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713800000018

第18章 诚信是你的财富密码—人生的经济学

《论语》中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追求富贵是人的天性,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于是孔子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今天我们在这红尘中追逐功名利禄,是否与先贤坚人们的道路背道而驰。

给贪腐者开美学训练课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荣华富贵大概是天下所有人的梦想,当然也只能是梦想,而不能是理想。如果一个民族或一个人,把享乐与富贵当作人生的终极追求的话,那真是大大的不幸。

孔子自己也曾在《论语·里仁》篇中谈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追求富贵要有一定的根本准则。于是孔子又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有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是孔子最有名的话,而且在文学境界上同样最美。

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就会快乐无穷!舒服得很!

就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先要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虚荣的惑乱,乃至于皇帝送上来给你当,也要先得看清楚应不应该当。有了这种修养,才可以看到孔子学问修养的境界。

人生的大乐,并不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不合理地、非法地、不择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和浮云一样。

孔子把这种富与贵比作浮云,比得妙极了。天上的浮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连影子都没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意时看到功名富贵如云一样集在一起,可是没有想到接着就会散去。

人生的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透了这点,自然不会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所谓富贵如浮云,《红楼梦》对此有十分深刻的揭示: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为了虚幻的富贵,而背负不义之名,实属不值。因之身陷囹圄,或搭上身家性命,更属荒唐了。

当下,“黑心棉”、“毒奶粉”大行其道,一个个商家为了财富用尽鬼蜮伎俩!还有什么比这种追逐富贵更让人不齿的?

试问一下,那些发了昧心财的人真的得到快乐与满足了吗?

不会。他会因此而丧失心安,整天担心被工商部门检查或被消费者告上法庭!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不知为发一笔不义之财而赔上一辈子愧疚与不安是否值得?

有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辛辣地指出:那些贪官、骗子之流,都没有真正经过最起码的人生美学陶冶,缺乏一种高贵的情怀。回到孔子构筑的诗意境界,体会一下此话的深刻意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拯救某些人的堕落灵魂,确实要从“疗心”做起。

诚信就是你的财富密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可乎?”

——《论语·学而》

当福寿螺扰得人心惶惶时,苏丹红鸭蛋事件又让人们尚未平静的心又起波澜。假冒伪劣商品大行其道,人们对商人失望了,认为“无商不奸”。

其实精于算计且不择手段的奸商充其量只能做个小商贩,成不了大商人。真正的企业家一定是诚实、守信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就说过:“诚信就是你的财富密码。”

《论语》有载:

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可乎?”

其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关于诚信的反思。

对于一个公司来讲,客户、顾客就是朋友,没有他们就无法生存。对待他们要像对待“上帝”一样需要诚挚之心。

很多国际知名公司,比如索尼(Sony),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地位,和他们所禀持的讲求诚信的企业文化有重大关系。

要想把事业做大做强,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企业家眼光。曾有过这样一个关于索尼的小故事,发人深省:

一天下午,在某百货公司,索尼专柜的售货员彬彬有礼地接待了一位来买唱机的女顾客,并为她挑了一台未启封的索尼牌唱机。过了一会儿,售货员在清理商品时发现自己错将一个空心唱机货样卖给了那位女顾客。他意识到问题严重,立即通知了百货公司的保安。保安到处寻找这位女顾客,但她已走得踪影全无。售货员和保安连忙向百货公司经理报告了此事。经理接到报告后,觉得事关顾客利益和公司信誉,非同小可,于是马上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寻找方案。索尼公司也非常重视此事,派人积极参与。当时只知道那位女顾客叫基泰丝,是一位美国记者,还有一个线索就是她留下的一张“美国快递公司”的名片。

据此仅有的线索,百货公司公关部连夜开始了一连串近乎大海捞针的寻找。先是打电话向各大酒店查询,毫无结果。接着打国际长途,向纽约的“美国快递公司”总部查询,深夜终于得到回话,得了基泰丝父母的电话号码。通过联系基泰丝的父母,终于打听到基泰丝现在的住址和电话号码。几个人忙了一夜,总共打了35个紧急电话。

