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713800000020

第20章 学会用减法生活—“喻利”的学问(2)

唯有改了,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死不悔改、嘴硬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孔子这句话,是给那些知错不改的人敲的警钟。大而言之,知过不改,坚持错误,不仅有损名声,还有亡国亡身的危险。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有过不改以至于丧身的例子:一个是商纣王。他文过饰非,自以为有权有势,有上天保佑,把向他提出忠告的大臣一个挖心,一个剁成肉酱。结果臣下都不信任他,没有人再全心全力为他做事,最后商朝终被周武王的大军灭掉,纣王只有自焚而死。另一个是隋炀帝。他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当有臣下批评他不顾百姓劳苦大修运河时,他大怒之下把这个臣子赐死。这个昏君,最后也落得个众叛亲离、国灭家亡的下场。

孔子对于过错的看法,概括来说就是: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过就好。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就成了大过,真正的过错。

孔子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有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所了解,是自己的幸运。他反对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是不对的。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认为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和月蚀,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孔子提出“过则勿惮改”的要求,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已经过去的事不要追究了,着重要看的是现在的表现。

孔子要人知过、改过的思想,涉及人犯错误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错误的问题,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成功”之配:“反省”爸爸+“失败”妈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有人说现代社会没有个性就无法生存,也有人说我没有偶像,我的偶像就是我自己。说这些话的多半是年轻人,初生牛犊不畏虎,勇气可嘉,自信心也很强。但是人生的许多问题不是光靠自信就能解决的。在古希腊的一座神庙上刻着凝聚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哲学思想的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

一个人如果太自信了,容易走向自我迷恋,看不见自身的缺点,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他就会习惯抱怨,推卸责任。因为在他看来他是不会错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为孔子的学生,名参,小孔子46岁。

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拙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老实,不大说话。他后来成为孔门道统的嫡传弟子。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言而有信;“传不习乎”,意思是老师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

这三句话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很简单的官样文章,但如果拿这三点来考核自己的言行,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做到,不过有时候做到了一点而已。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吾日三省吾身”仍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因为我们太容易自以为是了,太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反省是种特殊的能力,能让我们明晓得失。明白清醒地看清自己,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在这一方面,曾国藩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年轻时个性太刚烈,得罪了不少人,甚至把老佛爷慈禧太后也一并得罪了。后来他发现这样长此以往不是件好事,于是规定自己每天都必须反省一下。曾国藩一生奉行“忍”道与“反省”之道,他的成就与修养都和这两个词汇有重大关系。

当然,反省并不等于自我惩罚与自责,它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做事。如今,许多人都信奉“事不干己,高高挂起”的做人处世原则。我们的过错已没有多少仗义执言的人来直接告诉我们,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友直”在现实生活中已比较难求了。求人不如求己,还是依靠自省去认识自身吧。

用一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话作为结语:那个叫“失败”的妈妈,其实不一定生得出名叫“成功”的孩子——除非她能找到那位名为“反省”的爸爸。

扔掉依赖的拐杖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有一则很有意思的小寓言,说一个人跑到庙里跪拜观音,期望能得到观音大士的帮助,不料旁边正巧有一位观音模样的人也在敬香。于是他很好奇地问:“您是观音吗?”对方答:“正是。”他更好奇了:“那您为什么要拜自己呀?”观音大士答:“噢,我只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故事很简单,但寓意深刻。想想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人还喜欢依赖他人的帮助!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遇到困难的时候,君子自己想办法克服,不轻易给人添麻烦;小人往往相反,大事小事非求人帮助不行。”(一译:“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的、只靠自己站着的人。”这是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对于人生所做出的一个断言。穿越世纪的风尘,这句话依然掷地有声,因为它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你的命运只藏在自己的胸中,你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从小就注意对儿子独立性格和精神的培养。有一次他赶着马车带儿子出去游玩,在一个拐弯处,因为马车速度很快,猛地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当马车停住时,小肯尼迪以为父亲会下来把他扶起来,但父亲却坐在车上悠闲地抽烟。

小肯尼迪叫道:“爸爸,快下来扶我。”

“你摔疼了吗?”

“是的,我自己感觉已站不起来了。”小肯尼迪带着哭腔说。

“那也要坚持站起来,重新爬上马车。”

小肯尼迪挣扎着自己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地走近马车,艰难地爬了上去。

父亲摇动着鞭子问:“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这么做吗?”

