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二十几岁必须要知道的心理学常识
7191200000024

第24章 爱情是人生的纪念碑——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婚恋心理学(2)

大学一毕业就结婚,尽管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也是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方法。但是要注意的是,由于双方都是缺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所以,结婚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会很多,当自己有能力去承担这些责任的时候,你才能选择做毕婚族。

不婚——一个人的寂寞不精彩

张君和女友涛涛都是广西人,2001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打拼,在一次老乡聚会中一见钟情,2003年开始了同居生活。2005年,两人以AA制的方式买下番禺一处物业。尽管他们俩已经住在一起,但是却从来没有要结婚的打算,

“我一直觉得结婚与否不重要,我们在一起互相照顾,就足够了,结婚不过是个仪式。”张君这样描述他和女友的想法。

直至2008年8月,涛涛意外怀孕,两人的生活掀起了一阵波澜。“我觉得生命是最宝贵的,为了给孩子和普通家庭一样的生活环境,原本不打算结婚的我们决定领证结婚。”涛涛坦言。

但是命运和这对情侣开了一个玩笑,涛涛肚子里的孩子因不小心流产。于是张君与涛涛又回到了原来的想法,不打算结婚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可是随着思想的开放、时代的发展,这一传统思想似乎被推翻了,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男”“剩女”,他们二十七八,甚至三十出头,而且有正当的工作,有不错的收入,可却依然单身一人,也没有任何结婚的打算和结婚的计划。类似这样的人群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上,人数不少,而且总体数据还呈日趋上升的态势。

不久前,香港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整个香港有70万大龄未婚、离婚或是丧偶的单身女性,这些单身女性中有身家过亿的富婆、富姐,有叱咤官场的风云人物,有如日中天、羡煞旁人的娱乐明星。社会上这些形形色色但却功成名就的单身女性们,成了当前社会关注的话题,也构成了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群人就叫不婚族。

所谓不婚族就是不愿意结婚的人。

2009年10月17日《洛阳晚报》上有一篇文章──《这些女星的“不婚宣言”》,文章分别列举了几位女明星的不婚宣言:

舒淇:我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不喜欢结婚。

林心如:退出演艺圈之前不会结婚。

徐静蕾:脑子进水才会结婚。

莫文蔚:现在事业重要不想结婚。

张曼玉:不婚也不生。

孙俪:不愿随波逐流而结婚。

娱乐圈的艺人大部分是不主张的结婚的,受这些明星的影响,现在社会上也是大批大批的人不愿意进入婚姻的围城。这群人在他们该结婚的时候,却对婚姻说起了“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对婚姻产生了这种想法?

第一,喜欢自由。这些人认为,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也是自由的镣铐。在这些人的心里,认为结婚意味着有另外一个人完全介入自己的生活,而这个人就会从此管束自己的行踪。他们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第二,对婚姻产生不安全感。这些人认为,婚姻太复杂,幸福的因素完全不像单身生活那么好控制,既然结婚不一定幸福,而自己目前的状态幸福得像花儿一样,那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尤其是看了几个同学、同事上演结婚离婚再婚的“折腾”,不安全感就一直伴随自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不婚决心。

第三,只想谈恋爱而不想结婚。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既然跨入了婚姻的殿堂,那么就自然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不婚族却只想谈恋爱,而不想结婚,就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承担责任,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

第四,受家庭的影响。有些适婚青年之所以不想结婚,是因为受家庭的影响,当父母婚姻失败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婚姻恐惧症。

第五,总想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人。其实大部分的人对爱情是充满憧憬的,只不过她们不愿意轻易降低自己相对严格的求偶标准,宁缺毋滥。有人表示,爱情没来更不要勉强,不要委屈自己接受伪爱情。继续做你自己想做的,依自己的内心一直做下去,比爱情和婚姻有意义的事还有很多。学着享受生活而不是为生活而奔波,学着自己给自己快乐、自己给自己满足、自己给自己希望。不要因为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幸福美满、自己就去制造和伪装幸福美满,要为自己而活。但适合的人没有出现的时候,那么这些人就甘愿一直等下去。

第六,人际关系的远离也是不婚族存在的原因。现代社会,没有谁依赖谁了,人人都能自食其力,哪怕就是女性,对婚姻、家庭的依赖性开始减少,这样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不再依赖婚姻来维系双方之间的关系。

第七,社会舆论的负面宣传。社会舆论对婚姻生活的负面宣传是不婚甚至恐婚的起因之一,媒体经常就如何处理婚姻关系进行各种讨论,这种社会氛围使尚未走入婚姻的人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对婚后生活的过多考虑在面临婚姻时的表现形式就是对结婚的恐惧和逃避,很多人因此推迟结婚,甚至宁愿独身,也不愿意“受罪”。

