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王监国是怎么回事
弘光二年(1645)六月,潞王朱常涝降清,不少州县也归顺清朝。在关系明室存亡的紧要关头,以强迫剃头为引线,浙东各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运动,一大批有志之士相继组织义兵,投入抗清复明斗争的行列。这时,明朝原兵部尚书张国维等人认为,在这种形势下,要取得更大的号召力,就必须尽快迎立一位明朝宗室来担任监国。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唐王朱聿键已经在福州(今福建福州)即位。而浙江的明朝宗室只有在台州(今浙江台州)的鲁王朱以海没有投降清朝,他就成为监国的唯一人选。七月十八日,朱以海(1618~1662)在绍兴(今浙江绍兴)就任监国,改次年为监国元年。鲁监国政权成立后,张国维等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并出任为督师,统率各路军马。
朱以海曾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对清朝廷极为仇恨,所以,即使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也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决然地肩负起抗清复明的旗帜,甚至亲临抗清前线,犒赏军队,鼓舞士气。但是他本身却缺乏经国济世的才能,因此在监国后并没有多大作为,一方面,生活腐化,终日饮酒行乐,置军国大事于不顾;另一方面,大量任用皇亲国戚,一些奸佞小人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如谢三宾,本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小人,就因走通了国舅的门子,竟被委任为内阁大学士。在军事上,鲁监国政权也没有多大建树,尽管处于抗清前线,却并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抗清运动。因为无法协调各方利益,妥善解决军费开支问题,浙东各地的义兵相继断绝了粮饷来源,大多散去。
由于拥立鲁王监国的官绅们起初并不知道唐王朱聿键已在福州即位,因此在拥立朱以海之后就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随后,唐、鲁政权相互对峙,发生激烈纷争,使南明政权的劣势进一步恶化。
唐、鲁政权为什么会对立并产生纷争
弘光小朝廷灭亡以后,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先后在福建、浙东被拥立为监国,使南明出现了一国二主的尴尬局面。由于以唐王为首的隆武小朝廷建立较早,又很快得到南明各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鲁王就任监国后不久,就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尽管明白只有退位归藩,承认隆武朝廷,以实现唐、鲁合作,才能有利于中兴大业,但鲁王朱以海和他的不少大臣都不愿意放弃已经得到的地位和利益。于是,唐、鲁政权对峙不下,不断引发激烈纷争。
隆武元年(1645)九月,隆武帝派遣使臣前往绍兴(今浙江绍兴),宣布鲁监国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担任同等官职。鲁监国朝廷的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以大学士朱大典为代表的一部分朝臣认为,从大局着眼,应当承认隆武朝廷的正统地位,以助中兴大业;以大学士张国维为首的另一部分大臣却坚决反对。经过慎重考虑,鲁王朱以海于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今浙江台州),退位归藩。但在张国维等人的坚持下,鲁王又被重新迎回,使唐、鲁政权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隆武二年(1646)正月,隆武帝派都御史陆清源携带大量金银到浙东犒劳军队,被鲁监国的将领杀害。因为鲁监国的朝廷中有不少官员向隆武朝廷上表效忠,隆武帝便给他们加官晋爵。对此,鲁监国针锋相对地于四月间派使臣到福建“以公爵封(郑)芝龙兄弟”。隆武帝听说后非常愤怒,将使臣囚禁起来。不久,他又杀了鲁监国派来的使臣陈谦。
靖江王朱亨嘉之变是怎么回事
分封于桂林(今广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是太祖侄儿朱文正的后裔,当明末唐王、鲁王在福建、浙江争立为帝的时候,他心中暗自高兴,妄图乘乱谋取皇位。弘光二年(1645),当清军占领南京而弘光帝被俘之后,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的拥立下,朱亨嘉于八月初三日身穿黄袍,南面而坐,自称监国,纪年用洪武二百八十七年。为了争取多方支持,朱亨嘉派使者前往湖南、贵州等地颁布诏书任命官职,并调集兵马来增加自身实力。为取得广西巡抚瞿式耜的支持,又派顾奕为使者,携带诏书任命瞿式耜为刑部尚书。在遭到严词拒绝后,他亲自统兵把瞿式耜拘捕软禁。