小肯尼迪摇了摇头。

父亲接着说:“人生就是这样,跌倒、爬起来、奔跑,再跌倒、再爬起来、再奔跑。在任何时候都要全靠自己,没人会去扶你的。”

从那时起,父亲就更加注重对儿子的培养,如经常带着他参加一些大的社交活动,教他如何和客人打招呼、道别,如何与不同身份的客人交谈,如何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气质和风度,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等。有人问他:“你每天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怎么会有耐心教孩子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谁料这位父亲一语惊人:“我是在训练他做总统。”

雨果曾经写道:“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取有力者的垂青。”一个人的前途永远取决于自己,成功与失败,都只系于自己身上。而依赖是对生命的一种束缚,是一种寄生状态。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首先需要学会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成就。”将希望寄托于他人的帮助,便会形成惰性,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将希望寄托于某种强大的外力上,意志力就会被无情地吞噬掉。

为了训练小狮子自强自立,母狮子故意将它推到深谷,使其在困境中挣扎求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小狮子挣扎着一步一步从深谷之中走了出来,这样才能逐渐成熟。

现实人生的风风雨雨,只有靠自己去体会、去感受,然后去战胜它,任何人都不能为你提供永远的荫庇。你应该掌握前进的方向,把握住目标,让目标如灯塔般在高远处闪光;你应该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懂得自己解决问题;你不应相信有什么救世主,不该信奉什么神仙或皇帝,你的一切都是你自己行为的产物,并不能靠其他什么东西来改变。

还记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那句“圣人救人,强者自救”的警世恒言吗?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几千年才有一位,但强者在每个时代都有很多。勇敢地扔掉那根让你依赖的拐杖,你才能学会奔跑!自立自强的人生,才是值得我们向往与崇敬的人生。

进一步天堂,退一步地狱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千万人的失败,都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还差一步,便终止不做了。”人们之所以容易放弃,是因为没有坚毅的性格,遇到一点打击就不能坚持下去。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永远是碧绿的。人生也是这样,只有能挺过艰难的环境,才能让生命之树翠绿长青。

有一个人,我们今天还在享受着他的努力带来的好处,他就是希拉斯·菲尔德先生。

希拉斯·菲尔德有一大笔储蓄,有一次他忽发奇想,想在大西洋的海底铺设一条连接欧洲和美国的电缆。当时电报已经发明,但大西洋仍是一道天堑,阻隔了欧洲和美国的通讯。这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它的意义不言自明,但在当时而言,难度实在太大。

菲尔德好不容易从本国政府那里得到资助,但他的方案在议会上遭到强烈反对。虽然勉强通过,但工作的困难出乎菲尔德的意料。

第一次试验时,电缆铺设到5公里的时候,它突然被卷到机器里面断开了。第二次试验中,铺到200英里长的时候,电流突然中断。正当大家要放弃之时,电流突然又恢复了。试验继续进行,可轮船又突然发生了严重倾斜,导致电缆再次被割断。

菲尔德并不轻言放弃,他做了充足的准备后又重新开始了新的试验。最终,随着两艘军舰在大西洋上会合,电缆终于接上了头。但两船分开后不到3公里,电缆又断开了。再次接上后,两船继续航行,但电流又没有了。电缆第三次接上后,铺了200英里后,又断开了。这一次试验历经多次波折,最终还是失败了。

绝大多数的大都泄了气,公众舆论认为菲尔德的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投资者也对这一项目失去了信心。可菲尔德仍未死心。他又开始了第三次尝试。

这一次还算顺利,电缆全部铺设完毕,没出现中断,几条消息也完成了成功发送,但就在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电流又中断了。

到这个时候,菲尔德仍没有放弃。他买来更好的电缆,再次开始铺设。在眼看就要铺完的时候,电缆又折断了。工作被迫耽搁下来,而且耽搁了一年之久。

菲尔德是个认准了目标就一定要干到底的人。在改进了电缆质量后,1866年7月,他又开始了新的试验。这次终于大功告成!不久以后,以前落入海底的电缆也被重新打捞上来,重新接上使用。现在这两条电缆仍在使用,成为连接大西洋两岸的桥梁。

如果菲尔德缺乏耐心,半途而废,坚持不到最后的话,他就完不成这一伟业。他以前的一切努力,也就成了徒劳的笑话。

李自成十八骑走商洛山中的故事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当时,李自成已与明王朝奋斗了十几年,势力壮大到数十万人,却在一次惨败后,只剩下十八骑兵,逃到商洛山中藏起来。大家都十分沮丧,认为起义已经彻底失败。李自成也悲痛异常,眼看十几年心血尽付东流,确实很难承受。但他毕竟不愿轻易放弃,经过仔细分析,他认为,各地义军虽然都遭到沉重打击,但大多是被打散,只要条件合适,随时可以重新聚合成巨大的力量;因此,绝对没有理由悲观失望。他努力说服大家重新振作,并接过高迎祥的闯王大旗号召各方,很快声威复振,几年之后就攻进北京,完成了推翻明朝的大业。

挺过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就将到来,这就是李自成在商洛山中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意志力薄弱的人通常做事缺乏耐心与恒心,急于求成,一旦受阻便要放弃。这样的人无论他自身的条件有多么好,也不论他从事什么职业,最终都只能是颗粒无收。

在困难面前不要轻易倒下,也许你离成功只差一步,只要再多挺一会儿,成功就会骤然降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