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战神:韩信
7121300000018

第18章 功高震主 上(1)

局势的发展明显对汉军有利,而楚军却渐渐丧失战前的优势,而败势日甚一日。项羽为此坐卧不宁。十分恐慌,如果韩信再与刘邦夹击楚军,大局就很难挽回了。从现有兵力来看,他实在无法组建一支大军,再与韩信对阵;而且韩信的才能,确实是对楚国的极大威胁。因此,项羽非常恐惧。怎么办呢?采取什么对策呢?项羽在军帐中心烦意乱地走来走去……

这时,楚军谋士武涉看出了刘邦与韩信之间的矛盾正在加深,便对项羽说:“大王不必烦恼,我已为大王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策动韩信反汉归楚,斩断刘邦的一条臂膀!”

武涉是盱眙(今属江苏)人,是韩信当年在项羽帐下时熟识的朋友。项羽听了他的话,将信将疑。实际上,自从破齐以后,韩信已经成为楚、汉之间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了。但是,韩信一向对刘邦忠心耿耿,一心想帮助刘邦成就大业,想说服韩信实在是太困难了。

武涉渴望的目光紧盯着项羽,继续说:“如果大王您采用此策,我宁愿担当此任,即刻前往齐国!”

“好吧,下去准备,迅速启程!”项羽主意拿定,立即下了命令。

武涉辞别了项羽,昼夜兼程,很快就到了齐国,来到韩信帐下。

这时,临淄城内的经济恢复得很快,城内很是繁华。大街上吹竽鼓瑟,弹琴击筑,到处是悠扬的乐声。有的人寻欢作乐,不是斗鸡走狗,就是赌博踢球。道路上车辆互相争途,人们也彼此拥挤,真是“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临淄城的富裕可见一斑。身为齐王的韩信,不但是手握重兵、威震天下的大将,而且是齐地七十余城的诸侯。不仅兵力强盛,而且富可敌国。以此时韩信的兵力和财力,与楚、汉争衡毫不费力。

武涉是深通游说技巧的辩士说客,善于分析利害得失,善于分析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态。武涉见到韩信,慌忙参拜,接着,便开始鼓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苦苦劝说:“当年,百姓长久苦于秦的暴虐,大家都起来反抗,秦被击灭以后,计功割地,分土称王,诸侯都罢兵休养生息。没有想到,汉王却举兵东征,侵犯人家的疆界,夺取人家的封地。攻破三秦之后,又率兵出关,收取诸侯的军队,东击楚国。刘邦的意图是三秦吗?是楚国吗?不是的,他的真正意图在于吞并天下!他的贪心真是太过分了!”

“同时,汉王这个人是不可信的。他好几次落入项王掌握之中,项王出于怜悯,都把他释放了,但是,只要他一脱险,就背信弃义,重新攻击项王。现在,您自以为与刘邦的感情很深,为他竭尽心力地打仗。可是,我想,您终究要被他捉拿、处死。您所以能够活到今天,就是因为有项王存在,您对他还有用处的缘故。”

“对当今楚、汉二王的争斗,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偏右则汉王胜,偏左则项王胜。但是,如果项王今天为汉王所灭,那么明天就将换到足下了。您曾与项王有故交,为什么不及早地反叛汉王而与项王联合呢?现在,您如不当机立断,仍去效忠汉王,等到项王彻底覆灭了,到那时,汉王庆功登基日,就是将军您身首异处时……您想想这个可怕的后果吧!”

武涉的分析,合情合理,韩信无法提出批驳。但是,对武涉前面所说,刘邦为人的一贯无信,韩信与刘邦之间的矛盾,以及项羽灭亡后韩信自身的危机,韩信都听得进去,还甚为动心。但是,重提在项羽麾下的旧事,就激起了韩信心中的怒火。

韩信压抑住内心的不高兴,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微微一笑,口气坚定地回答武涉说:“从前在项王那里,我的官位不过是个小小的郎中,只是一个执戟的卫士,职责就在于执戟值宿保卫项王安全。我提出的任何建议和谋略,都未得到过项王的采纳,所以才离开楚营而投依汉王。汉王授我上将军的印绶,给我数万之众,独立作战。还把他身上穿的衣服脱下来送给我穿,把他喜欢吃的东西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我才得以有今日。人家对自己深为亲信,我却背汉联楚,这是内愧于心的,虽死也不能从命!请务必代我感谢项王,原谅我无法采纳他所提出的建议。”说罢,即派人将武涉送出宫外,并命令他第二天就离开临淄。

韩信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为了追随汉王,他即便遭受杀戮也忠心不改,这就彻底杜绝了武涉继续游说的可能性。武涉虽善于游说,但劝降失败。他也只能带着遗憾的心情,异常惆怅地退出军帐离开了,向楚霸王项羽复命去了。

