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713800000004

第4章 是最杰出的谈判家—言行之道(1)

孔子说:“君子讷于言,敏于行”,言行的分寸能否把握好关系到人际交往的效果,影响事业的成败。

《论语》中有大量的篇幅讲述言与行的关系,以及言行对人生的影响。

让我们共同翻阅这部跨越两千多年的智慧之书,一起触摸它朴素的情怀。

脱口而出的蠢话贻害你的终生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为政》

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子张是其中一位比较热衷仕途经济的学生。

《论语》中记载了一段子张问干禄的事,干禄就是做官。子张想到社会上去做官,于是请教他的老师怎样在官场行事。孔子告诉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要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先放一放。多听的益处很多,不仅能从中获取信息与经验,更是观察人的一个好途径。而对于自己没把握的事暂且保留,这是避免“言多必失”的必要方式。

“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则寡尤”,就会少了很多怨尤。孔子一生为人处世谨言慎行,他对子张的建议也贯彻了他平时的思想。

“多见阙殆”就是要多看,有疑问之处也先放一放。常常是不懂装懂的人在夸夸其谈,鲜少有修养很高的人如此。那是因为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就会越发谦虚,反而少了骄傲与冒进的狂躁之气。

“慎行其余”就是阅历丰富了之后做事仍然要谨慎。这种谨慎在《论语》中被概括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要像站在深渊旁边一样谨慎行事,要像走在薄冰上一样小心翼翼。或许“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点缺乏开拓精神,也欠缺胆识和冒险精神,但少说多做还是不失为一条很有智慧的为人处世格言。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那就是“寡悔”,让我们少一些悔恨。

有这样一个关于一个循循善诱的牧师和一个说话不注意的小女孩的故事。

圣菲利普是16世纪深受爱戴的罗马牧师。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孩来到圣菲利普面前,向他倾诉自己的苦恼。这个女孩其实心地不坏,只是她经常说三道四,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这些闲话传出去后,往往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久而久之,人们都远离了她。因为没有朋友,她觉得很孤独。

圣菲利普对女孩说:“你不应该谈论他人的缺点,我知道你也很苦恼,现在我命令你要为此赎罪。你到市场上买一只母鸡,走出城镇后,沿路拔下鸡毛并四处散布。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为止。做完之后,就回到这里告诉我。”

女孩觉得非常奇怪,但为了消除自己的烦恼,她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她买了鸡,走出城镇,并遵照吩咐拔下鸡毛随手扔掉。然后她回去找圣菲利普,告诉他自己按照他说的做了一切。

圣菲利普说:“你已完成了赎罪的第一步,现在要进行第二步。你必须回到你散布鸡毛的路上,捡起所有的鸡毛。”

女孩照做了,可在这时候,风已经把鸡毛吹散了。她只捡回了一些,但是无法捡回所有的鸡毛。

女孩回来说:“我没能捡回所有的鸡毛。”

圣菲利普说:“没错,我的孩子,你是无法捡回所有的鸡毛。你那些脱口而出的愚蠢话语不也是如此吗?你的口中不也常常说出一些愚蠢的谣言吗?你有可能跟在它们后面,在你想收回的时候就收回吗?”

女孩说:“不能。”

“那么,当你想说别人的闲话时,请闭上你的嘴,不要让这些邪恶的羽毛散落路旁。”圣菲利普说。

世上最可怕的词就是“早知道”和“如果”,因为后悔药没处买。一句蠢话驷马难追,如同覆水难收的道理一样。通过多闻、多见、慎言、慎行来减少这种苦痛不是做人的成功吗?

“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对我们今天做人行事照样有用。

“讷者”才是最杰出的谈判家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把心腹之言都掏出来,固然真诚可敬,但往往会触犯人身上的逆鳞。把话说得太满,就会印证那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金玉良言,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把话说满了往往会掐断自己的余地,就无法保证每一句话都说得滴水不漏,从而在交际场上招来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

所以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就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事要敏捷。”

说话的时候多思量一下,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这是处世中很重要的一项原则。

一般人对律师的印象,总是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得理不饶人。

身为律师的孙波多年前有一次参加一场很不轻松的国际谈判,最后一天从晚上八九点钟一直谈到深夜一点钟,双方仍然僵持不下。对方有一个人出言不逊,孙波想,怎么可以让他这么放肆呢?于是,马上回敬一句,同样略带讥讽,于是,气氛马上僵硬起来。还好,对方有一个人呼吁说:“大家累了!休息5分钟吧!”他这一句话立刻化解了尴尬的场面。