第二天早上,百货公司先给基泰丝打电话道歉。几十分钟后,公司的经理和公关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基泰丝的住处。两人见到基泰丝后先表达了深深的歉意。除了奉上一台全新的合格产品外,又加送了几张唱片和一些礼品。当基泰丝询问他们如何找到她时,公司经理打开记事本,告知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基泰丝深受感动,她坦率地告诉他们,她买这台唱机,是打算作为见面礼送给外婆的。但她回到住所后打开唱机试用时才发现唱机没有装机心,根本无法使用。当时,她火冒三丈,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就立即写了一篇题为“笑脸背后的真面目”的批评稿,准备揭发这件事,让该公司声誉扫地。没想到,该公司纠正失误如同救火,为了一台唱机,花费了这么多精力。基泰丝于是重写了一篇题为《35个紧急电话》的报告文学。

《35个紧急电话》见报后,反响强烈,该公司也因一心为顾客服务而声名鹊起。

诚信是做事与做人的根本“大法”。其他一切修养、道德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企业如果不讲信用,广告做得再好,老百姓也不会买账。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用欺骗的手段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

从的央视标王“秦池”酒神话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背离诚信只会让我们在一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自己将自己葬送。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都应时时问自己一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安贫乐道”不等于不思进取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孔子有一个大弟子叫颜渊,他是孔子一生中最得意的高足。颜渊一直很贫穷,他的生活条件比绝大部分人都要差很多,但他的个人品德修养却是三千弟子中孔子眼中的第一人。

孔子对颜渊的印象与评价究竟如何?《论语》里是这样说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实践起来,就不简单了。孔子第一句话就赞叹颜回,然后说他的生活——

“一箪食”,只有一个“便当”。古代的“便当”就是煮好的饭放在竹子编的器皿里。“一瓢饮”,当时没有自来水,古代是挑水卖,他也买不起,只有一点点冷水。吃喝很差,那么住的呢?住在贫民窟一条陋巷中残破的棚子里。一般人处于这种环境中,都会吃不消这般苦,心里会悲愁、苦恼不已。可是颜回仍然乐在其中。

今天我们的邻居、亲戚、朋友,总会有贫穷的也有富贵的。他们多半是什么样的心态呢?穷的抱怨富的不帮助他、不接济他;富的呢,在穷的面前摆脸色,内心里却害怕这些穷亲戚、穷朋友找上门来。

所以,还是孔子说得最透彻明了。他在《论语》里也谈到了这种现象。他是这样讲的:“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富而无骄”,指有地位、有财富却不骄傲。能做到这一步并不是很容易,但是比较起来还算容易。古今中外有些人因为地位高了,风度蛮。不过这种风度好只是外在的,外形过得去,看不出骄傲来,已经了不起,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内心到底还是有一点觉得自己了不起。

我们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有许多人很难做到不骄傲。地位高了会骄傲;有钱会骄傲;年龄大了也会骄傲——认为自己多吃了几十年饭,年轻小伙子就没有,其实多吃几十年饭,不一定吃得对;学问高了也会骄傲。所以要修养到“无骄”,实在不容易。《红楼梦》中贾母就曾这么说过贾府的人:“合府上下哪一个不是长了一双金银眼?”连小丫头、老妈子都不例外。不过比较而言,富而无骄比贫而无怨还是要容易一点。

“贫而无怨”的贫指的并不一定是经济环境的贫,不得志也是贫;没有知识也是贫。

庄子就曾经提到,眼睛看不见的瞎子,耳朵听不见的聋子,并非不能弥补他们的缺陷;知识上的瞎子,知识上的聋子,就不可救药。

所以贫并不一定指没有钱,各种贫乏都包括在内。人贫了就会有怨,就牢骚多,人穷气大。所以人应当做到“安贫乐道”。但是要真正做到贫而能安,实在是太不容易的一件事。

现在有人拿“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两句话讽刺中国文化,说民族不进步就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这种批评当然是不准确的,“安贫乐道”与“知足常乐”,是个人的修养,而且也少有人能真正修养到这么高的境界——又怎能扼杀一个民族的进取心呢?何况安贫乐道是为了有正确的心态来追求财富,使人能怀有一颗平常心,在没有获得物质财富时能够做到贫而无怨。

我们当然更不能说中华民族因为要注重这两项修养,就会不图进取。事实上,中国文化还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鼓舞人心的强健、进取的成分。我们读《论语》,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上来读来悟,不可顾此失彼,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