为扩大势力,朱亨嘉让杨国威留守桂林,自己带领兵马进军广东。两广总督丁魁楚认为这是建功立业的天赐良机,派精兵到梧州(今广西梧州),同时又假意派官员乘船欢迎朱亨嘉。八月二十二日半夜,丁魁楚的部下在梧州突然发起进攻,朱亨嘉兵败,狼狈不堪地逃回桂林。九月初五日,丁魁楚命陈邦傅等统兵向桂林进发。杨国威部下焦琏正反,夜间用绳索把陈邦傅的将士拉上城墙,杨国威、顾奕等人被擒获。二十五日,朱亨嘉也被活捉。十月下旬,朱亨嘉和同谋的文武官员被押解到肇庆(今广东肇庆),第二年二月又押抵福建。隆武二年(1646)四月,隆武帝派人将朱亨嘉勒死,对外宣称他是暴病死亡。杨国威、顾奕、史其文等人也被处死。
永历政权内部的所谓“五虎”指的是什么人
永历党争中,逐渐形成由李元胤坐镇指挥,联络东西,把持朝政的政治小集团,其主要成员有左都御史袁彭年、礼部侍郎刘湘客、吏科给事中丁时魁、工科左给事中金堡、户科右给事中蒙正发五人,合称“五虎”。其中袁彭年为“虎头”,刘湘客为“虎皮”,金堡为“虎牙”,丁时魁为“虎尾”,蒙正发为“虎爪”。五虎以君子自命,实际上则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是一群善于钻营的人物。
袁彭年,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晚明著名文学家袁中道之子,崇祯七年(1634)考中进士,历仕崇祯、弘光、隆武三朝。他为人反复无常,降清后又参与李成栋复明,在永历朝凭借李成栋父子为靠山,骄狂自大,把持朝政,甚至与永历帝当面争执,语出不逊。后又降清,但未被任用。
刘湘客,富平(今陕西富平)人,隆武时任推官、御史,永历时改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后改为都察院佥都御史。桂林(今广西桂林)失守后,隐居深山,忧郁而终。
丁时魁,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崇祯十三年(1640)考中进士,任礼部主事,隆武、永历时历任礼科给事中、吏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桂林失守后降清,被委任为广西学道。
金堡,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崇祯十三年(1640)考中进士,任临清州(今山东临清)知州,隆武时任礼科给事中。在永历朝廷中任工科左给事中,与留守桂林大学士瞿式耜关系密切。后同袁彭年等结为一党,攻击异己不遗余力。桂林失守后出家为僧,但仍时时出入于清朝达官显贵之门。
蒙正发,崇阳(今湖北崇阳)人,清军占领其地,他先后逃到平江(今湖南平江)、长沙,投奔何腾蛟,被授予推官职衔,而充任章旷的参军。后逃归家乡,以古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借口,娶了一大堆小老婆,合家欢乐之暇舞文弄墨,写了一本《三湘从事录》,在南明史籍中颇受重视。
厂卫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明朝设置了多种特务机构,严密监视臣民的言行举止。厂卫就是明代特务机构的总称,包括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设立西厂。武宗正德初年(1506),又设立了内行厂。锦衣卫是皇上的亲随卫队,成立于洪武十五年(1382)。
厂卫可以说是作为明代皇帝在宫外的耳目和爪牙而设立的。二者的职权无多大差别,上自公侯贵戚,下至民间百姓,都是侦察和追捕的对象。但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负责监视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厂卫机关。厂卫都可以不通过司法机构,直接奉诏行事,任意逮捕官民。
厂卫用刑非常残酷。其中一种是梃杖,名义是皇帝在朝堂上对官员用刑,由司礼监的宦官监刑,校尉行刑,每打五棍换一人,最初打到行刑数满就停止,后来则直到打死为止。如武宗正德、世宗嘉靖年间的两次梃杖,受刑官吏达二百八十人,当场打死的就有二十八人。另一种是重达三百斤的立枷,几天内就会将受刑人压死。除此之外,还有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酷刑。明代的厂卫由于要排斥异己,所以就不断地制造冤狱,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厂卫人数众多,仅东厂就有爪牙约十五六万人,布满全国。东厂拥有大量的庄田土地,每年可征收很多钱粮,作为修理刑具的费用。
明代的六部地位有什么变化
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朝廷官署的总称。明代初年,朝廷曾设置中书省机构和丞相职位。但为了加强皇权,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撤消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提高六部的地位,使六部分权管理朝政,直接向皇帝负责,避免产生丞相专权的局面。但随之而来的繁杂政务使朱元璋非常头疼,便不得不增设春、夏、秋、冬四辅官,以协助他处理政事。但这种制度仅仅实行了一年多就废除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直接辅佐。成祖即位以后,阁臣的设立逐渐成为常例,但地位仍较低下,权力远不及六部尚书。到了仁宗、宣宗的时候,阁臣的地位不断提高,不仅能草拟政令,而且可以参与商议朝廷的行政、监察、司法、军务以及对外事务等政治大事。宣宗宣德时期,阁臣又掌握了票拟权,即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圣旨,或对各部门各地方的奏章提出批示答复意见,供皇帝参考并经批红后予以颁示的权力。这样,阁臣的参政权进一步增大,甚至可以利用票拟的机会压制六部。而到了世宗嘉靖时期,阁臣的地位达到顶峰,上朝时的排位班次已在六部的长官尚书之上。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六部的权力一度尽归内阁,处理任何事务都得听内阁的,似乎成为内阁的部属。但在张居正之后,内阁的权位又逐渐下降,最终不能发挥作用,六部的地位却相应地在提高。
