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713800000009

第9章 不妨学学“傻”—进退的学问(1)

儒家思想非常讲究做事的分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度”。孔子有一句十分经典的语录——“过犹不及”。我们在用心解读《论语》的同时,能否领悟到其中的进退玄机呢?

压灭你的表现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我们从小就知道这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有几个人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呢?

孔子说:“子路,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吧!凡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知道’。”

又是子路被教训,子路性子急、爽直、尚勇,他特爱向孔子问关于勇的问题,一度让孔子很头疼。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子确实很会教诲他人,因材施教。子路做事爱冲动,难免爱逞能,爱大包大揽。子路还做过冉求的上司,遇到这样肯揽事却不一定能做好的上级,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凡事都要想好了再去做,莫要不懂装懂,那样不仅会让人看不起,而且会让事业受挫。

生活中,不怕一知半解,不怕一无所知,怕只怕不懂却要装懂。事实上,不懂装懂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它比无知更可怕。

有位小杂志社社长不管在什么场合总喜欢装腔作势,并且故意以降低自己的音调来表现庄重。不但如此,他还总是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种姿态让人觉得他好像在做自我宣传。

然而,不论他再怎么装腔作势,夹着再多的暗示性话语,他出版的杂志和周刊也永远上不了台面。

他所出版的刊物总是被人批评为现学现卖、肤浅的杂学之流,这是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喜欢插进一脚来评论。他一开口说话,旁边的人就说:“天啊!又要开始了。”

这和说大话、吹大牛并无不同。自己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却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这样会被人看作是虚张声势的伪君子。

在人际交往中最令人敬而远之的就是这种一点也不自知的、爱瞎表现的人。

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你交往。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

愈是爱表现的人,愈是无法精通每件事。交朋友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遇到别人比自己精通的事就应不耻下问,即使是自己很精通的事,也要以很谦虚的态度来展现实力,这样才能说服他人。

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信息时代,每个人所吸收的知识都不可能包罗万象。若不以虚心的态度与人交往,如何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凡事都自以为是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不懂装懂就是无知,不利于交际范围的扩展。这样的人在社会中恐怕永远也不会受到欢迎,不懂装懂和自作聪明的处事方法会毁掉一切刚刚兴起的事业,使人们失去对你的兴趣和信任。

千万莫让一时的表现欲毁了你的未来。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讲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理想姿态。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他这句名言。

无论你多么伟大,无论你多么有才能,你也有你不知道的东西,说不知道并不意味着你无能,反而在勇敢承认的同时使你获得更多的称赞。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头脑迟钝,易受约束,不善同他人交往。迅速和现成的回答,表现的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老一套思想;而敢于说“我不知道”所显示的则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这个或那个问题也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地改善。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曾说:“对于中国的学生,要能够知之为知之,但最重要的是不知为不知。”或许这才是做人做事的真正学问。

人生的安全阀:不逾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论语·八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级,不管你是一个普通的职员还是一个大老板。如果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要怎样把握与你的领导的相处之道呢?也许《论语》中记载的一个关于季氏的故事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这段话今天看起来比较难懂,但翻译过来就很明了:

季氏是大夫,只能用四佾奏乐舞蹈,可是他却在庭院中用八佾奏乐舞蹈,超越了本分,所以孔子指责道:“如果这件事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事不可容忍呢?”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大夫,他们祭祀祖先完毕之后用天子的礼节唱着《雍》诗撤去祭品。于是孔子讥笑他们的无知妄为,说道:“《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是庄严肃穆的天子。’这诗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显然,季氏的做法是逾矩的,他的老板(上司)注定也不会高兴。换在我们今天,每一个领导都希望自己的手下优秀、出众,但他却不希望你真的优秀到把他给比下去。17世纪西班牙著名思想家葛拉西安有一段极富智慧的话:

“抢主子的风头,所有的优势都令人嫌恶。臣子凌骂君王的优越不仅愚蠢,还会致命。天空中的繁星给我们上了一课:它们或许和太阳相关,而且和太阳一样闪耀,但是绝对不会和太阳一起出现。”

16世纪末期的日本,茶道风靡贵族阶层,统治者丰臣秀吉非常宠爱首屈一指的茶艺家千利体,他是丰臣秀吉最信任的谘议之一。千利体不但在皇宫里有自己的寓所,其为人也获得全日本的尊崇。

