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全集
624100000011

第11章 深藏不露是让自己免受伤害的安全法则(1)

韬光养晦,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韬光养晦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在革命成功以后,领导者相互之间争权夺利,十分激烈,只有他不图大权,恬淡自若。对于大权在握的纳赛尔,他非常尊敬。在日常工作中,萨达特不露声色,表现也是平平常常。对于内政问题和外交大事,他从不拿出主见,偶尔自己的公开态度稍有出格,他就会立刻纠正过来,与纳赛尔的一批信徒保持一致。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纳赛尔想隐退,将扎克里亚·毛希丁提名为继任者。但是,权衡再三,纳赛尔出人意料地选萨达特为继任者。埃及军方也支持萨达特。

1970年9月纳赛尔去世,埃及开始了一场激烈无比的权力之争。后来基于政治妥协,把平日不起眼的萨达特捧上了总统的宝座。

当萨达特继任总统以后,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自然是先排除异己,把毛希丁、萨布里等潜在对手革职或者降职,以稳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接着,他又进行了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的政策。特别是在外交方面,1972年7月,他下令驱逐了在埃及的两万名苏联专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发起了“十月战争”,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僵持局面;1974年6月与美国恢复了外交关系;1977年11月亲自访问以色列,打破埃及、以色列关系的僵局;1978年与美国、以色列签订戴维营协议,由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等等。这一系列的外交上的惊人之举,使他一跃而成为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正是萨达特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才韬光养晦,后来终于登上总统宝座,表现出了非同常人的“心机”和智慧,值得胸有大志的人学习和借鉴。做人处事,最难修炼的就是心机。无能之于人是聪明的“退”,是弱者的保护色。真正成大事的人善于韬晦心机、隐藏智慧,一方面和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避免受伤害;一方面等待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自然便可英雄大显身手了。韬光养晦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们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一直都处在一种竞争状态,为了维持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聪明的人懂得韬光养晦,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类似动物界假死的行为,他们在有功的时候都会收敛锋芒,避免“树大招风”、“功高震主”,这是生存发展的策略。

如何做到韬光养晦呢?如果对方没有安全感、怕人谋害,比如曹操,就是一个极其多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那么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如果对方怕有人威胁到他的位置,那么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如果对方害怕失去权威,那么就向他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当你成功地让对方相信你的这种意图,你就是一个成功地掌握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

总之,无论你有如何出众的才智或高远的志向,都要时刻谨记:心高不可气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必须审时度势,尽量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以免惹火烧身,影响前程甚至危及生命。

隐藏自己的实力,别让那一枪打到强出头的你

人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得善于表现自我,但是过分表现会遭到别人的反感,让自己寸步难行。因此,适度地隐藏自己的实力是明智之举。

张伟是某政府机关办公室主任,谈起新人在单位急于表现的话题,他就摇头叹气。他说,有一年招了一个中文系毕业生,人是很用功,但劲总是使不到点子上。

毕业生来上班的第三天,看见张伟桌上有一份领导发言稿,他觉得文章结构不够合理,于是,也没问过张伟就自己把稿子拿回去改了。改完以后,还直接把稿子交到领导手里。

那篇稿子的初稿是张伟写的,已经给领导看过,并根据领导的意思做了修改,文章的结构也是领导惯用的。

开会时,领导读起稿子来很不顺,因为跟他习惯的风格相去甚远。会后,领导对张伟大发雷霆。

事后,张伟把毕业生叫到办公室,那位毕业生不但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而且还辩解说是为领导好,最后导致办公室里大家都讨厌他。

无论是刚从校门走进社会的毕业生,还是在跨国公司间跳槽的资深职业经理人,到了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总会希望尽快展现自己的才华,以求得到别人的了解与认同。急于显露自己的能力,是很多新人的通病,也是人之常情。

对于刚来的新人,上司对他的工作表现一般都会比较宽容。虽然他们与新人见面时,都会谈及公司的不足,并说些鼓励的话,比如“希望你的到来能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之类。实际上,他们不会指望新人一进公司就能马上出成绩,他们会通过一些小事来观察新人的为人、品性、工作态度等,据此形成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会影响上司将来对这位新人的使用。此外,作为上司,他们并不希望新人的到来一下子打破原有的平衡,就算他们计划用新人来替代原来的员工,也希望能平稳过渡。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大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所以到了新单位,干什么事都想冲在前面,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实际上,这样高调张扬的表现反而容易弄巧成拙。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刚开始接手某件事情的时候,要学会低调,适当地隐藏自己的实力,韬光养晦,才能一鸣惊人。

那么,在工作中,在与同事交往过程中,应该怎样隐藏自己,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呢?

首先,必须认清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单位中的角色。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则责无旁贷,必须尽心尽力去完成,做到在其位谋其职。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情,则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原则,不该涉及的尽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内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同事、领导。即使人家请你去帮忙,也应以谦逊的态度待人。

其次,在名誉、利益面前,不要表现得过于热衷。即使有所追求,也应该在表面上含而不露,应该通过为人与处世的技巧去赢得同事和领导的认同。以避免成为众人妒忌、排挤的对象。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在沙场上作战一样,迂回包抄要比正面直接进攻有效的。

不前不后是欲望控制的结果,是理智的化身。它要求你在工作办事过程中沉着、稳定,不以情绪支配言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样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

不前不后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它的根本点就在于明哲保身。这种策略可以保证你在一个群体之中四平八稳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不要过早暴露野心,需要循序渐进

凡成大事者都有惊人的野心,但智者知道如何控制勃勃野心,在条件不具备时不轻易显露。唯有在一切都水到渠成之时,野心才能真正实现,所以凡事不必操之过急,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