明朝为什么在南京也设置一套行政机构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明王朝正式建立,建元洪武,建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改应天府为留都,即南京。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全国的控制,维护政权的稳定,迁都之后,朝廷在作为留都的南京仍保留了一套行政机构。除没有皇帝和内阁以外,其他的设置同北京几乎一样,只是规模略小。南京不仅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机构,而且保留着那些与皇室密切相关的官署。兵部在所有文职机构中最为显赫,而军事机构有五军都督府和亲军卫指挥使司。南京也有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宦官“二十四衙门”,主要职责是看守南京的宫阙陵寝并负责有关的祭祀活动。
留都南京与北京有同一套行政机构,官员的待遇也没有大的差别,但南京的管辖范围比北京小得多,基本上局限在南京城、应天府、南直隶等几个地方。而且,在南京任职的多是闲散退休或遭排斥的官员,职权远不如北京。但南京的行政机构对于朝廷实施对全国的有效管理还是起到相当作用的。例如南京户部就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而这四个地区所交的税粮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南京户部在漕运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还负责全国黄册的收藏和管理。
六科是什么机构
明朝不仅设置都察院来执行监察权,还设置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六科,将地方分区监察和朝廷按系统监察结合起来。六科对应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在六部之上,主要职能是监察六部,以“稽查六部百司之事”为己任,代表皇帝加强对六部的控制。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分设给事中四至十人不等,办公衙门设在宫内午门前,日夜都值班,以显示监督权的重要性。凡有皇帝的诏令圣旨下达时,要由六科分类抄出,交付六部等有关部门执行;对于重大政令的执行情况,六科还要向皇帝回复报告。凡六部所写的章奏或执行政务有错误,六科都有权驳正并报告皇帝。另外,六科给事中还有“封驳”权。“封”就是对已颁下的圣旨,觉得有不妥或不便施行的地方,有权暂停执行并退回皇帝。“驳”就是对内阁、部院、各省的奏章发现有错误的,有权“驳正”。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朝建立以后,领土范围很快达到东北的边疆地区,并设立都司、卫、所,对这些地方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明初,太祖就曾派人招抚辽阳行省等地的居民。洪武四年(1371),设置辽东卫及辽东卫指挥使司。洪武八年,改称辽东都指挥使司。成祖即位以后,进一步加强对东北的行政管理。从永乐二年(1404)设置奴尔干卫开始到永乐七年,共设置了一百三十二个卫、所。尤其是在永乐七年设置的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任命康旺为都指挥同知,使领土管辖范围达到西起鄂嫩河(今俄罗斯南部),北抵外兴安岭(今俄罗斯东南部斯塔诺夫山脉),东至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下属一百八十四个卫,二十多个所。奴尔干都指挥使司即奴尔干都司是直接隶属明朝廷的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其中的重要官职均由明朝廷从内地委派官员担任,领取较高的俸禄并每年前往京城,得到很多赏赐。都司以下各卫所也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关,大小官员也由朝廷直接任命。明朝廷还在奴尔干都司驻扎军队,驻军最多时达到三千人,戍守期为两年,而且是听从朝廷的直接调遣。按照规定,奴尔干都司各卫所的居民都要向朝廷缴纳贡物,各卫所还要按期朝贡。除了委派官员对奴尔干地区进行管理以外,朝廷还经常派大臣前去巡视。都指挥同知康旺在奴尔干都司的治所特林(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东岸蒂尔)附近建立了一座供奉观音菩萨的永宁寺,并镌刻了《敕修永宁寺记》碑石与《重修永宁寺记》碑石。这两块碑是用汉、蒙、藏、女真四种文字书写的,详细地记载了朝廷设置奴尔干都司的经过以及派人巡抚的情况,充分证明了明朝对奴尔干地区所进行的有效管理,也说明了奴尔干地区各民族间有着良好的交流和融合。
明代辽东边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