但是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不婚是一种现代社会心理病。不婚对于整个社会和民族、国家来说,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像很多的西方国家一样,由于不婚而导致了人口的负增长,试想?要是没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来源,几百年后,这个民族还会在世上立足吗?另外,婚姻是稳定社会秩序的良好的手段,没有婚姻的社会要想不出现混乱那是不可能的。

心理学迷津

不婚一族的出现,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这没有触犯国家法律,也不违背社会伦理,但是从民族发展与连续性、社会和谐与稳定来说,婚姻还是有利的。

婚外恋──危险的爱情游戏

芳子是个漂亮精致的女人,七年前,经过熟人的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丈夫比自己大五岁,是一家外企的老总,他身高180厘米,长相帅气,而且学识渊博、品味高雅、收入不错。在这些条件的诱惑下,从认识到结婚不到半年的时间,田恬就嫁给了他。结婚的时候,丈夫为两人举办了很隆重的婚礼,在宾朋满座的婚礼上,她成了很多人羡慕的新娘,大家说她真有眼光,嫁了个条件这么好的人。

结婚一年后,他们有了孩子。从此以后,芳子就成为了一名全职太太,在家相夫教子。但是丈夫却因为工作上的原因隔三差五地去出差,也是工作较累的原因,丈夫对芳子也没有那么大的闲情去关心了。

就这样过了七年。

面对自己七年的婚姻历程,芳子心酸地说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寂寞和孤独中度过的,要不是为了孩子,说不定自己早就不在人世了。可是,如果自己的一生就为孩子而活,那是不是过得太累了,她想想自己还年轻,人生的路程还有很长,如果不能改善自己和丈夫的关系,那自己岂不是要在寂寞中孤单一辈子,这是一种多么恐怖和让人畏惧的生活啊。

为了调整自己的心绪,也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去年秋天,芳子征求丈夫的同意后回国度假,然后在云南旅游了一段时间。在旅游期间,她跟着旅游团的导游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导游是个年轻的帅小伙子,说话幽默风趣,谈吐高雅,美丽的景致配合上导游幽默风趣的解说,让她顿时之间忘却了婚姻的烦恼。于是,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心情大好。经过几天的接触,芳子发现自己和导游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就如知音般的感觉,但她也觉得危险,似乎自己爱上了这个导游。

旅游结束之后,芳子收拾好行囊到北京中转,并打算在北京逗留几天,然后再乘飞机回美国的家。谁知,自己前脚刚进入北京城,导游也“尾随而至”。在北京这个地方,他们疯狂地玩了几天,彼此感觉都非常的开心。芳子觉得跟导游在一起的这段时间,她得到了爱情,而且是刻骨铭心、激动不已的爱情。她发现自己只要和导游在一起,生活就有滋有味。并在这时,导游也表示自己愿意娶她,愿意跟她携手共度剩下的人生。在这样的美丽爱情面前,他们两人做了夫妻之间的所有事情,芳子也从中得到了无限的满足。

芳子在婚姻中的出轨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屡见不鲜,即婚外恋。随着社会的开放以及观念的改变,婚外恋开始侵蚀我们原本幸福的婚姻。

婚外恋是指已结婚的人在和自己的配偶之外,又和其他人发生的恋情,它是夫妻关系不稳定的产物,也是婚姻纠纷、家庭解体的常见原因,且易于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婚外恋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有配偶但在心理上倾慕与行动上追求配偶以外的已婚或未婚异性或接受配偶之外已婚或未婚异性的追求。另一种是自己尚未婚配但在心理上与行动上追求已婚异性或接受已有配偶的异性的追求。婚外恋多发生于婚后适应期以内,尤其是在配偶间出现感情危机时。像芳子的婚外恋一样,就是因为她与她的丈夫出现了感情危机。

据某次调查显示,有16%的人承认有过婚外恋或婚外性行为,队伍尽管不大,但是也绝对不小。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婚外恋的产生呢?

第一,补偿心理。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是因为夫妻分居两地,寂寞难耐,或者夫妻一方有生理缺陷,生理上得不到满足,或者因为夫妻关系不和,主动寻找第三者予以补偿,从而形成婚外恋。

第二,报复心理。有的夫妻因为一方有外遇,又不听规劝,另一方为了报复对方,主动寻求第三者,从而产生婚外恋。

第三,欠情心理。有些情人最终未能成眷属,双方各自成家,或一方成家后另一方不愿成家依然暗恋着对方,当一方生活困难或夫妻感情不和时,另一方觉得还欠着对方的情因而主动投入旧情人怀抱,旧情复萌,从而产生婚外恋。

第四,好奇心理。有的夫妻生活平平常常,觉得平淡无味,而影视男女主人公却与情人爱意缠绵,浪花迭起,过得有滋有味,潇洒自在,自己也想体验一下这种生活,于是,在这种好奇心里的驱动下,产生婚外恋。

