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713800000017

第17章 瞄准人生的“潜力股”—借力法则(2)

宋朝的宰相寇准,是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他辅佐朝政功勋卓著,天下景仰。但他性格十分刚烈,眼里揉不进半粒沙子,对奸小之人恨之入骨。丁渭是个聪明但奸诈的小人,在他还未发迹之时,曾千方百计讨好寇准。有一次,他遇到寇准吃饭,就在一边伺候着。寇准的胡子上沾了些米粒,丁渭赶紧过来帮他把米粒抹掉。寇准看不惯丁渭的谄媚举动,骂其为“溜须之辈”。这样,寇准在朝廷上得罪了丁渭、王钦若等小人。丁、王二人毕竟有些小聪明,他们很快得志,遂千方百计地排挤寇准。最终寇准只能罢官回家,抑郁多年,对其当年的举动多有悔悟。

真宗皇帝病逝后,仁宗继位,丁渭失去靠山,也被削职为民。寇准不计前嫌,半路迎送,令丁渭大受感动。两人回首往日恩怨,感叹不已。后寇准蒙召入朝,但却于半路病逝,再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

寇准本可以更有作为,但他随意得罪人,终致多年闲居,郁郁不得其志,晚年方悔。可见,多树一个敌人,就给自己多增加一份麻烦。

《论语》有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做事过程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磕磕碰碰的事,这就需要一和了之。以和为贵,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异质整合。包罗万象的自然万物,能和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为人类所利用,离不开异质整合之功。为人处世应当以和为贵,息事宁人,或化干戈为玉帛,使你的敌人成为你的朋友,并最终为你所用。

与其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世上有很多人常有陷于一种绝境之感。这种绝境之感往往都是从活路走向死路而形成的。美国人际关系专家泰勒说:“绝大多数人的绝境都是因不善于做人自逼而成。为什么?因为他们太容易树立自己的对立面。”因此做人的底线之一就是忌结怨树敌,凡是不注意此点的,都会给自己做事带来非常大的障碍。最聪明的人,总是以“与人树敌,等于自掘坟墓”为训导。

“德不孤,必有邻,”确是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直到今天,它的微言大义仍不失为最高明的处世原则。纵观我们的周围,那些品性高洁的人确实有一群“死党”追随。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他的专业技能,85%靠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可以看作是现代人对经典的另一种解读。

孔子这样成为“社交明星”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我们常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歌德也曾说:“你只要告诉我他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我就可以判断他的性格与为人。”

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不少青少年因为结交了不好的朋友而走上了吸毒、赌博等犯罪道路。而与优秀的人交往总是会使自己也变得优秀。因此,选择朋友极为重要。

朋友关系是人生重要的一环,但是结交好的朋友并不容易。西方文学家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曾说:“人的一生中有一次友谊(交到一个好朋友)就已足够,有两次友谊就太多了,有三次友谊几乎不可能。”的确如此,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因缘而聚,缘尽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很无奈的事情。如果人生都由被动的因素来决定,生命的意义何在?想想看,我们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出生的时间、地点,无法选择种族、国家、文化传统,无法选择成长的经验,如果连朋友也无法选择,那么这一生能由自己选择的实在太有限了。人的价值在于以某种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越强。人生有许多无奈,但所有的无奈都比不上放弃选择的权利,一味消极地接受生活的安排。因此,交朋友首先就要化被动为主动,也就是说要学会选择朋友,然后去主动表达你的友谊。好朋友是你一生的财富,也是助你成功的关键力量。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之间的友谊都成为彼此人生成功的催化剂。美国文坛上有两位巨人,一位是梭罗,一位是爱默生。梭罗就是在爱默生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哲学思想。

什么样的朋友算是益友呢?在《论语·季氏》中孔子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友直、友谅、友多闻。

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对自己人生、事业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就是所谓“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像孔子的大弟子子路的率直与赤诚就是难得的“友直”。

这种朋友会在你得意时直言不讳地提醒你,也会在你因失意而心灰意冷时不离不弃,是真君子。

第二,友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指的就是诚实与信用。

三国中的关羽一直是忠义诚信的典型代表,刘备能自立汉中王,坐拥三分天下,关羽功不可没。我们若能有这样的朋友,真是三生有幸。

第三,友多闻。见多识广的朋友多半心胸开阔、为人豁达、思想深刻,因为这是广博的知识与经验所赋予他的特质。与这样的人交往,我们就能得到他的指点,让他的经验转化为我们的经验。

孔子生活在先秦时代,在这个礼乐崩溃的混乱时代,他自己周游列国积累下许多人生经验,他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友多闻”的例子。当时很多人都曾求教于他,他也因此交友遍天下。像他这样的知识渊博的人最宜当我们的益友。这样我们的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活辞典,需要什么尽管搬来。

当然,朋友不是工具,无“利用”之说,朋友不是风景,仅供自己赏心悦目。但是,交良友、益友,交有长处的朋友,会使自己的个人智性、悟性得到提升,会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足,这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

