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的目的是蒙混过关,掩示自己的身份,所以当他听到德语说的自己将要被释放时,以为自己的目的达到了、“演出”成功了,使得自己精神放松、喜形于色,最终功亏一篑,可见,揭露谎言有很多种方法,像这种“解除对方戒备心理”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
将计就计破谎言
如果把谎言也看成是具有危害性的力量,当它们向我们施展它的危害和威力时,我们同样可以借用中国武术中借力打人的技巧化害为利,使谎言成为制伏对方的绝妙手段。甚至,使自己转败为胜、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
这种办法在战争和其他一些存在着激烈竞争的场合被频繁地使用,人们把它叫做“将计就计”。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初到辖地,免不得各处走访。在访问老人的时候得知这里每年为河伯娶妻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河伯是漳河的神,地方上管事的人串通巫婆,每年借着给河伯办喜事以减少水患的名义,强迫老百姓出钱。他们每年从老百姓身上征集数百万钱,仅用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妻,其余的就坐地分赃。
光捞钱也还罢了,他们还以为河伯娶妻的名义残害少女。谁家的闺女年轻、漂亮,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花点钱也就过去了,没钱的可就遭殃了。他们在河上扎起斋宫,布置举行仪式的大场地,将弄来嫁给河伯为妻的少女放入河里的斋宫。选好一个日子,就将载着少女的斋宫放人河水中漂走了,行数十里而灭,显然少女难免溺水而死。老百姓也习惯了这一套,以为真的有什么河伯,年年借此看热闹。所以,好多有闺女的人家都跑到外地去了,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少,地方也越来越穷。西门豹得知了这一情况,便有了主意,说那天也去送河伯的新娘子。
河伯娶妻那一天,各种人物都来了,围观的群众数千人。西门豹首先拿太巫开刀。那是个七十岁的老女人,带着十个女弟子。西门豹表现得仿佛比那些人更热心,说:“这个新娘子不太理想,请你去给河伯说说,让他等几天,我们再选个好的送去。”接着不由分说,让兵卒将那个老女人扔进了水里。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怎么去了这半天还没回来?再让人去催吧。于是将太巫的女弟子扔了一个。过一会儿,就再扔一个。连扔了三个了,西门豹又说,可能去的都是女人,不会办事。
便挑了些地方管事的扔到河里。一连扔了好几个了,毕竟都是怕死的家伙,剩下的怕被扔进河里,马上跪下磕头,恳求大人饶命。
眼见为恶的人自己向人们证实了那是谎言,老百姓也受到了教育,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西门豹这才说,河伯说了,他不再娶妇了。后来,他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条河渠,把河水引入田里,灌溉庄稼。从此,年年丰收。
这是一个典型的“将计就计”揭穿谎言的例子。西门豹作为地方官,为了让人们相信他也尊重他们的习俗,效仿那些行迷信的人们,也一本正经地假戏真唱,“簪笔磬折,河立待良久。”他必须让谎言不攻自破,必须让那些以迷信愚昧老百姓的人原形毕露,才能达到根除恶习的效果。假如他事先就去搞什么破除迷信的宣传,绝不会有人相信,老百姓也不会站到他这一边,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于是西门豹就将计就计把他们一个个除掉,是开刀问斩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将计就计最关键的两个环节,第一是识破对方的谎言,第二是让对方相信自己已被他的谎言骗住了,这样,才可能行使计谋。如果不能识破对方的谎言,发现破绽,抓住主动,“将计”就无从谈起;如果不能使对方确信自己已经受骗,对方就会起防备之心,“就计”也无从实施。
识破对方的谎言固然需要智慧、需要机敏,但稍微具备防骗意识和警惕性的人几乎都可以做到。困难在于如何装出一副已受骗的模样来,这是将计就计的关键。那种大智若愚、心中有数的境界,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更加周密的思考、精心的策划、巧妙的掩饰与装扮。因此,它对一个人的心智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说谎者自乱阵脚
通常情况下,谎言有两种,一种是掩盖和隐藏,另一种是编造和篡改;前者不容易被识破,而后者却很容易露出破绽。因为编造和篡改的情节都是无中生有的,并非是说谎者亲身经历的,所以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当说谎者不断重复谎言时,难免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和分析,就很容易识破谎言。
唐朝初年,李靖担任岐州刺史时,有人向当时的朝廷告他谋反。唐高祖李渊派了一个御史前往调查此事。
御史是李靖的故交,深知李靖的为人,他心里很清楚李靖是遭到了奸人的诬陷,因此便想办法要救李靖,替李靖洗清不白之冤。于是便向皇帝请旨,请告密者共同前去查办此案。皇帝准奏,告密者也高兴地答应下来。途中,御史假说检举信丢失了,观察告密者以后的动作反应。
御史佯装害怕的样子,不停地向陪伴的告密者说:“这可如何是好!身负皇上之托,职责所在,却丢失重要证据,我可真的难辞其咎了”!说着,御史便发起怒来,鞭打随从的典吏官。他的举动使告密者确信检举信已丢失。
御史无奈地向告密者请求:“事已至此,只好请您重写一份了。否则,不仅我要担负不能办成查访之任的罪责,您的检举得不到查证,就没办法让皇上论功行赏了?”