武涉前来临淄这件事,十分秘密,韩信也绝口不提,曹参、灌婴等人至多略闻一二。尽管如此,武涉的话的确分量很重,不得不让韩信陷入沉思之中。一连几天,韩信的心事都很重,诸将看到他心事重重的样子,以为他在考虑军事,没有觉察出有异样。但是,有一个人却猜出了韩信内心的活动,这个人就是谋士蒯通。

在刘邦与齐国议和的情况下,劝说韩信攻打齐国的蒯通,并非凡人。他深谋远虑,足智多谋,为韩信平定齐国、称霸一方立下了汗马功劳。蒯通对目前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对敌我实力也有独到见解。看到韩信和刘邦之间的矛盾加剧,蒯通自然从韩信的利益出发,为韩信出谋划策。

其实,明眼人不难看出,刘邦之所以忍气吞声,册封韩信为齐王,无非是项羽还存在的缘故。韩信英勇善战,正是对付项羽的绝佳武器。有了韩信,项羽只有防守的份,至于进攻别国的计划就会有所顾虑。然而,一旦项羽被消灭,韩信就将成为第二个被消灭的对象,蒯通对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洞若观火。在其位、为其主,为了成就韩信的大业,蒯通决定伺机向韩信进献思虑已久的“奇策”。

有一天,蒯通和韩信闲谈,谈到了相法,他说:“我曾经学过相法。”韩信以为蒯通在开玩笑,因为相处已久,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懂得这种玩意。于是,韩信漫不经心地问道:“先生如何相人呢?”

蒯通郑重其事地回答道:“人的尊贵与卑贱在于骨骼,忧愁与喜悦在于面色,成功与失败在于决断。从这三个方面加以验证,相一个人,是万无一失、十拿十稳的!”

他说得相当严肃,也有道理,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韩信不由得产生了兴趣,接着问道:“您说得倒挺好。请先生相一相我,看我怎么样呢?”其实,韩信知道蒯通话中有话,而且大有文章。但是,他也故意不去说铍,想听听蒯通的意见。

蒯通看见周围站着不少卫士、侍从,就说:“等一下再说吧!”

韩信知道蒯通的意思,就叫左右的人都退出去。卫士们退下去以后,就剩下韩信他们两人了。但是蒯通还是沉思不语,手摸着稀疏的短胡须,紧皱着双眉。

韩信再一次催促道:“请先生为我相一下,看我怎么样呢?”蒯通前后左右地端详了一番韩信,便意味深长地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既危险又难于保全。但是,相君之背,却贵不可言。”这话太隐晦,韩信弄不明白它的意思,不解地问道:“此话怎讲呢?”

对这个问题,蒯通曾经反复考虑过,当即口若悬河地说道:“韩将军,您还记得当初天下起兵的时候吧?那时,英雄豪杰们纷纷树起自己的大旗,领头起来造暴秦的反。天下的穷苦百姓一致响应,飞快地集合在他们的造反旗帜之下。那时,起义造反的声势之大,就好比熊熊燃烧的大火,迅猛异常的巨浪。虽然说当时起义的有很多路大军,但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心情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亡秦。按理说,暴秦已被推翻了,目的达到了,战火应该熄灭了。然而,现在又开始了楚汉相争,天下无辜的百姓,死亡相继,不可胜数。”说到这里,蒯通痛苦地不禁潸然泪下。

韩信见蒯通言真意切,也有所触动,他若有所思地回答:“我记得这些。”

蒯通透过蒙蒙的泪眼,看了看韩信,看到韩信也有同样的感触,心中很是高兴。但是,他又不想表露出自己的心情,就继续声泪俱下地说:“楚军起彭城,转战至于荥阳,虽然威震天下,但三年之间,项王被阻在成皋以西的山地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汉王现在怎么样呢?他率领数十万之众,依靠险要的山河,与项王对峙。虽然一天要进行多次战斗,却得不到半点胜利,甚至连遭惨败。而且,他还不能自救,真是智勇俱困。由此看来,汉王的彻底失败似乎也是无法挽救的。当今百姓疲敝,怨声甚深,现在,应该想方设法赶快扭转这种形势,如不及时扭转,让战争继续下去,将士们的锐气就要彻底消磨干净啦!”

说到这里,蒯通又痛苦地抽噎起来了。韩信看到蒯通那副伤心的样子,不由得勾起一阵心酸。他问道:“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蒯通回答道:“据我所料,只有天下的贤圣,才能平息天下的祸难。现在,楚、汉两主的命运,都决定于你,您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我愿竭其愚诚,献策于您,对楚、汉都有好处,双方都不受损害。但恐怕您不能采纳啊。”谈到这里,蒯通的目光直视着韩信,似乎要他立即点头同意。

但韩信却什么也没有表示,仍在认真地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