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713800000012

第12章 避免蹈入“跳蚤的人生”—成败之道(2)

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是千方百计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就像刚才的“玻璃盖”已经被取掉一样,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或者已习惯了,不再向新的高度起跳了。人们往往因为害怕追求成功而不得,就自我设限,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在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一个人追求的高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如果他为自己画定了界线,那么他将永远无法超越这个界线。

曾经有一家跨国企业在招聘中出了这么一道题:“就你目前的水平,你认为10年后自己的月薪应该是多少?你理想的月薪应该是多少?”结果,那些回答数目奇高的应聘者全部被录用。其后招考官员解释说:“一个人认为自己10年后的工薪竟然和现在差不多或者高不了多少,这首先说明他对自己的学习、前进的步伐抱有怀疑,他害怕自己走不出现在的圈子,甚至怕干得还不如现在好。这种人在工作中往往没什么激情,容易自我设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信心,我们又怎能对他有信心?”

自我设限的观念使人既对失败惶恐不安,又对失败习以为常,从而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变得懦弱、狐疑、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这将使人永远叩不开成功的大门,因为他们在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成功是不可能的,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在动物界也有类似的情形。很多人会奇怪:一头5吨重的大象竟然拉不动一根小木桩。可这是事实,因为当这只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它就被拴在一根1英尺高的小木桩上了,开始它拼命挣扎,想挣脱木桩,可是它做不到。后来,小象变成大象了,它头脑里还一直认为挣脱不了木桩,再也不尝试挣脱了。

自我设限,把自己放在原地,就不可能突破自我,甚至连本来可以做到的事也变成了不可能。这种思想是一个真正的杀手。它不等同于谦逊。如果你做不到某件事情,你可以说:我可以试一试;而不是说:我不行,我不是这块料。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没有你的同意,没有人可以让你觉得你低人一等。”如果你觉得低人一等,那是你自己决定的,你本来并非如此。

你觉得你应处于什么位置,你就会停在什么位置。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一生基本上符合他自己的设想。”

析“权威”:大狗、小狗都有叫的权利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论语》这部书有许多地方特别有意思,有很多小场景对话非常生动,其情其声犹在眼前,响在耳畔。比如这个小故事: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路学习鼓瑟,孔子看见,就说了一句话:“子路啊,他对于鼓瑟还没有入门呢!”同学们听到孔子的这个批评,对子路就不佩服了。孔子知道后,不满地说:“我说子路是勉励激发他,实际上,子路鼓瑟的成就已经进入了厅堂里,不过没有进入内室而已。”

孔子非常反对弟子们盲从他的观点,所以他专门纠正了自己的话。在这个故事里,人性的盲从表现得淋漓尽致。孔子的众弟子尚属饱学之人,尚且对孔子的话不假思索地轻信,可见,在权威面前保持头脑清醒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读到这个故事时,应该立刻警醒起来:在面对权威时保持从容的心态,要相信权威的能力和水平,但万不可迷信权威。要相信自己的智慧和眼光,不要为权威的意见所左右。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西方著名的思想家,他宏大的理论体系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之上: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世界上所有人的知识加起来也只能是认识了世界的一小部分。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权威,也有大量不知道的东西,他们所说的话,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因此,盲目追随权威,许多时候就意味着盲目追随错误。

有这么一则笑话:联合国针对非洲粮食紧缺的问题,给几大洲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请你针对目前其他洲粮食紧缺的问题,给出你自己的看法。结果,美国的小朋友看了不知道什么叫“其他洲”;欧洲的小朋友看了不知何为“短缺”;非洲的小朋友看了不知什么是“粮食”;中国的小朋友看了不知什么叫“自己的”。

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写这个笑话的作者,中国人确有这样一个特点——凡事随波逐流,乃至忘了还应有“自己的”看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凡事绝难有统一定论,谁的意见都可以参考,但永不可代替自己的主见,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追随你的热情、你的心灵,它们将带你实现梦想。遇事没有主见的人,就像墙头草,随风而倒,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自然与成功无缘。

1842年3月,在百老汇的社会图书馆里,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演讲令年轻的无名小辈惠特曼异常激动。他要渗入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种生活之中。他要倾听大地的、人民的心声,去创作全新的不同凡响的诗篇。

1854年,惠特曼的《草叶集》问世了。这本诗集热情奔放,冲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了民主思想和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的强烈抗议。

《草叶集》的出版也使爱默生激动不已。他给予这些诗以极高的评价,称这些诗是“属于美国的诗”,“是奇妙的”、“有着无法形容的魔力”、“有可怕的眼睛和水牛的精神”。

《草叶集》受到爱默生这样很有声誉地位的作家的褒扬,使得一些本来把它批得体无完肤的报刊马上换了口气,态度温和了起来。但是惠特曼的新体诗,并非那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他的《草叶集》并未因爱默生的赞扬而畅销。然而,惠特曼却因此信心倍增。

1855年底,《草叶集》又印了第二版,在这版中他又加进了20首新诗。

1860年,当惠特曼决定印行《草叶集》第三版,并将补进一些新作时,爱默生竭力劝说惠特曼取消其中几首刻画“性”的诗歌。惠特曼却不以为然地对爱默生说:“那么删后还会是这么好的书吗?”爱默生反驳说:“我没说‘还’是本好书,我说删了就是本好书!”爱默生此时是美国诗坛的灵魂人物,也是诗歌批评界的权威。他的批评对任何一个诗人而言都相当于最终的审判。若是别的诗人,听到爱默生这样评判自己的诗集,很可能就会顺从这一诗坛权威的意见。惠特曼却偏不这样,他是个有着自己的信念,且勇于坚持的人。尽管爱默生再三劝说,执著的惠特曼仍然不肯让步,他对爱默生说:“在我的灵魂深处,我的意念不服从任何的束缚,而是走自己的路。《草叶集》是不会被删改的,任由它自己繁荣和枯萎吧!”他又说:“世上最脏的书就是被删减过的书,删减意味着道歉、投降……”

惠特曼的坚持,使第三版《草叶集》以全貌面世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久,它便跨越了国界,成为享誉全球的诗歌名作。

泰戈尔曾经说过:“除非心灵从偏见的奴役下解脱出来,否则就不能以正确的观点来看待生活,或真正了解人性。”而一个人最致命的偏见莫过于认为权威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正确的。这种偏见往往会葬送一个人的一生。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切不可看了巨著《红楼梦》,就停止了文坛上的耕耘;或看了马拉多纳踢球,便放弃绿茵场上的梦想;或听过帕瓦罗蒂的歌声,便对自己的音乐天分贬低、怀疑……如果总是活在权威的阴影下,对权威总持完全肯定的态度,那么世界上也就不会再出现曹雪芹、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样的人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