其正常工作生活,而且对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精神几乎崩溃。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她的身体权、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请求法院判令盛某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抚慰金1万元。法院最后审理后认为,盛某确有行为不妥之处,认定被告侵权成立,责令盛某原告赔礼道歉。

2002年9月,四川合江县的李女士遭遇了一场性骚扰,被人强行搂抱抚摸后,被丈夫怀疑为“不忠”而常遭打骂。李女士最终向法院提起诉讼。2004年12月,此案经一审二审后,终于尘埃落定,法院判决施害人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2000元。

2004年3月12日,北京市朝阳法院宣判了首起短信性骚扰案。原告闫女士经常收到丈夫的同事齐某发来的带有黄色内容的短信,齐某对此也承认,但他认为自己就是在开玩笑,只不过玩笑有点过火而已。法院最后判决齐某败诉,赔偿闫女士精神抚慰金1000元。

这些案件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性骚扰。尽管性骚扰在法律上还很难鉴定,但是这对于女性来说,却是一种人格侮辱。

所谓的性骚扰,就是任何以言语或肢体,做出有关性的含义或性的诉求或性的行为,使得对象(受害人)在心理上有不安、疑虑、恐惧、困扰、担心等情况,就都属于性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