第五,贪财心理。有的人因为贪图对方的钱财,不顾自己的人格,主动委身于对方,以换取几个铜板,从而形成婚外恋。

第六,图貌心理。有人因为贪图女方的美貌或男方健美的身躯,主动示爱,从而产生婚外恋。

婚外恋已经成为社会上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否就意味着婚外恋就很正常了呢?或者说婚外恋就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这是不可能的。婚外恋不但会破坏他人的婚姻家庭关系,而且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并且在道德和情理上,婚外恋也是社会所不允许的。当夫妻生活出现矛盾时,不应该用婚外恋来解决,而应该正视这些矛盾,并去恰当地处理。

忠诚是婚姻关系的基本要求,保持性爱的专一性,实行一夫一妻制是中国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婚外恋正是对合乎人性的一夫一妻制的挑战,一夫一妻制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和道德的进化,并最终表现为男女双方对对方人格价值的尊重,婚外恋行为也有悖于此,因此,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流行“性自由”、“性解放”的西方,婚外恋均为大多数人所否定和反对。

心理学迷津

婚姻中出现矛盾是很正常的,但是矛盾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婚外恋只是一种下下之策,因为这种行为得不偿失,不管是对家庭还是夫妻关系,都将会造成伤害。

大龄未婚——想爱却怕受伤害

晴灵今年40岁,但是还是一个未婚女人。这么多年来,她不是不想结婚,只是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人,所以一晃十多年就过去了。

年轻时,她总想找一个好一点的男人,所以过于挑剔,因而错过了最佳结婚年龄。现在她降低了标准,可是她看上了别人,别人却看不上她。并且别人告诉她说,男人宁愿找个离婚的女人,也不愿找她这样一个未婚的大龄女人。女人超过40岁还没有结婚,男人就认为这样的女人一定有问题,一定很难相处。自己虽然工作不错,人长的虽不是很漂亮,但绝对不会对不起观众,还是挺显年轻和漂亮的。可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是越来越没自信,甚至非常自卑。

只要朋友或同学有什么聚会,她都会去参加,可只要她一去,很快她就会发现,大家就会关心她,问她怎么还没结婚。然后,就有人说,这是命呀,也许命中注定她就没有婚姻。听这样的话多了,她真的认为自己没有结婚的命,真的只有一个人孤独地走完人生。如果到一个新单位,她很快就成为人们议论和关注的对象。人们走在路上,看见她,就会对她指指点点,甚至有人会特意跑到她办公室门口,看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怎么到了40岁还没结婚。

这使得她都不敢去参加聚会了。

晴灵就是一个大龄未婚的人。

所谓大龄未婚就是指一个人年龄大了还没有结婚。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早在2004年,北京地区有大龄未婚者15万人左右,上海有12万人左右,在广东省未婚白领约有150万。现在是2009年,这个数字肯定是在翻倍地增长。

这个社会怎么了?当我们被这个数字惊醒过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惊叹。是人类越来越不够优秀,还是两性关系出现了异化。但是再看看这些大龄未婚者,其中不缺少高学历、高收入的人啊,并且这种人还占多数。

所以现在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在公园出现了婚姻角,各地出现了婚姻介绍所。以前的那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现像没有了,有的是父母在为自己的儿女牵桥搭线,有的是一批一批的人进婚姻介绍所,有的是一批一批的大龄未婚者的集体相亲,2006年7月16日,长春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举行职工首届联谊会,252名大龄未婚青年集体相亲。

也许是人类的进化,两性之间的事居然要靠这种方式才能进行,这可是制定礼仪的古人所不能预想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有吃有穿,但是“剩男”“剩女”的时代也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会有这种反差?又是什么心理造成了这样的一种时代病?

第一,社会进步,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放,因此产生了结婚年龄“自我放宽”的现象,就算是不结婚,也能过得好好的,有了这种思想之后,大龄未婚者的队伍又增多了一员。

第二,大家对生存的需求和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择偶时无论事业、经济、学识、地位、外表,还是人品和性格等都有很高要求,有时甚至脱离了实际情况,仅仅是主观“臆想”,造成择偶面变窄。这就使得自己找不到对象。

第三,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工作环境的变化,许多职业都决定了男女青年交友面变窄。同时,由于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过大,也致使他(她)们与人交流时质量不高,深层次交流较少。

第四,很多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忙于深造、创业,根本无从打理自己的情感世界。但当事业小有起步,经济状况也比较稳定再回头看时,许多适龄的人大都有了归宿。

第五,大龄未婚大都是一些成功人士,高学历人士,他们把过多精力放在工作上,错过了与异性交往机会,等事业基础夯实了,无论年龄还是经济方面,选择与自己般配的配偶都有很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