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说谎者的嘴
谎言可能有一千张面孔,但它却只有一个身躯:欺骗。要摆脱受它欺骗的局面,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撕开其伪装的面孔,让它虚假的面目暴露出来。
当一个人用恶意的谎言来与我们相处的时候,他事实上已经开始对我们造成伤害了,不管他的谎言是否达到了目的,即使他现在尚未造成伤害,他下一步必定是;下一步没有,最终目的一定是的。我们既知对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引我们上当,我们不等他动手便抢先堵住他的嘴,再厉害的谎言也发挥不出效力。
比如,一个商人向我们推销劣质商品,他一开始可能并不向我们直截了当地推销商品,而是不经意地同我们扯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或者谈论一些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对他产生信任后,他就趁机把劣质商品推销给我们。
识破谎言必须具备坚定的意志不能动贪心,否则,谎言仍然会突破你的防范使你突然蒙受损害。识破对方的谎言后,应时刻对他保持戒备,不管他说什么、做什么,你都只当在看表演,即使他说的是真话,也要对他真话背后的动机多考虑几番。有的人会用虚虚实实的方法诱你上当,在假话中掺杂真话,在真话中夹杂假话,真真假假,让你分辨不清,他就趁机大行其骗术。尤其是那些有意向你暴露自身弱点的人,往往就把这当作造谎的第一步。
电影中经常有这类镜头,一个油头粉面的花花公子在向自己心仪的女子表白时说:“我既没有钱又没有地位,但是请你相信,我对你的爱比任何人都深……”这话虽然暴露没有财富、没有地位的弱点,但同时也强调了自己感情的珍贵,一旦女孩子为这甜言蜜语所动,一部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便拉开了帷幕。
还有一种骗子他们故意把自己说成是流氓、诈骗犯、逃犯,按照常理,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坏人绝不会承认自己的身份;而如此坦率承认自己是坏人的人,则一定不是坏人。于是,又一个骗局设置成功。
这种方式在商业谈判中也常常见到,他们采取低姿态,消除你对他们的警戒和不信任。被称为“美国商业大王”的C·N·哈顿说,商谈的技巧就是“使对方不停地说‘不’!”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想否定对方的意念,交涉中不断提出不利于自己的条件,并使对方说不,久而久之对方自然失去戒心,而逐渐对你产生信任,接下来的谈判就可顺利进行了。
除了上面讲的两种“自报其丑”的方式,我们常看到不少喜欢给自己涂脂抹粉、树立威望的人。事实上,这一招就是胡编乱造以蔽人,或哗众取宠引人注目。如果这些噱头只是用来逗人一乐,也就罢了;但很多人并不止此,他们用这种手段博取他人信任,换取支持,以此沽名钓誉,对付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无情地揭穿他的谎言,使他威严扫地、身败名裂。
俗话说:“乌云遮不住太阳,雪堆埋不住尸体。”谎言终究是谎言,无论它多么巧妙、精彩;无论它把一个人装扮得怎样荣华富贵、冠冕堂皇,假的就是假的,只要一揭穿它,它就一文不值。
如果你发现对手用谎言包装自己,你只要揭穿他的谎言,就取得大半胜利再乘胜追击,他肯定会现出原形。
釜底抽薪的论证法
说谎者编造的谎言必定是虚假的,通过论证对方论据的虚假,可以识破对方的谎言。从事实的逻辑关系来说,论点来自论据,论据孕育论点。论据真实,则论点正确;论据虚假,则论点谬误。所以,驳倒了论据,有如釜底抽薪,刨根倒树,是从根本上揭穿了对方的谎言。
运用釜底抽薪揭穿谎言的技巧在于紧扣论据与论点之间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多问几个问题,分析一下论据之间是否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年轻时是一位律师,一次,他得悉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控为谋财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林肯以被告律师的资格,到法院查阅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福尔逊发誓说在10月18日晚11时,清楚地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对此,林肯在经过了全面了解和周密分析后,要求复审。复审中,有以下一段对话:
林肯问证人:“你发誓说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他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是在11时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钟,那时是11时15分。”
林肯问到这就转过身来,对法官和旁听者说:“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时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请大家想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时漆黑片,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十分精确,时间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往东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面对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大家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掌声、欢呼声一起迸发出来。福尔逊傻了眼。
在这里,林肯运用了釜底抽薪的反驳技巧抓住细节、步步为营,终于戳穿了福尔逊的谎言,澄清了事实,彻底驳倒了福尔逊的论点,还小阿姆斯特朗以清白。
