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叶的一天,3岁的法国儿童路易斯·布里尔解开缠绕在眼睛上的绷带,瞪着一双眼睛吃力地向天空望去,可他什么也看不见。路易斯哭了,他用沙哑的声音向母亲喊道:“怎么是这样?妈妈,我怎么什么也看不见!”
路易斯的妈妈看着还没懂事的儿子,两行热泪从她的眼角滑落下来。她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她明白儿子的失明就意味着他要遭受巨大的痛苦。几个月前的一天,路易斯在自家门口玩,无意中在仓库里翻出了父亲的工具袋,里面一把小小的尖嘴锄吸引了他。路易斯举着尖嘴锄兴奋地向外跑去,他要试一试这把小锄头好不好。路易斯举起尖嘴锄朝一根树桩砍去。随着尖嘴锄的落下,路易斯发出了一声惨叫。他的父母听到声音,立即跑出来看。路易斯坐在地上,拼命揉着双眼。原来,那把小尖嘴锄的铁屑掉进了他的左眼。没有多久,他的右眼也受了感染,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盲人。
在路易斯的情绪稳定后,他父亲就开始劝说他,让他忘记自己是一个盲人。他的父亲还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学着自己料理生活。在路易斯7岁时,父亲又把他送进了村里的小学。路易斯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明白父母的想法。在学校里,他刻苦学习,再加上记忆过人,能很快地将老师讲的课复述出来。
他成了班级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
在路易斯10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了巴黎的青年盲人国民学校。由于在学校里一切都靠自己照顾,路易斯感到非常不适应。
他经常在深夜里用被子蒙住头,悄悄地哭,有时一哭就是一夜。
第二天早上,他又要带着红红的眼圈去上课。
盲文教师拍了拍巴掌,让大家打开书。在1810年,学习盲文可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这主要因为盲文还不科学,是书本上一个个凸出的大字母。学校里只有三套盲文书,每套盲文书分成20册,每册有20磅重。盲童们别说读,就是搬起来也很费力。路易斯打开书,用手指摸了半天,才找到老师叫翻开的那页。他的手指吃力地按在书上。突然,路易斯听到一声很沉闷的响声,大概是一册盲文书掉在了地上。紧接着,路易斯又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
“我不学了,那么难。我只做一个瞎子,我不要这些东西!”
听声音,路易斯判断出是昨天才进校的那个孩子,他叹了口气。路易斯明白对于一个孩子,这的确太难。他心里萌发了一种愿望,他决心在今天的日子里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的盲文,为每个盲人带来光明。
路易斯开始广泛接触人,他希望人们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点燃他理想的火花。几年后,路易斯听到这样一件事:值夜班的士兵们因为在黑夜里看不见上司传达的文字命令,又不能点亮灯火,所以想了一个办法,他们请上司用铁笔在厚纸上刻下凸起的小圆点,再用手去摸那些小圆点。那各种各样的小圆点都代表了不同的意义,这样一来,就容易明白所传达的消息。路易斯对士兵们使用的小圆点很感兴趣,他花了很长时间对它进行研究。
到路易斯25岁时,他的研究尚未成,盲童学校的一位老师就创造出一种用小圆点组成单词的盲文,走在了路易斯的前面。学校开始推广此种盲文。大家都劝路易斯放弃:一来自己本身就是个盲人,活着已经够吃力的,何必再去费那种神;二来别人已经弄出新的盲文了,如果研究来研究去还不如别人的,那不就是无用功吗?
路易斯听完,只是不经意地笑笑。他相信自己搞出来的盲文一定非常简单。他开始设想用6个小圆点组成一组,这6个小圆点足够组成许多不同的字母和单词。
功夫不负有心人,路易斯终于发明了他的6点小盲文。这些圆点虽然很小,但盲人的手指头接触时却很适合,他们不必移动手指就可以识别一个个的字母,进而组成不同的单词和句子,十分巧妙。盲人们使用了路易斯发明的盲文后,无不竖起大拇指。这种盲文在学校里以极快的速度推广,并流传到社会上,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大家亲切地称这种盲文为“布里尔盲文”。
路易斯发明的盲文以易学、易印刷、成本较低的特点,终于成为法国通行的盲文。1853年,路易斯因患肺结核离开了人世。后来,“布里尔字母”成为世界上通行的一种盲文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