然而1591年,丰臣秀吉下令逮捕他,并且判处死刑。千利体命运骤变的缘由,是这位成为朝廷新贵的乡下人为自己制作了一座穿着木屐(贵族身份的象征)、态度傲慢的木头雕像,并将这座雕像放置在宫内最重要的寺院里,让经常经过的王族清楚地看见。对丰田秀吉而言,这件事意味着千利体做事没有分寸,以为自己和最上层的贵族享有同样的权力;他已经忘记他的地位的获得完全仰赖幕府将军,反而以为自己是凭一己之力赢得荣宠。这是千利体对自己的重要性的误判,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地位是理所当然的,也千万不要让任何荣宠冲昏了头。永远不要异想天开,以为上司喜爱你,你就可以为所欲为。受宠的部属自以为地位稳固,胆敢抢领导的风头终致失宠的事例简直是不胜枚举。

长期以来,人们把孔子反对逾礼逾规的言论,看作是维护等级制的迂腐之谈。然而,这恰恰是不懂“礼”文化的可贵内涵的表现。不逾越必要的尺度,不仅是做人该拥有的庄敬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技巧。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富凯是一位生性爱挥霍的人,他的生活充斥着奢华的宴会、漂亮的女人及笙歌宴舞。富凯精明干练,是国王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因此在首相马萨林去世时,他满心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继位者,没想到国王竟决定取消首相的职位。富凯怀疑自己已失宠,他决定策划一场前所未有的、最壮观的宴会来讨国王欢心。

当时欧洲最显赫的贵族以及最伟大的学者都参加了这场盛大的宴会,大戏剧家莫里哀甚至为这次盛会写了一出剧本,并亲自表演。宴会上的佳肴珍馐令客人们大开眼界。

遗憾的是,富凯的地位并没有因这场奢华的宴会而获得提高。第二天一早国王就下令逮捕了富凯。不久富凯被控窃占国家财富,他被送进一所与世隔绝的监牢,在单人囚房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千万别抢你老板的风头,否则在他的心里就会产生“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想法,一旦如此,你离倒楣就不远了。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每个人都有不安全感。当你在世人面前展现自己、显露才华时,很自然会激起各式各样的怨怼及嫉妒。对于那些位居你上的人,你必须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要想获得权力,抢上司的风头或许是最严重的错误。

“忍”不是自我压抑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现代人办事推崇雷厉风行,以为这是有魄力的表现。其实,这真是曲解了魄力这个词汇。真正会办事的人多半是冷静的,而绝非动不动就发火不会管理自己情绪的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的内涵,可以说包括了吹牛、喜欢说大话、乱恭维、说空话。巧言是很好听的,使人听得进去,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所以说巧言往往最易搅乱正规的道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就会坏了大事。许多大事的失败,常常都是由小事搞坏的。另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如果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比如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所以说“忍”可以作这两面的解释。

中国人素来就擅忍,其中以清朝大臣曾国藩为典型。孔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对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平和处世性格有莫大的影响。

关于“巧言乱德”南怀瑾老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们看孔子自己的作为就知道,他在鲁国当司寇的时候,虽只干了3个月,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杀少正卯,就是因为他言伪而辩,可以乱正。现在有一派反孔子的人说,孔子杀少正卯是为了自私,因为少正卯思想、学问比他好,学生比他多,他吃醋了,把少正卯杀掉。这些论调,初听似乎很有趣,事实上少正卯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孔子的学生也常常跑去听他讲,当时被他诱惑去了的也很多,所以指孔子为了报复而杀少正卯。当年五四运动打孔家店,和现在批孔的这些歪文章、歪理论都写得很好。这一点我们要注意的,天下写歪文章的人,笔锋都很厉害,很吸引人,有煽动性;而正派的文章,不易吸引人,好东西写成文章不吸引人;但那些歪才对于正派的东西却写不出来,这也是怪事情。写煽动性文章的,都是少正卯这一类的人,这类人不一定站得起来,可是他的文章会鼓动社会风气,乃至影响整个社会。

所以说,我们对“巧言”,必须十分警惕,切不可为其所惑。

楚汉相争中,刘邦由于势力较弱,经常吃败仗。汉四年,刘邦兵败,被项羽围困在荥阳。

他的大将韩信自领一军,北上作战,捷报频传,连下魏、代、赵、燕诸王国,最后又占领了齐国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