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气等于惩罚自己
7128400000041

第41章 豁达的气度面对生活(9)

所以,永远不要被失败吓倒,当你似乎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绝境的时候,离成功也许仅一步之遥了。

保罗·高尔文是个身强力壮的爱尔兰农家子弟,充满进取精神。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高尔文从部队复员回家,他在威斯康星办起了一家电池公司。可是无论他怎么卖劲折腾,产品依黼不开销路。有一天,高尔文离开厂房去吃午餐,回来只见大门上了锁,公司被查封了,高尔文甚至不能再进去取出他挂在衣架上的大衣。

1926年他又跟人合伙做起收音机生意来。当时,全美国估计有3000台收音机,预计两年后将扩大100倍。但这些收音机都是用电池作能源的。于是他们想发明一种灯丝电源整流器来代替电池。这个想法本来不错,但产品还是打不开销路。眼看着生意一天天走下坡路,他们似乎又要停业关门了。此时高尔文通过邮购销售办法招揽了大批客户。他手里一有了钱,就办起了专门制造整流器和交流电真空管收音机的公司。可是不出3年,高尔文依然破了产。

这时他已陷入绝境,他的制造厂账面上已净欠374万美元。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他回到家中,妻子正等着他拿钱来买食物、交房租,可他摸遍全身只有24块钱,而且全是借来的。

然而,高尔文并没有气馁,他依然相信终有一天他会成功的。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如今的高尔文早已腰缠万贯,他盖起的豪华住宅就是用他的第一部汽车收音机的牌子命名的。

香港恒和珠宝公司主席陈圣泽说:“我永远也忘不了父亲送我的那句话:‘要紧记着往前看,失败了不要气馁!’这句父亲离别前勉励的话,成为我一生奋斗的‘动力’”。

1958年,陈圣泽离开广东新会的故乡来香港闯天下时,年仅12岁,陈圣泽不胜唏嘘的回忆往事:“幼时,我家境十分贫穷,父亲耕田养活我们三兄弟,我排行第二。小学毕业后,父亲认为我已可以自立,便设法替我申请前往香港学习一门手艺,那时,我背起了包袱便孤身上路,旅程上只感到前途路茫茫,来到香港这块陌生的地方后,便投靠在亲戚家里。”

抵涉番港后,陈圣泽经亲友辗转的介绍,在一间小型的手饰工场当学徒。1965年,陈圣泽储了数千元,便离开“山寨”首饰工场自闯天下。他找了一间不到200平方尺的房间,请了一位学徒。便做起家庭首饰加工业。

虽然陈圣泽雄心勃勃的要创业,但由于缺乏资金周转,客路又不足,以及缺乏管理经验,屡战屡败。工场虽然一度聘请了,10个工人,但是在一两年间,最终仍是“全军覆没”——所有资金亏蚀净尽。不过,在“尝试成功”的历程中,陈圣泽却汲取了很多宝贵经验。

资本亏蚀净尽之后,陈圣泽并不气馁,“休养生息”之后,他又“重振旗鼓”,像“草履虫”一样,慢慢的摸索前进,由于感到业务没有突破,他脑海中忽然泛起了一个念头,就是到外国闯一闯,汲取先进国家珠宝业的优点,以改良自己的生产方式,主意立定之后,陈圣泽把公司留给太太及得力助手打理,自己则“前路茫茫”的跑往美国碰机会。

他在美国学习了一年,首次接触到先进国家的流水作业过程,又了解到美国人对珠宝首饰的品味,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创作意念有所启发,“给我后来的成功奠下了基础。”

回港后,陈圣泽于1975年,用数万元资本开办了恒和珠宝公司,头6个月只有20个人,他引入美国的“流水作业”生产方式,并取消学徒制度,以分工制度自行训练学徒,大大缩短了训练学徒的时间,令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一天,地在美国的珠宝公司旧雇主参观他的工厂,并愿意发给他一些珠宝加工生意。如此,陈圣泽在珠宝行业站稳了阵脚。由于订单日增,一年之内,员工数暴增至百多人。一年半后,再增至300人。1976年,已经稳坐香港珠宝首饰出日美国市场的第一把交椅。

陈圣泽发迹了,而正是他鳇这种从失败中奋起的精神给了他成功的力量和源泉,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从困境中独立出来

没有任何困难可以让一个勇士低头、让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人止步。因为困境是困境,你是你。

下面,让我们看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弗兰克是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问,他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了折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于纳粹之手,惟一的亲人是他的一个妹妹。当时,他本人常常遭受严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他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客观环境而言,我受制于人,没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我可以自由地决定外界刺激对我自己的影响程度。

弗兰克发现,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应之间,他完全有选择如何做出反应的自由与能力。

于是,他靠着各种各样的记忆、想像与期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他学会了心理调控,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他的自由的心灵早已超越了纳粹的禁锢。

这种精神状态感召了其他的囚犯。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回了自己的尊严。弗兰克后来这样写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无法取代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归根到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在向你提出质疑,它要求你回答:你存在的意义何在?你只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一问题。

在弗兰克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难的时刻,在弗兰克精神行将崩溃的临界点,他靠自己的顿悟,靠成功的心理调控,不仅挽救了他自己,而且挽救了许多患难与共的生命。

在我们追求成功的风雨之途中,一定会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困境。人生是否成功,就看你如何通过心理调控去战胜自我,战胜环境,使自己安然地渡过危机了。是的,环境是人生的教师,恶劣的环境更能教会我们很多在正常情况下难以学到的成功经验和知识。

