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713800000005

第5章 是最杰出的谈判家—言行之道(2)

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这样做: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却那样冷漠,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如此贫穷却还是热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却不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古代人藏于此的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虽然第一眼看到的往往并非真相,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你第一眼就看走了眼,你就很难靠近真相了。

关于“看”的心理过程,有一位心理学专家这样讲述:“大多数看的过程都不是经由眼睛完成的,眼睛的作用像手一样,它们‘伸出去’,抓住无意义的‘东西’,然后带进脑子;脑子又把这些‘东西’转交给记忆,等到脑子用比较的方法去解释以后,你才真正‘看到’东西。”

人不见得每次都能把眼睛带来的信息,透过心理过程适当地予以过滤;很多人常常只是“看了”却没有真正“看见”,虽然接受了实体的印象,却没有抓住它的真正意义。

这时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心灵视觉检查一下。心灵的视觉也像肉体的视觉一样会扭曲变形,使人在错误观念的迷雾里跌跌撞撞,无意中伤害了自己和别人。

其实,不随意下结论,和孔子一向宣扬的君子谨言慎行的思想是一致的。爽快而耿直的朋友们,千万别像仲由一样把不懂的事也随口说出。

毛泽东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千万不可对某个事物只知一二就和他人侃侃而谈,发表自己的“高见”,这样只会把自己的弱点与无知暴露给他人。

嘴巴的关与舌头的箭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提起“刘罗锅”,人们脑海里立刻呈现出一个聪明机智、正直勇敢、不失几分幽默的人物形象。“刘罗锅”刘墉靠着他的正直和聪明,周旋于危机重重的封建官场,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但刘墉也曾遭遇重大挫折,受到乾隆皇帝的训斥,本该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也旁落他人。究其原因,不过是刘墉守口不密、说话不周酿成的祸患。

一次乾隆谈到一位老臣去留的问题,说若老臣要求退休回籍,自己也不忍心不答应。刘墉便将这话泄露给了老臣,而老臣真的面圣请辞。乾隆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刘墉觊觎补授大学士的明证,是“谋官”的明证,因而将他训斥一通,将大学士一职改授他人。

可见,言语谨慎对于一个人立身、处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就是说,疾病往往是因为饮食不慎而引起,祸患则因为言语不慎而招致。莫言闲话是闲话,往往事从闲话来;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与世人相处切忌多说话,说话太多必然有失误。

说话犯了随便胡扯的毛病,听起来就会荒诞不经;说话犯了繁琐唆的毛病,就会使人感到支离破碎,不得要领。

武则天《臣轨·慎密》中说:嘴巴好比一道关卡,舌头好比射箭的弩机。一句不妥当的话说出去,即使用四匹马拉一辆车那么快的速度也不可能追回来。嘴巴和舌头犹如一柄双刃剑,一句话说得不恰当,就会反过来伤害自己。因为话虽然是自己说的,别人既然听到了,你就无法阻止别人去传播,由此所带来的影响你根本没办法控制。刘墉由于说话不慎将到手的大学士弄丢了就是最好的明证。

“言多必失”,说话应谨慎,舍弃那些不可说的话,而只说应说的话。《论语》中有许多关于谨言慎行的警句。其中《为政》篇中有一段子贡问君子的话: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老师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做后说”。不知是孔子本来就如此认为,还是针对子贡平时口若悬河所给的忠告。

话说得得体,则让人高兴;反之,只会让人伤心。就是同样意思的话,出自两个人之口,听起来也有区别。你自己信口开河,根本意识不到会伤害人,但别人却认为你是有意的。

不爱多说话的人,他内心并不是糊涂得无话可说,而是他明白话说多了鲜有不败事的道理。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光说不做,只会说话不能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只会令人生厌。多说话往往给人以夸夸其谈的印象,而少说话,踏踏实实地多做实事则让人感觉勤奋踏实,值得信任。一个人只有做行动上的巨人,少言多思,才能取得成就。