釜底抽薪是一招很有效的破谎技巧,通过全面、细致地了解情况,分析情况,找出谎言的破绽予以致命的还击,用确凿的事实来反驳对方。这样,对方精心构筑的言论布局就会因基础瓦解而全面崩盘。
抽掉谎言的支柱
说谎者往往利用一个道具或论据来支撑起整个骗局,此时我们只要不被他表面的言语所迷惑,认真思考、冷静分析和判断,就能洞察他们的谎言。
燕王有收藏各种精巧玩物的嗜好。有时他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东西,甚至不惜挥霍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声不胫而走。
有一天,一个卫国人到燕都求见燕王。他见到燕王后说:“我听说君王喜爱珍玩,所以特来为您在棘刺的顶尖上刻猕猴。”燕王一听非常高兴。虽然王宫内有数不尽的稀世珍宝,可是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棘刺上可以刻猕猴。因此,燕王当即赏赐那个卫国人。
随后,燕王对那卫人说:“我想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猕猴。”那卫人说:“棘刺上的猕猴不是一件凡物,有诚心的人才能看得见。如果君王在半年内不近女色,戒酒戒肉,并且要在一个雨过日出的天气,抢在阴晴转换的那一瞬间才能看到那棘刺上的猕猴。”
为了能看到棘刺上刻的猕猴,燕王只好拿俸禄先养着那个卫人,等待有了机会再看。
有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其中有诈,于是去给燕王出了一个主意。匠人对燕王说:“在竹、木上雕刻东西,需要有锋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体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锋刃。我是一个打制刀斧的匠人,据我所知,棘刺的顶尖与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精心制作的刻刀锋刃相比,其锐利程序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棘刺的顶尖连刻刀的锋刃都容不下,那怎样进行雕刻呢?如果那卫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绝妙的刻刀。君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要现在看一下他的刻刀,立即就可知道用这把刀能否刻出比针尖还小的猕猴。”燕王一听,拍手说道:“这主意甚好!”
燕王把那卫人招来问道:“你在棘刺上刻猴用的是什么工具?”
卫人说:“用的是刻刀。”
燕王说:“我一时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
卫人说:“请君王稍等一下,我到住处取来便是。”
燕王和在场的人等了约一个时辰,还不见那卫人回来。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来后说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铁匠用推理的方法揭穿了骗子所设的骗局,可见尽管骗子很懂得心理学,又很会演戏,巧舌如簧,伪装得几乎滴水不漏。但是,假的毕竟是假的,只要你注意观察。细加分辨,就会发现,在他精心编织的谎言下,仍有大量的破绽和漏洞,任他怎么遮掩也遮掩不住。这时只要点出说谎者的破绽,抽掉谎言赖以成立的支撑点,即可让谎言无处遁身。
解除对方的心理戒备
正在说谎或试图说谎的人,他们的心理一定会先武装起来。“如何除去他的武装”就是揭穿其谎言的关键所在。如果这时你正面跟他冲突,他一定会强词夺理把你反击回来。
例如,你对说谎者说:“你有什么话干脆直说好了,不用跟我兜圈子撒谎。”这样去攻击他,是不会产生效果的。应该在对方有些动摇的时候,找出他的弱点去攻击他。不过,如果对方硬要坚持他的谎话,这一招就不管用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另想办法使他解除心理上的武装。我们暂且不必理会他说话的内容真实与否,只要把重点放在如何使他解除内心的武装就行了。
这个道理就跟关得紧紧的海蚌一样,越急着把它打开,它就关得越紧。如果暂时不去理会它,它就会解除心中的武装,过一会儿就自然地打开了。
二战期间,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盟军反间谍机关收审了一位自称是来自比利时北部的“流浪汉”。他的言谈举止十分可疑,眼神中露出一种机警、狡黠,不像农民那么诚恳、憨厚。因此,法国反间谍军官吉姆斯怀疑他是德国间谍,可是也没有确凿的证据。
在审讯的时候,吉姆斯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会数数吗?”这个问题很简单。“流浪汉”用法语流利地数数,没有露出一丝破绽。甚至在说德语的人最容易说漏嘴的地方,他也能说得很熟练。于是,他过了第一关。
不一会儿,哨兵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流浪汉”仍然无动于衷,似乎真的听不懂德语,照样睡他的觉。吉姆斯觉得这个人不简单。
后来,吉姆斯又找来一位农民,和“流浪汉”谈论起庄稼的事,他居然也头头是道,有的地方甚至比这位农民更懂行。但是吉姆斯依然没有减少对“流浪汉”的怀疑,他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
第二天,“流浪汉”在被押进审讯室的时候,表情更加沉着、平静。吉姆斯假装非常认真地审阅完一份文件,并在上面签字之后,抬起头突然用德语说:“好啦,我明白了,你的确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从现在开始你自由了。”“流浪汉”一听到这话,长长地松了口气,不自觉地卸下了防备。他仰起脸,愉快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显得十分兴奋。
尽管这种表情十分短暂,但仍然没能逃过吉姆斯的眼睛,这表情一方面暴露了他懂德语,另一方面暴露了他的伪装,从而使他露出了破绽。经过进一步审讯,“流浪汉”最终承认自己是一个德国间谍。
这是一场典型的心理战。法国军官吉姆斯利用人的潜意识心理,忽然用德语说释放“流浪汉”,从而解除他的心理戒备,他在不经意间露出得意忘形之色,暴露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