武则天本是唐高宗的爱姬。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后,继位的唐中宗毫无主见,凡事都唯母亲武则天做主,这样大权渐渐落入武则天之手。

昔日唐高宗在位时,因患有头眩病,所以自公元660年起,便把大小政事多半委托给武则天处理,自己落得个清心养性,武则天也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高宗一死,继位的又是她的儿子,要想废黜只是一句话而已。这样,武则天便不觉野心萌动,想要尝试一下当女皇帝的滋味。

然而,在一个夫权为上的男性社会里,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要想撼动又谈何容易。中宗被废为王后,武则天曾故意试探性地问群臣:“此后应由何人承续帝位?”宰相应声答道:“就立豫王李旦为帝。”李旦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所生的最小的儿子。其他人也都众口一词,没有一个人会想到座上的女人正蠢蠢欲动,想要过一把皇帝的瘾。群臣的意见让武则天心凉了半截,但也给她打了一针清醒剂,她知道,自己现在做皇帝还不是时候。

无奈,她只好暂立豫王李旦为唐睿宗,做了挂名皇帝。然而即使这样,仍有不少大臣屡屡站出来劝谏,要武则天尽早把权力下放给挂牌皇帝李旦。大唐李敬业甚至招集十余万兵马,发誓要杀掉这个要篡夺大唐江山的女子。大文豪骆宾王也挥毫抒愤,写出了力透纸背、千古名扬的《讨武曌檄》,追随李敬业麾下,只是兵败而不知所终。之后仍有许多州县的一大批刺史起兵讨武……

面对如此强大的反对力量,武则天心里明白,虽然此时在朝中说句话她就能坐上皇帝的宝座,但众人不服,民心不稳,这样的女皇不会做长久,也可能在历史上留下恶名。于是,她放远眼光,决定费些时间大造声势,设法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民众对女人尤其对她这个不一般的女人的敌视态度。

首先,武则天表面上装作归政于李旦,暗地里却让李旦写表坚决推辞,而自己则好像是迫不得已才临朝,掌握皇权。

接着,她又让侄子武承嗣派人在石头上刻上“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大字,涂成红色,扔进洛水,再由雍州人唐同泰取来献给朝廷。武则天亲祭南郊,告激神灵,称此石为“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水,封洛水神为显圣侯,给自己加号圣母神皇,封唐同泰为游击将军,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拜洛受瑞仪式,使人以为她当皇帝乃是奉循上天的旨意。

而后,她又暗使高僧法明杜撰了《大云经》四卷,遍送朝廷内外。《大云经》中在醒目的位置称武则天本是弥勒佛的尘世化生,理当代为主宰唐朝。武则天便令两京诸州官吏,使百姓大读特读,并专门建寺珍藏。

此外,她又令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的百姓九百余人,来朝廷上表,恳请武则天亲临帝位。武则天佯装不答应,却马上把傅游艺提升为给事中。如此升官捷径,哪个不会效法?于是,百官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竞相仿效傅游艺,上表奏请武则天当皇帝。有一次上表者竟多达六万余人。

如此大造舆论,众人都觉得武则天做皇帝已是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势所必然。百官群臣也乐得顺水推舟,请求武则天早日登基,就连挂名皇帝李旦竟也认为自己这个皇帝是抢了母亲的位,亲自上表请求改姓武。时机成熟之后,武则天才废了李旦,亲自登基为帝,反对者声息皆无。

武则天有雄心,但她不急于行动,而是借助方方面面的力量为达到自己的真实意图摇旗呐喊,顺水推舟坐稳了自己的宝座。

树大招风,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野心会成为众矢之的,让你的目标不得实现。有志成事的人懂得人心之妙,隐藏自己的心思然后再一步步水到渠成地实现目标。

软弱和退缩有时候胜过硬性的进攻

一天,乌龟和刺猬在河边玩耍,被一只老狼看见了。那老狼馋得直流口水,心想:这两个小东西,真是不错的餐前小点心。老狼悄悄爬到它们的身后,然后猛扑上去,乌龟吓得把头、脚和尾都缩进了壳里;刺猬吓得把身体缩成一团。

老狼先向乌龟扑去,它抱起乌龟狠狠地咬了一口。“哎呀!好硬啊!”老狼的牙齿被崩掉了一颗。它捂着嘴,痛得直蹦。

老狼一转身,又向刺猬扑去,刚抓起刺猬,它的爪子就被刺猬刺伤了。老狼痛极了,瘸着腿走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生存就必须具备求生的本领,既要觅食,又要自卫。在自我保护方面,有两种动物——乌龟和刺猬的习性最有代表性。乌龟遭遇外力干扰,受到威胁时,会把头脚缩进壳里。它不会反击,只求自保。而刺猬呢,一受到外力干扰,就会竖起全身的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同是自卫行为,乌龟和刺猬所采取的方式是如此同,乌龟不会伤人,但刺猬会伤人。

在社会生活中,竞争激烈、残酷,人的世界比动物界要复杂得多,人们自然难免遇到外来的侵害,这就需要进行自我保卫。自卫方式是多种样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导致不同的人际效应。

需要强调的是,人际纷争不是谁吃谁那么简单,多一点忍让和迟钝也许就风平浪静了,就像乌龟,缓慢、迟钝,自卫而不伤人。乌龟的运行为和性格特征,在心理学中有个相对应的名词——钝感,它与“敏感”意思相对,词性相同。而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以《钝感力》为书名杂文集告诫我们,“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他还表示自己早在二三十岁时就感到了钝感力的重要,“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或者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渡边淳一还举了例子:“当初还是文学新人的时候,经常遭编辑退稿,并受到严厉的批评。我对这些就很迟钝,只觉得对方不采用我的稿件是因为他没有欣赏能力。”