当你想用言辞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时候,你说得越多,你这个人看起来就越是平淡无奇,你所能控制的也就越少。你说得越多,说出更多愚蠢的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你能把话说得隐晦一点,神秘一些,多给人留一些遐想空间,那么即使你是老调重弹,别人也会觉得你的见解独到。那些有权力的人总是说得很少,但他们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而且总是能威慑到别人。

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中这样评价汉代名将李广:

“《论语》上说过,位居于上的人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下属也会效法他的行为去做;位居于上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也不会有人遵照去做。这说的就是李广将军这类人。我见过李广将军,他诚信忠厚,简直像个乡下人,不善于谈吐。可是当他逝世的时候,天下无论是认识他的人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因为他的死而哀痛不已。这是他忠诚笃实的品质取得了人们对他的信赖的缘故!”

说什么,怎么说,是门了不起的大学问,有的人修行一生可能都还不得其法。

莎士比亚说:“他把他的傻气当作藏身之所,在它的荫蔽之下放出他的机智来。”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关于言行的关系,还有一个苍凉的笑话:美国人说了再干;德国人干了再说;日本人干了也不说;俄罗斯人边干边说;中国人说了也不干。

“先做后说”,不知这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子贡的忠告,是否也可看作是对我们全体华夏子民的忠告?

筛选信息的三个筛子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

有一种人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不会陌生,那就是“小喇叭”型的人。这些人天生就是个信息收藏专家。

有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四处传扬。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有趣,便津津有味地讲给艾子听。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100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30丈,宽10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么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20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10丈长了。”艾子便问:“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随意胡说八道会带来毁灭性后果,最直接的结果是注定会破坏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向西方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学习。

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苏格拉底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平静地说,“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3个筛子筛过了吗?”

“3个筛子?哪3个筛子?”那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筛子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确实是真的吗?”

“不确定,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现在再用第二个筛子审查吧。”苏格拉底接着说,“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就算不是真实的,也应该是善意的吧。”

那人有些踌躇:“不,刚好相反……”

苏格拉底再次打断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请问,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很重要吗?”

“并不怎么重要。”那人有些不好意思了。

苏格拉底说:“既然你要告诉我的事,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么就请你别说了吧!这样的话,它就不会困扰你和我了。”

多么富有智慧的处世之道!如果我们希望能网聚我们与他人的人气,能积攒我们的人脉,不妨也用这三个筛子筛一下信息!

孔子说: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道听途说、散布流言是可怕的。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伊索寓言》里早就说过:“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还是舌头。”因此人要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管住自己的舌头,同时谨防被别人的道听途说蒙蔽,不要被流言所害。

有一位传奇女性在旧上海甚至是旧中国的电影史上都颇有影响,她就是阮玲玉。当时风华正茂、20多岁的阮玲玉在上海电影界被奉为女神,一时风光无两。然而,年轻的她最后却选择服安眠药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令世人惋惜而迷惘的遗言:“人言可畏!人言可畏!”流言杀人,可惧如此!

人们常用“三人成虎”的故事来说明人言之可畏。

有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不信。随后,第二人又来相告,曾母开始将信将疑。接着,第三个人又来说曾参杀人了,这次曾母不但信了,而且非常害怕,扔下梭子,越墙而逃。

大诗人李白为此写诗说:“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谣言若出自众口,就会被传成事实,令人难辩真伪。战国时期的魏惠王也曾讲,如果听到一两个人说市上有虎他根本不信,但第三个人也这样说,他就会相信了。

孔子对道听途说的批判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做人做事的道理:凡事都要深入调查,不可道听途说。

恶俗搞笑是一种精神麻木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达,流行文化中各种各样的搞笑手段大行其道。有人说这是好事,也有人担心,“搞笑”正在向恶俗化发展。为制造笑料而恶搞,不是乐观,更不是豁达,而是一种精神堕落。

帽子可能大了一点,但在生活中,确实有人搞不清玩笑与恶俗的区别。

玩笑是生活的调味品,但开玩笑要把握尺度、掌握分寸,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论语》中就有一段很有名的问答: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优秀。孔子说子张的个性太张扬,而子夏又太刻板了。所以孔子又说过犹不及。太过或不及都不好,我们平时与人交往时开玩笑也要注意这个度。

人际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因此开玩笑要掌握好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