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713800000021

第21章 大人偏记小人过—人生避险术(1)

纵观整部《论语》,里面有大量的篇幅在介绍做人处世之道,这也是经典对现代人的现实观照作用之一。孔子的理论思想立足于社会现实,旨在让人们在交往中达成和谐、共赢。这些质朴的警句也因此散发着恒久的芬芳与暖意。

中庸不等于圆滑世故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关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如今流行讲李宗吾的厚黑学,他可以说是鼓吹圆滑世故的祖师爷。但人们似乎还嫌他的来头不够大,说服力不够,于是在教人一点小聪明小伎俩时总爱冠以夫子之道,将这些小人之术混同于孔子在《论语》中讲述的世故人情之道。

《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中庸之道,这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究竟何谓中庸呢?是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和稀泥和圆滑呢?

“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但现在往往被大家理解为平庸和圆滑,中庸之道被认为就是打太极,这实在是一种天大的误解。

其实,对行事方法而言,无所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只有什么是合适的方法,而合适往往意味着不走极端。“四书”里面有《中庸》这本书,《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最适当的方法。

中庸就是做事有分寸,知晓进退的原则,而绝非毫无原则的世故。中国人做事说话喜含蓄,不会量化,这个分寸究竟是几分几寸呢,没有人告诉你标准答案,也没有标准答案,完全靠自己去悟。简单来说起码要做到在原则问题上不动摇。

宋太宗时期,有人上奏说有些从事水运工作的官吏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卖,影响很坏,众人颇有微词。听了这话,太宗对左右说:“要将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实在不容易,而且会像以东西堵塞鼠洞一样无济于事。对此,不可以过于认真,只需将那些做得有过分的首恶分子惩办了即可。如有些官船偶有挟私行为,只要没有妨碍正常公务,就不必过分追究了。总之,确保官运物资的畅行无阻才是最重要的呀!”

站在一旁的宰相吕蒙正也表示赞同,他说:“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但如过分追究,恐有乱生。不如宽容之,使之知禁,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汉朝的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认为在执法量刑上应该有弹性,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正如圣上所言,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吕蒙正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素以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而出名。吕蒙正刚任宰相不久,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他的随从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

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对他们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了。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也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吕蒙正处事得体,不逞意气走极端,终成一代名相。

与吕蒙正的不计小节相得益彰的是与之同时代的名相吕端的大事不糊涂。宋太宗有意让吕端当宰相,有人打小报告说:“吕端为人太过糊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正因为此,才适合干宰相。”

这一句简单的“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多少人能明白却无法做到。有人对所有事都事必躬亲,样样精打细算,使自身不堪重负,疲惫不堪。有人不拘小节,以至于连大事、小事一块忘。所以这做事的“度”具体怎样拿捏还得靠个人,过犹不及,温和而中正最是恰到好处。

大人偏记小人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宽恕精神的民族,别人就算是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也常常“以德报怨”。以德报怨对不对呢?我们可以一起来看《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话。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意外,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在这里我们能看出孔子的大智慧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正所谓怨怨相报何时了?

那是不是说就要以德报怨呢?非也。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你一厢情愿地对他人好,以为这样就能感化他,那多半也是痴心枉想。世上总有一些死不悔改、冥顽痴愚的人,为这种伤害你的人耗费仁德真是人生的浪费。

世界上有人以德报怨,可是也有人偏要以怨报德。他们的人生信条是:宁让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曹操刺杀董卓未成,被通告缉拿,无奈之下落荒而逃。后与陈宫一起投至先父故交吕伯奢家避难。吕伯奢不因曹操是钦犯而拒绝接纳和慢待,反而极为热情地招待他和陈宫。天色已晚,吕伯奢让曹操和陈宫先上床休息,家中无酒,自己要出去买酒。

曹操和陈宫因系落难,心中不免慌张,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后半夜,他们隐隐听到院子里有磨刀声。曹操警惕地对陈宫说:“我等如此落魄,吕老伯却如此热情招待,恐怕别有用心。他这一去,许久未回,怕是去官府报信了。你听这磨刀声,怕是准备动手了。我们不先下手,非被他算计了不可。”陈宫觉得有理。于是两人悄悄起身,摸到院子里,发现吕伯奢的家人果然在磨刀。曹、陈二人不由分说,挥剑冲上,将吕伯奢一家六口尽皆杀光。当他们大松了一口气时,忽然听见猪叫,仔细一找,发现有一头猪被捆着压在门板下。陈宫大悔,哭言道:“吕老伯杀猪款待我们,却被我们杀了全家!”曹操也面露悔意,但他随即说:“吕老伯回来必不会放过我们,我们快走吧。”

两人星夜上路,正赶路间,忽然发现吕伯奢抱着一坛酒迎面而来。曹、陈二人不免有些慌张,正欲走避,却被吕伯奢看见。他大惊道:“二位不在家休息,怎么出来了?酒不好买,我跑了好远才买到。快跟我回家饮酒吧,明日再走不迟。”陈宫面露惭色,曹操则平静地说:“我等乃钦犯,实不忍连累老伯。”吕伯奢还欲挽留,忽见二人身上有血迹,便问:“二位身上怎么有血迹?”曹操有些着慌,但他灵机一动,对吕伯奢说:“你看那边是谁?”吕伯奢回头张望时,曹操却手起剑落,杀了吕伯奢。

陈宫又惊又惑,忙问何故。曹操轻描淡写地说:“他一回家看见家人被杀,必定怨怪我们,到时向官府一报信,我们就在劫难逃了。所以只好杀了他。”陈宫说:“你怎么忍心这样做?再说吕老伯也未必会怪我们呀?”曹操大笑,说出了一句骇人听闻的名言:“宁让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

陈宫知曹操心术不正,不可依侍,便愤而离他而去。

像曹操这样的人,始终以恶毒之心揣测他人,你对他好,他宁愿认为你别有用心。你对他以德报怨,会有好结果吗?

以怨报怨会引起恶性报复,以德报怨于人生又是一大浪费,在这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孔子的意思就是用你的豁达、坦率去面对伤害,不去计较这些伤害,也不必花费过多的心思在这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上。

“礼”是最好的求职推荐信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

法国大散文家、思想家蒙田曾说:“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而我们的圣人孔子也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的话。确实如此,礼貌像只气垫,里面可能什么也没有,但是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

孔子也常教导他的学生要学习礼、懂礼,那么他自己是怎样做的呢?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时,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以表示对这些人的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身上戴孝的人是遭遇不幸的人,对他们也应该表示尊敬;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对他们更应该表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