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713800000016

第16章 瞄准人生的“潜力股”—借力法则(1)

成功不在于你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

社会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大舞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但每个人都在心中都期盼自己成为镁光灯的焦点。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你便靠近了目标。孔子在《论语》中又会怎么向我们讲解他的独到见解呢?

“宁为瓦全”才是高策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季氏》

做生意都要靠朋友的支持,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懂得铺展自己的人脉。

怎么才能借助他人的能力为我们的成功添薪加柴呢?来看一则《论语》上的例子。在孔夫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贡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他不仅道德高尚,而且非常富有,还是个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

有一次,子贡问到如何为仁的时候,孔子曾谈到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想要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要用什么工具呢?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坛上的贤达之士,和社会上的君子结成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实现“仁”的目标。

现在看这句话,好像孔子很世故,很通世俗人情。其实一个人若真的不通世俗人情,恐怕也很难成事。

在此,讲一个关于刘勰的成名轶事。

刘勰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理论家,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生活极为贫穷。但他笃志好学、博经通史,《文心雕龙》就是他的代表作。他生活的年代盛行门阀制度,一个人出身的贵贱决定了这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像刘勰这样出身低微的平民,自然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因其社会地位,《文心雕龙》写成后也根本得不到重视。但刘勰本人十分自信,深知自己著作的价值,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用心血写成的书稿被湮没,便决心设法改变这种局面。

沈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有着很高的声望,刘勰想请他评定写成的《文心雕龙》,借以赢得声誉。但是沈约身为名流,哪能轻易见到?于是刘勰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事先打听到沈约有事外出的时间,背上自己的书稿,装成卖书的小贩,早早地等在离沈府不远的路上。当沈约乘坐的马车经过时,刘勰乘机兜售。沈约喜欢读书,当即停下来,顺手取出一部《刘心雕龙》,见是自己没有读过的书,便随手翻阅起来。这一看,沈约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即买了一部带回家去,放在案头认真阅读。在以后上流社会举行的聚会中,沈约还不时地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当时文坛的人见沈约对这本《文心雕龙》如此推崇,也注意到此书的价值,继而争相传阅,刘勰很快名声大噪。

如果没有借得沈约之力,刘勰是无法成名的,他的文艺思想也大有可能被湮没于浩瀚书海,何谈流传千古?

孔子前面那番话,看起来是教人使用手段,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时代,都应如此。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仁道。而且,中国人讲究一个“和”字,也是强调以合作之力实现仁的道义。无论是仁道还是今人所追求的“闻达”,单凭一己之力是难以实现的。有时,为了获得他人的帮助,甚至不惜要承受巨大的利益损失。

有一句话乍听上去颇为苍凉,却也大有深意: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想要为他的事业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愿意为了他的事业卑贱地活着。

乍一看,这句话好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概念冲突,但细思量一下却不尽然。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当你的力量还很薄弱的时候,你只有背靠大树好乘凉。以卵击石只能徒伤元气,还谈什么仁的理想呢?

冷庙更要常烧香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好莱坞流传着一句名言:“成功不在于你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什么人!”人脉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资源,其对成败的影响不言而喻。

然而大多数人只喜欢“攀高枝”,给人锦上添花,却很少有人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冷庙的烟火常冷清,这是人性的弱点使然。人间冷暖自知。季羡林老先生在被“打倒”之后,北大几乎没有什么人理他,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人愿意理他的家人,只有一位帮助他救他小孙子的普通医生他至今还记得。

其实,如果你是个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这样的“潜力股”,何妨对冷庙常烧香呢?人都说宁吃饥时一碗饭,不要饱时一斗米。

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让人温暖。

孔子在《论语》中也表达过类似的处世原则: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六斗。”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给十六斗。”冉求却给了八十斗。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救急不添富。”

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原则,就是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要雪中送炭,而不必去为富有的人捧场,去锦上添花。

君子周急不急富,不仅是指经济财力上的救济,更应该是危难之时给予道义和精神上的支持。能够在别人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雪中送炭,才是真正的君子作风。雪中送炭才能见真情,锦上添花不足贵。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最令人感激的施恩。在别人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他们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当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而已。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极坏,兵荒马乱间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见严重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不少人被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只好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截了当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见周瑜丰神俊朗,又是个才子,料他日后必成大器,根本不在乎周瑜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爽快地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给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见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很快就成为挚交。