同时,孙波也惊觉自己犯了兵家大忌,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把谈判的有利位置拱手让给了别人。所幸的是,经过了5分钟的缓冲,协议后来很快便达成了。

“话到快时留半句,理从真处让三分”,从此以后,孙波将这句话装框搁在办公桌上,以时时警醒自己。

还有一个小故事可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刘涛是一位快言快语的人。他经常莫名其妙地得罪人,使自己陷入一片混乱中。于是他上山求得一副高僧写的处世药方,教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写得很有意思,其中有:热心肠一副,温柔二片,说理三分等等。

“说理三分”,讲的其实是一种技巧。你若有理,聪明人一点就通,不用十分,三分足够了,不必画蛇添足;碰到蠢人(或一时走进死胡同的人),你再多费口舌也无用,何必执著?不妨假以时日,让他自己慢慢去悟;至于蛮汉,他本不讲理,你即使讲上十二分,也无异于对牛弹琴——岂止是对“牛”呢,说不定像在对“虎”弹琴,弹得“老虎”上了火,后果可不太妙!

“说理三分”,讲的也就是宽容。人总有缺点,或多或少总有不周全的地方,他或许并不明白,你巧妙地说上几句,点到为止,确是与人为善,让他心存感激;若是穷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连面子都留不住,只怕会两败俱伤。

古人讲,写作时有一大诀窍,“含蓄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见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其实这也是做人的一大诀窍,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了就是“晚唐之作”,不可取。含蓄是一种大气、一种教养、一种风度,真正会做人的人,总是含蓄的,总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却只说三分,总是记着“得理也让人”。

不过,这确实是很难的。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一吐为快”,何况在理儿上的,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理直气壮”起来。因此,许多人虽然有高僧所说的“热心肠一副”,也自认为不乏“温柔二片”等等,却总成不了气候——常常就在这多说几句之中,将功劳一笔勾销了……

“说理三分”,实在是大智慧,大修养,大气度,大学问。现代人多半都“敏于行”却鲜少有人“讷于言”,大概大家都以为“木讷”是不够聪慧的表现吧?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看”与“见”:貌似类同,其实有天壤之别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最有性格的一位,他那快言快语有时甚至噎得孔子都半天说不上话来。虽说豪爽、直快是比较受人欢迎的个性,但有时难免又因此而犯下妄下结论的错误。《论语·子路》中就有这么一件事,子路又因快言快语、妄下结论被老师批评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先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的个性在这里一览无余,具体怎么回事呢?孔子为什么要骂他呢?

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先干什么?”

孔子说:“那我一定要先纠正混乱的名分用词。”

子路说:“是这样的吗?您可真是迂得很哪,这有什么可纠正的?”

孔子说:“你太粗野了,仲由!君子对他所不懂的事情,一般采取保留的态度。我告诉你吧,名分的用词不正确,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说话不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运行不起来;礼乐制度运行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用一个词就一定要言之成理,言之成理就一定施行得了。所以君子的措辞言谈,要没有一点马虎才行。”

“对自己不了解的事不要妄下断言”,这句话足以让我们受益一生。

有人曾对南怀瑾老先生说宗教是迷信,老先生这么回答他:“你了解宗教吗?你连它是什么东西都说不清楚,又如何说它是迷信呢?”

人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尤其是所谓的聪明人和学识渊博的人更应谨记。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模棱两可的事不要轻易下结论。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自己不是权威。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而猜测到它的存在。”真理往往细弱如丝,混杂在一堆假象里,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智甚至我们道德上的缺失都会阻碍我们去敲响真理的门,从而对不了解的事、对尚未为人所知的领域做出错误的判断。

不经调查、观察就下结论是草率粗野的。何况,眼睛偶尔也会欺骗我们的心灵,有时事情的表面会与真相背道而驰,如果不经过大脑的洗炼就对事情妄下结论,我们就永远找不到真相,被真理遗弃。

有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十分冷淡,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客房里过夜,而是让他们到冰冷的地下室里去。当他们铺床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道:“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第二晚,两人又到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把自己的床铺让给两个天使。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那头奶牛——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