忘记悲伤和不幸

愚笨的人,总长久地坐在那里为他们昨日的损失而悲伤;而聪明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积极地找办法来弥补昨日的创伤。

有句谚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这句话很普通,也可能算是陈旧的老生常谈。可是像这样的老生常谈,却包含着多少年来所积聚的智慧,这是人类经验的结晶,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如果你能读尽各个时代的伟大学者所写的有关忧虑的书籍,你也不会看到比“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更基本也更有用的老生常谈了。只要我们能应用这句话,我们在寻找人生的奶酪中就会一路前行,直奔成功。

在读历史和传记并观察一般人如何渡过艰苦的处境时,我们常常发现一些能够把他们的忧虑和不幸忘掉并继续过快乐生活的人。甚至连辛辛那提监狱里的囚犯们看起来都和外面的人一样快乐。

为什么要浪费眼泪呢?当然,犯了过错和疏忽都是我们的不对,可是又怎么样呢,谁没有犯过错?就连天才的拿破仑,在他的所有重要的战役中也输过三分之一。也许我们的平均记录并不会超过拿破仑。

在考虑我们自己的错误(或别人的错误)时,应当把错误视为我们干过的或没有干过的事情,而不应当以为错误使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考虑问题才有益处,才符合现实。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犯的最大错误,是把自己的行为同“自我”混淆起来,并且得出结论说,因为我们干过某种事,就使我们成为某种人。如果我们能看出,错误仅仅与我们的行为有关,而与“自我”无关,我们的思想就澄清了。为了现实起见,我们在描述错误的时候应该使用说明动作的动词,而不是使用说明存在状态的名词。

比如,说“我失败了”(动词形式),只不过是承认一个过失,有助于将来的成功。但是,说“我是个失败者”(名词形式),并没有描述你所做过的事,只是表明你认为错误造就了你。这样做与学问无关,却把错误“固定”下来,使它成为永久性的。这个理论在临床心理实验中反复得到了证明。

我们似乎会承认,所有的孩子在学走路时都会跌倒。我们说他“跌倒”或者“绊倒”了,而不会说他是个“跌倒的人”或者“绊倒后再也爬不起来的人”。

在纽约市中心一家办公大楼里开运货电梯的是个残疾人,因为某种原因,他的左手齐腕砍断了。有位朋友问他少了那只手会不会觉得难过,他说:“噢,不会,我根本就不会想它。只有在要穿针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件事情来。”

如果有必要,我们都能接受任何一种不幸和痛苦的情况,先使自己适应,然后整个忘了它,卸掉我们心灵上的这些包袱。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间15世纪老教堂的废墟上刻着:“事情是这样的,就不会是别样。”在漫长的岁月中,你一定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况,它们既是这样,就不可能是别样,但也可以有所选择。可以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加以接受,并且适应它。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给过我们这样的忠告:“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情况。”他说,“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住在俄勒冈州的伊丽沙白·康黎,却经过很多困难才学到这一点。下面是她写给一位朋友的信:

在美国庆祝我们陆军在北非获胜的那一天,我接到由国防部送来的一封电报。我的侄儿——我最爱的一个人——在战场上失踪了。过了不久,另外一封电报说他已经死了。

我悲伤得无以复加。在那件事发生以前,我一直觉得生命对我很好:有一份我喜欢的工作,努力带大了这个侄儿。在我看来,他代表了年轻人美好的一切。我觉得我以前的努力,现在都有很好的收获……然而却来了这封电报,我整个的世界都粉碎了,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我活下去。我开始忽视我的工作,忽视我的朋友,我抛开了一切,既冷淡又怨恨。为什么我最爱的侄儿会死?为什么这么个好孩子——还没有开始他的生活——为什么他应该死在战场上?我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我悲伤过度,决定放弃工作,离开我的家乡,把我自己藏在眼泪和悔恨之中。

就在我清理我的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封已被我忘了的信——一封从我这个已经死了的侄儿那里寄来的信。是几年前我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写给我的一封信。“当然我们都会想念她的,”那封信上说,“尤其是你,不过我知道你会撑过去的,以你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就能让你撑得过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教我的那些美丽的真理。不论活在哪里,不论我和你离得有多么远,我永远都会记得你鼓励我像一个男子汉,承受一切发生的事情。”

我把那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他似乎就在我的身边,正在和我说话。他好像在对我说:“你为什么不照你教给我的办法去做呢?撑下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把你个人的悲伤藏在微笑底下,继续过下去。?

于是,我又回去工作,我不再对人冷淡无礼,我一再对裁自己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不过我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活下去。”我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我写信给前方的士兵——别人的儿子们;晚上我参加了成人教育班——要找出新的兴趣,结交新的朋友。我几乎不敢相信发生在我身上的种种变化。我不再为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些事悲伤,现在我每天的生活里都充满了快乐——就像我的侄儿要我做到的那样。

伊莉莎白·康黎,学到了我们所有人迟早都要学到的——我们必须接受和适应那些不可避免的事。这不是很容易学会的一课。就连那些曾经在位的皇帝们,也要常常提醒他们自己这样做。已故的乔治五世,在他白金汉宫的房里墙上挂着下面的这句话:“教我不要为月亮哭泣,也不要为过去的事后悔。”同样的这个想法,大哲学家叔本华是这样说的:“能够顺从,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时最重要的一件事。”

很显然,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感觉。

无论一件事情的后果有多么可怕,勇敢的人都能忍受得住并最终战胜灾难和悲剧。有人也许会以为自己办不到,但潜伏在我们躯体内的力量却坚强得惊人,只要肯加以利用,它就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