后来周瑜很快发达,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其推荐给孙权。鲁肃由此加盟孙吴政治集团,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看准对方的才华与人品,在他受困时大施援手,一定会在日后得到加倍的回报。

烧冷庙的香要尤其注意值不值得。有的人虽有才华,却无品德,是个“危险的”人物,对这种人雪中送炭不仅不会帮助自己,反而有点“为虎作伥”的意思。《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贾雨村施过援手,但后来贾雨村做官了怎么待他的呢?《红楼梦》里有一回的回目叫“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面讲贾雨村明知香菱就是素日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甄士隐的女儿,但依然贪赃枉法,完全不念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情义。

在现代的大作家、大学者中,钱钟书算是一位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的人物。他也曾受惠于他人的“雪中送炭”之举。

钱钟书先生一生日子过得比较平和,但困居上海写《围城》的时候,生活一度十分窘迫。不得已辞退保姆,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只了以写小说来挣钱养家。可他的写作,是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这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挣不了钱。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排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

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终生不忘的人,黄佐临的义助,在多年后还是得到了回报。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能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是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

所以说,为人做事目光要长远点,别人都一窝蜂地围着某个有权势的人,就算你绞尽脑汁交结上了,也不见得有什么帮助,还不如瞄准潜力股,为冷庙做点情感投资。雪中送炭,不论多寡,对方一定会记得知恩图报。锦上添花,费了半天的劲或许他人还不道你的好,这不是费力不讨好吗?

邀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添堵墙。谁都希望能广结善缘,结交好朋友。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有德之人决不会孤立,必然会有人来主动亲近他。其实有仁德的人,不仅会有好友相随,甚至连敌人也会比别人少。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友不致成为仇人,而使你的仇人却成为你的朋友。”为人处世,以和为贵。但关键是要表现出令人心服的风节与品行。如果能以仁德的胸怀待人,永远都不会缺少朋友。而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能团结一批人,交到尽可能多的朋友,切忌树敌。在哪里找到了朋友,你就在哪里重生,而树立了敌人,就可能跌倒。朋友一千个也还太少,而敌人一个也嫌多。来自朋友的一个温柔的目光,一句由衷的话语,能使你忍受生活给你的多重磨难;而来自敌人的怨恨则能让你如坐针芒,原本绚烂的生活也因此黯然失色。

人类在相互交往中寻求着安慰、价值和保护,正是这种星罗棋布的关系使人们不至于独自与这个世界抗争。换句话说,人正是靠彼此互助才得以生存,即便是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也要有一位名叫“星期五”的伙伴,更何况身处竞争激烈、充满喧嚣与纷争的社交圈中的我们。因此,以德行使人信服,结交朋友,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智慧。轻易得罪人则是一种剥夺自己生存空间的行为。

伏尔泰曾经说过:“自从世界上出现人类以来,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你伤害过谁,也许早已忘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永远不会忘记你,他绝不会记住你的优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给别人的内心留下伤痕,你将会为自己挖下失败的坟墓。

即使是对自己的对手,也要善于团结他们,在时机成熟时赢得他们的支持,化敌为友。在这一点上,英国首相丘吉尔堪当楷模。

丘吉尔作为保守党的一名议员,历来非常敌视工党的政策纲领,但他执政时却重用了工党领袖艾德礼,自由党也有一批人士进入了内阁。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在保守党内部,对前首相张伯伦也没有以个人恩怨去处理他们的关系。他不计前嫌,很好地团结了他们,显示了他的胸怀和高明的用人之术。

张伯伦在担任英国首相期间曾再三阻碍丘吉尔进入内阁,他们政见不和,特别是在对外政策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后来张伯伦被迫下台,社会舆论赞成丘吉尔领导政府。出人意料的是,丘吉尔在组建政府的过程中,坚持让张伯伦担任下院领袖兼枢密院院长。他认识到保守党在下院占绝大多数席位,张伯伦是他们的领袖,在自己对他们进行了多年的批评和严厉的谴责之后,取张伯伦而代之,会令他们许多人感到不愉快。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丘吉尔决定留用张伯伦,以赢得这些人的支持。

后来的事实证明,丘吉尔的决策非常英明。当张伯伦意识到自己的绥靖政策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时,他并没有利用自己在保守党的领袖地位刁难丘吉尔,而是以反法西斯的大局为重,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对丘吉尔起到了极大的配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