那人一想不错,赶紧去重写。根据想象,又凭空捏造出一份来。
御史接到信件,拿出原信一比较,只见大有出入:除了告李靖密谋造反的罪名一样,而所举证据都换了模样,细节更是大相径庭,时间、人物都难以对上号,一望即知是胡编乱造的诬告信。
御史笑笑,立刻下令把告密者关押起来。随后拿着两封检举信赶回京城,向唐高祖禀告原委。唐高祖大为震怒,竟然有人敢诬陷大唐的开国元勋,一气之下杀掉了诬告人。
整件事情的峰回路转,归功于御史巧妙地引出说谎者前后不一的证据,成功地揭穿了诬告谎言,惩治了撒谎者。
事实上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不只是因为临时遗忘而编造另外的谎言能使人抓住自相矛盾的地方,即使事先有很充裕的时间来准备,说谎的人很谨慎地编造了台词,但假如他不够机灵的话,他也无法预期对方反问的所有问题,仔细想好所有的答案;而且,就算说谎的人很机警,当时的情况也会引出突发事件,本来说词是可以骗到别人的,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突然的改变,就会令说词出现漏洞。
因此,我们就要为说谎者创造这样的“机会”让他的谎言露出破绽。
问出对方的真心话
如果你担心别人欺骗你,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得到正确的信息,在与他交谈时,你不妨多问些问题,这是逼迫别人说出真心话最有效的办法。不过,问问题也是很有学问的。
你到海鲜酒楼里吃饭,点菜时问服务员:“今天的龙虾好不好?”这等于白说,因为他一定会说好,除非你是一个熟客。倘若你另用一种方法:“今天有什么好的海鲜?”那么效果就会完全不同,你就可以吃到真正好吃的海鲜了。
因此,要想了解交往对象真实的内心想法,在有限的时间的里,正确认识对方,看清对方,你可以连续地提出几个使对方不高兴的问题,把对方逼迫到一种孤立的状态,或强迫对方作二选一的抉择等等,主要是把对方逼到一种“进退维谷”的危机情况下,探察出对方的反应,使他说出真心话。
在一个看守所里,警察让犯罪嫌疑人王某重述一遍犯罪事实。王某看上去有些紧张:“前几天的一个上午,我在街上闲逛,碰到一个陌生人要卖摩托车。我正好需要一辆,就花1500元买了这辆车。可没过几天,就被民警逮住了,把我送进看守所,我实在是冤枉呀!”如果王某的供述属实,他涉嫌的就只是收购赃物罪。然而,仔细琢磨案情和笔录,警察觉得此案很可能存在“猫腻”。当天下午,警察来到王某家中了解情况,试图发现新线索。一个重要情况引起了警察的注意:王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按照常理,王某在街上闲逛时不大可能身上正好带有1500多元,由此推知他很可能说了谎。于是警察打算从购车款的来源入手,进行下一步的讯问。
回到看守所,警察直接向王某追问购车款的来源,他显出一丝慌张,但很快又故作镇定地回答:“是从我女朋友那里借来的。”为戳穿谎言,固定证据,形成证据链,警察对王某借款的时间、地点、现金面值等细节逐一讯问并记录。王某的回答越来越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警察更坚信了自己最初的判断。为防止串供,提审刚结束,警察就迅速找到王某的女朋友核查此事。一提到借钱的事情,还没等警察介绍完情况,王某女友就立即矢口否认,并作了书面证明。
第三次在看守所面对王某,当警察把其女友的书面证明拿给他看时,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滑下,他终于低下了头。原来,王某听人说过,收购赃物罪比盗窃罪判得要轻些,就决心一口咬定是收购了别人的摩托车,企图蒙混过关。怎奈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嫌疑人王某终于承认自己在公安机关侦查时说了谎,如实供述了自己盗窃摩托车的犯罪事实。
在情况紧急而又完全始料不及的状况下,人往往会剥掉外表理性的自制力呈现真实的自我。日本一位学者曾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召集了国会议员一百多人,然后作探问真意的试验。这位学者让议员们一个一个单独地进入一个放映室,里面只有放音机,参与试验的人看不到其他议员的脸孔,而只听到质问人的声音。接受质问后这些议员的表情极其反常,有些人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威严、显得相当心虚;有些人是表现出愤怒的样子而退场。人在危机或者极不舒服的环境下,是很难进行伪装或长时间伪装的,通常都会原形毕露。
利用心虚辨谎言
公元前500年,印度一位王子曾设计出一种测谎方法,就是用“圣猴”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实际上,这是利用心理学进行测谎的一种方法。测试时,被测人被告知:有罪的人拽住“圣猴”的尾巴时它会嘶叫。所以嫌疑人被带入“圣猴”待的黑暗帐篷里后,无辜者不害怕“圣猴”会叫,进到里面就会拉住“圣猴”的尾巴;有罪的人进到里面后由于害怕“圣猴”会叫,不敢碰其尾巴,待一会便离去。嫌疑人不知道“圣猴”其实只是尾巴上涂有乌黑涂料的普通猴子。结果可想而知,说谎者由于心虚不敢触摸“圣猴”,而没有说谎的人当然不怕。所以,如果嫌疑人从帐篷出来后,双手是干净的,便断定他就是有罪的人;反之,他就是无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