三人行,皆为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喊着充电。学习力作为一种重要能力已日益受到众多企业老板和人力资源部经理的重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也存在,就去改正。”

人们必须学会快速学习一切对己有用的经验,而与我们打交道最多的朋友理应成为我们学习的第一对象。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还说过“见贤思齐”的话,足见他很重视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的能力。向他人请教,不耻下问,是做人之道,也是交友之道。当然,在能选择的情况下,我们最好还是选择向比我们更富经验与智慧的人学习,正所谓“见贤思齐”。

世界前拳王泰森在23岁时,已经是连续几年的世界拳王了。有一次,他感觉自己的潜能已达到极致,自己的肌肉爆发力已达到顶峰,自己的拳击技巧已炉火纯青了,就跟他的教练说:“我已不需要教练了。”

但遗憾的是,他没有了教练,也就不再是世界拳王了。泰森终被霍利菲尔德击败,在比赛中,他被打得无计可施,竟去咬霍利菲尔德的耳朵,成为众人的笑柄。

教练就是那种可以向你传道授业的“元老”,他们的经验就像狂风骤雨里的明灯可以指引你少走弯路。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曾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他可能没有直接对你传道授业,然而,他能够一眼洞察你的潜力。在你失落时,让你看到希望;在你得意时,为你敲响警钟,使你不会偏离轨道。他让你深信你一定会成功。在平时他是你学习的典范,在特别的时刻,他会助你一臂之力。他就是你生命中永不可忘怀的恩师。

只要研究一下任何一个伟人,就会发现在他们的生命中都出现过一个或多个元老级的贵人,他们都曾经跟一个或者多个“教练”当过“学徒”。因此,如果你想功成名就,就必须有一个元老做你的“教练”,你必须学习掌握他们所有的资源和秘密,学习所有他们学过的、正在学的和将要学的东西。要学习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学会像他们那样去思考,以便取得他们取得的成果。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资商—— 一个超级亿万富翁。在读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读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一本书,书名为《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读罢,如获至宝。当得知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时,便打定主意要投身到他的门下学习。毕业后,巴菲特果然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应聘工作,但遭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拒绝。巴菲特没有放弃,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本杰明·格雷厄姆给他一个机会,他甚至提出不要工资。格雷厄姆最后点了头,但要3年之后才聘用他。巴菲特在接下来的2年时间里,一直跟着这位著名的作家、投资家学习。

25岁时,巴菲特回到了故乡——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在7位投资人的支持下,创建了巴菲特投资公司。巴菲特的原始投入为100美元。5年之内,巴菲特就成了百万富翁,并从此逐步成长,最终成为历史上最著名股票投资人。

如果你想成为你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就要不遗余力地向他学习,学习他的信念、他的策略,让他那宝贵的人生经验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小石子,为你奠基。每个人都应善于选择这样一位元老做你事业中的“教练”。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的话凝聚了一生的经验和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学习得好,自己的人生就会如虎添翼;学习得不好,或不肯学习、不知学习,就只能是“吃亏在眼前”。向他人学习经验是一件省心且能促进与他人关系的事,从他人的经历中可以窥见得失智慧,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果我们的身边正有这样的一些朋友,何不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做人和做事的经验呢?就像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样,他们本身都很优秀,但依然勤奋好问,向他们的老师虚心请教。先贤们之所以被称为贤人,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大都是由于他们善于学习,善于“多听老人言”。

“里仁为美”新说

里仁为美,择从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性格与习性除了先天遗传外,还有后天环境的影响,这种后天环境包括你的朋友圈与你的生活圈。

《论语·里仁》篇中就说:“里仁为美。择从处仁,焉得知?”

孔子非常重视后天的环境、行为对人的影响。他认为相近的习性在不同环境、行为的影响下,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趋势。所以孔子强调,有仁厚之俗,才是理想的居住场所。从现代意义上阐释,就是在什么环境下生活,和什么人进行日常交往,对人生成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孟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说重要的代表人物,与孔子一起被合称为“孔孟”。

孟轲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年少的孟轲经常看到墓地里有人抬死人埋葬,他就玩埋葬死人的游戏。孟轲的母亲就说:“这里不是你能住的地方。”

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一个集市附近。在这种环境里,孟轲所看到的都是商人在集市上的叫卖行为,于是就跟着学起来,做游戏也学着商人做买卖。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你能居住的地方。”

于是孟母又把家搬到一个学校附近。在这里孟轲所接触到的都是祭祀活动,孟轲所做的游戏也就是学祭祀、礼仪等。孟母见到了非常高兴,说:“这个地方你可以住下去了。”于是孟轲就在那里长期居住下来。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健康成长。人们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足以证明“里仁为美”的影响力。选择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在品行高洁、见识超卓的人之中,终日耳濡目染,也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好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